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离婚律师他送我玫瑰 > 第25章 李笑然独白:复印回忆[番外]

夜深了,女儿均匀的呼吸声在身旁响起,像世上最安心的韵律。三十二岁的我,躺在这座完全由自己购置、装修的浦东公寓里,常常会有片刻的恍惚。这坚实的地板,这亲手挑选的窗帘,这书架上满满当当的《小王子》……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我,李笑然,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风雨不侵,冷暖自知。

回首三十二年来路,感情于我,像一场漫长的跋涉,从懵懂地仰望星空,到跌入泥泖的荆棘,再到如今,亲手为自己筑起一座城池。这座城,有女儿的笑声点缀,有书墨之香萦绕,有安身立命的工作支撑,城门由理智把守,护城河是过往教训汇成的深潭。

第一幕:青春的遗迹——那场烟花与未赴的樱花

我的感情启蒙,始于十四年前,那个弥漫着试卷和淡淡忧郁的高三。

他叫文吉。这个名字,曾是我苍白青春里的一抹亮色。通过电流传来的声音,印在“梅”系列信纸上的字迹……一切都蒙着一层纯真的滤镜。

我永远记得那个年初四的深夜,在表妹家朝北的书房里,我们隔着□□语音,约定在迎财神的烟花最密集时,一同看向窗外。外环外的夜空被火树银花照亮,震耳欲聋的喧嚣中,我们分享着同一片天空的绚烂。那一刻,物理距离失去了意义,两个孤独的灵魂仿佛真的靠在一起取暖。

我们还在信里约定,要一起去武汉大学看樱花。然而,这个约定和许多青春的梦一样,未能实现。我拿到了华师大的自主招生资格,顺利被心理系录取;而他,因为蓝印户口政策变动,必须回到河南原籍参加高考,最终去了西安的西南政法大学。我们的轨迹,在那个夏天之后,便彻底分开。

那时我不懂,为何看似纯粹的共鸣会无疾而终。后来我才明白,或许从我名字出现在红榜上而他却高考失利的那一刻起,他看到的就不是“李笑然”,而是他自身失意的映照。我的存在,成了刺痛他自尊的存在。

第二幕:婚姻的泥沼——从幻灭到重生

带着青春的这点遗憾和困惑,我走进了婚姻。和成峰的结合,像许多都市男女一样,始于看似合适的条件。我曾以为,那是开启新生活的序章。

然而,现实很快露出了獠牙。观念的差异、婆媳的矛盾、无尽的冷漠……这些尚且可以忍受,直到“原则性问题”的出现——家暴。我永远记得那个凌晨,他拽掉我的眼镜,将我的头撞向冰冷的瓷砖墙。世界在高度近视的模糊中天旋地转,□□的疼痛远不及内心的恐惧与绝望。抱着年幼的女儿,我在寒冷的凌晨逃回浦东,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分居。

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作为华师大心理系的毕业生,我系统性地学习了十几年的心理学,却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什么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些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过度警觉,都源于那场暴力。我的专业知识,让我能清晰地剖析自己的症状,却无法立刻消除那份刻骨的痛苦。我把自己关起来,在母亲的不解和指责中,独自挣扎。我开始服用三种药物联用的方案,也曾一度以为自己好了,擅自停药,直到精卫中心打来追踪电话,我在食堂里,连“配药”两个字都不敢大声说。

离婚的过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研究法律,自己写起诉状,以女儿的名义打分居期间抚养费官司,在法庭上与他周旋。我用他害怕“不光彩记录”留在判决书上的心理,最终换来了调解离婚。我放弃了部分经济利益,只为快速解脱。当我拿到那纸调解书,走出法院,看着秋日的阳光,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这段婚姻,把我从一个对感情仍抱有幻想的女人,彻底锤炼成了一个战士。它教会我,感情中最可怕的不是不爱,而是践踏与背叛。它更教会我,这世上,能无条件依靠的,只有自己。

第三幕:独自盛放的樱花——与过去和解

前年春天,婚姻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我带着一种近乎宿命的执念,牵着女儿的手,走进了武汉大学。站在如云似霞的樱花树下,女儿稚嫩的笑声在身边回荡。我替那个十几岁时忐忑不安的自己,也替信纸那端那个曾经孤独忧郁的少年,走过了这条我们当年心心念念的樱花大道。

在那极致的绚烂与短暂面前,我默默地将所有过往——痛苦的、遗憾的、温暖的——都轻轻放下。我完成了与那个青春约定的和解,不是与他,而是与当年的自己。

第四幕:重逢的试炼——当猎人布下玫瑰的陷阱

离婚后,生活逐渐步入轨道。我装修了新家,工作稳定,副业也有了起色。我以为自己内核稳固,无所不能。于是,在那个新年,我鬼使神差地给失联十四年的文吉发了那封邮件。

半年后,他炽热地回来了。带着精英律师的光环,带着看似迫不及待的叙旧热情,也带着那束巨大、刺眼、散发着廉价工业香气的粉色喷漆玫瑰。

午餐、参观律所、长达数小时的“叙旧”……整个过程,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他炫耀他的事业版图,他看似共情地倾听我的离婚经历,他描绘着带我走入“聋人律师”蓝图的职业画饼,他甚至袒露了他婚姻中的“不幸”与那份“净身出户”的协议。

我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看着他在我面前“孔雀开屏”。我看到了他的精明算计,看到了他将共情作为工具的冷漠,看到了他隐藏在精英外表下,那个因出身和过往而始终敏感、自卑,急需通过外界认可来填补内心空洞的灵魂。

最让我心寒又释然的,是在会议室里。我精心准备的信件、春联和《小王子》八十周年纪念版,被他一一“评头论足”。那套我视若心灵寄托的《小王子》,他竟因为“舍不得”而拒绝与我共同拆封。他说要“珍藏”,但我看穿了他珍藏的只是那个“未拆封”的商品状态,是它的交换价值,而非其中承载的、我们共同拥有过的精神世界。

那一刻,我对他,以及对于那段青春的最后一丝滤镜,彻底碎了。

电梯里,他步步紧逼,索要十四年前他写给我的那四封信。那不再是怀旧,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追债”,一种对过往所有物的确认。

第五幕:诀别与留存——我把青春还给你

那个周三的早晨,在学校办公室,我做了一件很安静的事。我拿出那个承载了十四年光阴的牛皮纸文件袋,里面有他写给我的四封亲笔信,甚至还有当年泛黄的快递面单。我将它们一页一页,仔仔细细地复印了下来。每一个字,每一个折痕,信封的每一个角落,都忠实地被留存。

然后,我将原件,连同那个牛皮纸袋,一起打包,快递给了他。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复印的行为。这不是出于软弱,也不是为了日后有什么“万一”的算计。我只是想得无比清楚:十四年前的那个少年没有错,十四年前那个真心喜欢他的我也没有错。那段记忆本身,是美好的,是干净的。我要切割的,是十四年后这个精于算计、试图将我视为“情绪补给站”的文吉律师,而不是和当年那段纯粹的回忆切割。

把原件还给他,是仪式,是诀别。从此,他与我的青春,再无瓜葛。

而留下复印件,是我对自己历史的尊重与珍藏。那是我来路的一部分,我无需否认,也不必丢弃。

终章:震耳欲聋的寂静与前路

与他诀别,已经一个多月了。生活平静如水。

十月初,我带着女儿去看了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影片里,律师为听障人士发声,在寂静的世界里寻求正义的声响。那一刻,我坐在漆黑的影院里,内心感慨万千。文吉曾为我描绘的“聋人律师”蓝图,其动机或许不纯,但这个方向本身,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现实的迷茫。

是的,我依然想成为一名聋人律师。不是为了他,甚至不是要与他较劲。而是因为,这条结合了我心理学背景、未来法律知识以及手语学习的路,它本身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它是我为自己寻找的,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安顿自身的道路。

我不再需要从别人那里“讨糖吃”。我的快乐、我的价值、我的安全感,都可以自给自足。我走过了PTSD的幽谷,亲手结束了不堪的婚姻,重建了生活和秩序。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与力量,是我用血泪换来的,我比任何人都珍惜。

文吉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成长。我看清了他的算计,也看懂了他的可怜。我对他,已无恨无怨,甚至连失望都淡去了。有的,只是一种悲悯后的清醒。

我的城池,城门已闭。护城河深,内心秩序井然。

我不再是任何人的猎物,也不再期待谁的救赎。

我坐在我自己生命的王座上,手握权杖,内核稳固,风雨不惊。前路或许漫长,但方向已然在我心中震耳欲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