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九漏鱼科举养夫郎 > 第43章 两难

九漏鱼科举养夫郎 第43章 两难

作者:其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29:53 来源:文学城

陆敏一见此子懂变通,深感欣慰。

陆鸿召闻言,将乌木戒尺放到了桌上:“既然有人证,那你便说说何人能为你作证。”

“回山长,秦霄和裴沅都曾见过内子,秦霄的夫郎也与内子关系极好,他们都可为学生......”

于辅庆打断道:“山长,他们乃是一丘之貉,兴许早就串通......”

陆鸿召厉声呵斥了于辅庆一声,于辅庆悻悻闭上了嘴。

陆鸿召与陆敏一对视一眼,大概明白这事的亲因后果了。看着一脸幽怨的于辅庆和神情坦荡的沈延青,两人顿时犯了难。

像于辅庆这种恶意诬陷同窗的嫉贤妒能之辈,按照书院规定,早该逐出去以儆效尤,可于家如今在朝里势头正盛......

沈延青见两位尊长在用眼神交流,却迟迟没有说话,心里忖量这于辅庆肯定有些来头。

“山长,既然是误会一场,现在误会解除了,那便了结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还请放学生们回去温书。”

陆鸿召想了想,挥手让两人退下。

沈于两人走后,陆敏一道:“山长,这于辅庆不把心思放在功课上,反而次次构陷同窗,我等为人师表竟视而不见,屡屡姑息,这...这成何体统。”

陆鸿召长叹一口气,“我何尝不知,罢了,事不过三,若于辅庆以后再惹是生非,就逐出书院,绝不姑息。”

陆敏一见山长开了这个口,不再提于辅庆,只说沈延青平白受屈,多少得给他些补偿。

陆鸿召点了点头:“那孩子虽是寒门子弟,但身家清白,人品贵重,还颇通情达理,你去库里寻方好的砚台,找个时间给那孩子,安慰安慰,平素也多照拂些,莫让孩子委屈了。”

陆敏一拱手应允,忙去了书院的库房。

季考刚过,众学生难免松懈下来,晚间折桂堂看书温习的人少了不少。

沈延青觉得人少还好些,清清静静的,剩下的都是真卷王,卷卷进步更快。

沈延青饭后把前几名时文的开头抄了下来,打算取其精华,研究一下同学的破题思路。

他最先看的是裴沅的卷子。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光一个破题,沈延青就不得不佩服裴沅的时文功底,他回回拿时文头名当真是名副其实。

只是裴沅这般才高,竟也两考府试不过?

沈延青觉得以裴沅之功底,考个秀才绰绰有余,心中不免犯疑。

正当他沉思时,一个斋夫悄步进来,贴到他耳边,说陆讲郎叫他去南斋。

怎的又要去南斋?沈延青啧了一声,但先生有喊,弟子哪敢不去。

五月过,南斋门前的桃花谢了个干净,接了指头大的青果。

沈延青现在二入南斋,心想难不成又有人作怪?

沈延青冷笑一声,这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是象牙塔、乌托邦,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他倒要看看小小的一个内舍生名额能闹出多少事端,引出多少小人。

不过这回令他失望了,没有小人作祟,而是有大礼补偿。

陆敏一从库房里精挑细选了一方莲花青玉砚台,并两管紫毫,还自掏腰包添了一方好墨。

“讲郎这......”

陆敏一挥挥手,道:“这些东西是山长吩咐给你的,你是个聪明孩子,我也不消多说。”

沈延青闻言长眉一挑,心里有了分寸,拱手谢过,收了这份补偿。

陆敏一见这孩子不卑不亢,知情识趣,心中对他的喜爱又多了一分。

小童捧了酸枣仁汤来,陆敏一让小童再端一碗来给沈延青。

他知道沈延青每晚都要苦读,便说还是多要注意身体。

两人叙了两句家常,酸枣仁汤也上来了。

“这回你虽得了季考榜首,但只是侥幸,以后还要多琢磨制艺之道,不要只顾拾人牙慧。”

沈延青一惊:“您知道......”

陆敏一笑道:“你第一篇文章虽然改了些词句,但却是篇名家范文,你以为我们这些做先生的不知?”

沈延青汗颜,忙问:“先生博学,自然是什么名篇都看过,可学生有一惑不解。”

“何惑?”

“诸位先生既看过范文,那为何还要点弟子为榜首?”

陆敏一笑着抿了一口酸枣仁汤,然后缓缓说道:“本县县学教谕姓黄,乃是甲寅年的举人。”

沈延青猛地抬眼,原来那篇范文的作者便是这次季考的出题人!

陆敏一见沈延青明白了其中原由,也不点破,让他喝了安神助眠的酸枣仁汤就赶紧回寝舍。

虽说只是小小一次季考,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这些做先生的也得多加琢磨。

举人的文章自然比这些未有功名的懵懂小儿写得精妙,沈延青必须得是榜首。

沈延青、裴沅、秦霄都是平康人士,但书院是黎阳县拨款,剩下的名额再不能留给外县人,给陆思则和赵固言这两个本县学子才算合适。

陆敏一看着空中皎月,长舒了一口气,他们小小季考如此,举国大考何尝不是如此。

讲郎说待旬假让自己去他家中拿礼物,沈延青便空手回了折桂堂继续温书,直到打更灭灯的斋夫来赶人。

又过了两日,这日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黎阳县城早就粽香飘飘,家家户户挂起香囊丝绦,准备过节。

可黎阳书院不放假,学子们除了午饭时多了一颗粽子佐餐,跟平日一样。

经过整整三个月,陆敏一带新生过了一遍四书,不日便要开始治经了。

科举是五经分考,专精一门即可。

“岸筠,你还没想好选哪一经为本经么?”裴沅捧着《诗经》,敲了敲沈延青的枕头,“后日便要分经了,你可别再犹豫了,就跟我一道学诗算了。”

“不是还有一日么,容我再想想。”沈延青把被子往下掸了掸。

“呵呵,看来你们还不清楚书院的规矩。”温裁的声音从书桌边传来。

裴沅和沈延青虽然升入了内舍,但寝舍没有变。

沈延青一听这话里有话,忙坐起身请教:“温兄,你是前辈,你有什么消息给我们透透呗。”

温裁放下书卷,微微一笑道:“咱们书院山长擅治《诗》,陆讲郎擅《春秋》,刘讲郎擅治《易》,其他讲郎大多也治《诗》,你们若选这三经自然有名师可跟随,若是想治其他两经,那便悬了。虽然讲郎们都通晓五经,但通晓和擅长还是有区别,你们可听明白了?”

温裁再次捧起书卷,用眼睛瞟着两人小声商议。

外舍中官吏富商之子不少,温裁便是其中一个。

他家是做海上生意的,进出的银子跟海水淌似的,其外祖家也是南阳省排得上名号的巨贾,又跟陆家有些渊源在,这才进了黎阳书院。

读书对温裁来说并不重要,他到书院本就是来交朋友的。官商二代自是不必说,个个他都交好,至于那些考进来的寒门子弟,他也不会放过,兴许这鲤鱼有朝一日就跃过了龙门。

于将军家的嫡系子弟虽然金贵,但终归是武将,这平康裴氏的大公子和颇有潜力的寒门子弟已经崭露头角,说不准以后就成了两榜进士,他自然得趁早拉拢。

沈延青听了温裁的话,心里有了成算,与裴沅商议一阵,他打算再想一日,收集收集情报,后日再做决定。

其实裴沅已经决定治哪一经了,他爹和他小叔都治《诗》,父子相承,他自然选《诗》。

他视沈延青为挚友,想让沈延青也选《诗》,这样自己也可以多帮衬帮衬。

次日,裴沅跟着沈延青到了藏书阁门口,心里实在憋不住了,拉过人问道:“岸筠,咱们到藏书阁来做甚,你若要看五经,我书箱里便有,都是精本,何必到这儿淘这个力。”

沈延青笑道:“你别慌呀,我来自有我的道理。”

沈延青径直去了二层,借了一本《南阳省乡试名录》,这名录记载了永兴元年到永兴十五年中榜举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同时也记录了他们乡试时选的哪一经作为本经。

对于沈延青来说,无论选哪一经都得从头开始学,都是地狱级难度。

既然都是荆棘路,那便要选个回报最高的。

裴沅听了沈延青的解释,笑得促狭:“岸筠,没想到你还挺滑头,不过你这思虑很对,没准咱们真能当五经魁呢。”

五经魁是乡试时每经的前五名,中了经魁官府会出钱做一块“经魁”匾,记录在县志,也算青史留名了。

两人借了名录出去,寻了一个僻静地方研究总结。

总结下来,南阳省内学《诗》、《春秋》的最多,《尚书》和《易》的最少。

沈延青一时拿不准主意,于是问道:“子沁,你说我是选《尚书》还是《易》?”

裴沅摸着下巴思忖,蹙眉道:“岸筠,你有没有想过学这两经的人为何这么少?”

“因为难?”

裴沅摇了摇头,道:“难是一回事,没有先生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本省以咱们书院为首,咱们书院的山长和讲郎们又多擅长《诗》和《春秋》,你明白了么?”

沈延青恍然大悟,一时陷入两难。

那他是随波逐流,还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