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带着江南的湿润,吹得官道旁的杨柳枝条轻轻摇曳。苏砚背着沉甸甸的书箱,站在渡口望着滔滔江水,眉头微蹙。这是他第三次赴京赶考,前两次要么因路途受阻延误考期,要么遭人暗算名落孙山,此次若再不成,他怕是真要辜负家中老母亲的殷切期盼了。
“公子,可是在为渡江发愁?”一道轻柔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带着草木的清新气息。
苏砚回头,只见一位身着浅碧色衣裙的女子立在柳树下,眉眼弯弯,眸中似盛着春日湖水,清丽得不像凡尘中人。她手中提着一个小巧的竹篮,裙摆上沾着些许草叶,像是刚从山中走来。
“姑娘怎知我的难处?”苏砚心中诧异,他并未与人言说此行目的。
女子浅浅一笑,迈步走到他身边:“我叫青妩,在此处等候公子多时了。”她从竹篮中取出一块平安符,递了过去,“此符能护公子一路平安,此番赶考,我愿与公子同行,略尽绵薄之力。”
苏砚望着她真诚的眼眸,心中虽有疑虑,却莫名生出几分信任。前两次赶考的遭遇让他心有余悸,此刻有人愿意相伴,总归多了份照应。他接过平安符,入手温润,仿佛带着一股暖流:“多谢青妩姑娘,只是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怎好劳烦你?”
“公子不必客气,”青妩笑意更深,“我孤身一人,正想游历四方,与公子同行,反倒多了个伴。”
苏砚不再推辞,与青妩一同登上了渡江的客船。船行江中,风浪渐起,不少乘客都面露惧色。苏砚晕船的旧疾发作,只觉得天旋地转,恶心欲吐。青妩见状,从竹篮中取出几片嫩绿的叶子,放在他鼻尖让他嗅了嗅。清冽的香气瞬间驱散了眩晕感,苏砚只觉得神清气爽,不适竟一扫而空。
“这是山中的醒神草,能缓解晕船之症。”青妩轻声解释,又递给他一杯温水。
一路相处,苏砚发现青妩不仅聪慧温婉,还身怀诸多“奇能”。她能轻易辨别路边的草药,知晓哪些能果腹、哪些能疗伤;她熟悉山川地形,总能避开偏僻危险的小路,找到最便捷的捷径;甚至在遇到劫匪拦路时,她只需轻声哼唱几句不知名的调子,那些凶悍的劫匪便会莫名失神,待回过神来,早已没了作恶的心思。
苏砚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青妩的种种表现,都不似寻常女子。但他见青妩始终对自己毫无恶意,反而处处维护,便不愿深究——无论她是什么身份,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都值得他珍视。
行至半途,他们住进了一家偏僻的客栈。夜半时分,苏砚正在灯下温习功课,忽闻窗外传来轻微的响动。他警觉地起身,只见一道黑影从窗外闪过,直奔他放在桌案上的考卷草稿。那是他数日心血凝结的策论,若是被人偷走或是毁坏,考场上怕是难以发挥。
就在黑影即将碰到草稿纸的瞬间,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青妩一袭白衣立在门口,眼中闪过一丝冷冽。她抬手一挥,一股无形的力量将黑影掀翻在地。黑影见状,起身便要逃窜,青妩身形一晃,已挡在门口,指尖弹出几点荧光,黑影惨叫一声,化作一道青烟消散无踪。
“这是……”苏砚惊得说不出话来。
青妩转身,神色恢复了往日的温婉:“是些宵小之辈,想偷公子的文稿坏你前程。公子放心,有我在,定不会让他们得逞。”
苏砚望着她,心中已然明了大半。他走上前,郑重地作了一揖:“青妩姑娘,多谢你屡次相救。我知你并非凡人,但你对我的心意,我铭记于心。”
青妩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温柔:“公子既已察觉,我便不再隐瞒。我本是山中狐妖,修行百年,偶然窥见公子前两次赶考的遭遇,深知公子正直善良,却屡遭不公,便想着下山助你一臂之力。”
苏砚心中并无惧意,反倒生出几分感动。他握住青妩的手,轻声道:“无论你是人是妖,在我心中,你都是我此生最重要的人。此番赶考若能得中,我定不负你。”
青妩脸颊微红,轻轻点头,眼中满是憧憬。
前路的艰险并未就此结束。离京城越来越近,暗中作祟的人也愈发猖獗。有一次,他们途经一片密林,突然遭遇一伙蒙面人的袭击。这些人与之前的劫匪不同,个个身手矫健,招式狠辣,显然是冲着苏砚而来。
“公子快走!”青妩将苏砚护在身后,周身泛起淡淡的青光,裙摆无风自动,身后隐隐浮现出九条毛茸茸的狐尾虚影。她虽不愿在凡人面前显露真身,但为了保护苏砚,已然顾不了许多。
青妩与蒙面人缠斗起来,狐尾挥舞间,卷起阵阵狂风,树叶纷飞。蒙面人显然没想到青妩竟有如此神通,一时阵脚大乱。苏砚虽手无缚鸡之力,却也不愿让青妩独自奋战。他环顾四周,捡起地上的石块,朝着蒙面人的后脑、膝盖等要害处砸去,虽无多大杀伤力,却也为青妩争取了不少机会。
激战半响,蒙面人渐渐不敌,虚晃一招后仓皇逃窜。青妩收起狐尾,脸色微微苍白,显然消耗不小。苏砚连忙上前扶住她,心疼不已:“你怎么样?有没有受伤?”
“我没事,”青妩摇了摇头,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只是损耗了些许灵力,休息几日便好。公子没受伤就好。”
苏砚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青妩是为了他才如此辛苦。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递到青妩手中:“你快歇歇,剩下的路,我来多照看你。”
接下来的路程,苏砚愈发谨慎。他每日早早起身打探路况,夜晚仔细检查门窗,尽量不让青妩再为他涉险。而青妩则依旧默默守护着他,为他调理身体,帮他整理功课,在他因压力过大而焦虑时,用温柔的话语安慰他,为他弹奏山中的乐曲,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抵达京城时,距离科考仅剩三日。苏砚带着青妩找了一处安静的小院住下,专心备考。青妩每日为他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营造安静的读书环境,还运用灵力为他提神醒脑,让他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科考当日,苏砚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走进了考场。青妩站在考场外,望着他的背影,默默为他祈祷。她能做的都已做完,剩下的,便要看苏砚自己的实力与造化了。
考场内,苏砚沉着冷静,笔尖在纸上行云流水。那些平日里熟记于心的经史子集、反复打磨的策论观点,此刻都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他想起青妩一路的陪伴与守护,想起家中母亲的期盼,心中涌起一股力量,笔下的文字也愈发流畅有力。
三场科考下来,苏砚发挥得极为出色。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他第一眼便看到了等候在门口的青妩。阳光洒在她身上,让她显得愈发清丽动人。
“青妩,我考完了。”苏砚快步走上前,眼中满是笑意。
青妩望着他轻松的神情,也放下了心来:“我就知道公子一定能行。”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漫长的等待放榜。苏砚每日与青妩在京城中闲逛,感受着京城的繁华。他为青妩买了好看的首饰,带她尝遍了京城的特色小吃,两人相处得愈发甜蜜,仿佛早已是一对恩爱夫妻。
放榜那日,京城的街道上人山人海。苏砚挤在人群中,目光紧紧盯着榜单,心脏怦怦直跳。青妩站在他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为他紧张不已。
“中了!我中了!”苏砚突然激动地大喊起来,眼中满是泪水。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二甲第三名的位置,多年的努力与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青妩也喜极而泣,紧紧抱住苏砚:“公子,恭喜你!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周围的人纷纷向苏砚道贺,羡慕他金榜题名。苏砚却只望着青妩,将她拥得更紧:“这一切,都要多谢你。若不是你一路保驾护航,我定走不到今日。”
苏砚凭借出色的才学,在殿试中再次获得皇上的赏识,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他没有忘记对青妩的承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朝廷上书,表明自己愿与青妩结为夫妻,无论她是什么身份,此生不离不弃。
朝中大臣得知青妩是狐妖,纷纷上书反对,认为人妖殊途,有违伦常。但苏砚力排众议,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讲述了青妩一路如何陪伴他、保护他,如何正直善良、从未作恶。皇上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又感念苏砚的才华与忠诚,最终破例应允了他们的婚事。
大婚之日,苏砚身着大红喜服,亲自迎娶青妩。婚礼办得简单却隆重,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青妩穿着凤冠霞帔,美得不可方物。她望着身边的苏砚,眼中满是幸福的光芒。
婚后的日子,苏砚在朝中兢兢业业,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青妩则安心在家中操持家务,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依旧保持着善良温婉的本性,时常接济贫苦百姓,用自己的草药为邻里治病,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喜爱。
闲暇之时,苏砚会陪着青妩回到江南的山中,重温当年相伴赶考的路。他们会坐在曾经避雨的破庙中,回忆起那些惊险却温暖的过往;会漫步在当年渡江的渡口,感受着岁月的静好。
苏砚常常感慨,若不是当年遇到青妩,他或许早已放弃了科考之路,更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与幸福。而青妩也时常庆幸,自己当年鼓起勇气下山相助,才得以遇见苏砚,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岁月流转,十年光阴弹指而过。苏砚已从当年的青涩书生,成长为稳重干练的朝廷官员,而青妩依旧保持着初见时的模样,眉眼依旧清澈,笑容依旧温婉。他们的身边,多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某个春日的午后,苏砚处理完公务回家,看到青妩正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风筝。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温馨的轮廓。苏砚走上前,从身后轻轻抱住青妩,在她耳边轻声道:“多谢你当年一路相伴,护我中榜,给我此生圆满。”
青妩转过身,依偎在他怀中,眼中满是温柔:“能与公子相守一生,才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风轻轻吹过,带着花草的芬芳,也带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深情。那段狐女伴书生赶考的岁月,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而那份跨越种族、历经艰险的爱情,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愈发坚定,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