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之芽的苏醒,如同一滴清澈的甘露,滴入林晚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洗去了积淀已久的悲怆与沉重。那份源自生命本初的悸动,让她对《归源筑鼎篇》的理解,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她不再急于赶路,也不再刻意寻找特定的“源眼”或遗迹。她的行走本身,就成了一种修行。步履所及,神识便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着沿途的山川、冻土、乃至空气中稀薄的源初之力。
她开始尝试一种更为精妙的互动。途经一片蕴含微弱“木性”源气的枯死灌木时,她不再汲取其力量,而是将自身一丝精纯的月白生机渡了过去。数日后回望,那一片枯枝的深处,竟隐隐透出了一点几乎无法察觉的绿意。
在一处地脉源气相对温和的背风坡,她将几颗得自遗民洞穴附近、早已失去活性的普通草籽,以月白力量温养后,埋入冻土。她并未期待它们能发芽,这只是她对这片土地的一种“回馈”,一种“对话”。
她经过那处白色沙地的纪事碑林时,停留了片刻。指尖再次拂过冰冷的石柱,这一次,她传递过去的,不再仅仅是探寻,还有一份来自后世的“回应”,一份关于“火种已见,传承未绝”的无声讯息。石柱依旧沉寂,但她仿佛能感觉到,那亘古的孤寂,似乎被驱散了一丝微尘。
她甚至再次回到了那片空谷。盘膝坐在那绝对的“空”之意境中,她不再感到恐惧与消沉。她将冰封之芽那微弱而坚韧的生命波动,将自己心中那团燃烧的源火之意,如同灯塔般,在这片虚无中点亮。存在与虚无在此刻不再仅仅是对立,那微弱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虚无最有力的回答。
这些行为,琐碎、细微,看似毫无意义,更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力量提升。但林晚乐在其中。她能感觉到,自己与这片荒芜天地的联系,正在变得愈发紧密、融洽。体内的月白力量在这种“给予”与“共鸣”中,非但没有损耗,反而变得更加精纯、灵动,充满了活泼的生机。那月白之色,愈发淡去,渐趋透明,仿佛要回归到包容万色的“无”之状态。
脑海中,系统的光点对于她这种“低效率”、“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为模式,保持着长久的静默。它无法理解这种基于“情感”与“共鸣”的修行方式。同步率依旧维持在之前略微回落的水平,甚至因为林晚心境的彻底转变,又有了一丝极其微小的下滑趋势。
林晚能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变化。她非但不担忧,反而隐隐明悟——系统所追求的“秩序”与“效率”,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偏离“道”的“执”。真正的“源初”,是混沌的,是包容的,是既有创造亦有归藏的循环,而非冰冷的、线性的、唯结果论的“秩序”。
她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系统能量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与天地共鸣来恢复和提升。过程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踏得无比坚实,根基被打磨得浑圆无瑕。
这一日,她正在一条冰封的溪流旁静坐,感受着冰层之下水流那近乎停滞、却依旧蕴含“水性”源气的“藏”之真意。忽然,她心念微动,抬起头,望向东南方向。
并非听到了什么,也非看到了什么。而是一种冥冥中的感应。
一种与她自身源火同源,却又更加古老、更加微弱,仿佛风中残烛般的……呼唤。
这感应并非来自破军戟,也非来自归墟鼎的传承。它更加飘渺,更加直接地触动了她因唤醒冰封之芽而愈发敏锐的生命感知。
那里,有什么东西,与她走过的路,与她正在做的事,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她站起身,没有丝毫犹豫,循着那丝微弱却无比真实的感应,迈开了脚步。
这一次,她的目标明确。
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感悟,而是去回应,那来自远方的、或许同样不肯熄灭的……
薪火之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