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调查组的工作在一种近乎凝滞的氛围中缓慢推进。唐禹哲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像一层粘稠的油脂,包裹着关键信息和人物,让调查组的每一次深入都倍感阻力。取证困难,关键证人三缄其口,甚至有几个涉事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健康原因”或“家庭事务”为由,突然休假或辞职,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
唐婉诗对此并不意外。如果叔叔这么容易就被扳倒,那他才不是她认识的那个唐禹哲了。她按捺住性子,一方面通过支持调查组的两位元老董事,持续向调查组施压,要求彻查到底;另一方面,她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实验室,以及即将到来的、与“寰宇科技”刘总的下一轮投资谈判上。她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未来潜力,来对冲内部调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内外人心。
实验室的智能面料项目进入了关键的试产阶段。小批量的样品需要在合作的外协工厂进行染整和后处理。这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关键一步,容不得半点差错。唐婉诗几乎派驻了半个技术团队到工厂,全程跟进。
然而,麻烦还是来了。
先是染整车间负责核心配色环节的老师傅,在样品试产前一天晚上,因“食物中毒”被送进了医院。紧接着,预定的一批进口环保固色剂,在海关清关时被莫名其妙地卡住,延误了交期。外协工厂的负责人支支吾吾,表示“不可抗力”,建议延期。
消息传到唐婉诗这里时,她正在实验室里测试一批新到的原材料。听着电话那头技术团队负责人焦急的汇报,她的脸色沉静如水,只有握着手机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太巧了。
巧得令人无法不怀疑。
这不像叔叔以往那种隐藏在账目和关联交易中的阴柔手段,更像是一种直接的、带着警告意味的破坏。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即便他暂时离开了公司,他依然有能力,在她最看重的地方,给她制造麻烦。
“我知道了。”唐婉诗的声音听不出情绪,“染整师傅那边,联系最好的医院,费用公司承担,务必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固色剂的问题,我亲自联系供应商和海关。告诉工厂那边,试产计划不变,按原定时间进行。”
挂断电话,她立刻行动起来。她动用了父亲留下的一些老关系,绕过了常规渠道,直接联系到了固色剂供应商在亚太区的负责人,施加压力;同时,通过秦伍介绍的、在海关系统内的一位可靠朋友,快速厘清了清关障碍(一个微不足道的文件格式问题被刻意放大和拖延了)。几个电话,几封邮件,她在不到两小时内,就疏通了看似棘手的环节。
至于染整师傅的空缺,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让首席技术官从实验室团队中,挑选出两名对色彩和化学最有悟性、动手能力最强的年轻研究员,带上实验室备份的核心配方和数据,立刻赶往工厂。
“你们去,不是替代老师傅,是去学习和协助。”她对两名略显紧张又充满兴奋的年轻人说,“把这次意外,当成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我相信你们,也相信我们的配方和数据。”
她的果断和信任,像一剂强心针,稳定了前方团队的军心。
处理完这一切,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唐婉诗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疲惫。这种无处不在的、需要时刻提防冷箭的感觉,比面对一场公开的商战更消耗心力。
手机屏幕亮起,是秦伍发来的信息。没有多余的问候,只有简洁的几行字:
「查了。染整师傅入院前,与一个匿名号码有过短暂通话。号码归属地是临市,无实名登记。海关那边卡壳的具体经办人,与唐董一位已离职的秘书私交甚密。」
信息像冰冷的针,刺破了最后一丝侥幸。
果然是他。
他甚至懒得完全隐藏自己,或者说,他故意留下这些蛛丝马迹,就是为了让她知道——这是他做的。这是一种**裸的挑衅。
唐婉诗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脑海中闪过叔叔那冰冷而疯狂的眼神。他不再满足于躲在阴影里算计,他开始走上前台,用这种下作的手段,与她进行贴身肉搏。
她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实验室安全主管的号码,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从明天起,实验室和所有外协合作方的安保等级提升到最高。所有进出人员、物料,包括研发数据流,实行双重核查和全程留痕。没有我的亲笔签字,任何核心样品和配方不得离开实验室。”
“明白,唐总。”
放下电话,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条冰冷的河。
叔叔想玩硬的?
好啊。
她这朵带刺的玫瑰,从来就不怕风雨,更不怕那些试图将她连根拔起的脏手。
她拿起手机,给远在工厂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发了条信息:
「按计划试产,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夜色渐深,城市依旧喧嚣。一场发生在阴暗角落里的攻防战,已然悄无声息地升级。而唐婉诗知道,她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更加坚韧。
(第31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