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15章 得失

梦千年 第二部 第15章 得失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7:38:52 来源:文学城

几日后,天象继续异变,紫微垂光,太白隐没,朝堂诸臣多言“帝星移位”。

宫中人人屏息,不敢议论。

李世民独立于北苑高台。风起时,他披风猎猎,盔影映在冰石之上。远处城灯寥寥,天下方定,却静得像是风暴前的寂静。

舒涵曾言:“天变者,非示乱,乃示转。”她的声音犹在耳侧。

他闭上眼,想起她当时的神情——白衣如雪,语声轻淡,却像在他心上,落下一枚石子。

那夜,她说:“天下既平,武功当止。兵者,乱世之器;文者,盛世之纲。若世民兄真欲开太平,须弃刀而从文。”

那时的他沉默良久,只以为她在劝他放下野心。而今他懂了。

她说的“从文”,不是要他退,而是要他进——

进于心,进于天下。

风从袖口掠过,他缓缓展开一轴旧图。上有山川疆域,墨色未干之处,正是并州以北。

他指尖轻拂那片土地,低声道:“铁骑踏遍,终不如一笔定策。”

烛火在风中摇晃,他的影子落在墙上,长而孤。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尉迟敬德。他禀告道:“殿下,房玄龄与杜如晦求见。”

他微微一顿,转身,声音沉稳而静:“请进。”

两人入内,皆行礼。李世民抬手止之,目光落在他们卷中的文稿上,说道:“天下已平,军功可歇。文策未立,国脉难久。”

房玄龄抬头,目光一闪,恍若见到了未来的帝王。

李世民又缓缓道:“自今日起,兵府可归中枢,再择良士,修史、立学、定法度。”

他顿了顿,语气低缓而有力:“从今日起,我不再为战将。”

殿中静得只剩火声。尉迟敬德抬头,似想言又止。

李世民笑了笑,淡淡道:“兵可定天下,文可安天下。我不为父皇争,只为天下久安。”

话音落地,风声呼啸,烛影微颤。他缓缓合上兵图,指尖的力道微微一紧。

那一瞬,他似乎看见舒涵在风中回首——眼神清明,神色淡然。

武德五年六月,宫变前夜,东宫偏殿,夜色深沉,烛火微晃。风从宫门卷入,带着北苑松香和泥土凉意,轻掠舒涵的衣袖。

今夜她白衣无饰,发间只簪了一枝素银钗。宫灯照在她的侧颜上,微光映出一层淡淡的冷意。

殿中灯火未息,烛影晃动,映出一个披甲的背影。

——世民兄。她在心底轻轻唤了一声。从明日起,她不能再这样叫他了。

那一声“兄”,是少年时并肩的誓言,是无名的柔情,也是最后的距离。

他登上帝位,是她算尽的终局。她从不后悔。

只是此刻看着那盏烛火,她忽然有些恍惚——

原来她算得尽天下,却算不尽人心。

李世民踏入,步履沉稳,盔甲在烛光下泛出冷光。他停在她面前,声音低沉:“你还未休息。”

舒涵微微一笑,眼神温和:“睡不着。”风起,烛焰微晃。她抬头看他,语气极轻:“明日之后,你再不能是世民兄了。”

他静静地望着她,神情平静,却压抑着某种暗涌。

“舒涵,”他终于开口,声音微哑,“这些年,你是不是早就算好了?算我兄会死,算我父会退,算这天下终归归我?”

舒涵没有答。只是看着他。烛光在她眼底微微颤动,像风中摇曳的一滴泪。

良久,她淡声道:“世民兄,天下不是我算的,是你拿的。”

“我只是……替你看清路而已。”

她微微垂首,指尖划过案沿,声音淡如秋水:“你一向心明如镜……我从未想过算计你。每一次出手,只是为了局势稳定,天下安宁,也为了——你有机会坐上那个位置。”

李世民微微眯眼,仿佛看见少年时并肩的时光:十三岁的她孤行敌营,只为与他一见;惠明寺午后,她静静听他表白,却克制情感;醉香楼,她暗中筹谋起兵,收集情报,成就他的每一步。

他注视她,良久,只道:“你太聪明,聪明得让我看不透你。”

舒涵垂眸,轻声笑了笑:“那是因为你已在殿上,我却仍在殿外。”她顿了顿,随后说道:“世民兄,你从未完全属于我。棋盘上,我能布局,但从未布你的心。”

李世民停顿片刻,呼吸缓慢而稳,“那我便问你——你爱我吗?只是我?还是……天下与我,只是同一局棋?”

舒涵唇角微勾,眼底寒光闪烁:“你成帝,我助你坐稳,这便是棋盘与局面。至于爱……世民兄,我从不让感情凌驾于责任之上。”

风卷宫帘,烛火摇曳。东宫偏殿里,两人呼吸交错,心理与情感的暗流汹涌。

李世民轻轻转身,步向兵图,指尖掠过北地边疆,“明日,我逼父禅位,你助我成就天下,这一局,你可记得,你的每一步,都在我心底。”

舒涵目光未移,声音轻如风:“世民兄,我从不轻视任何人——包括你。”

烛火微晃,殿外晨光未至。两颗心在沉默中交锋,少年回忆、帝王野心、家国与感情像风卷帘幕般交织。

武德五年六月,长安的天色将明,宫中禁鼓三声,风从北苑掠过,吹得宫灯摇晃。含元殿外的丹陛之上,李世民披甲立于风中,盔影映在殿门的鎏金纹上。

这并不是一场兵变。而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禅让”。

舒涵立在殿侧,白衣胜雪,神情清冷。她知道,这一夜过后,世上再无李世民,只有帝王。

李渊端坐在御案后,面色沉重。殿中无人敢言,唯有烛火噼啪作响。

他看着次子,半晌开口:“世民,你真要如此?”

李世民单膝跪地,神色镇定:“父皇,天下方定,百姓尚困。陛下劳心国事数年,理当休养,禅位于儿臣,方能使大唐基业永固。”

那语气温和,却有着不容拒绝的力量。

李渊注视着他,良久叹息。

“你是我最聪明的儿子,也是我最怕的儿子。”

殿中寂静。舒涵垂眸,指尖微颤。

她明白——这不是反叛,也不是弑父,而是历史上最冷静、最理智的一次“篡夺”。

她曾劝他动手,不为野心,而为避免更大的乱局。可当这一幕真的发生时,她心中竟生出一丝无法名状的空寂。

李渊终于放下玉玺,声音苍老而沉:“你若真能让天下不再血流成河,朕……便将这座天下,交与你。”

玉玺落入李世民手中那一刻,烛火颤动,殿外晨光初现。

舒涵抬头,看着那一道光透入金殿,将他肩头镀上一层光辉。

那一瞬,她明白——自己为他筹谋十年,终成全了一个帝王,也彻底失去了那个“少年李世民”。

他转头看她,目光温柔而克制。

“舒涵,天下已定。”

舒涵垂眸一笑:“是啊,天下定了。”她轻声补了一句:“可你与我,从此天各一方了。”

李世民怔了怔,似乎想说什么,却最终只伸出手,替她理了理鬓角。那动作轻得像是在抚平两人之间的裂痕;可是裂痕并未愈合,只被金殿之外的朝鼓掩住了声音。

“你是我的功臣,也是……我不能失的人。”

“那就别让我留在殿外。”她声音极轻。

他一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她不是求封号,不是求宠,而是想以“妃”之名,留在他可触及的范围内。

舒涵心里暗自失笑,却没有说话。

把鬓角理好,李世民仍是那少年;但他已站在殿上,她却在门外。

武德五年六月初七,李渊成为太上皇,李世民提前四年登上帝位。

长安的夏日烈阳洒在宫墙上,照在金色的殿瓦与朱红宫门之间。

舒涵身着华服,步入羽明宫,这是她从东宫搬来的新居。宫门缓缓关闭,带来一阵静谧,又隔绝了外界的声息。

宫女小心侍立两侧,烛火映出舒涵的轮廓,柔美却带着冷静。

“终归…是为爱困住自己一生。”

她在心里低声呢喃,声音柔得像落在帷幔上的风。

殿中布置典雅,花木映照朱殿,香炉袅袅,却掩不住她心底的孤独感。

舒涵缓缓坐下,目光落在窗外的阳光上。

她曾在东宫时为李世□□筹、布局、与命运周旋,如今却被柔情与身份困住——

她选择了爱,也因此选择了承担一生的局限与等待。

羽明宫,清晨的光穿过宫墙,洒在案几上,映出一片柔白。舒涵坐于红漆案前,手中握着笔。窗外的风吹动槐叶,带来一丝尚带凉意的夏风,仿佛从北方的草原吹来。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蘸墨,缓缓落笔——

父王安好。

今日新帝登基,天下太平,国事有序。

自离开故土,至此已数载。草原的风声、故乡的白雪,仍常在梦中回响。

女儿在长安安好,父王勿念我安危,亦勿忧我荣辱。我虽身居宫闱,却仍保有一片心之自由。唯一挂念者,唯承风幼子,他天资聪慧,但命途未卜,愿父王为他祈福。

我在此,不敢言多,唯愿父王安康。若草原之风再起,望父王记我一面。

此致

安宁

舒涵放下笔,轻轻闭目。风声吹进窗棂,她似乎听见草原上的呼啸,听见曾经与摸末、什钵必、社尔骑马奔逐的呼喊声。

泪水微微模糊了视线,但她轻拭,不让泪落在信上。

写完,她缓缓起身,走向旁边的桌案,将信纸折叠整齐。用细绢绑好,绢带轻轻系牢。

她叫来侍女,低声吩咐:“将此信送往北方,务必沿燕然驿转交父王。无论风雪如何,务必让父王收信。”

侍女恭声应诺,小心翼翼将信收好。舒涵走到殿门口,抬头望向远方的晨光,北风轻拂她的发丝,她的目光坚定而温柔。

七月,夜深得连烛焰都显得疲倦。李世民坐在案前,听着凤仪殿传来的婴儿啼声。

那是长孙氏的孩子——他的皇子,也是臣子们最能“安心追随”的未来。

他拿起笔,指尖稳得近乎冷酷。

“承尧。”他写得极慢,一笔一划。

“承”——承继大业。

“尧”——圣王之象。

他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从此,他的血脉、他的天下,都有了一个明正言顺的延续。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才是对的。天下先于人情。”

可就在放下笔的那一刻,手却微微发抖。

他看着墨迹未干的“尧”字,忽然生出一种隐隐的厌恶——

那不是爱子的名字,而是他理智的宣言,是他亲手划下的一道墙。

他闭上眼,几乎是被某种本能驱使,抽出一张空纸。

笔尖一顿,写下两个字——“承风”。

“尧”是圣王之名,“风”是天地之象。

一个注定留在宫墙之内,一个注定注视远方的天际。

他怔了片刻,低声道:“风无所依。”像是解释,又像是掩饰。

他把那张纸叠好,藏入袖中,指尖的墨已经凉了。

“舒涵,”他喃喃,语气低得几乎要被风吞掉,

“朕负你,是为天下。朕若不负你,便负天下。”

烛焰轻轻一颤。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在割肉,

但他不能停。因为帝王不能有私心,而她——正是他最深的私心。

他缓缓起身,把写着“承尧”的那张纸交给侍臣。墨香在空气里散开,带着一丝血的味道。

窗外风起,吹灭了灯。

他没有再点燃它,只在黑暗中静静地站着,

好像在等待心里的疼彻底冷下去。

次日宣诏使跪拜传旨,金榜玉玺,声声入耳。

那声音平静,却如利刃一般,划开了羽明宫与凤仪宫之间的空气。

——“德妃长孙氏所出皇子,赐名承尧。”

承尧。承天启运,继祖承尧。那是“储君”的寓意。

羽明宫里,风自殿窗掠入,吹动帷帐轻颤。

舒涵指尖停在绣帕上,针尖微微颤抖,绣出的那一笔,竟无声断了线。

小宫女低声道:“娘娘,圣旨已宣。”舒涵只是“嗯”了一声,声音淡淡的。

德妃长孙氏此刻在凤仪宫延芳殿中。她也听到了那个名字。

她身边的乳母喜极而泣,连忙叩首,连声称贺。唯有长孙氏自己,愣了好一会儿,轻轻拭泪。她知道,这是皇恩,更是深不可测的天意。

同一时刻,羽明宫中,舒涵终于笑了。她笑得极轻,像是怕惊扰到怀中的承风,

“承尧啊……”她喃喃,嗓音低得几不可闻,“好名字。”

那一瞬,她的眼角却落下一滴泪。她既想笑,又想哭。

笑,是因为终于明白李世民的选择——他早已不只是那年晋阳街头的少年郎,而是一个懂得取舍、懂得权衡的帝王。

哭,是因为她终究还是输了——输给了一个名字。那个名字,意味着她与他之间最后的距离被锁死。

舒涵轻轻抚着怀中熟睡的孩子李承风,声音温柔得像梦语:

“风儿啊,你父皇给人家取了‘承尧’,可你也不必怕。有时候,名分在天,命运却在手中。”

她轻轻一笑,泪光掠过眼底。那笑中,有爱、有释然,也有一点连她自己都说不清的心酸。

帘外风铃叮咚作响,舒涵抬头,看向北方承天门的方向,仿佛隔着风,看见了那位披着金光的帝王。

“李世民,”她心底默念,“你赢了天下,也失了我。”

她轻轻一笑,泪光掠过眼底。那笑中,有母性柔情,也有爱意与释然,更有一种深沉的孤独——一种只有懂权谋与人心的人才能明白的孤独。

几日后,凤仪宫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锦帷与金漆地面上。

舒涵轻步而入,宫女低声在侧,殿内气息温润而肃穆。长孙氏抱着刚出生的李承尧,面色温和如玉,唇角挂着淡淡倦意。

孩子沉睡在襁褓中,呼吸细微,却像已承载了无尽的未来。

舒涵蹲下身,目光落在小小的面庞上。她清楚——这孩子的命运早已被历史书写:长孙氏将成为皇后,而承尧将立为太子,继承大唐江山。

她看着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心头却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

第一次,她看一个孩子,却仿佛看懂了他的一生。权谋与宫廷、荣宠与孤独、血缘与责任,这一切将像无形的锁链,紧紧捆住他。

风从窗外吹入,轻卷帷帐,吹动襁褓上的轻纱。舒涵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情绪压下。

她看向长孙氏,面色平静,语气轻柔:“这孩子真可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