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六零年代,漠河,北京 > 第5章 大祸临头

六零年代,漠河,北京 第5章 大祸临头

作者:春冰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2-12-07 04:52:59 来源:文学城

正德支书塌腰瘪肚,一双手磨着自个的油肚腩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也不拦着二平,听任这个小丫头片子在他面前放肆。

二平也不搭理他。

全村人都知道,正立家这个二姑娘个头虽矮,志气却高,主意又大,跟她爹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似的,如果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做事应该是很沉得住气。

可惜现在这小丫头就是个炸雷一样的小不点。

她忍着性子,翻来覆去左右折腾着,恨不得把这薄薄一张纸看化了,也没琢磨出什么不寻常的来。

反倒是二平她娘和她大哥看不下去了。

母子俩一左一右,一个拽二平袖子,另外一个轻轻踢了这丫头一脚,那意思一个样:你咋这没规矩,赶紧给你正德叔道对不起。你爹要在,不得揍你!

赵二平天不怕地不怕,一怕爹二怕娘三怕她大哥,如今两怕俱全,二平大姑娘只好乖乖认错,乖乖跟着家里人送正德支书跟五德离开。

正德支书也不恋战,横竖目的达到了。

他就笑得跟朵喇叭菊似的,七情六欲都请在脸上,又拉着正立娘和安华絮叨了好一会,这才领着弟弟离开。

漠河冬天的夜晚冷得瘆人,卷毛风裹着大雪片子直往人脸上砸。

一片寂静之中,赵正德背着手,迎着纷飞大雪,走得倒是脚步轻快。他弟弟缩着脖子,老实巴交的踩着当哥的脚印走。

打量着四处没人,正德支书问了句:“你那信纸,没问题哈?”

五德:“哥,你放心。那就是抗美援朝时老美打飞机上扔下来的传单纸,俺找人请教过了,那奏是美国字。”

正德支书咬牙切齿笑:好。

五德又说:“哥,你写字那笔,也是有讲究的。那墨水里是特制的,老贵了。过个七八天不管原先再清楚的字迹都会糊成一片,他们找不着咱家的账!”

很好。

正德支书不再询问,兄弟两人逐渐消失于风雪之中。

天知,地知,鬼神知。

别以为有七爷爷帮你说话,我就会认这个亏。

个通敌的罪过,赵正立,你死鬼全家就给爷背好吧!

———

赵二平咬着牙,梗着脖子,躲在柴火堆后面,笑得阴森森的。

爹说得没错,老支书他就不是个好东西,成天早晚地琢磨着害人。她就知道这契书肯定有鬼,你看吧,娘和哥还怪她说话呛呛的,这要真被人算计了全家可咋办!

等她到家跟爹说……

二平愣在原地上,好一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她只好茫茫然地抬头看天,月亮被黑云蒙得死死的,连个亮光都透不出来。每天的这个时候,她爹都会扯着大嗓门一巴掌把他们拍起来,轰着去上学。

小孩贪睡,哪起得来。不管哪家孩子刚睡醒都是迷迷瞪瞪的,走路直打晃,她爹怕出危险,就举着个小油灯,领着一群孩子走出村,过前面两个山岗,直等到天大亮了,他老人家才会目送着各家孩子蹦着往学校奔,再背着手去上他的工。

一来一返,她爹每天得多走十好几里山路。

冬天白毛风夏天狂暴雨,只要不耽误工作,她爹天天如此。

怕惊起家犬吠叫,二平捂着嘴,哭得无声无息。

失去父亲的疼伤得她走不动路,只能歪歪斜斜地扶着柴火垛,一步一挪地在黑夜里摸索着前进。

从今天开始,微弱亮光下那个高高瘦瘦,微微驼着背的身影,再也见不着了。

却也有个人影,同样高高瘦瘦的,站在阴影里,安静地看着她。

“二平,咱家被人算计了”。

赵二平只顾着侦察敌情,却没想到家里人已经急得快发疯了。

正立媳妇强撑着送走那俩不速之客后,就一跤摔倒在院子里,吓得安华和两个小的连滚带爬地跑过来扶她。

家里谁都不好受,这一整天的惊吓悲怆下来,就算是大小伙子小姑娘都手脚发软,跟失了主心骨似的浑身没力气,原本几个人是奔过去搀母亲的,到最后成了母子四人抱头痛哭,摊成一团。

等到小幺妹三平慌慌张张地说没见着姐姐,不知道她去哪了,他们才察觉家里少了人。

这可给家里的大人们吓得要崩溃。

白毛风卷着吹的大冬天夜里,要真遇着个坏人咋办?出村就是荒郊野岭,遇着狼咋办?

安华连棉袄都顾不上穿,点着火吧就要出门去找妹妹。

结果兄妹俩刚走出门还没拐弯,就逮着了自家哭得跟泪人似的老妹,还有扶着妹妹什么话都不说的平平。

打小到大,安华对着自己妹妹弟弟从来没发过一个脾气,没高声吼过一句,今天却怎么也按不住心里的邪火。

一看见这不让人省心的二丫头,他火冒三丈一巴掌就乎了上去,打得二平一个趔趄,平平赶紧上去拦用自己身板挡在妹妹跟前,当大哥的下一巴掌就怎么都落不下去。

二平眼睛红红的,整个人看起来小小的一团,躲在自己姐后面,也不出声辩解,就耷拉着脑袋任打任骂。

大哥一看自己二妹这可怜模样,那带着火的心肠当机立断地就软下去。他也就什么都不说了,搂着两个妹妹回去。

赵家大哥没问二平去干什么。

他心里有数。

赵安华也觉得老支书今晚上来这一出,看着是有点不对劲。但是他还真不信老支书能有啥坏心眼,顶多是为了保自家弟弟,心里着急,失了分寸罢了。

再怎么说正德叔也不至于去害别人。

不说知恩图报吧,至少无缘无故的,哪来这么大恨意呢。

二妹子为自己家奋不顾身地出头,这是值得夸赞的好事,但这么深更半夜地冒险,回头改天,得好好数落数落她。

要骂,改天。

安华打定主意,一等看见自家娘气得急赤白脸地要拿鞋底抽二妹,他就连忙顶在前头撑出个笑模样来,让娘打了他几下出气。

随着黎明的到来,这难熬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赵正立的葬礼办得简单而隆重。

不单赵家坎村,整个漠河受过他恩惠的人不少,这些个人听说赵正立意外身亡,都陆陆续续地来吊唁纪念。

虽说解放后各类旧风俗都成了封建迷信,但人情往来的事情总免不了招待应酬,于是安华作为家里的成年男人担起了外场的活,他娘领着两个年长的姑娘安排丧事细节。

家里每个人都撑出个精神抖擞的模样,在忙碌中将悲哀藏在心里。

但有件事,难为住了他们全家。

不是钱的问题。

正立棺木下葬的费用,哀悼告别花的钱,这都由公社承担了。

家里缺的是吊唁答谢宴席用的粮米。

漠河这几年没发生什么大灾大难。就算是在三年灾害期间,这个祖国边陲的小乡村也没发生什么天灾**。

这个地方只有保证大家都饿不死的贫穷。

五几年黑龙江就开始推广肥料农机这些个现代农业设备,但也只有农场兵团才有资格配置,漠河镇上都没一台拖拉机,就更别说赵家坎这个山沟里的小农村了。

没机械没化肥,就单靠人力在山里锄地务农挣工分,每家每户除了口粮之外,谁也没半口多余的吃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只是钱的问题,正立媳妇把缝纫机卖了也不能丢了体面。可要是缺粮米,她再有本事也没辙。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公社支书赵正德。

老支书家里也没多余口粮——他要真有富余粮食也不敢拿出来,这是投机倒把的大罪过,他敢犯国家真敢把他当黑五类给毙了。

好在他们家兄弟多,人多就势众,各家省一点就很可观。到最后正德兄弟们把几家共有的猪给杀了,连猪崽一块,送过去给正立家摆吊唁答谢宴。

除此之外,老支书还特意到村里各家各户造访,舍出自己的脸面来,以他自己家为借主,求来了好些粮食。

当赵正德举着三口袋高粱面,拉着两头大肥猪,亲自送到正立家的时候,包括赵二平在内的全家人都非常感激。

那封赵正德天天挂在嘴边的契书,也就随着体面的粮米肉,而再也不提。

赵二平是想过跟老支书再掰扯掰扯这件事的,结果从她娘到她哥,最后连家里五小子都觉得她太刻薄,怎么什么事放她这儿,都会往最坏的地步打算呢?

平白无故地把人想的这么坏,不好。

赵家二姑娘挨了数顿批评,只得作罢。

其实她现在也没心思多想赵正德的事情,除了丧父之痛以外,她更担心的是自己娘。

从她爹出事之后,这么多天来,她娘几乎就没睡过觉,睡不着,倒也是天黑就躺床上,只不过睁着眼挨到天亮再若无其事地起来忙乎罢了。她娘还吃不下东西,单纯没胃口,这十几天来老人家就算逼着自己吃,也咽不下一块窝头。

已经有好几位婶子偷偷提醒二平和她姐,要留神看着她们娘。

婶子们说,人突然遇到事,容易想不开。

可生死这种事,除了让时间去化解之外,怎么能看得开。

寒冬十一月的大地冻得比铁还硬,大小伙子拿铁锹猛砸都杵不开一个坑。就因为这个缘故,赵正立是在头七的时候才下葬。

在农村来讲,这个时间点虽然不能说晚,但也有点延误了。赵正德就找着正立媳妇一商量,他花钱来给正立的战友们发电报,吊唁答谢宴定在四七当天,这样能给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腾出充裕的路上时间。

赵二平开始觉得是不是真的是她自己小心眼,也许是她听错了,人家支书不是她想的那个意思。

很快她就知道自己的直觉其实是非常准确的,只可惜她年纪小没阅历到底还是进了人家的圈套。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省四//清工作组几十人闯进家里,逮捕了赵二平。

--

四/清运动:农村和城市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主抓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63-66.5

在农村主要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运动后期,工作内容扩大化了。

全国农村公社化:1958年提出,62年宣布在全国实现。实则各地公社制度建立进度是不同的,同理公分制度。

农村是人情社会,同一个制度在各地落实起来,效果迥异。

请注意:我国从来,注意是从来,没实行过余粮收集制度。这是咱正北边那邻居他爹当年干出来的破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