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9章 远嫁

梦千年 第9章 远嫁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武德二年三月,我叔父始毕可汗病逝,因二哥年幼,我父亲继承了汗位。我已满十七岁,西突厥那边,阿史那统叶护已经在去年当上了可汗,不仅统一了西突厥,还遣使入唐,打算联兵抗击东突厥。为了两地和平,父王主动提出和亲,六月西突厥同意亲事,我将以东突厥公主的身份远嫁西突厥。

夜风猎猎,吹过无垠的草原。天空辽阔无边,繁星像无声的注视者。

我披着羊绒斗篷,独自站在山丘上,四野的风从四面八方涌来,拂乱我的发丝。

——父王说得很平静:“你是公主,你的一生不该属于自己。”

我低下头,笑了笑。其实这句话,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

我是可汗的女儿,我的名字生来就被刻在契约与盟约里。我的婚姻,不是我的,而是草原的,是部族的,是疆土与权力的。

可明白是一回事,真正听见时,心还是会痛。

就像被风吹裂的伤口,早知道会疼,却仍忍不住颤抖。

我忽然想起,在晋阳的那些日子。

琵琶声里,灯火如海,我自称李三娘,台下人都以为我只是一个无名的女子。

那时的我,是真的自由的。

哪怕只是短短数日,我能自己选择要弹的曲子,能自己决定要说的话,甚至能偷偷看着一个少年,心动却不必藏起。

可如今,那段时光像一场梦,醒了,就只能当作风过无痕。

我也曾经幻想过如果李世民更顺利地完成他的大业,是不是就可以让李渊更加偏向他立他为太子。

可现在我才明白——

我知道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命运早就铺好的路。命运只是借了我的手,让一切更顺利地发生。

风很凉,却带不走胸口的闷热。

我仰起头,盯着漫天星斗。那些星辰那么遥远,却像在提醒我:舒涵,你不是你自己,你是突厥公主。

你不可以贪心,不可以幻想,不可以流泪。

脚步声轻响,是什钵必。

他没有多说话,只静静站在我身旁,把斗篷又往我肩上裹紧。良久,他低声道:

“你若觉得委屈,就说出来。”

我眼睫颤了颤,却依旧笑了,声音轻得仿佛风一吹就散:

“二哥,我没事。”

什钵必走到我身边,微微弯下身,声音柔和却带着一丝心疼:

“西突厥虽远,但你要记得,我们会常想念你。”他停顿了一下,手指轻轻拂过我的肩膀,“你喜欢的那些干果、烤肉、还有草原上的蜂蜜……我会给你寄去的。你若想我,也可以写信给我,我们会经常联系。”

风声在夜空中回荡,把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我微微颤抖,却没有落泪,只让这份不舍随着风飘远。

与此同时,六月长安,太极宫外朝阳初升,金色光芒洒在朱漆殿柱上,烛火摇曳,映出殿内威严肃穆的气息。百官整齐列队,奏事声此起彼伏。李渊端坐龙椅,眉头微蹙,神情凝重。

一名侍郎上前,手持折子,恭声奏报:“启禀陛下,西突厥已与东突厥定下联姻之事,七月东突厥公主将行,臣请陛下派重臣前往,以示诚意,并稳固两地关系。”

殿内一片低语,众臣纷纷发声:

“西、东突厥若联合,恐将威胁大唐北疆。”

“若唐方轻臣出使,突厥或不以为意,边境安危难保。”

“若秦王亲行,身份尊重,方能压制异志。”

李世民立于殿侧,目光沉稳而深邃,心中涌起复杂情绪。自与长孙氏举案齐眉,家庭安定以来,心境本该宁静,但听闻婚事,内心不由暗暗担忧,那个聪慧的小公主如今要远嫁西突厥。

李渊听完奏报后说道:“民部尚书刘文静稳重,机智周全,与东突厥也相交颇好,最宜出使,既能传达唐朝诚意,又能稳妥处理突厥事宜。”

李世民听罢,眉眼微沉,握紧手心,心底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沉默片刻,他缓缓走上前,躬身行礼,声音低沉而不容忽视:“父王,儿臣请命前往东突厥,如今东西局势并不明朗,以我之身份、之声势,方能让突厥各部明白唐朝诚意。”

殿内微微静默,众臣低声窃语,或面露忧色。李渊看着他,眼底闪过一抹惊讶与思索。

李世民的目光微微低垂,心中暗暗叹息。他知道,这次出使不仅是国事,也是为了自己的心事——若她嫁入西突厥,不知何年才有机会一见。

他沉声道:“若父皇允许,臣愿亲自前往。”

李渊沉默片刻,才缓缓点头:“朕知道,秦王心意可嘉,实为此事不二人选。此事重大,注意安全。”

李世民微微一拱手,背脊挺直,心中虽有痛楚,却已波澜不惊:“儿臣定平安归来。”

草原七月,草长莺飞。西风卷起金色的麦浪,旌旗猎猎,马蹄声不绝于耳。我的婚事成了草原盛典,各部族都派人前来,载歌载舞,献上牛羊、美酒与锦缎。空气里弥漫着烤肉与奶酒的香气,似乎连天空都因这喜事而明朗。

我本以为,前来祝贺的唐朝使者会是熟悉的刘文静,却不曾想,随队而来的竟是秦王李世民。

那一刻,我愣住了。

两年未见,他已不再是旧日街头那个眉目间带着意气与锋芒的青年。今日的他,身披绛紫朝服,腰系玉带,鬓发整齐,眼神沉静而锋锐,周身气度不怒自威。更添了一份当父亲后的沉稳,却也少了少年时的轻狂。阳光映在他的侧脸,眉骨高挺,目光如星,竟让人移不开眼。

而我,十七岁的我,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女。远嫁之前,父王为我戴上金冠,着绣满云纹的锦衣,耳畔坠着沉甸甸的金饰。镜中看去,眉目清亮,唇红齿白,却因为心事难平,神情里多了几分憔悴与哀愁。

酒宴上,歌舞喧天,觥筹交错。我端着银杯,低头一杯接一杯,任烈酒灼喉。身侧有人劝阻,却都被我挥手拒绝。我心口堵得慌,唯有酒能冲淡。

我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失态。今日是我出嫁的日子,我是突厥的公主,是政治的桥梁。可是当我抬眸望见他时,心底的那份情绪便汹涌难抑。

李世民在高座上,目光越过众人,不由自主地落在我身上。

那是他记忆里早已熟悉的身影。只是两年过去,曾经的少女已换上了金冠与锦衣,眉目之间多了几分成熟与端庄。她端坐席中,却像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银杯一次又一次送到唇边,眼神却总是低垂,似乎在回避什么。

李世民指尖轻轻摩挲着玉杯,心中百感交集。

——若在当年,她不是突厥公主,而自己不是李渊的次子,他们是否会有另一种结局?

他记得第一次见她时,她眉眼清亮,笑意真挚,那种带着草原风的直率与灵动,让他心口一动。只是,那时他正在筹谋,手中尚无根基,她若靠近自己,必然会招来祸患。于是,他只能装作无意,远远守望。

而今,她要远嫁西突厥。

而今,他已是秦王,万众瞩目的王者之子。

而他们之间,却比从前更远了。

我举杯,对到来的宾客一个一个敬酒,走到他的席前。灯火摇曳,映出他眼底一抹复杂。

“我敬秦王。”我声音很轻,几乎要被鼓乐声掩去。

李世民心口骤然一紧。那声音轻得几乎淹没在鼓乐中,却像箭一样射进心里。他看见她眼底的酒意,看见她竭力掩饰的酸楚。

所以他只能假装初见,假装不识,只用一句恭维掩过心底的汹涌:“公主真美,用中原的话来说——倾国倾城。”

他说得很轻,语气疏离,仿佛不曾与她有过任何交集。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抹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温柔与遗憾。

我心头猛然一颤。酒气上涌,面颊烧得通红,却不知是醉意还是酸涩。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颤,只能强自镇定,低声答道:“今日得见秦王,确如传言,真乃龙凤之资,天日之表。”

话音落下,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仿佛饮下的是整片草原的风声与心底的遗憾。

那一刻,他几乎要伸手去拉住她,就像惠明寺那一天一样,去说出埋在心底多年的话。

可鼓乐声再起,众目环视,他只是端起酒杯,将滚烫的烈酒一饮而尽,借着火辣的灼烧,压下翻腾的心绪。

自此,我再不敢抬眼看他,只埋头喝酒。酒液顺着喉咙一路燃烧,胸腔里却空落得厉害。眼前的舞姿渐渐模糊,鼓乐声仿佛远去。到最后,竟连周遭的欢笑都听不真切了。

他看着她渐渐醉倒,被婢女扶走。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帐门之外,心口却空落得如同草原的夜风,吹不散,填不满。

我撑着额头,迷迷糊糊被婢女搀回房间。榻上的锦被柔软,却冷得厉害。我侧身蜷缩,只觉泪意涌上眼眶,却被酒精压了下去。

那一夜,我睡得极沉,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帐门时才醒来。喉咙干涩,头痛欲裂,昨夜的一切,却像梦一般刻骨铭心。

那一夜,李世民帐外的风卷着沙砾掠过草原,旌旗猎猎作响,仿佛在低声叹息。

他卸下朝服,只着一袭深青长袍,披风随风微动。

他独自立在营帐前,看着远处星光下的东突厥营火,一盏盏灯火如同散落天际的碎金,恍若她的眼眸。

脚步声传来,是什钵必。

他穿着灰色的战袍,披着狼皮斗篷,神情沉稳。见李世民在风中伫立,便抬手行了一礼。

“秦王还未歇下?”

李世民微微一笑,声音低哑:“风大,睡不着。”

什钵必点点头,转身吩咐侍从取来酒,两人并肩走进帐中。

帐内火光跳动,兽皮地毯散着淡淡的酥油香。两只金杯被摆在桌上,酒液清澈如镜,微泛暖光。

什钵必先举杯,一饮而尽。

“这酒,是她亲手封的。”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情绪,“她说,若唐使到来,便请他尝一口。她不曾料到,会是秦王。”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顿,盯着那杯酒,半晌未动。

火光在他眼底摇曳,映出一抹暗淡的光。

“她很好。”什钵必接着道,“只是太倔。听说要嫁去西突厥的那天,吹了一整夜的风,也没有哭,只说要做个让父王、让草原都骄傲的女儿。”

李世民闭了闭眼,将那杯酒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灼烧着胸腔,像要将心底那点柔软烧成灰烬。

他低声道:“她一直都是那样的人。”

什钵必看着他,沉默了很久,终是轻声问:“你喜欢她,对吗?”

李世民指尖紧握杯沿,片刻后松开。

他没有点头,也没有否认。只是淡淡一笑:“若我不是秦王,她若不是公主,我会喜欢她,护她一辈子。”

什钵必垂下眼,轻声叹息:“可你是秦王,她是突厥公主。”

帐中一时寂静。

风声透过缝隙灌入,吹动火焰,影子在两人脸上摇曳不定。

良久,李世民又举起酒杯,目光落在杯中那一点光影上,语气低沉而坚定:

“我来此,不是为了留她。是为了让她能平安地走。”

什钵必怔了怔,随即也端起杯,与他一碰。

两声清脆的金响,在空旷的帐中久久回荡。

“那我敬秦王。”什钵必语声微哑,“敬你,也敬她。她会幸福的,我们都会让她幸福。”

李世民喉结轻轻滚动,笑意却比火光还淡。

“但愿如此。”

两人沉默地对饮,直到酒尽,火焰渐熄。

帐外的风仍在吹,远处传来牧笛的哀调,像是有人在为离别送行。

那一夜,李世民与什钵必共饮无言,

也在无言中埋葬了一场再不会重来的心事。

清晨的风,带着露水的凉意,轻轻掠过营帐。

外头的草原被晨光染上一层金色,远处的骏马在低嘶,牧人们已经开始收拾篝火,准备启程。

我从昏沉的梦中醒来,头还有些晕。

昨日的酒似乎还未完全散去,喉咙干得发痛,脑海里闪过断续的画面——

鼓声、歌舞、那一杯烈酒,还有他——

那双沉静如夜的眼。

我撑着身体坐起身,帐外传来侍女轻柔的脚步声。

“公主醒了?”她掀开帘子,声音有些犹豫,“属下本想早些唤您……只是,秦王殿下已经启程离营了。”

我一怔。

“走了?”我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是。”

侍女低着头,小心地答道,“天未亮时便启程。什钵必王子亲自相送,两人喝了整夜的酒。”

我怔怔地听着,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心里有种难以言喻的空荡——

他果然不敢来见我。连一句道别也没有。

我缓缓起身,披上斗篷,走出帐外。

风一吹,草原的气息迎面而来,混着露水、青草,还有远处马匹的气味。

天边的云被太阳染得微红,辽阔无垠,美得几乎让人落泪。

我站在那片无边的天地间,仰头望着东方。

那里,是中原的方向。那里,也曾有我短暂而真实的梦。

那一天,我坐上马车,缓缓驶离熟悉的草原,风声呼啸,心中却是一片死寂。

*本章大部分皆是作者杜撰,阿史那统叶护确有其人,为射匮可汗弟弟,武德元年即位,武德二年,遣使入唐,联兵抗击东突厥,史载其在位期间是西突厥最鼎盛时期,领土广大,控有西域商贸,曾亲自热情招待过玄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