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镜世书 > 第9章 第 9 章

镜世书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Sarosc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15:28:54 来源:文学城

弦外之音

芥子的公寓内,光线被调成冰冷的白色,照亮了桌上摊开的城市地图与几份零散的报告。她指尖敲击着桌面,目光锁定在由老陈情报网筛选出的几个可疑区域上。寻找一个刻意隐匿的存在,如同大海捞针。

“情绪放大器的效果,范围有限。”芥子开口,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她是在对坐在阴影角落里的镜说话,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他能抚平强烈的心域,自身必然也携带着某种……独特的频率。我们需要更精细的筛网。”

镜没有回应。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团凝结的月光,安静,冰冷,却无法忽视。他并非在聆听,而是在“映照”着芥子推演过程中的所有逻辑路径,以及这座城市底层流淌的、无数细微的能量流。

“声音。”芥子突然停下敲击的手指,抬起头,“周先生。老陈提到过他,一个退了休的老乐师,耳朵比精密仪器还灵,据说能听出古琴木头里封存的百年风雨。他住在城北的老区。”

这是一个方向。一个基于朔可能展现出的、与“音律”相关的特质而进行的合理推测。镜的身影在阴影中微微动了一下,算是默许。

城北的老居民区与林家古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古旧”。这里充满了烟火气,晾晒的衣物在阳台外飘扬,厨房的香气与老人的收音机评书声混杂在一起。周先生的“琴心阁”就藏在一栋外墙爬满藤蔓的筒子楼里,门脸窄小,若非刻意寻找,极易错过。

推开那扇虚掩的、漆皮剥落的木门,松香和老木头沉静的气味扑面而来,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店内空间逼仄,四面墙壁都被顶到天花板的乐器架占满,二胡、琵琶、古筝、阮咸,琳琅满目,像一群沉默的、拥有灵魂的守卫。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朴素唐装的老者,正背对着门口,用一块鹿皮软布,极其专注地擦拭着一把伏羲式古琴的琴身,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情人的皮肤。

芥子没有立刻出声。她环顾四周,敏锐地感知到此地有一种奇特的“场”,一种被纯粹音律长期浸润后才有的、安宁而有序的氛围。

是镜先有了动作。他并未看向周先生,而是将目光投向墙壁上悬挂的一排竹笛和洞箫。他的灵体似乎与那些中空的管乐器产生了某种极微弱的共鸣,周围的空气泛起肉眼难察的涟漪。

轻微的异动惊动了周先生。他停下动作,缓缓转过身。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清澈、锐利,仿佛能洞穿一切虚伪的音符。他看到芥子,眼中闪过一丝基于陌生人的、合乎情理的警惕。

然而,当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掠过芥子,落到她身后那个白衣银发的存在身上时,他脸上的警惕瞬间被一种更深沉的讶异与探究所取代。他显然能看见镜,并且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寻常来客。他的目光在镜那非人的容颜和静谧如山岳的气质上停留了一瞬,随即转向芥子,语气中带着一丝了然的凝重:

“二位……不像是来选购乐器的。有何贵干?”

“打听一个人。”芥子开门见山,她不喜欢迂回,“或许,是打听一段‘声音’。”她从风衣内侧取出一个细小的金属管,拧开,倒出一点极其细微的、闪烁着微光的粉末——这是她在工厂和古宅心域消散后,收集到的、残留的秩序力量碎屑,蕴含着朔的力量特质。

周先生的目光在那粉末上凝滞了。他放下软布,走近几步,没有去碰触,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仿佛在品味空气中残留的余韵。

良久,他睁开眼,眼中的锐利被一种悠远的回忆取代。“……是了,是这种‘味道’。宁静,古老……像雪落在松枝上,又像月光照在结了薄冰的湖面。”

他示意他们坐下,自己则坐回那张磨得发亮的太师椅上,陷入了沉思。

“那是去年深秋,快黄昏的时候。”周先生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叙述古老故事的韵律,“我心里烦闷得很,为了一把明代古琴的修复,怎么都找不到那种‘神韵’。就在那时候,一段箫声,不知从哪儿飘了进来。”

“那不是街上能听到的曲子,甚至不像这个时代的调子。太静了,太远了。”他用手在虚空中轻轻划着节奏,“但它一响起来,我心头那股无名火,就像被一只冰凉的手给轻轻抚平了。不是压制,是……理解,是包容。我那把怎么都调不好的琴,在那箫声响起的片刻,音色都仿佛温顺了许多。”

芥子凝神记录着每一个字。安抚之力,秩序影响外物。这与她的推断吻合。

“我忍不住跑到窗口张望,”周先生继续道,眼神飘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当时的景象,“楼下巷子空荡荡的,只有一个穿着浅色衣服的年轻人的背影,走远了。他走得很慢,但很奇怪,几步就消失在了巷子口。”

“他看起来……像是在找什么东西。”周先生皱起眉,努力搜寻着更精确的词汇,“不,不是找东西。更像是……在‘听’什么东西。一段只有他自己能听见的、非常遥远的回响。那背影,看着就让人觉得……孤单。”

不属于时代的技艺,自身在寻找,温和的茫然与孤独。

整个过程,镜都静立一旁,仿佛与满墙的乐器融为了一体。直到周先生描述到箫声的“宁静”特质时,芥子敏锐地察觉到,镜那始终平稳的灵体波动,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如同琴弦被拨动后的谐振。

更让她意外的是,镜第一次在外人面前,主动开口了。他的声音清冷,直接切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

“那箫声响起的片刻,窗外的植物,街角的野猫……可有什么不同?”

周先生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问题。他仔细回想,脸上渐渐浮现出惊异的神色:“被你一说……还真是!窗台那盆半死不活的兰草,第二天居然抽了新芽!巷口那只总是炸着毛、见人就哈气的流浪猫,那天晚上,我好像看见它特别安静地趴在墙头,看着那人离开的方向……”

芥子心中一震。朔的力量,其影响范围远比她想象的更广,更潜移默化,作用于生灵万物。这已不仅仅是“清理”,近乎是“滋养”。

镜得到了答案,不再言语。那双镜眸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沉淀了下来。他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佐证——那“光”的特质,即便微弱,依旧在无声地惠泽周遭。

线索似乎到此为止。就在芥子准备道谢离开时,周先生仿佛还沉浸在那段回忆里,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古琴,喃喃低语:

“唉,那样的心境,那样的箫声……现代的谱子是配不上的。恐怕也只有传说中能‘调和万物’的‘昭华’古谱,才能真正与之相和吧……”

昭华!

这个词如同惊雷,在芥子和镜的意识中同时炸响。

它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古谱名字,而是直接指向了四方神器之一——琴·昭华!

遗忘之书

根据周先生提供的模糊方向——一个关于古籍流转的、业已模糊的传闻——芥子和镜踏入了一片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这里是即将被拆迁的老城区,残破的墙壁上画着巨大的、白色的“拆”字,像是一个个冰冷的句号,试图终结此地绵延数代的人间烟火。空气中弥漫着尘埃、旧木头潮湿的气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旧纸张的微酸气息。他们此行的目标,是一家名为“翰墨缘”的旧书店,据周先生回忆,那位气质独特的年轻人,似乎对这类地方情有独钟。

书店的门面窄小而不起眼,深色的木门因年代久远而开裂,门上的铜环也布满了绿锈。推门进去,一阵沉闷的铃铛声在头顶响起,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映入眼帘的,是几乎要淹没一切的书山纸海。从地面直抵天花板的书架塞满了泛黄的书籍,过道狭窄得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空气中漂浮着无数微小的尘埃,在从窗户破损处透进来的几缕光柱中缓慢飞舞。这里不像一个书店,更像一个即将被时代洪流淹没的、知识的孤岛。

柜台后,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稀疏的老者正伏案修补一本线装书,手法专注而轻柔,仿佛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这便是钱老爷子。

芥子依旧采用了她最擅长的、单刀直入的方式。她没有提及周先生,只是说明在寻找一位对古典礼乐和神话传说有深入研究的朋友,并隐晦地暗示此人可能“异于常人”。

钱老爷子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皮,浑浊却锐利的目光在芥子和她身侧空无一人的地方扫过——他自然看不见镜,但或许感知到了某种非同寻常的、清冷沉静的气场,这让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他没有多问,只是放下手中的镊子和糨糊,慢悠悠地站起身。

“找那个后生啊……”他嗓音沙哑,带着老人特有的拖沓腔调,眼神却逐渐飘远,陷入了回忆,“印象深刻,怎么不深刻。这年头,还有年轻人跑来问我《乐纬》佚文、‘昆仑悬圃’具体规制……问得那般仔细,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

他颤巍巍地引着芥子往里走,镜的灵体无声地穿过堆积的书籍,如同穿过时间的帷幕。书店内部的空间比想象中更深,也更暗,只有几盏昏黄的白炽灯提供着微弱的光源。

“他啊,说起那些早就没人记得的老黄历,引经据典,头头是道。”钱老爷子在一排书架前停下,手指拂过一排书脊,“那气度,那见识,不像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倒像是……像是在回忆自己家的东西。”他顿了顿,自己都觉得这比喻有些荒谬,摇了摇头,“可怪就怪在这里,有一次我随口提了句‘互联网查资料方便’,他却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听过这个词儿似的。”

芥子默默记录着,心中对朔的认知空白评估再次上调。这不是简单的记忆缺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与时代脱节的割裂。

“还有一回,”钱老爷子似乎打开了话匣子,领着他们走到一个靠窗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品相不佳、等待修复的残卷,“他在这儿,对着这本《文王操》的明代残本,发了很久的呆。”老爷子指着一本封面破损、内页泛黄脆化的琴谱,“那表情……唉,说不清。不是惋惜,不是好奇,倒像是……像是在悼念一位故去多年的老朋友。我看着他那眼神,心里头都跟着发酸。”

就在这时,一直静默如同不存在的镜,忽然极轻微地动了一下。他抬起那双清澈如寒潭的眼眸,望向钱老爷子所指的那个角落。在他的视界中,那里的空间结构与别处并无不同,但在尘埃与旧纸的混沌信息流里,他捕捉到了一丝极其淡薄、却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痕迹”。那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时间的“折痕”,仿佛有什么东西曾在此地短暂地停留,其存在本身的质量,就在时光的织物上压下了一道浅淡却无法磨灭的印记。这痕迹古老、苍茫,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宁谧气息,与他灵体深处那片补全的角落,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弱的、近乎共鸣的牵引。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那“痕迹”的感知默默刻印下来。这便是朔残留在此地的“时间痕迹”。

“最神的是这个。”钱老爷子并未察觉镜的异样,他弯下腰,从书架底层小心地抽出一个扁平的木匣。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册用金丝楠木板夹着的、严重破损的绢质乐谱,谱上的字迹已模糊大半,绢帛本身也脆弱得一触即碎。“这是《钧天妙乐》的残篇,几乎成了碎渣,我都不敢轻易动手修复。那天他正好看到,就随手拿起来翻了翻……”

老爷子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他就那么用手指,顺着断裂的绢丝和墨迹,轻轻拂过去,不是修补,就是……那么一拂。可奇了怪了,那些原本快要脱落的碎屑,就这么服服帖帖地粘了回去,模糊的墨迹也清晰了不少!我当时都看呆了,问他用了什么法子,他却一脸茫然,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说是‘顺手的事’。”

无意识的修复。芥子心中凛然。这进一步证实了朔的力量本质——一种倾向于“秩序”、“弥合”与“复原”的法则级能力,甚至能在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自发运转。

“唉,可惜啊,那样的年轻人,终究是留不住的。”钱老爷子叹了口气,合上木匣,语气中充满了惋惜,“他就像个误入此间的过客,看着什么都觉得熟悉,又什么都抓不住。临走时,好像还掉了张纸……”

他佝偻着身子,在柜台下面翻找片刻,最后摸出一张对折的、略显廉价的便笺纸,递给了芥子。“喏,就是这个。他好像是在推算什么古谱的节奏,随手写的,走的时候没注意。我看这字迹筋骨不凡,就没舍得扔。”

芥子接过便笺,展开。上面是用铅笔写下的几行工整而古老的减字谱符号,旁边还有零星几个关于节拍律动的推演数字。字迹确实清峻洒脱,自带风骨。但这几张残谱本身,似乎并无特殊力量。

“这谱子……”芥子看向钱老爷子。

“哦,这个啊,”老爷子眯眼看了看,“像是某首失传古曲的一小段,调子很古旧了,具体是哪首,我也说不上来。不过,那位周老弟,就是调琴的周先生,或许能看出点门道。”

线索在此巧妙地衔接上了。芥子不动声色地将便笺收好。

离开“翰墨缘”时,夕阳的余晖正将拆迁区的断壁残垣染成一片暖金色,与书店内那个凝固的时光气泡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

走在狭窄的、洒满金色光影的巷子里,芥子打破了沉默:“知识结构严重偏向古代,对现代常识存在认知空白,拥有无意识的修复能力,情绪底色是深刻的缅怀与疏离。”她顿了顿,总结道,“基本可以断定,他的记忆问题比预想的更复杂,可能涉及……时间层面的异常。力量属性为‘秩序’与‘复原’,这与我们之前推测他能安抚‘蚀’的根源特性吻合。”

镜没有立刻回应。他走在芥子身侧,灵体的边缘在夕照下仿佛镀上了一层虚幻的金边。他的目光掠过墙角一株在砖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野草,那株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许久,他才开口,声音依旧清冷平淡,却比平日多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波动:“他停留过的地方……时间的流速,感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对朔的状态做出带有主观感知性质的评论。他没有提及那丝牵引,也没有形容那“痕迹”的具体模样,只是陈述了一个“感觉”。

这简单的陈述,却比任何夸张的形容都更有分量。它意味着,朔的存在本身,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镜对这个世界最基础的感知维度。

芥子看了镜一眼,没有追问。她只是将那张写着古谱的便笺捏在指间,感受着纸张粗糙的质感。

这张看似普通的纸片,不仅是连接下一个线索的桥梁,更是一个路标,指向那个迷失在时间洪流中的、孤独的身影。他记得失传的古谱,记得神山的规制,却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忘记了为何而来。

遗忘之书,记载的或许并非知识,而是他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