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诺古国,以国民良善而又坚韧而著称。
该国立于大陆尽头,沧海之滨,十年九旱,有幸不旱的一年,则必然是暴雨倾注,墙倾辑摧。
按照常理,这样不利于生存之地,居民早就应该渐渐离去,国中凋零,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的。
偏生应诺古国有几点特殊。
一者,四周强敌环绕,进无可进,背靠沧海,退亦无可退。
二者,国民虽然贫穷,却极重传承,宁死不愿舍弃家园。
应诺那些荒山石窟里巧夺天工的壁画,早出晚归牧羊的生活方式,手工编制的绝美毛毡,以及虽是荒芜之地,却春有飞花,夏有流火,秋有红枫,冬有大雪,国中景致被四海公认为部洲之最,多为文人骚客所传颂。
应诺族人皆引以为傲。
而这其中,最为精彩的更有两件,被应诺人视为珍宝,为血脉,为精神寄托,不愿放弃。
第一件,应诺祭祀。
以应诺法阵为核,由应诺大祭司带领,每年初雪之夜,于沧海之滨,为应诺祈求风调雨顺,为四部洲祈求平安。
此古祭祀不同于现世的灵兽献祭,或者说,正好相反,现世的献祭是为了将天地的灵力既有吞噬灵兽,为人所用,而应诺古祭祀中,是将逝去的人的灵力归还于天地。
主持仪式的大祭司极受族人爱戴。
传闻中最后一任大祭司名为暮如雪,应诺倾覆之前,正当风华正茂的年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为祭祀及各式法阵上的造诣当时无人能及。
众人皆相信这位大祭司的法阵,能肉白骨、逆时光、动天地。
因此,与其说应诺祭祀是应诺人的珍宝,不如说大祭司暮如雪,是应诺人的珍宝上的光华。
这位大祭司如此才华,又生的极其俊美,因此自小性格桀骜不驯,从不掩饰脾气,和他嘴下打架,没有一个人能胜出。
众人知道他个性如此,本性不坏,因此向来他脾气上来,都是能让则让。
只有一个人例外。
那人虽然性情温和,言语谦逊,却总是能在大祭司火气上来的时候给他泼水熄火,也只有在那人波澜不惊的安抚下,傲骨凌霜的大祭司才会偶尔低头。
那个人正是应诺人的第二件珍宝,应诺太子丰应如。
也是水月四美——风流菩提,墨玉江离,应如真颜,藏钰飞燕——中的应如真颜。
丰应如为应诺太子,生于一千余年之前,传言其才貌双绝,不是人间应有,是应诺古国末代皇室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而丰应如虽然贵为太子,却性格与大祭司暮如雪截然相反,说话温言慢语,不怒自威,眉目含情,和蔼谦逊,极容易和人共情。
应诺人爱戴他到极致。
偏生这样如同美玉一般温润的人物,和大祭司那如同烈火一般的人物,自小便是一对性命相交的知己好友。
每当应诺有天灾**,两人总是同时现身,共同安抚族人,一起协调救助。
两个一般俊美的人物,如同天神降临,又总是能面对灾害回应到最为紧要的需求,且不辞辛苦,因此应诺国内虽是干旱洪水饥荒时发,却人心稳定,国人皆能以通达之心看待无常,只以善良对待他人,一同携手以渡难关。
但,自然也不会没有人伤心。
丰应如贵为太子,虽然有好友相帮,但日日面对无常,难免心中悲痛。
他看见自己子民的干瘦的面容,便时常想到:“为何如此善良美好的应诺人,却要背负如此艰难的命运呢?”
他极易和他人共情,又极其隐忍,因此虽然没有让旁人察觉,却心中的阴霾越来越重。
终于有一天,这阴霾重到了他不能承受,逼迫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应如太子费了很久时间,说服了自己的好友,两人深夜启法阵,召唤了当时最强的神灵,向神灵求助,祈求改变应诺古国,让应诺国土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应如太子立誓,愿意以自己的灵识作为供奉!
他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好友暮如雪。
在法阵上突然剖露这样的请求,暮如雪着实受惊不小。
然而,神灵拒绝施予神迹。
大祭司暮如雪一开始本来就不赞同应如太子的做法,认为天道自在,轮回有道,应诺的福报急不来,还需要漫长岁月的祈求才能改变山川地貌,不是人力一时片刻强求的,因此被拒绝了也没心没肺的浑不在意。反而因为保全了应如太子的灵识而暗自庆幸。
应如太子一言不发,从法阵上退出之后一如既往神情温柔,但却将自己关入宫殿中,许久未出。
而此时,应诺古国却经历了其历史中最惨痛的一段外族入侵。
前面说过,应诺古国多灾且贫瘠,本就不是富饶之地,但世上人的贪欲是最无止境的。
如果一个人本就过惯了苦日子,从来没有见识过富贵生活,也就根本想象不到自己和那般富贵生活有什么干系,更不会觉得自己能够肖想有朝一日还能锦衣玉食。
而权贵的人眼中却不同。
天底下,他们已经拥有比别人多。那再多一点又何妨?
他们已经穿了最美的精锻,吃着最难得的珍馐,那天底下更多的美好事物都应供奉给他们,不正是合情合理?
应诺古国那在诗歌中传颂的四季美景,那些荒山石窟里巧夺天工的壁画,那世外桃源一般早出晚归牧羊的生活方式,那手工编制的绝美毛毡……种种件件,在应诺人眼中本是生存之本,灵魂居所,在外族狼虎的眼中,却成为应该夺取去酒会上炫耀的谈资,英雄历险中的故事。
在五光十色的风流场所,世家豪族将应诺壁画中劈下的小像赠送美人,夺得一方香吻。
而这些应诺美景,最为集中的地方,自然是应诺人视为珍宝的神庙。也就是大祭司暮如雪所居的神庙。
应诺的史书中,对神庙被洗劫后,又惨遭放火焚烧的这一段历史记录有很多版本的描述。而被抢走的珍宝更是从没完整的名单,因为太多太多了。
外族人如蝗虫一般,将应诺神庙洗劫一空之后,觉得此地没有再值得眷恋之处,放了一把火,又如同蝗虫一般散去。
留下的应诺族人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慢慢舔舐伤口。坚韧的应诺人互相搀扶着,并没有被这一次的国难击倒,仍然还有信心重建家园。
大祭司暮如雪看着被摧毁的神庙,暴躁如雷的时候,反而是那些应诺人站出来安慰他。
“壁画被抢走了,我们可以重新雕刻。”
“神庙被烧毁了,我们可以重建。”
……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还只是应诺之灾的开始。
紧随外族洗劫之后,应诺人又因为天灾,经历了八年的饥荒。
在这场饥荒中,应诺皇族因种种原因,十室九空,应如太子渐渐的竟成为皇族唯一现存于世者。
应如太子在外族入侵之时,面对熊熊火光映照下的神庙,即向族人起誓,自己哪怕玉碎,也要护应诺人周全,不能再见到族人受此折辱。
然而八年的饥荒中,应诺人经历了种种世间难以置信的苦难和悲痛,应如太子却发现自己身而为人,哪怕再才华卓绝,心志坚定,在天地之间却又是何等渺小,何等无力。
自己就算愿意舍身护族人,而自己这区区一身,比起饥荒战火中死去的千千万万族人,又有何不同?
此时的应如太子,更加宁愿被族人责骂,说他身为皇室不能兑现承诺,这样也许他心里还能好受一点。
偏偏应诺族人又如此善良,见到应如太子亲人逐一离世,竟然反过来抚慰太子殿下。
他们的抚慰出自真心,诚挚,温暖,善良。
这样的抚慰,终于成了压垮应如太子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