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架空的朝代,穿的衣服介于唐宋之间,但对历史和古诗词的掌握到了清朝早中期,所以语文和历史的部分从清以后的都要讲。
史地政是重头,就像我说的,从清开始讲,一直讲到今天,近现代史和建国后的发展是核心。讲历史时,把地理和政治融进去,讲清楚中国现在的版图、政体和历届领导人。讲地理时,捎带把天文和现代农耕讲清楚。
数学,教到初中水平就够用。关键不是计算,而是培养逻辑思维,能理解现代社会里的数据、概率和基础逻辑就行。”裴道。
她继续说:
“第二阶段副课部分能帮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
物化生,讲到初中程度。重点是理解日常现象,比如电、燃烧、化学反应,基本的生物常识,多带他们去博物馆和动物园,直观教学。
音美体:音乐要认识现代乐器和主流歌手,美术要懂中西方的艺术流派和常识,体育直接带他们去场馆,认识各种运动器械和知名运动员。
以上都以国内为主,世界史结合地理和政体音美讲个大概,让他们有个全球框架就行。”
裴继续说:“第三阶段是人和社会:时事新闻、现代工种、婚姻制度、民法、经济与商业、这些都需要了解。还要额外训练软技能,比如沟通和情商。” 表妹微微蹙眉:“这个范围很广……” “我知道,所以让你来统筹,优先级你来定。
这三部分分别对应基础生存、融入社会和相对深刻地理解社会。我觉得你应该设计一条主线,让他们围绕着这根主线,在你的课程之外,自己学会用电子设备完成必要生活信息的查询、搜索,学会看新闻,学会自学,也就是授人以渔,建立“元认知”能力,教到他们能靠自己弄懂这个世界为止。每天教什么,时长多久,具体优先级如,由你全权决定。同时要注意专注力时限问题,寓教于乐。”
表妹深吸一口气,将杯中的咖啡一饮而尽,眼神里充满了接受挑战的兴奋光芒: “清楚了,剩下的交给我。”
裴补道,“教学的方法比内容更重要。绝不能把他们当成学生来教,那是浪费他们的天赋。自幼接受顶级精英教育、熟读经史子集、甚至参与过治国理政的人,最强的能力不是记忆,而是悟性、推演和融会贯通。所以,你要做的是引导和激发,用他们能理解的逻辑去类比。手机通讯可以类比为千里传音术,讲互联网可以比喻为一个覆盖全球、瞬息可达的《永乐大典》,为他们搭建一座思维的桥梁,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新事物,而不是强行覆盖掉过去的认知。”
“你的角色是启智者,让他们自己思考‘为何如此’、‘何以至此’,目标是在弥合知识断层的同时,重建对现代世界的认知。能慢慢独当一面,而不是一群永远需要照顾的古代巨婴。有时候我要是不忙,我也会在你离开后,按你讲到的进度,给他们讲课,我们两人互补。”“嗯。”
时光流转。
白日里,四人买菜做饭忙家务,不时围着电脑探索,读书、看新闻,不亦乐乎;傍晚,便与表妹灯下求教,不加班时,疏影也时而加入,点拨关键。每逢周末,众人便同去各类场馆、展览、音乐会,所见所闻皆成活教材,不断冲击着旧有认知,令他们眼界与日俱增。但他们一定不能单独外出“走远”,因为还没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