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铃医 > 第22章 逍遥散之一

铃医 第22章 逍遥散之一

作者:念西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2 01:43:21 来源:文学城

朱珧立在书案后,指尖拂过案上一方冰凉的镇纸,沉默了片刻,方才抬眼看向侍立在下首的薛乙。

“薛乙,传话下去,府中影卫及本王亲随各部,这个年……让他们好生过。”朱珧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之重,“年后,若有想求个安稳前程、解甲归田的,一律赐金放还,不必强求。”

薛乙心头一震,立刻明白了这话中深意。他抱拳躬身:“属下明白,定将王爷恩典传到。”

他略一迟疑,压低声音,“那……林王妃处,可需先行透个口风?”

朱珧的指尖在镇纸上微微一顿,眼前浮现母亲慈和却难掩忧虑的面容。他轻轻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暂且……不必。待年关过后,我亲自去与母亲说。”

吩咐已毕,朱珧与薛乙一同走出书房。刚至廊下,便听见庭院中传来沈清宜的声音。

“彦修,你这方逍遥散[1]……立意是好的,只是这用量,是否过于轻缓了?”

只见沈清宜拿着蒲彦修递上的一张药方,眉头微蹙,“肝主疏泄,贵在条达。[2]你这柴胡、薄荷用量如此谨慎,恐如隔靴搔痒,难撼病根。”

蒲彦修神色恭谨,解释道,“沈大哥所言极是。只是我观那婆婆形销骨立,脉象虚弦而无力,舌苔薄白,此乃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肝体失养,已损及后天之本。若再以常法疏泄,恐如狂风摧弱柳,病人身体受不住,反生变故。”

沈清宜闻言,面色稍霁,颔首道,“自然,知其常,更要达其变。”

他接过笔,在方子上将茯苓、白术的分量稍增,又添了一味合欢皮,边写边道,“逍遥散之妙,在于柴胡、薄荷疏肝解郁以顺其性,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滋其体,更佐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培土以荣木。你顾虑其虚,加强健脾安神是对的。肝郁易克脾土,脾虚则气血更无化源,肝血愈虚,此为恶性循环。”

他放下笔,将修改后的方子递给蒲彦修,“还有,你既知她病在‘郁’,可曾细问其经、带、胎、产之事?妇人之情志,多与此四事牵绊。”

“年前问诊,只知其夫君早逝,月信不调,孕四次,产一子二女,旁的隐疾……未曾深究。”

“这便是了。”沈清宜叹道,“此等郁证,药石之力仅占三分。另外七分,还需心药医。你此次前去,不妨耐心些,除了问清症候,更要试着开导开导她。心结若松一松,气血得以暂通,胜似你开十副药。”

蒲彦修应下,他收拾好医箱,便扬声唤不远处正在研磨药材的林信,“阿信,走了。”

廊下朱珧站定许久,忽然出声,“等等,本王与你们同去如何?”

蒲彦修几人皆是一怔。朱珧神色自若,淡淡道:“既挂着王府管事的名头,总该深入市井,听听百姓之声。”

蒲彦修远远望着朱珧,笑着说,“这是自然,王爷请便。”

·

一行人遂出了王府,穿街过巷。越往城西走,街景便越发显得破败陈旧,与王府周边的齐整气象迥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劣质煤炭与各种生活气息混杂的味道,那老妇人的家便在这条巷子的尽头。

“吱呀”一声,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浓重而复杂的药气混合着屋内潮湿的霉味,便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极其昏暗,只有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进些许天光,勉强照亮了局促的空间。土炕上,老妇人蜷缩在被褥里,听见动静,无力地掀了掀眼皮。

蒲彦修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他面色如常地走到炕边,温声道,“婆婆,前些日子我离开了云间许久,不放心您,再来给您瞧瞧。”

朱珧则立在门内一步处,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间屋子。屋内算不上家徒四壁,却也显得清冷而缺乏生气。墙壁虽旧,却还平整,只是角落有些许渗水的霉痕。墙角没有柴火,但窗台上晾着几株早已干瘪、不知是何用途的草药。唯一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半旧的陶碗,碗身有一道不甚起眼的裂纹,里面是半碗黑糊糊、早已凉透的药渣,散发着一股苦涩的味道。

他自幼长于王府,虽知民间疾苦,但如此真切地置身于这种衰老、疾病和孤独共同织就的困顿之中,仍感到一种无声的冲击。

蒲彦修先是仔细问了婆婆这几日的饮食与睡眠。老妇人声音虚弱,答得断断续续,只说吃不下,夜里也总是惊醒。随后,蒲彦修再次为她诊脉,他的手指搭在那枯瘦如柴的手腕上,凝神细品。

他忽然起身,对朱珧和林信道:“王爷,阿信,你们……先到外面等候片刻。”

朱珧不明所以,正待开口,却被林信一把拽住衣袖,不由分说地拉了出去。

屋内,蒲彦修看着眼前憔悴的老人,声音放得极轻极缓,“婆婆,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和孩子置气呢?”

此言一出,那一直强撑着面无表情的老妇人,浑浊的双眼瞬间蓄满了泪水,嘴唇哆嗦着,终究是忍不住,呜咽着哭出声来。

·

屋外,林信已借了张条凳,正为一位前来求诊的年轻妇人诊脉。朱珧站在一旁,心思却还系在屋内,忍不住低声问林信,“子俞他……在里面做什么?”

林信头也不抬,手指仍搭在妇人的腕间,随口应道,“开导人呗。王爷不也听到了,心病还得心药医。”

片刻后,林信转向那妇人,问了句,“娘子这月信,迟了有些许日子了吧?”

那妇人脸上微微一红,点了点头。

林信收回手,脸上绽开一个爽朗的笑容,拱手道,“恭喜娘子,这是滑脉,有喜了!”

妇人又惊又喜,羞赧地低声道了谢,赶忙起身离去。

朱珧站在一旁,将这番对话听得清清楚楚。他看着妇人离去的背影,复又看向林信,带着几分读书人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认真问道,“滑脉……是何意?”

.

三人离了那低矮的民房,走在熙攘的街道上。朱珧回想起方才屋内传出的压抑哭声,终究没忍住心头那点好奇,侧首问蒲彦修,“子俞,你如何能断定,那妇人定是与儿女置气?”

蒲彦修步子未停,目光掠过街边为生计忙碌的寻常百姓,平和的说,“这般年纪的老人家,郁结至此,牵动肝气,其诱因无非有二,一是相伴多年的夫君有变,二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子女不肖。她曾提及夫君已故去多年,那这满腔的怨愤、委屈与不甘,除了倾注在儿女身上,还能与谁呢?”

朱珧暗自点头,心中称赞。

正说话间,忽闻身后传来一声带着惊喜与迟疑的呼唤,“蒲……蒲先生?”

三人驻足回望,只见两个青年快步追了上来。一个身形壮实,皮肤黝黑,像个做力气活的;另一个则显得清瘦文弱些,面色虽仍有些苍白,精神却还好。

那壮实青年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蒲先生,真是您!方才看着背影像,没敢认。”

蒲彦修看着二人,有些茫然,显然并未记起。

那壮实青年见状轻声补充道,“先生忘了?年初在城东,小远病得厉害,身上发热,找了几家医馆,郎中都……都不太愿意看。最后是您给看的症,开了方子。”

“是你们啊!”蒲彦修恍然,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身子可大好了?”

说话间,极自然地伸出手,搭上那瘦弱男子的寸口。他略作品察便松开,嘱咐道,“病根已去,但底子仍虚,还需仔细将养,最要紧的是……”

蒲彦修看着那壮实青年,“莫要再熬夜劳神了,伤身的很。”

壮实青年连忙点头如捣蒜,“记下了,记下了!先生,您用药真神,那么猛的剂量,两剂下去,小远就退热了!我们……我们也没什么好答谢的,刚买了些热乎乎的烧饼,您尝尝?”说着就要从油纸包里取饼。

蒲彦修抬手止住了他的动作,笑容未减,“举手之劳,不必挂心。你们自己留着吃,好好补补身子。我们还有事,先行一步。”

辞别了千恩万谢的两人,三人继续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走出十余步,将街角的喧嚣稍稍抛在身后,林信便按捺不住满心的好奇,凑近蒲彦修,用胳膊肘轻轻碰了他一下,压低声音,“子俞,刚才那两位……我瞧着,关系似乎不一般啊。”

蒲彦修目视前方,街道上人来人往,他的声音平静无波,“阿信,慎言。不当背后议论患者私事。”

“哦。”林信缩了缩脖子,应了一声,但脸上的好奇并未褪去。他沉默着又走了几步,终究还是没忍住,再次开口,“当初镇上的郎中都不待见他们,你当时给他们看病时,就没点什么想法?”

蒲彦修的脚步几不可察地放缓了些许。他微微侧过头,午后的阳光在他清俊的侧脸上投下一层淡金的光晕。

“医者眼中,只有病痛。”蒲彦修歪头,似乎认真想了想,“至于其他……”

他微微顿了一下,斟酌片刻词句,随后继续道,“阴阳和合,男女婚嫁,自是天地正理,人伦大道。”

“然而世间情缘,亦有常理难缚之处。他们一不害人损己,二不作乱乡里,彼此真心相待,这份情谊本身,便值得尊重。若因私德偏好便见死不救,罔顾医者本分,那才是真正违逆了天道仁心。”

此言一出,林信脸上的戏谑之色渐渐收敛,点了点头,“还是你看的开啊子俞,你说得对,这并不应该是他们得不到救治的理由。”

一旁的朱珧,依旧沉默前行,却望向远处天际舒卷的流云,唇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勾,逸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笑。

————脚注————

[1]逍遥散,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名寓意服药后肝气条达,郁结得舒,故名“逍遥。”

[2]肝,一主疏泄,指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二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同时,素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语出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对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活动尤为重要,故女子之病多与肝气不舒、肝血不足相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