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22章 第 22 章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22章 第 22 章

作者:浮笙闲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5-01 06:28:29 来源:文学城

众人仰望着,看着天幕上的画面如水波般一幕幕浮现。

终于得以亲政的孝武皇帝立于朝堂之上,挺直的脊梁,骄傲到仿佛永远不会被摧折一般的屹立着。

他的目光略过长安宫阙的遮拦,遥遥望向那目光难以企及的,北庭的荒芜。那是汉初近百年的耻辱所在,无数百姓的血泪和将士的鲜血播种抛洒在那片动荡不安的土地。

他没办法再忍耐下去了,他的骄傲不允许他继续忍耐下去。

所以,“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所以,“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

所以,

——“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天汉的旗帜临风飘摇着,如烈火翻腾,似日光灼灼。鲜衣烈马的将军们交错着乘马驰骋而过,温润的青年指挥若定,骄傲的少年意气风发。

卫霍的名号写在他们背后翩跹的帅旗之上,原本陌生的小字下一秒转换而成了汉初任所熟悉的秦隶。

奇袭龙城,七战七胜,收河朔,复河套,破单于。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饮马翰海,封狼居胥。

一行行多么简短的记录,每一行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荣光。

——韩信举起了酒杯。

他不是热衷于酒色的将军,一向自持到近乎寡欲。可如今却倒满了酒盅,遥向着下一个时代的双骄以敬,仰首饮尽了满杯。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天才,对于另外两位天生的将星帅才,不用言说的惺惺相惜。

【我想了很久,到了最后要给刘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去形容他。

给他一个后世已经烂大街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的庙号吗?太掉价了吧,他估计也不屑于吧。

给他写一篇颂文吗?我倒是找到了别人写的,感觉自己的文采相较起来过于贫瘠了。

在那边思考了半天,最后还是觉得,果然还是刘彻这个亲儿子懂他啊……】

天幕突然再放出一阵耀眼的白光,一瞬间仿若天上降下了新的一轮白日,让所有目睹的人都不由半眯住眼,随着光芒的减弱,才逐渐辨清那上面的轮廓。

从他们眼熟的战国文字一步步演化,变更,简洁下去,最后成为的字体竟然依旧是他们直白的能够看懂的模样。

——景。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

侧着身的青年人,玄色的冕服衣袂翻飞的翩跹,十二旒的珠串半遮住他眼眸,却遮掩不住那份外露的锋芒。锋利尖锐的刚烈之主啊,他的目光遥望向不知名的远方,手握住剑柄正要长剑出鞘。

“日”的字样在他身后一如朝阳曜曜,夺目的光芒却极柔和地铺满了角落。

【而刘家的皇帝,尤其是西汉这几代的明君啊。难道不正像太阳一般吗?

汉朝的正朔,从刘邦定下的水德,再到刘彻定下的土德,直到最后刘向刘歆这对帮助王莽篡汉的父子,竟然才定下我觉得真正最合适他们的火德。

如火焰般极尽地燃烧至绚烂,如太阳般极尽璀璨地普照天下四方。

对于因他们的功绩而受益的百姓来说,他们的宏大与荣光,难道不正如烈阳撕裂了黑暗般耀眼吗?

对于因他们的锋利而受损的人来说,他们的刻薄与寡恩,难道不也正如烈阳一般无法接近、触之即死的暴烈吗?】

刘邦的思虑应该停留在那王莽篡汉的身上的。可是在这样逐渐激昂起来的气氛之中,他却没有抽出什么心神,只期待着天幕的继续。

【所以最合适他的赞美,确实是景啊。一如太阳般普照万民,柔和与精明并存,刚烈与委婉同在,高高在上的,无法接近的皇帝。

但同时也那么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景因光而生”——景就是影啊。

——被父祖和子孙的荣光所遮蔽住的影子。】

刘恒忍不住去觅儿子的眼,可见到的依旧如同他上次因为那句“承前启后”而忧虑之时一样,是刘启满不在乎的冷静乃至于淡漠。

天幕也应和着他这份平静。

【但他又怎么会在乎呢?他又怎么会顾惜这在他眼中毫无必要的名声呢?

以他的能力,以他的手腕。他如果真的想在历史上流芳百世,又何苦将自己的刚强与敏锐直白地外露,又何苦将自己的寡恩与刻薄坦率地表现?

——事实就是他不在乎。

他确实是新法家最出色的信徒,与其给他无谓的美名,他恐怕更希望,也更满意的是后来子孙功业煌煌远超于他,踩着他所奠基的台阶拾级而上,建造那不朽的辉煌伟业。

布义行刚,致志大图,无外乎是。】

公元前141年

病重中的孝景皇帝强撑起已经虚弱的躯体,他年少的太子侍奉在一旁,眼见父皇将要有所动作,忙不迭伸手去扶。

手指刚刚搀扶上皇帝臂膀的刹那,无声无息地,一道光幕如水波般在这对大汉目前最为尊贵的父子之前缓缓展开。

还来不及为之惊诧,还来不及有什么反应,他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这诡异的宁静——室内所有侍奉着的内官宫女,竟然没有一个对这突然出现的东西表示出惊惧。

他们淡然地站在原地,仿佛看不见这面光幕一般的维持着常态。

然后原本空白的光幕被分割成两块,左边的光幕闪烁着皇帝陛下这一生的功绩,顺带还夸了几句未来,成功勾引住了太子殿下的眼神,多瞅了几眼,更仿佛命中注定一般望见并记住了卫霍的名号。

可孝景皇帝的眼神却没落在那一块上面——他自己心知肚明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至于后世?他估计是已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他只是怔怔地望着右边那块被分割出来的光幕,上面是只存在于他记忆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已经模糊的面孔。

尚且年轻英俊着的孝文皇帝啊,墨黑的长发披散在脑后,为他本就因性格显出温润来的脸庞更添上几分,孝景皇帝努力在记忆中搜索,好像都不曾怎么见过的柔和。

他抱住了怀中的幼儿。那长着一张自己年幼之时脸庞的孩子,被他的父亲用足够宽厚的臂膀拥在了怀里。

而后他听见,他年轻时候的父亲开口:“你做的足够好了。”

“你不是我们遮蔽住的影子。”

“你是我的儿子,我的继承者……”

刘恒没说得出口,但不像视线受阻没看见口型的孩子,孝景皇帝目睹读出了那无声的褒奖。

——他的骄傲。

眼泪突然地夺眶而出,回过头来关心着父亲身体的刘彻都被吓了一跳,可没来得及问出口,就被刘启一下拥进了怀里。

他感受到了肩膀之上点点的湿意,于是所有的问句被吞了回去,帝国的皇太子,未来的孝武皇帝伸手反揽住父亲的肩。

……刘启不会在意后世人的风评。

但他确实会为了刘恒的认可而动容。

朱瞻基若有所感地抬头,在跟着天幕走完了一边孝景皇帝的一生之后,他隐隐感觉到了一种尾声的余韵,和另起新篇的开端。

天幕上的画面缓缓开始向下移动。

随着“日”的字样逐渐上移,他们才看见它的下面是个“京”的字符,也就是说,连贯来看,其实是个“景”的合体。

而背靠着“京”,和刘启分列于“景”的两旁,同样侧身没有面对着他们的青年,露出的半张容颜,是一张让明朝君臣有点眼熟但更多陌生的面庞。

他其实长得不是很像朱瞻基,比起敢于亲身上阵的宣宗皇帝来更多了几分温润的内敛。文质彬彬的青年,脸上还带着点年少的稚气,身板也不是什么硬朗的体型。

他看起来就仿佛更像个文人,好似更适合吟风赏月,写诗作画,清风明月竹林幽幽,轻松自在地过完悠游闲逸的一生。

——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谥号也会是景那样的字眼?

满腹的疑惑,随着那低垂眼眸的青年抬头转身的刹那,如阳光照耀之下的残雪一般消融了。他们之前淡忘的记忆又从脑海的深处被翻了出来。

啊,对,他是能在临危受命,年年都有天灾**的情况下,也能干出“渐有中兴之迹”这样成就的皇帝啊。

那“京”的字体,在他们回想起这位景帝陛下的功绩的下一秒,突然在烈火焚烧般的转场中解体,继而如泼墨重构般化成一座真真切切巍峨庄严的宫城,汉朝的观众还不曾认得,明朝的君臣却能一眼认出。

北京啊,明朝自太宗文皇帝起确定的都城,在仁宣之治两代人的发展之后逐渐繁荣,经历了三杨等人的心血,甚至远比现在看起来更为繁华大气,璀璨的明珠啊。

它矗立在青年的身后,或者说,是青年捍卫在它的身前。

明帝明黄色的龙袍映着这不知真假的火光,一片翻飞的明明煌煌,满朝文武的目光忍不住落在他的手中,比起刘启甚至还要更为直接,他干脆已然长剑出鞘,寒芒照着天光。

可朱瞻基望进青年人的眼睛,那是一双对方脸上最和他相像的眼睛。

平静的宁和,温润的沉静,

以及坚毅的果决,无法被打垮的刚强。

【而由义而济,德行可仰。

说的就该是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了吧】

钰,宝也,坚金也。

“……是个好名字啊。”朱瞻基低低地感慨了一声。

外柔内刚,怎么不是一块宝玉呢?

没细讲猪猪的功绩,因为之前在行文中已经用略写的方式概括了不少了,这里主要接刘启匈奴问题写他和帝国双壁打匈奴的功绩。不详写的理由也和之前没详写文帝一样,主场是刘启……详写的话就成文景武特辑了……

并且感觉我再写也比不上jj其余太太对猪猪的深挖的,就不自取其辱了,简单点一下。

写转场好困难啊啊啊啊啊(崩溃)下一张应该会交代一下汉初时间线的变动,然后再进入小钰的篇章(好诶!)

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第 2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