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20章 止战

梦千年 第二部 第20章 止战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08:23:45 来源:文学城

三月的雪仍未化。北境的风,如刀子一般割过肌肤,带着草原与中原交汇的寒气。

舒涵一行突厥使团抵达朔州边境。

山峦起伏,烽火台的炭火在远处亮起一线红。

她身披白裘,立在队伍最前,眼神沉静如夜色。

颉利的亲信大臣阿里特勒低声道:

“王女,请记住,可汗命令——若唐皇不许五千战马,不许金银,你不得言求和。”

舒涵微微颔首:“我明白。”

她的声音轻,却清晰得连雪都不敢落下。

风从东边卷来,吹乱她的发丝。前方旌旗招展,唐使团已至。

为首的是唐朝右卫大将军李靖,身披铠甲,神色肃然。他身后数骑,佩刀横腰,虎视眈眈。

李靖纵马前行几步,声音沉稳如钟:“奉旨迎突厥使。”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舒涵身上。

那一瞬,他眼底的惊色极轻,却没有逃过舒涵的察觉。

“娘娘。”他低声唤了一句,又迅速改口,“王女。”

舒涵垂眸一礼,声音平和:“久违了,大将军。”

两人之间,只隔着一阵风。风卷过雪地,吹乱了尘封的记忆。

李靖看她——昔日的帝妃,如今站在敌国使团中;眼神却依旧,不卑不屈,甚至更锋利。

他低声问:“你此来,可是为求和?”

舒涵微微一笑:“我来,只为转告可汗之意。和与战,皆不在我手。”

说罢,她抬头望向远处的烽火台。

那火光忽明忽暗,如同她心底摇晃的归途。

李靖沉默半晌,从怀中取出一物——一方玉佩,温润如初。

“这是陛下托我带来的。”

他伸手递来,语声低而缓,“他说——若风能带你归,你便随风回;若风留你在北,他也不怪。”

舒涵指尖微颤。那玉佩,正是她离宫时留在案上的那枚。她盯着它,良久未语。

终于,她轻轻伸手,接过。冰凉的玉面贴在掌心,像被时间冻住的思念。

“他……仍在长安?”她声音极轻。

李靖点头:“未离长安一步。”

舒涵轻笑,眼角的泪光被风吹散:“那就好。

他守着长安,我守着风。各安其位,便无亏于心。”

李靖想说什么,却被她眼神止住。

她的眼里,有一种他不敢触碰的光——决绝、孤独、又极近于宁静。

“请转告陛下,”她道,“舒涵此去,只以使者之名。若他念旧,请他莫为我起兵。若他记得我,便等北风停时,再忆我一眼。”

李靖一怔,终究拱手低声:“谨记。”

雪愈下愈大,风声几乎盖过人语。

使团转身欲行,马蹄踏雪,发出沉闷的声响。

舒涵最后回望一眼——烽火台上的红焰映在天幕,像极了长安宫灯的微光。

她轻轻握紧玉佩,喃喃道:“他在火中,我在风里。风若回头,火便不灭。”

李靖立在风中,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缓缓抬手行礼,低声道:“愿风护你。”

风卷雪起,天地茫茫。

舒涵的白裘在风中猎猎,她的身影逐渐融进雪原,只余一串清晰的马蹄印——通向未知的荒原,也通向命运的深处。

风沙又起,返回草原的队伍行在半冻的河岸。夜里,篝火摇动,舒涵听到侍从私语——有人在说“可汗要借使团之名袭边”。

舒涵静静听完,心底发凉。那一刻她明白,自己背负的不是“求和”,而是“诱战”的旗号。

她退回自己的帐中,取出那枚玉佩。玉面映着火光,她想起李靖的神情,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

若她现在开口揭破,等于背叛突厥;若她不言,明日一旦兵锋南指,死的便是成千上万的族人与唐军。

她在帐中坐了一夜。外面风雪未歇,马在嘶鸣。

黎明前,她披上甲衣,走出营帐。风吹起她的披风,她的眼神像结了冰。

“阿里特勒,”她开口,语气平静得几乎无情,“告诉我,可汗的真命令是什么?”

他迟疑,但终被她的目光逼住,低声道:“待黎明,兵起南下。”

舒涵轻轻点头:“我知道了。”她转身上马,独自朝南骑去。

夜已近尽。远处的地平线泛着一抹灰白,像一层被风吹薄的雪。

颉利军营帐外的旗帜猎猎作响,空气里有一种将要爆裂的静。

舒涵披着裘衣,步入营帐。她没有让侍卫通报——风替她掀开帘幕。

颉利可汗正伏案看图,听见脚步声,抬头时,眉眼间的冷光像刀:“舒涵?你该在使营休息。”

舒涵行了一礼,语声平平:“我来,是想问可汗一个问题。”

颉利没有动,只微微挑眉:“问。”

她看着那张草原与边疆的图,纸上墨线盘错,仿佛巨兽的脉络:“可汗所求的,真是和吗?”

那一瞬,帐中只余火声。颉利缓缓放下手中的笔,目光转向她:“你听了什么?”

“听到的,都不足以让我怀疑。”她抬起眼,声音更低,“但看见的,却让我不得不问。”

她的语气轻,却带着一种决意,“如果明日出征不是为了谈判,而是为了挑衅——那我便是假的使者,是欺世之人。”

颉利的手指在桌面轻敲了两下,语气仍旧平静:“你觉得唐人信你?他们以你为质子,怎会信突厥的诚意?要谈和,必须先让他们恐惧。”

舒涵垂下眼睫,呼吸微乱:“那恐惧之后呢?又有谁能安?”

颉利起身,步至她面前,声音压低:“你太像你父亲,心太软。”

他顿了顿,“你若真想护族人,就该帮我立威,让草原一统。这样他们才有活路。”

舒涵抬头,迎着他的目光:“可若用欺骗来立威,那活下来的,不是族人,是仇。”

短短一语,却像一道裂缝,从权力的顶端,一直裂进他的心里。

颉利凝视她良久,终于淡淡一笑:“所以你来阻我?”

“我不是来阻你。”她语气平稳,目光坚定,“我只是想让你记得——草原的尊严,不该靠欺骗去赢。”

帐外的风忽然灌入,火焰一晃。两人都没有再说话。

颉利的手在空气中停了一瞬,似要抓住什么,又放下。

“去吧。”他低声道,“我没听见你说什么。”

舒涵微微一礼,转身出帐。风从身后席卷而来,带着松脂与雪的味道。她的背影在风中逐渐模糊,却极坚决。

帐内只剩颉利一人。他望着桌上的地图,指尖缓缓摩挲那一抹墨线。嘴角的笑意很浅,却掩不住眼底的波澜。

“处罗的女儿,终究走出了我的掌心。”

天色微白,风仍卷起雪花,将营帐外的旗帜吹得猎猎作响。

黎明的寒意刺骨,营地中沉默压抑,仿佛连空气都屏住呼吸。

沉默许久,他终于开口:“出征,不必了。传令各部族,撤军回草原。”

帐内的侍卫微愕,低声窃语,却不敢上前追问。

几位年轻酋长不服,私下聚众,称“可汗懦弱,辜负祖灵”,夜里举火,兵分三路,袭向唐境边寨。

营中风声未定,舒涵安插在主战派部族的细作急报——朔州外将烽烟再起。

她没有立刻说话。半晌,她淡声道:“备马。随我去。”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再不是使者。她去的,不是谈判,而是赴一场无法推辞的命运。

夜半,冷风如刀般割面。唐军已出营列阵,李靖亲自统骑千人迎击。雪原寂静,唯有马蹄声压碎冰层的脆响。

“探子回报,突厥小股骑兵逼近西岭,”副将低声禀告。

李靖目光微凝,正欲下令,却见远处雪影浮动,一骑白裘先行——在风雪中如一抹月光,独行于敌阵之前。

“那是——”李靖的手在缰绳上顿住。

他认出了那匹马,也认出了那道纤瘦却挺直的身影。

舒涵策马而来,未带旗,也未戴盔。风将她的发与裘衣一并扬起,整个人仿佛与雪融为一体。

她一人立在两军之间,声音被风吹散,却仍清晰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草原子民听令!此行并非可汗之命,擅动兵者,罪当族诛!”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量。那是一种不是源自权势,而是源自心与血的力量。

唐军阵中,有士卒低声惊叹:“她这是……挡在我们与敌之间?”

李靖望着她,胸口似被重击。

他策马上前几步,低声喝道:“王女,此非你该在之地!”

舒涵回望他一眼。风吹起她的发,她的眼神却极静:“我若不在此处,你们与他们,便再无退路。”

她举起手中长鞭,狠狠一甩——

那声清脆的破风响,如同裂开风雪的界线。

突厥骑兵前列几人惊愕止步,其中一名年轻酋长怒吼:“她已是唐人弃妃,何资格命我!”

舒涵策马逼近,鞭影落在雪地之间,溅起白沫。

她抬声喝道:“我不以唐名命你!我以突厥血命你——退!”

那声“退”,仿佛燃烧着她全部的意志。

年轻的酋长握刀的手在颤,望着她的眼神复杂:她的眼中没有惧色,只有苍茫与痛。

终于,他低声咒骂一句,勒马掉头。

其余人见首领退,纷纷收阵。风雪间的刀光一点点熄灭,只有呼吸与心跳还在颤动。

当最后一队突厥骑兵退去,雪原重归寂静。

舒涵的马已满身冰霜。她松开缰绳,缓缓转身。

李靖望着她的背影。

白裘之下,她的身影瘦削而坚毅,立在风雪尽头,恍如一道孤光——照亮了寒原,也照亮了他心底最深的那片长安。

风雪仍未散尽,舒涵回到北原营地。她下马的那一刻,北原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雪花打在她白裘上,像是给她披上了银色的战甲。

什钵必伸手扶她,却见她唇角泛白,掌中鲜血点点渗出——她的手被鞭柄割破,血早被风冻住。

风吹乱她的发丝,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这里没有天命的指引,没有历史的安排,没有长安的宫墙。她只剩下自己。

“舒涵,你……真的没事吗?”他的声音低沉,带着难掩的担忧。

舒涵深吸一口风雪,低声道:“我……终于放下了天命。”

什钵必愣了一瞬,眉头微蹙,风吹乱他的发丝,他低声问:“……天命?”

舒涵抬起头,眼神复杂,望向雪原:“是的……一些一直牵着我走的东西,现在,我可以自己走了。”

什钵必沉默了片刻,轻声道:“好……无论风雪多冷,我都在你身旁。”

舒涵点头,嘴角带着一丝苦涩而坚定的笑:“我知道,二哥。”

风卷起披风,雪原茫茫,兄妹并肩站在风雪中,沉默却心意相通。

什钵必扶着舒涵走回营帐,风雪在帐外呼啸,映出一片白茫茫的光。

帐内炉火微红,映在她脸上,既温暖又孤寂。她将手轻轻放下,血痕在火光下微微闪烁。

什钵必替她包好伤口,静静等她安睡后,终于打开了那封信,那是舒涵出使朔州前交给自己的——封面只有两个字“未寄”。

灯光映在信纸上,雪风的呼啸透过缝隙钻进帐内。手中的信仿佛比墨迹更沉重,字里行间,是舒涵一生的选择,也是她灵魂的独白。

“她……终于放下了天命。”他心里默念着这句话,却分明觉得,所谓放下,并不是顺从,而是一种比天命更锋利的自由。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走出营帐,北原的风呼啸而过,雪片像细碎的银色箭矢,打在什钵必的脸上。

他手中紧握着那封未寄的信,纸张微微卷曲,他理解这封信的重要性,却也明白,寄与不寄,并非为了得到回应,而是为了完成她的意志。

终于,他缓缓将信折好,轻轻放入厚重的信囊,像是在托付一件神圣的使命。

他明白,无论信送达后李世民是否能完全懂她,他都已尽力。

三日风雪未止,天色灰白如铁。

王庭主帐内,火盆炭红,烟气缭绕,空气里混着羊脂与血的味道。

颉利可汗坐于榻上,盔甲未卸,眉目间仍带着怒意。

帐前几名年轻的部族首领伏地请罪,额头贴在地毡上。

“私自出兵,扰我军令,坏我与唐之约——”颉利的声音冷如刃,“若不立戒,何以服众!”

那几人瑟缩一阵,皆噤若寒蝉。

阿史那思摩立于一侧,垂手而立。他身上的铠甲被雪水濡湿,盔下的鬓角泛白。

他看着那些跪着的年轻人,心底却没起快意。

他缓缓开口:“他们虽违令,却非叛心。听闻舒涵王女独自南行,挡于两军之间,他们以为可汗被困,才仓促起兵。此罪,当分轻重。”

颉利抬眼,冷冷看他:“思摩,你在为他们求情?”

“属下不敢。”思摩微微俯身,声音稳重,“只是,若连忠勇之人也被寒了心,下一次可汗召令,又有几人敢先行?”

帐内一瞬寂静。连火焰似乎都在这一刻止息。

颉利缓缓道:“我撤兵,她挡战。若传出去,世人该如何看我颉利?说我被一个女人吓退么?”

阿史那思摩抬头,眼神平静却透着锋芒:“世人若有眼,便该知那不是懦弱,而是仁。”

颉利的眉头微动,他盯着思摩,良久不语。

火光映在他眼中,像两点暗红的焰。

“你似乎很欣赏她。”

阿史那思摩沉默了一瞬,才低声道:“我敬她。”

颉利轻笑一声,那笑意里夹着几分冷意,又似乎带着一丝疲惫。

“敬她?你知她是谁?那可是唐皇的女人。”

“我知道。”思摩的声音很低,却没有退缩,“但在雪原那一刻,她不是唐妃,也不是使者。她是草原的女儿,是突厥的血。”

颉利没有再笑,他看着火盆里燃尽的炭,低声道:“她有她的血,我有我的国。”

他起身,披上厚裘,背对火光的剪影被拉得极长。

“若她真想做个草原人,就该明白——草原容不下两种忠诚。”

思摩沉声道:“可汗若只要忠心,却不要血性,草原便迟早会冷。”

那一瞬,风从帐外灌入,火焰被吹得偏向一边。颉利转过身,目光与思摩相碰。那目光锐利,藏着隐隐的猜忌。

“思摩,你是在教我治国么?”

“属下不敢。”思摩单膝下跪,低头道,“只是愿可汗明白——王女此举,救的不是唐军,而是突厥的脸。若那一战真打下去,赢了,是可汗失信;输了,是突厥蒙羞。”

帐内寂静,颉利久久不语,他看着思摩,又看向外面那片风雪。

良久,他淡声道:“你说得没错,她救了草原的脸。”

思摩抬起头,眼神微亮,然而下一句,却让他心口一沉:“也因此,她的存在,太危险。”

火光映出颉利侧脸的冷峻,他的声音低沉如铁:“传我命令——舒涵王女暂不得出王庭,待我另有决断。”

思摩的手在袖中一紧,他垂下头,不敢言,但那一刻,心底已有了动摇的念头。

他知道,颉利害怕的,不是舒涵的手段,也不是她与唐的关系。

他怕的,是那种能让两军止战的力量——一种比权势更高,比刀更锋利的力量。

那夜,风雪再起,思摩立在帐外,望着远处舒涵所在的营帐,灯光微弱。

他在心底默默道:“她能止战,却止不了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