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君卧高台,我栖春山 > 第7章 人生选择

君卧高台,我栖春山 第7章 人生选择

作者:晏清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8:05:21 来源:文学城

苏妈妈离世的悲伤,像一场漫长的冬雨,浸润着陆青的心田,最终沉淀为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马国富的阴影彻底消散。

陈伯的到来如同春风吹拂,福利院的日子终于回归了真正的平静,一种带着温暖和希望的平静。孩子们能吃饱穿暖了,脸上也有了真心的笑容。

陆青像一棵汲取了足够养分的小树,开始更加沉默而坚定地向上生长。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本之中。

福利院图书角那些残破的书籍早已无法满足他,陈伯了解情况后,想办法从旧书市场淘来了一些初中教材和课外读物,又联系了社区图书馆,为陆青办了借书证。

教室的灯光下,锅炉房后堆煤渣的角落,甚至是食堂人少时的餐桌旁,都能看到陆青埋头苦读的身影。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而读书的孩子,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苏妈妈和陈伯口中那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矿工,在知识的矿脉中奋力挖掘。

他的成绩在就读的普通小学里一骑绝尘,每次考试都毫无悬念地名列榜首。

老师们对这个沉默寡言、家境特殊的优等生格外关照,常常额外给他一些学习资料和指导。

“书呆子陆青”——这个称呼开始在福利院内外流传开来。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看着陆青整天抱着书本,脸上露出不解甚至嘲弄的神情。他们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实在。

院里不少稍大些的孩子,也确实在勉强读完小学后,就被亲戚接走或者自己跑去城里打工了。

即使还留在院里的,心思也早就不在书本上。

但陆青毫不在意这些目光和称呼。他深知福利院的运转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的善意和陈伯的操劳。

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好成绩,更是争取各种减免学费的政策和奖学金。

当小学毕业,他以全区前十的优异成绩被市里一所重点初中录取,并成功申请到学费全免和一笔生活补助时,陈伯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无比的笑容,连声说:“好!好!苏妈妈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

陆青的努力和优秀,也吸引了一些想要收养孩子的家庭的注意。

有几户人家陆续来到福利院,表达了想要收养陆青的意愿。

有的家境殷实,看重他的聪慧和潜质,许诺给他更好物质条件;也有知识分子家庭,看中他的聪慧和沉静;还有的膝下无子,想找个孩子承欢膝下。

陈伯每次都征求陆青的意见,把对方的情况如实告诉他。

陆青总会安静地听着,然后问陈伯:“您觉得呢?”

陈伯总是温和地说:“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无论你选择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得到陆青点头同意之后,陈伯安排陆青去这些家庭短暂居住体验。

陆青安静地观察着,宽敞明亮的房子,餐桌上丰盛的菜肴,养父母脸上或真诚或客套的笑容。

他也看到了他们眼中对他优异成绩的欣赏,听到了他们向亲友介绍时那种隐隐的、带着“捡到宝”意味的自豪。

观察着对方看向他的眼神,是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还是审视一件物品般的评估?

抑或是真心实意的接纳?他感受着对方家庭的气氛,是疏离客气?还是试图营造却掩盖不住别扭的“温馨”?

一对衣着考究的夫妇带着他去高级餐厅吃饭。

餐桌上摆满了陆青从未见过的精致菜肴。

女人热情地给他夹菜,声音温柔:“多吃点,看你这孩子瘦的。以后跟叔叔阿姨回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给你买新衣服,送你去最好的学校!”

男人则在一旁谈论着生意,偶尔问起陆青的成绩,语气带着一种投资般的考量。

陆青安静地吃着,礼貌地回答着问题。

但当女人不经意间,用纸巾擦了擦他碰过的杯沿,当男人在得知他最大爱好是看书后,随口说“看书好,安静,不惹事”时,陆青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另一次是一个教师家庭。

夫妻俩都是中学老师,家里堆满了书,气氛安静而略显严肃。

他们和陆青谈论学习,谈论理想,条理清晰,态度认真。女教师甚至给他规划了详细的升学路径,一切都显得很“正确”,很“合适”。

然而,当陆青坐在他们干净整洁却显得有些冷清的客厅里,看着窗外小区里被精心修剪过的草坪,听着他们谈论起“规矩”和“自律”的重要性时,他莫名地感到一种疏离。

这里很好,很体面,但这里不是他的“家”。

他无法想象自己在这个一尘不染的环境中,如何安放他那带着福利院烟火气和泥土气息的过往。

在另一个工程师家庭暂住时,女主人一边给他夹菜,一边笑着对丈夫说:“这孩子一看就是读书的料,将来考个好大学,给我们脸上增光!”

那语气里的期待,像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陆青心上。

男主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陆青啊,到了我们家,你就安心学习,什么都不要想。我们全力培养你,就指望你将来有出息,我们老了也有个依靠。”

这些话语,像冰冷的针,刺破了陆青心中对“家”的最后一丝幻想。

他明白了,在这些家庭眼中,他陆青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品学兼优”这个标签,源于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回报”。

无论是面子上的光彩,还是实质性的养老依靠。

这份“收养”,更像是一种投资,一种带着明确功利目的的交易。

他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能遮风挡雨、供他安心读书的地方,而不是一份掺杂了太多复杂预期的、需要他用一生去偿还的“恩情”。

他想起苏妈妈纯粹的关爱,想起陈伯语重心长的嘱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想要的,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走出去,再堂堂正正地走回来,回馈那些真正给予他温暖的地方和人,而不是成为某个家庭用来装点门面或养老的工具。

——

又一次从体验家庭回到福利院后,陆青主动找到了陈伯。

他站得笔直,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了往日的躲闪。

“陈伯伯,”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谢谢您和那些叔叔阿姨的好意。我……我想好了。我不想去别人家了。”

陈伯有些意外,温和地问:“为什么?是他们对你不好吗?”

陆青摇摇头:“不是。他们对我都很好,给我吃好的,住好的。但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抬起头,直视着陈伯的眼睛,“这里才是我的家。有陈伯伯,有刘姨,有大家。我在这里……安心。”

他没有说出那些关于“功利”的尖锐想法,只是用了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理由——安心。

在这个他熟悉的地方,在这个曾经被苏妈妈和陈伯守护的地方,他不需要去揣测养父母笑容背后的深意,不需要背负额外的期望和压力,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朝着“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个目标前进。

陈伯看着陆青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清醒和坚持,没有多劝,只是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充满了理解和欣慰:“好孩子。伯伯知道了。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好好读书!伯伯供得起!你的路,还长着呢。”

陆青拒绝了所有收养的橄榄枝,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心无旁骛,拼命地学习。

他知道福利院花销很大,维持不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凝聚着社会的爱心和陈伯的心血。

像一架精准的机器,规划着自己的时间,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陈伯用有限的经费和陆青自己争取到的补助,为他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陆青则用优异的成绩和近乎苛刻的自律作为回报,目标是拿到最高额的奖学金,减免学费。

从不主动要求任何额外的物质东西,身上穿的是好心人捐赠的、洗得发白的旧校服,脚上是修补过的鞋子。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上,目标是更高的奖学金,更彻底的学费减免,尽可能地不增加福利院的负担。

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但福利院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书呆子”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一团想要改变命运、也想要守护这个“家”的火焰。

福利院里,孩子越来越少,许多和他同龄、甚至比他大的孩子,因为看不到读书的出路,或者迫于生计的压力,陆陆续续选择了辍学。

有的被亲戚接走,更多的则是像张奇、黄小虎那样,小学毕业,甚至没毕业,就跟着老乡或中介出去打工了。

每当有孩子离开,陆青总会默默地在院门口站一会儿,看着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身影消失在巷子口。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残酷,那些过早离开的孩子,未来或许会更加艰难。

偶尔会有已经出去的孩子,寄回一些微薄的汇款,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吃的”。

每当这时,陈伯和刘姨都会红着眼眶,小心翼翼地收好。

陆青看着这些钱,心中五味杂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知识,才能给他,也给像他这样的孩子,一条更宽阔、更有尊严的路。

也会有年节回来探视的,穿着时髦的衣服,叼着烟,谈论着工厂里的流水线和挣到的“大钱”,言语间带着对陆青这个“书呆子”的不解和隐隐的优越感。

“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打工?看我,现在一个月能挣这个数!”

张奇比划着手指,脸上带着闯荡社会的得意。

陆青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抬头看对方一眼,眼神平静无波,既不羡慕,也不反驳,然后继续低头看书。他心中那条路清晰而笔直,通往一个需要知识作为通行证的远方。

他知道,那些早早离开的孩子,或许能短暂地获得一些自由和微薄的收入,但他们的人生之路,从一开始就窄了许多。而他,要竭尽全力,为自己凿开一条更宽阔的路。

陆青属于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他埋首于书本,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春山的野草,沉默地、顽强地汲取着养分,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能真正走出春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苏妈妈和陈伯的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然后,记得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