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九十年代迁居沪上 > 第6章 关于买家

九十年代迁居沪上 第6章 关于买家

作者:流烟萝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02:02:09 来源:文学城

和邢立骁商量卖掉股份,并在搬家去沪市上达成一致不难,但他们想顺利卖掉股份,却并不容易。

首先,能眼也不眨拿出上百万买股份的有钱人是少数。

按照两人的预估,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客户磨价格,他们手里的股份别说两百万,翻个倍,谈到四百万都不是问题。

当然,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跟人磨价,所以两人的心理价位不高,一百五十万保底,谈到两百万万岁。

问题在于改开虽然已经有十多年,但内陆地区在这方面反应相对慢一些,到八五年后才陆续有人做生意,规模还都不怎么大。

就像前面说的,别说县城,就算是石城市,有百万身家的都不多。

更何况,他们想要的不止一百万。

虽然拿到银行项目,这些有百万身家的想找银行贷上百万不难,但贷款审核需要时间,而余兰英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想要尽快完成交易,他们找的买家身家必须超过两百万,且能轻易拿出两百万现金。

因为只有这样,买家才能在买下股份之余,还有钱投资建设煤矿。

煤矿建设开采成本不小,买家出了大头,村里同意他们卖股份的概率也更大,谁都想躺着收钱嘛。

而这,也是余兰英夫妻心理价位不超过两百万的主要原因,他们什么依仗都没有,该让步的时候,必须让步。

但就算他们让步了,石城范围内能拿出这笔钱的恐怕都屈指可数。

其次,这人必须有点势力,因为股份不是他们愿意就能卖掉,还需要村里干部同意。

那村里干部会轻易同意他们卖股份吗?

余兰英认为答案是否。

明眼人都能看出,新发现的煤矿是金饽饽,一旦他们将消息报上去,村里那些干部,肯定都想掺一脚。

虽然明面上他们不能掺和,可谁家没有三两亲戚呢?

要是哪个嘴巴不够严,导致消息传开,想掺一脚的肯定更多。

当然,因为发现煤矿的是余兰英夫妻,有协议在,他们不想卖股份,除了像李平坤这样心黑手狠,敢谋财害命的,其他人再想要股份也没办法。

但如果他们准备卖股份的消息传开,这些没有办法的人肯定都会起心思。

协议上虽然没有限制股份买卖,更没规定只能卖给村里人,但找村干部的人多了,他们可能会反对余兰英夫妻将股份卖给陌生人。

村里有煤矿一半股份,村干部不同意,他们这股份就很难成功卖出去。

而村里,肯定没有人能拿一口气拿出上百万。

虽然村里人想买股份,大概率会选择几人合伙,但东平村只是因为背靠国营煤矿,会开车的人多,村民才相对富裕。

而自己运煤挣的虽然多,但能全款买车的人少,大多数要么跟人合伙,要么像他一样贷款。所以东平村的人,能拿出万把块的不少,可能拿出十万块的,几乎没有。

再加上熟人之间做交易,谈利益的时候总有人讲感情,谈感情的时候又喜欢说公事公办,真把股份卖给村里人,他们能到手的钱,估计得在心理价位基础上打骨折。

真把股份卖给村里人,他们还不如低价卖一半股份,拉拢部分可以拉拢的人,这样能相对保证安全,最后拿到的钱也更多。

但因为李平坤的存在,余兰英只把这条路当成备选。

除非实在找不到买家,否则她更倾向于将股份全部卖掉,带着钱去沪市过新生活。

总之,为了避免村里人掺和一脚,所以买家必须在市里有点关系。

这样在他愿意出大头建设煤矿的情况下,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估计对方的背景,村里干部都不会太反对他们之间的交易。

但同时,这人的关系不能太强劲,也不能太深入基层,跟镇上甚至村里的人扯上关系。否则买家在知道煤矿位置后,完全可以踢掉邢立骁,自己跟村里谈。

真要这样,就算余兰英夫妻有协议,也很难扛过村里和买家联合压价。

最后就是买家人品不能太差,不管对方是言而无信,还是过河拆桥,都可能导致他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列出所有条件,余兰英眉毛不自觉皱起。

这些条件中,筛人厉害的看似是第一个条件,其实后几个条件更麻烦。

有钱是很难藏得住的,除了做灰色生意的,大多数有钱人不管是开店还是办厂,总有产业在那里。

规模大不大,效益好不好,稍一打听就知道了。

而关系是杀手锏,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暴露自己有哪些关系。人品更是难以考较,哪怕是长年累月的相处,也很难判断好坏。

如果他们时间充裕还好说,但这件事拖不得,他们必须尽快找到买家。这样一来,想找到符合所有条件的人就难了。

但考虑过后,余兰英没有急着减少条件。

先照着条件找呗,实在找不到再琢磨哪个条件能删,他们的时间虽然不充裕,但也没有赶到要今天就定下人选的程度。

至于买家要怎么找,余兰英直接问的邢立骁:“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

她倒没觉得邢立骁一定认识身家上百万的大老板,但因为国营厂采购相对规范,需要煤都是直接联系煤矿,由煤矿安排运输,所以他的客户,基本都是开私营厂的。

虽然这些私营厂中,规模大的他基本只能见到燃料供应科或者锅炉房的人,但时间长了,多少能知道一些老板的情况。

反正他认识的人中没有完全符合条件的,他们还可以继续找其他人嘛。

邢立骁还真认识符合条件的人,很快说出个人名:“曲松岩。”

余兰英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是干什么的,问道:“他是?”

“他是曲中味的老板。”

余兰英想起来了,她确实听过曲松岩的名字,但不是这辈子,而是前世。

曲中味是石城本地的一家私营酒厂,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因为酿造的白酒口感好,很快在省内有了名气。

尤其是石城范围内,这个时期普通人逢年过节走亲戚,都会提一瓶曲中味的白酒。

而在两年后,曲中味的名气会响彻全国。

大概是今年,央视广告部改革,开始进行“央视黄金时段招标”,拍卖《新闻联播》前后黄金时段广告。[1]

作为一家不知名的酒厂,孔府宴酒在夺得央视标王,广告登上央视黄金时段迅速走红,孔府宴酒这一年的销售收入也飙升到了九亿多。

孔府宴酒的案例出来后,央视广告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但次年竞争广告播放权的厂商也跟着成倍增长。

而其中最舍得出钱的,还是酒厂。

九五年,曲中味以六千多万的价格,抢得了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播放权。

等到九六年广告播出,曲中味迅速名声大噪,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规模也不断扩大。

后来那些年里,曲中味虽然经历过生存危机,但最终还是熬了过来,到余兰英重返加石城时,曲松岩不仅是石城首富,他的身家,在全国都排得上名次。

刚才列那些条件时,余兰英也想到了曲中味的老板,但她只知道对方姓曲,也没跟人接触过,不清楚对方人品如何,所以没有立刻提出。

她没有想到,邢立骁第一个提起的也是他,疑惑问道:“你认识曲松岩?”

邢立骁说道:“我给酒厂送煤的时候见过他几次。”

酿酒过程中的蒸馏环节需要加热,煤炭是常用燃料之一。

而新平镇国营煤矿离得不远,煤炭成色不错,不管是售价还是运输都相对便宜。国营煤矿的销售科又早已形同虚设,基本只跟国营厂对接,曲中味是私营厂,会通过邢立骁采购煤炭也正常。

至于曲松岩有没有财力吃下他们手里的股份,余兰英并不怀疑。

虽然曲中味斥资六千多万拍下央视广告播放权是明年年底的事,且据说广告费用可以分期付款,无需一次付清。

但头期款肯定要在合同签订,广告播出前给,总价六千多万,头期款怎么也得有个千把万。

再考虑到曲中味旗下白酒早已在省内铺开,厂子规模也不小,曲松岩作为酒厂唯一的老板,身家没准真有几百万。

想到这里,余兰英问:“曲松岩是哪里人?”

邢立骁说了个外省地名:“他早年来的我们省当兵,因为娶了个石城媳妇,转业后进了市里酒厂工作,这家酒厂就是曲中味的前身。”

至于曲松岩媳妇家的情况,邢立骁也听说过一些:“据说他媳妇是独生女,娘家没什么亲戚了,不过他能把酒厂办到现在的规模,关系肯定有一些,但关系多硬,不太好说。”

既然是外地人,妻子娘家又没人了,那曲松岩在新平镇应该也没什么关系。

余兰英思索着问:“你觉得他人品怎么样?”

“他口碑不错,几次接触,他都表现得很和气,但再深就不清楚了。”

不过除了曲松岩,邢立骁还认识个省城的老板。

说认识不太准确,他跟对方的工厂虽然有业务往来,但跟人只打过一次照面,论熟悉还不如曲松岩。

但他跟对方厂里负责接收煤炭的干事关系处得不错,从对方口中知道了不少他的事,基本能确定他符合条件。

余兰英听后眼睛一亮。

虽然邢立骁跟这两个人接触都不多,对他们了解有限,很难判断对方是真的人品好,还是伪君子。

可他们跟李平坤接触倒是不少,在李平坤对邢立骁动手前,他们不也没看出他这么心狠手辣吗?

知人知面不知心,本身这世上很多人,都是没到时候很难分清楚是人是鬼,他们也不可能找到目标后一个个去试探。

一是没这时间,二是没这能耐。

邢立骁能从认识的人中扒拉出两个大致符合条件的,已经足够让人惊喜。

剩下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

余兰英说道:“先想办法见见这两个人吧,跟他们都聊聊,看他们对煤矿有没有兴趣,再考虑其他的。”

邢立骁也这么想,点头说道:“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关于买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