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 第1章 第1章 缫丝厂的最后晨光

1920年8月的广州西关,暑气带着珠江的潮湿弥漫在街巷里,黎氏缫丝厂的蒸汽机房内,老板黎文廷正在检查新一批生丝品质,黎夫人和账房先生在账房核对账目。17岁的黎卓安站在四方桌边帮母亲整理单据。

她穿一件月白色细布短衫,领口绣着朵小小的素色兰花纹,是母亲去年亲手给她缝的——如今布料已有些泛旧,滚着花边的袖口下露出一截手臂,纤细有力的手腕握着毛笔的姿势稳当,在单据上写下“已核”二字时,笔画工整得不像个十七岁姑娘的字迹。

两根油亮的麻花辫下端系着和衣服同色的发绳,偶尔有几缕碎发垂在颊边,也会趁着转身递单据的间隙,抬手轻轻别到耳后。母亲核对账目时偶尔会揉一揉发酸的眼睛,卓安便会默默起身,从四方桌上的铜壶里倒出温好的花茶,递到母亲手边,轻柔的声音带着让人安心的沉稳:“娘,先歇会儿再算,这几张单据我和苏先生再核对一遍,您放心。”

她不仅能协助账房先生,将账房诸事打理得精准妥帖、毫厘不爽,家里的琐事也帮着母亲打理的井井有条。早晨出门前,她会提前把卓容绣虎头鞋要用的彩线按颜色理好,放在妹妹的绣筐旁;卓远上学的书包,她前一晚就会检查一遍,确认课本、笔墨都没落下,甚至会在书包侧兜塞一块油纸包好的绿豆糕——知道弟弟课间会饿肚子。

黎先生检查生丝品质时,偶尔会叫卓安过去帮忙分辨生丝的光泽,她总能准确说出哪批丝的韧性更好,哪批丝在蒸煮时需要多留意火候,连厂里的老工人都夸:“大小姐这眼力,再过两年就能接先生的手了。”

她从不在这些夸赞面前显露骄傲,只是笑着说:“都是跟着爹和娘学的,还差得远呢。”

午后空闲时,她会坐在账房窗边看书,看的不是闺阁姑娘常读的诗词话本,而是父亲藏在书架上的《商道》和《蚕桑辑要》,书页边缘被她翻得有些软卷,空白处还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她对缫丝工艺和经营的思考。

缫丝厂账房外的回廊下,摆着一张老旧的梨花木桌。十六岁的黎卓容坐在竹椅上,指尖捏着一枚细银针,正专注地给虎头鞋绣着眼睛。她浅粉色布衫的袖口,沾着几点淡淡的丝线印子——那是今早绣鞋帮时不小心蹭上的。竹篮里码着五颜六色的丝线团,最底下压着另一只虎头鞋:鞋身已缝制妥当,只待绣花,是母亲前几日赶制的,等这双鞋都做好了,下月去外婆家时,便能给黎卓逸穿上。

黎夫人近来忙着打理账目,实在分身乏术,绣虎头鞋的活儿便交给了卓容。卓容每天刚跨进家门放下书包,就会被盼新鞋盼得心急的小弟攥着胳膊往桌边拉:“二姐,快绣我的新鞋子呀!”

6岁的黎卓逸穿着软软的白色小褂子趴在桌边,小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姐姐手里的针线。看到姐姐把金线穿过虎头的轮廓,他忍不住伸出小胖手,轻轻碰了碰鞋面上毛茸茸的虎须,脆生生地问:“二姐,小虎的眼睛什么时候好呀?我想让它看看我新捡的弹珠。”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个玻璃弹珠,放在虎头鞋旁,圆溜溜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卓容被弟弟的模样逗笑,抬手揉了揉他的头发,指尖温软:“快啦,等姐姐把这对金眼睛绣好,小虎就能‘看见’你的弹珠啦。不过你可别碰针,小心扎到手。”她说话时声音轻轻的,像春日里拂过江面的风,连握着银针的手都稳了稳,生怕动作太大会吓着弟弟。卓逸听话地收回手,却还是凑近了些,鼻尖几乎要碰到鞋面,小脑袋跟着姐姐绣花的动作轻轻晃动。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院门口传来,一个穿着藏青色短打的少年抱着把桃木弹弓,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他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了点泥渍——想必是今早去后院爬树掏鸟窝时蹭的。弹弓的皮筋是新换的,还泛着淡淡的橡胶味,他跑到回廊下,气息还没喘匀,就兴奋地冲黎卓容喊:“二姐!你看我这弹弓,刚去铁匠铺让王大叔帮我修过,力道可足了!我想去珠江边打鸟,听说那儿有好多彩色的水鸟,打下来给卓逸做个鸟笼!”沾着泥的手把弹弓往卓容眼前一送。——这是黎文廷的三儿子,今年14岁的黎卓远。

他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手还比划着打鸟的动作,浑然没注意到斜对面小库房的门帘被轻轻掀开。黎先生穿着件深蓝色长衫,手里拿着一卷生丝,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卓远这副模样,他脸上带着几分严肃,走过来抬手敲了敲儿子的肩膀:“卓远,明日还要去学堂上课,今日怎的这般贪玩?”

卓远脸上的兴奋劲儿瞬间淡了些,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爹,我就是想给卓逸打只鸟……”话还没说完,就被黎先生打断:“想要鸟雀,日后学校休假时爹爹带你去集市买,何必去江边冒险?珠江边近日不太平,且你身为兄长,更该知晓读书的重要性,莫要总想着玩耍。”

卓远听着父亲的话,慢慢攥紧了手里的弹弓,却还是乖乖点头:“知道了爹,我不乱跑了,今日就在家陪阿逸玩,晚些时候去温习功课,明日一定按时去学堂。”一旁的卓逸见哥哥不开心,立刻拿起桌上的玻璃弹珠,递到卓远面前:“哥哥,我们玩弹珠吧!不打鸟了,弹珠也很好玩!”

卓容也放下针线,笑着说:“是啊,卓远,等我把鞋绣好,咱们一起陪卓逸玩捉迷藏,院子里的桂花树后可藏得住人呢。”黎先生看着孩子们的互动,脸上的严肃渐渐散去,抬手摸了摸卓远的头:“这才是兄长该有的样子。去吧,别闹得太厉害,莫要影响账房做事。”说着便转身回了小库房,留下姐弟三人在回廊下,伴着丝线的轻响和清脆的笑声,将午后的时光晕染得格外温暖。

暮色渐浓时,西关的街巷里升起袅袅炊烟,黎家的晚饭刚过,厨房的碗筷还泛着温热的水汽。卓安站在灶台边,边看着厨娘王婶用抹布擦拭着铁锅,边和她讲明天要采购的菜蔬。忽听得院门口传来熟悉的招呼声——是父亲的老友周利桉,周伯,手里提着个油纸包,里面裹着刚出炉的广式酥饼。

“黎兄,今日得空,来跟你喝两杯。”周伯的声音洪亮,刚踏进院门没几步就被黎先生迎了上去。卓安从厨房探出头看了看,顺手拎着刚灌满热水的暖壶笑着出门去正屋泡茶。“周伯,快坐,这茶是前几日爹从云南带来的,您尝尝。”卓安双手递过泡好的普洱茶,周伯接过茶杯,看着卓安懂事的模样,忍不住感叹:“黎兄,你这大女儿真是难得,又能干又沉稳,比寻常人家的小子还靠谱。”

黎先生笑着摆手,却难掩眼底的欣慰,转头对卓安说:“我和你周伯去书房聊会儿!你去把晾在院里的衣服收了吧,夜里有露水,别打湿了。”卓安应了声“好”,出门走到廊下拿了竹篮走到院中的晾衣绳下。

黎先生的书房在祖宅东侧,是间约莫十平米的屋子,推门而入时,先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樟木味——那是书案上的徽墨与墙角樟木书柜散发出的气息,在夜色里酿成温润的味道。

书房的门是老式的花梨木门,门板上刻着浅浮雕的“岁寒三友”图,松枝遒劲、竹节挺拔、梅蕊点点,经年累月的摩挲让木纹愈发温润,黎文廷取下插在门锁上的那串黄铜钥匙,串着缫丝厂的仓库钥匙、账房钥匙,还有一把小巧的铜锁,是用来锁书柜最底层抽屉的。

屋子正中摆着一张酸枝木书案,案面宽大平整,边缘有些许不小心被算盘珠子砸出来的磕碰痕迹。书案左侧放着一方端砚,砚台里还残留着些许墨渍,旁边斜倚着几支狼毫笔,笔杆上刻着小字,有两支是卓安用省下的零花钱给父亲买的,笔杆上“父亲雅正”四个字虽稚嫩却工整。案上摊着一本翻开的《蚕桑辑要》,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桑叶——那是去年厂里新引进蚕种时,黎先生特意留下的,想看看新蚕种结出的丝与旧种有何不同。

书案右侧摆着两把酸枝木圈椅,椅垫是洗得干干净净的深蓝色粗布,边角处缝着粗线,是黎夫人前几年亲手缝的,她说粗布透气,坐着舒服。圈椅中间的小几上,放着今晚待客用的青瓷酒杯与茴香豆碟——酒杯是民国初年的粉彩瓷,杯身上绘着浅淡的山水图,杯底印着“同治年制”的红章,是黎家祖传的物件;杯子里是刚开封的米酒——是去年酿的,本想留到过年时再喝,今日老友上门,便索性取了出来。茴香豆碟是普通的白瓷碟,边缘缺了个小口,却是黎先生最常用的,说“用惯了,不硌手”。

屋子西侧立着一架樟木书柜,分上下五层,上层摆着成套的《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还有几本关于缫丝工艺的专业书籍,书脊大多有些泛黄,最上面那本《西关蚕业志》的封皮都快掉了,是黎先生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里面夹着他几十年前做的笔记,字迹从年轻时的遒劲渐渐变得沉稳。中层放着黎家的账本,一摞摞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本是今年的,封面贴着张红纸,写着“民国九年黎氏缫丝厂收支账”,边角已经被反复翻阅得有些卷起。下层的抽屉锁着,里面放着黎家的地契、房契,还有卓安几个孩子的出生证明。

书房的窗户是老式的格子窗,糊着半透明的皮纸,窗棂上雕着“回”字纹,晚风穿过窗棂时,会轻轻吹动皮纸,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窗台下摆着一盆文竹,枝叶葱郁,是卓容去年特意给父亲搬来的,说“书房里有盆绿植,看着有生气”。文竹旁边放着一个小小的铜制香炉,里面插着三炷线香,香灰已经积了薄薄一层,那是黎先生每天晨起后必点的,他说“点柱香,心静,核算账本时不容易出错”。

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画,画的是珠江两岸的景色,远处的白云山若隐若现,近处的珠江上飘着几艘乌篷船,岸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那是本地画家十年前给黎先生画的,画里还能看到黎氏缫丝厂的烟囱,那时厂子生意正好,烟囱里冒着袅袅青烟,一派兴旺景象。画的下方挂着一个黄铜挂钟,钟摆“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不疾不徐,像是在细数着黎家的岁月,也像是在为这夜色里的谈话,敲打着无形的节拍。

黎先生引着周伯走进书房,周伯坐下后,接过黎先生递来的酒杯,抿了一口,眉头却没舒展开,叹着气说:“黎兄,这酒是好酒,可我这心里头堵得慌,实在品不出滋味。”

黎先生给自己也斟了杯酒,指尖摩挲着杯沿,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里,声音低沉:“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几日街上的气氛是不对,连平日里最热闹的珠光路,傍晚时分都没多少人了。”他顿了顿,又道,“前日我去买生丝,供货商跟我说,桂军的人已经在江边设了岗,盘问过往的商船,连带着咱们缫丝厂的货船,都得耽误大半日才能靠岸。”

周伯放下酒杯,身子往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何止是设岗!我家侄子在桂军里当差,昨天偷偷给我捎了信,说他们部队已经接到命令,随时可能往广州城里调。你想想,这调兵遣将的,能是小事?”他指了指窗外,“就咱们西关这地界,挨着珠江,要是真打起来,流弹乱飞,你这缫丝厂离江边就几百步路,首当其冲啊!”

周伯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信纸,纸边有些磨损,显然是被反复翻看了好几遍。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指尖在字迹上轻轻摩挲,像是在确认上面的每一个字:“我这侄子,在桂军第三旅当文书,平日里不敢跟家里多说部队的事,这次是实在怕了,才偷偷托人把信捎出来。”

信纸是部队里常用的糙纸,上面的字迹有些潦草,还沾着几点墨渍,看得出来写信时很匆忙。周伯凑近灯光,念出信里的内容:“‘叔父,近日部队气氛诡异,上峰连日召开紧急会议,昨晚三更时分,我们营接到命令,连夜往珠江沿岸增派岗哨,连炊事班的人都被拉去搬运弹药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仿佛怕被外人听见:“你听听,连炊事班都要搬弹药,这哪是普通的设防?信里还说,他们营的士兵都领到了双倍的子弹,夜里轮岗时,能听到江对面粤军的营地传来阵阵号角声,两边的哨兵隔着江喊话,语气都带着火气,就差没直接交火了。”

周伯指着信上的一句话,眉头拧成了疙瘩:“你看这句,‘昨日巡查时,见对岸码头停了三艘运兵船,船上的士兵都背着步枪,刺刀亮得晃眼,听老兵说,这是粤军从肇庆调来的精锐部队’。我侄子还在信里说,他们连长私下跟弟兄们透露,这次摩擦不是小打小闹,上面已经备好了作战计划,就等命令下来,随时可能过江攻城。”

“更吓人的是,”周伯咽了口唾沫,眼神里满是惊惧,“信里写,军营附近的百姓都慌了,有条件的人家已经开始往乡下逃,昨天还有个老乡偷偷跟我侄子说,看到桂军的人在城里的粮店抢粮食,说是‘军用征调’,其实就是明抢。我侄子怕得不行,说他不想打仗,可军令难违,只能天天盼着这事儿能和平解决。”

他把信纸重新叠好,揣回怀里,手指还在胸口按了按:“信的最后,他特意叮嘱我,让我赶紧把家里的值钱东西转移到乡下,说要是真打起来,城里就是是非地,商铺、宅院都可能被士兵占了,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我就是想着你这缫丝厂的情况,才急着来跟你说,黎兄,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是我那侄子在前线亲眼看到的,假不了啊!”

周伯说着,长长叹了口气,把信纸往怀里又揣了揣,像是那薄薄一张纸,能护住家里的平安。书房里的灯光忽明忽暗,映着他脸上的焦虑,也让黎先生握着酒杯的手,又紧了几分。窗外的夜色里,隐约传来几声犬吠,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更添了几分不安。

黎先生握着酒杯的手紧了紧,酒液晃出几滴,落在案上的账本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我也愁这个,”他语气里满是无奈,“厂里有四十六个工人,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厂子出了事儿,他们一家子可怎么活?前几日阿福他娘还来跟我说,想预支两个月工钱,给阿福他爹治病,我哪能拒绝?可真要是战火来了,我连自己家都顾不上,更别说他们了。”

“可不是嘛!”周伯接过话头,语气愈发急切,“我家隔壁的王掌柜,开了家米铺,昨天已经开始往乡下运米了,说要是真打起来,城里的粮食肯定要涨价,先把货囤到乡下,还能保条活路。还有东头的李裁缝,连夜把缝纫机都搬到了佛山的亲戚家,就怕被兵匪抢了去。”他看着黎先生,眼神里满是担忧,“黎兄,你可别不当回事,咱们这些做小生意的,在战乱里最是脆弱,一不留神就可能家破人亡。”

黎先生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我不是不当回事,只是我这一大家子,还有厂里的工人,哪能说走就走?我要是走了,工人怎么办?这缫丝厂是我爹传下来的,几十年的基业,我不能就这么扔了。”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呛得他咳嗽了几声,眼底却泛起红意,“再说,卓安她们几个孩子,从小到大没离开过西关,真要是颠沛流离,我怕她们受不住。”

周伯看着他这副模样,也跟着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难,可性命要紧啊!我跟你说这些,不是想让你焦虑,是想让你早做打算。你要是信我,就先把家里的贵重东西收拾收拾,再给孩子们准备些干粮和盘缠,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也能有条退路。”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要是你实在舍不得厂子,至少先把嫂子和孩子们送到乡下避一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黎先生点了点头,心里却像压了块巨石,沉甸甸的。他知道周伯说的是实话,可真要做决定,哪有那么容易?他看着案上的账本,上面记着厂里的收支,记着工人的工钱,每一笔都连着活生生的人。“我知道了,”他声音有些沙哑,“我会跟你嫂子商量商量,看看怎么安排才好。谢谢你啊,老周,要不是你跟我说这些,我还在抱着侥幸心理呢。”

周伯笑了笑,又给自己斟了杯酒:“咱们是几十年的老友,说这些客套话干什么?我只盼着这仗别打起来,咱们还能像以前一样,没事喝喝酒,聊聊天,多好。”黎先生也笑了,只是这笑容里,满是对未来的不确定,窗外的夜色更浓了,仿佛连风都带着一丝不安的气息。

此时天已擦黑,挂在绳上的衣物随着晚风轻轻晃动,有卓安自己的月白短衫,有卓容的浅粉布衫,还有卓远那件藏青短打,以及卓逸穿得软软的白褂子——都是母亲前几日刚浆洗过的,还带着淡淡的皂角香。

她伸手去收卓远的短打,指尖刚触到布料,就听到书房里传来周伯压低的声音,夹杂着“粤桂军阀”“交火”的字眼。卓安的动作顿了顿,握着衣摆的手不自觉收紧,洗衣时残留的水汽让布料有些发凉,像她突然沉下去的心。她知道父亲近日总对着报纸叹气,却从没想过局势会这般紧张。

卓安站在院门口,听着屋里的对话,握着竹篮的手僵在半空,指节微微泛白。她没有进屋追问,只是默默转过身,把收下来的衣服一件件叠整齐。叠到给卓远、卓逸做的新衣裳时,她特意找来一块干净的青布,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裹好,仿佛这样就能护住弟弟们不受风雨侵扰。她抱着裹好的衣服走进卧房,打开衣柜最里面的格子,把衣服轻轻放进去,又仔细压平了布角,像是在珍藏一件无比重要的宝贝。

夜深了,周伯告辞后,黎先生走到卓安的卧房门口,看到女儿正坐在灯下整理账本,便轻轻敲了敲门。卓安抬头,看到父亲手里拿着她的棉袄,心里顿时明白了。她起身帮父亲把棉袄铺在床沿,看着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五十块银元,沉甸甸的,带着父亲体温。

父亲的手指有些粗糙,穿针引线时动作略显笨拙,却格外认真,他把银元仔细缝进棉袄夹层,每一针都拉得很紧:“卓安,爹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但你是大姐,要是真有事儿,你一定要带着弟弟妹妹好好活下去。这钱是咱们家最后的积蓄,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

卓安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眼眶有些发热,却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她轻轻握住父亲的手,那双手曾教她分辨生丝的品质,曾给她递过温热的花茶,此刻却带着一丝颤抖。“爹,您放心,”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要是真有事儿,我一定护好弟弟妹妹,绝不让他们受委屈。”

她的眼底没有同龄人的慌乱,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灯光下,她的眼神清亮而坚定,仿佛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风雨的准备,仿佛只要有她在,这个家就永远不会散。父亲看着女儿的模样,心里既欣慰又酸涩,他拍了拍卓安的肩膀,没再多说什么,只是转身时,悄悄抹了抹眼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