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就爱说历史 > 第16章 曹操(十五)

就爱说历史 第16章 曹操(十五)

作者:云小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19:27:50 来源:文学城

大概也正是因为曹老板当年曾经打的刘备“狼狈不堪”,所以玄德公的“死忠粉”罗贯中巨巨就“愤起黑之”,一部洋洋洒洒的《三国演义》硬生生的把曹老板黑成了“白脸奸雄”,甚至还跟着京剧这种文化遗产一起流传后世了。

没错,曹操是“奸”,但还不至于奸到跟秦桧一个“色系”,这点其实曹老板挺冤枉的。

曹操这一辈子,从年少扬名,到英雄迟暮。虽说不像刘备那样坎坷波折。但尽是些大起大落,轰轰烈烈,颇有他曹操的风格。

官渡一战“以少胜多”成就了他一统北方半壁河山,赤壁一战同样也是“以少胜多”却也被人打得一辈子再没有翻盘。

改变曹操一生的这第二场战役,就要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开始说起……

赤壁之战,就算不是我在这里blablabla的说一大堆,相信在历史课本、语文课本上也已经写了一遍又一遍了。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于游戏作品都也诠释了了太多太多关于赤壁一战的前前后后,是非因果。

官方的那些我并不想重复太多,太多的重复反倒更像是在一味的“复制粘贴”前人划出的重点和做出的总结。话虽如此,但是关键的前因后果,我还是得先郑重其事的“官方”一下,也算是处于对学术的尊敬。

赤壁之战,即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也就是现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场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水战,从而标志着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战争的起因是在曹操平定北方、回到邺城之后,为了自己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而立刻采取的南下用兵的战略方向:练水军,准备南征;令马腾一家迁至邺城,减轻西北威胁;罢三公官,自任丞相巩固统治地位;杀孔融,三军阵前立威。进而于同年七月,挥军南下。正值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荆州内乱,便“闪电战”攻城略地,闻者丧胆,所到之处,一路望风而降。这才有了曹操坐拥荆州,矛头直指东南孙权孙仲谋为首的江东集团。

听起来好像曹操这一路走来挺意气风发的。

但是那一年的曹操其实过得并不怎么顺心:先是207年,自己最亲近的部下,也是最亲爱的朋友郭嘉郭奉孝去世,病死在了从柳州得胜回师的路上。转过年来的五月份,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曹冲也夭折了,死时年仅十三岁。

身边一下失去了两个最亲近最在乎的人,而且还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曹操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公元208年正月,这样的时间选择南下,其实想来也有种化悲愤为工作的消极心情在里面吧,只是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心理医生做什么心理咨询去开导他正确的看待悲痛的这“五个阶段”,那是很久很久以后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她1969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首次提出的了。

其实,曹操在公元208这一整年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起因嘛,当然还是自己的得力部下、亲近挚友和自己的爱子去世这样一连串的打击。

这里要简单的介绍一下现代心理学中著名的“悲伤的五个阶段”理论。

现代心理学中普遍哀悼和悲痛是有阶段性的产生的,这种阶段是普遍的。各阶层的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绝症、失去一段亲密关系或者希望珍惜的人或动物的失去和离开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些哀悼、悲痛的情绪。而且一般人们都会花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程度,经历这些不同情感变化的阶段。

这些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否认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直至最后的“接受”。而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历这五个阶段是并没有一个特定的顺序的。人们在悲伤的过程中时常会反复经过几个阶段,直到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为止。甚至许多人得不到足够的时间以达到悲痛的这个最后阶段,这也是有些人可能走不出一些伤痛所带来的阴影和负面作用的原因。

从208年正月开始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其实是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工作”上。我们其实可以回头仔细体会一下曹操在这个时期(建安十三年冬月)所写作的著名诗歌《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文如其人,是个狂放不羁却感情十分细腻的人。他的诗歌虽然很多或是忧国忧民或是感慨良多,但最终还都是十分乐观积极的,而且字里行间,其实也很少会带一些负面的或者是消极的情感。

而这篇《短歌行》却满满都是一些酒醉后的惆怅迷茫。

在人的心理应对中,当得知自己可能无法承受的悲痛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其实是否认状况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将汹涌情绪合理化以规避风险的正常反应。我们将言语阻挡开来,避开事实。这是一个正常的暂时性的反应,能帮助度过第一波也是最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伤痛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听到一些大悲的消息之后会晕过去的原因,我们的大脑会选择一个最佳的方式去保护自己。

曹操选择的,正是隔离;通过隔离,进而否认。

作为一位领导者,他必须强迫自己放下郭嘉和曹冲去世这样的伤痛,他需要选择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他一统天下的伟大功绩中,他甚至可以鼓乐吹笙大宴宾客消遣作乐。

但月上中天,酒过三巡,他再怎么买醉,也无法改变故人已逝,爱子已失这样的悲痛事实。所以他说出了著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有很多分析都说这句是体现曹操思贤若渴的心情。

但是我觉得,若是官渡战前曹操“思贤若渴”倒也无可厚非,如今的曹操北方已定,兵甲已足,正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时候。

这个背景之下,还是在大宴宾客酒意正浓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

以曹操的性格为人还不至于“忧国忧民”到这种程度。

他是真的在思念郭嘉了。

他如今的志得意满,几乎都是郭嘉同他出生入死,为他算无遗策,打下来的江山基业。感情细腻如曹操,怎么可能不去思念那个张狂不羁,最喜欢“胡闹”的郭嘉郭奉孝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这便是曹操心境最直接的体现。

当否认与隔绝的遮掩作用开始渐渐消失不起作用的时候,现实和苦痛会重新浮现出来。

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可强烈的情绪却无法抑制的从此时脆弱的内心往外大幅度发散出来。这时候,人们就会以一种极其极端的情绪来宣泄。这种情绪,就是愤怒。

这种愤怒可能是针对无生命的物体、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也可能是针对临终或者已经逝世的亲人。理智上也许清楚明白的知道不应该迁怒于人,但是情感上却还是做不到。由此产生了“因为愤怒而感到惭愧,而整个过程却使人更愤怒”这样的恶性循环。

《资治通鉴》记载:“……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表达愤怒的方式,就是对孙权下了战书。

是的,没有商量,没有招降,而是直接下了战书。

曹操对于郭嘉的喜爱程度,是“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引《三国志》)的那种喜爱。而正是因为这种喜爱,才或多或少导致了曹操这种“打下江东,用整个天下来为你祭奠”这种有些意气用事的决定。

此时的孙权其实多多少少有那么点“躺着也中枪”的意思。

天下可以打,但却绝不应该是这个时候打。

此时的曹操完全不顾及自己有没有能力打下已历三世的江东集团。这种因为悲伤而导致的没来由的愤怒,让他完全无视自己军中水土不服、饥饿、瘟疫、严冬酷寒以及不习水战而导致的战斗力下降等等能够决定战局胜败的重要因素。

马超、韩遂尚在西北如芒在背,舍车马意志消沉的士气军心又如鲠在喉。

若是当年那个“广纳人言”的曹操,但凡听听谋士们的意见,缓缓图之,只怕还输不了这么惨。

可是没了郭嘉,曹操又能听得进谁的话去呢?

当无助和脆弱情绪积聚到最大值,我们心理的正常反应,就是试图夺回控制权。

所以当曹操赤壁之战被一把火烧的落还而逃、大败而归之后,他进入了悲伤的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引《三国志》)。

“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引《傅子》)。

这两段话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一口气的写成了一段,罗贯中是想突出曹操这时候借怀念郭嘉来达到羞辱谋士这样颇不厚道的举动,以达到反衬刘备对于吃败仗时平衡安抚自己部下这样的仁德之举。

可是这次真的是罗贯中硬生生的要黑曹操了。

曹操这时候真的是在“讨价还价”。

赤壁之战他后悔么?

当然后悔!

曹操手下八十万大军,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付之一炬,他怎么能不后悔?

可如今斯人已逝,战局已定。元气大伤的曹操,就算后悔,又能有什么作用呢?他真的不是想借怀念郭嘉羞辱其他谋士,而是他进入了一种“假如……”的挣扎状态。

假如郭嘉在,他就不会劝我这么早打赤壁;

假如郭嘉在,他一定能想出解决疾疫的办法;

假如郭嘉在,他一定能阻止我铁锁连环船这样的举动;

假如郭嘉在,他也早就能料想到会有东南风起,敌军会用火攻之计;

假如郭嘉在……

若苍天开恩,若郭嘉还在,想必也不会有如此无助彷徨的曹操,不会有这寒冬赤壁一场大火,烧的千尺断岸一片凄凉。也许那时的天下,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其实这次的更新应该分两拨发的,5月8号那天已经写好了一部分了,只不过那天网实在是太糟糕,就没发成。

最近又是淋雨又是疲惫的,各种没精神。

这次3729的更新,也算是大爆发吧,(其实明明都已经睡着了,然后忽然想到好像还没有更新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悲伤的五个阶段的,反正没有听说过的也没关系,我也在正文里有解释。

对于运用心理学去解析历史事件,说实话这么正儿八经的分析,我还真的是第一次。

所有学术用语都是经过确认的,但是毕竟科学这种东西,有时代的局限性。

我所接收的理论和教育当然不能就一定说是曹操当时内心的处境。

这只是所谓“一家之言”。

我只是从郭嘉影响曹操的一些细碎的琐事切入,去推断郭嘉可能对赤壁之战的作用。

并没有特别夸大郭嘉对于历史的作用和影响力。

所以郭嘉黑请不要鸡冻(= =)

虽然我写的这些东西没什么人看,但是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的。

因为后期还会写到其他的一些可能更有争议的人物,而我其实真心很累,完全不想为了这种无谓的事情辩解掐架什么的。(当然,现在看起来,这种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曹操(十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