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书房,阳光斜照,为伏案工作的莫杰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新的故事正在他笔下缓缓流淌,带着这半年来沉淀下的温润与平和。
轻轻的敲门声后,林舟拿着一个文件夹走了进来。他的脚步放得很轻,直到走近书桌,莫杰才从文字的世界里微微抬头,递给他一个温和的眼神。
“老师,”林舟的声音也自然地放低,带着惯常的恭敬,却又多了一丝只有他们之间才懂的亲昵,“明天有一场云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比赛决赛活动,规格很高。官方发来正式邀请,希望您能出任终审评委。”他顿了顿,观察着莫杰的神色,习惯性地补充道,“行程有些紧凑,需要我帮您婉拒吗?”
说完,他很自然地绕到莫杰的身后,伸出手,从后面轻轻环抱住他,下巴亲昵地抵在莫杰的肩窝处。这是一个已经习以为常的、带着依赖与占有意味的动作。
莫杰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是拍拍他的手背示意知晓,也没有继续专注于笔下的文字。他放下了笔,完全转过身来,正面迎向林舟。
他的目光落在林舟近在咫尺的脸上,那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复杂与挣扎,也没有了刻意维持的平静,而是带着一种清晰的、近乎纵容的溺爱。那是一种看到自己珍视的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柔软光芒。
林舟被这从未见过的眼神看得愣住了。在他的记忆里,老师的眼神总是深邃的,带着智者的洞察,或是被往事缠绕的淡淡忧郁,即便是接受他之后,也多是温和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动。如此直接、全然接纳甚至带着宠溺的眼神,是第一次。
他环抱着莫杰的手臂不自觉地微微松了些力道,有些无措地迎视着那目光。
莫杰看着他愣怔的样子,嘴角轻轻上扬,勾勒出一个清浅却真实的笑意。他抬起手,轻轻抚平了林舟衬衫领口一处不存在的褶皱,动作自然而亲昵。
“没事,”莫杰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既然是云国作家协会举办的,还是去一下吧。”
他答应了。不是出于义务,不是勉强,而是带着一种重新融入外界、甚至带着一丝因为身边人而愿意去面对公众的从容。
林舟的心像是被这眼神和话语轻轻烫了一下,一股暖流夹杂着难以置信的喜悦瞬间涌遍全身。他明白了,这不仅仅是答应一个活动邀请,这更像是老师的一种表态——对他林舟存在的彻底接纳和认可。老师正在因为他,而真正地走出过去的阴影,甚至愿意带着他,重新站在公众的视野里。
“好,”林舟压下心头的激动,声音却比平时更显低沉温柔,“那我这就去回复协会,并安排好明天的行程和着装。”
他没有立刻松开怀抱,反而收紧了手臂,将莫杰更紧地拥了一下,仿佛在确认这份突如其来的幸福感不是幻觉。
莫杰任由他抱着,脸上的那抹纵容的笑意未曾褪去。阳光透过窗户,将相拥的两人身影拉长,投在满是书香的书房里,这一刻的温馨,似乎终于驱散了长久以来盘踞在此的、某个幽灵般的阴影,变得真实而笃定。
林舟得到莫杰肯定的答复后,心中那份隐秘的喜悦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他依恋地又轻轻拥了莫杰一下,才依言松开了手。
他的动作自然而流畅,没有丝毫刻意。松开怀抱后,他并未在原地停留,而是很自然地走到书房一侧靠窗的沙发上坐了下来,仿佛那里早已成为他处理事务的固定位置,与莫杰的书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午后的阳光透过纱帘,在他身上洒下柔和的光斑。他拿出手机,面容平静,指尖在屏幕上轻点,很快找到了云国作家协会对接人的联系方式,随即拨通了电话。
“喂,李主任,您好,我是莫杰老师的助理林舟。”他的声音透过电波传出去,从容不迫,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与专业,“关于明天贵协会举办的文学比赛评委邀请,老师这边已经确认,可以出席。”
电话那头似乎立刻传来了热情而恭敬的回应。林舟微微侧头,专注地听着,不时发出表示理解的轻微气音。
“好的,明白。明天早上八点活动正式开始。”他复述着关键信息,语气平稳,“各界作家及嘉宾签名入场,流程我们清楚了。请您放心,老师会准时抵达。”
他的应对得体而周全,既表达了莫杰的重视,又不**份。在沟通细节的过程中,他的目光偶尔会抬起,越过手机,望向依旧坐在书桌后的莫杰。
莫杰也正看着他。
看着林舟在阳光下从容安排事务的样子,看着他沉稳干练地代表自己与外界沟通,莫杰的眼神温和而复杂。那里面有欣赏,有依赖,或许还有一丝恍然——不知不觉间,这个学生已经如此深入地融入他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他曾经习惯性依赖的另一个身影。
林舟感受到了这道目光,他并没有回避,而是在通话间隙,迎上莫杰的视线,递过一个安抚而令人放心的微笑,仿佛在说:“一切交给我,没问题。”
通话结束,林舟放下手机,看向莫杰,简洁地汇报:“老师,都安排好了。明天早上我们七点半出发即可。”
书房里再次恢复了宁静,但一种无声的默契与信任在空气中流动。林舟用他的行动证明,他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事业上可靠的臂膀。而莫杰的默许与注视,则是对他身份与能力最有力的认可。这个下午,因这一个简单的电话和彼此交汇的眼神,而显得格外充实与安定。
“金陵”,云国的帝都,千年文脉汇聚之地,不知孕育了多少才情纵横的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书写盛世华章或乱世悲歌。然而,在这片繁星璀璨的文化天空上,莫杰无疑是其中最耀眼、也最独特的一轮明月。
他的名声,并非仅仅源于其文字的华美或故事的精巧,更在于其作品深处那股撼动人心的批判力量。无论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莫杰诗集》,以凝练如刀的诗句剖开繁华表象下的社会痼疾;还是他那影响力深远的《莫杰期刊》,持续为具有现实关怀和独立思想的作家提供发声的平台,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对云国现实社会深层次的观察、反思与诘问。他的笔,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切入时代的肌理,既书写光明,也不回避阴影,因此,他不仅在读者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也自然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风向标”和“良心”。
正因如此,莫杰在云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种关注,来自热爱他的读者,来自与他同道的文人,也来自……官方层面复杂的审视。他的影响力已然超越了纯粹的文学范畴,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乃至社会力量。他的沉默,会被解读;他的发言,会被放大;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可能传递出某种微妙的信号。
云国作家协会,作为官方最重要的文学组织,对莫杰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他们无法忽视莫杰的巨大影响力,甚至需要借助他的声望来提升协会的权威性与包容度。于是,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文学奖项——“莫杰文学奖”应运而生。这既是官方对莫杰文学成就的至高肯定,也未尝不是一种巧妙的“收编”与“定位”,试图将这股强大的批判力量,纳入可控的、体制内的荣耀体系之中。
能由作家协会出面,以在世作家之名设立国家级的文学奖项,此举在云国文坛堪称罕见,足见莫杰地位之超然,其影响力已然达到了举足轻重、甚至与官方形成某种微妙制衡的地步。
明天,他将以评委的身份,出席由作家协会主办的活动。这看似寻常的文学交流,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在云国文坛错综复杂的权力与话语格局中,注定不会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学赛事。他本人的出席,他的一言一行,甚至他身边那位日益重要的学生兼伴侣林舟,都可能被置于放大镜下,解读出无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