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混在三国当武将 > 第7章 第 7 章

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7章 第 7 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4 19:57:37 来源:文学城

虞临的大脑极罕有地迎来了一片短暂的空白。

他飞快地瞥了眼惨死当场的木棋子,眼里流露出了极为明显的难以置信。

是了。

这两枚棋子并不是耐高温和击打的轻量合金材料制作的,只是经过简单处理的木块。

虞临轻轻抿唇,破天荒地感到了一丝无措。

在一片意味不明的死寂中,从未有过类似经历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反应比较好。

他现在的情况是……不但在没有付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读完了诸葛亮的珍贵藏书,还弄坏了对方的漂亮棋子。

本能地将罪魁祸手的拢回宽袖,虞临看向正眼睛大睁地看向他的诸葛亮,语气僵硬地承认了错误:“抱歉,孔明。”

可惜另外三人在将他刚刚一连串的神态变化尽收眼底后,也彻底从震惊里缓过了神。

然而他们非但没能体谅他此时颇感手足无措的心情,反而齐齐爆发出了毫不客气的大笑声。

崔钧与诸葛亮的笑还算含蓄,只是一个以拳抵唇、轻咳着错开视线;一个低头掩饰唇角上扬的弧度,肩头微耸;徐庶则笑得最为猖狂。

“妙哉子至,至哉子至!”

他首次没感到那冷视的威慑力,不但笑出了眼泪,还夸张地滚在了地上,双手握拳,不断捶地:“真子至也!”

虞临:“……”

能感受到友人们的笑声并无恶意,但这丝毫无助于缓解他此时的如坐针毡。

有什么能在这时候用的典故?

可惜虞临在脑海里检索一周,也只找到“夫子何哂由也”这不伦不类的一个。

直觉偏偏告诉他,如果真问出口,极有可能是抱薪救火。

彻底无计可施的他捏了捏拳,到底忍住了想给对方武力止笑的冲动。

“诸位尽兴,改日再叙。”

虞临紧抿着唇,面无表情地起身,最终选择自己退出了堂屋。

还顺手将房门给关得严密,仿佛这样就能彻底隔绝掉里面的笑声。

反正,不论是缺少两枚棋子的严酷现实,还是从震惊里缓过神来的友人们或是忍俊不禁、或是不顾形象地捧腹大笑——都意味着这神来一笔不但杀死了对手的棋子,也终结了今晚的弹棋友谊赛。

不过,徐庶脸上的灿烂笑容,在翌日辰时,就随着虞临的话彻底消失了。

就如诸葛亮隐约预感的那样,虞临静静地等到友人们停箸后,正式向他辞行。

暂住到底只是暂住,纵使不清楚虞临具体身世,他们也由衷认定他有鸿鹄之志,因此心下不舍,也不好开口挽留。

只是听虞临道隅中一过便要动身,徐庶不禁纳罕:“子至该不会又要往雒阳去吧?”

经过这一个多月以来的相处,尽管他们心知虞临勇健傲群,绝非匹夫所能挡,也依然为友人感到担心。

“幸得诸位臂助,已无此必要。”

好在虞临很快否认,叫他们松了口气。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问:“不知子至与我等作别后,欲往何处去?”

虞临也回答得爽快:“我欲先谒见刘荆州,若他亦非明主,便一路东向,往淮扬一带去。”

他直觉眼前几位不会对被他列为下一位备选主公的孙策抱有好感。

为了防止被长篇大论地劝说,索性不提了。

果不其然,光是前半截话一出,三人皆微微一怔,旋即神色变得有些微妙。

诸葛亮丝毫不看好此事。

其实,他过去虽瞧不上这位荆襄之主,但也多少感念这份庇护之恩,极少对外发表负面意见。

但既是私底下,又实在不想眼睁睁看着虞临跳进这个泥沼,这会儿的点评便显得毫不客气了。

他皱着眉,直截了当道:“刘表虽好养士人,却不擅听从谏言,空有良策不用。且表历来重名不重才,子至才学兼备,却唯独缺了那虚名。照如此看,即使得了征召,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在他认为,刘表若是有眼无珠,完全错失了虞临也就罢了。

更坏的情况,是刘表喜虞临姿颜风仪,选择以微末职位相待,叫虞临在庸庸碌碌中空耗时间……

诸葛亮的眉头越拧越深。

——那才真叫明珠暗投,令人痛心疾首。

见诸葛亮犀利唇锋直指刘表,本还想矜持含蓄一点的徐庶,顿时被惊了一跳。

他虽早同崔钧说过,孔明极其看重子至,可如今看来,还是太低估了:朝夕相处不过月余,竟已推心置腹至这种境地了。

他稍稍咋舌一下,便紧随其后,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孔明所言极是。况且,观刘望之近日所遭之祸,便足以知晓刘表外宽内忌,深憎忠直之言,使忤逆者受灰灭之咎。”

诸葛亮还补充了句:“以子至之率直心性,只怕入职不过三日,便要受——”

听好友越说越不带遮掩,徐庶不好直言提醒,忍不住咳嗽出声:他是知道孔明一旦过于忧心某事,话便会琐碎的习惯的。

诸葛亮这才抿了抿唇,收回了没说完的话。

一直沉默的崔钧,这时忽然开口了:“表看似雄踞一方,自以为趁二虎相争坐收那渔利,实则有厝火积薪之危而不自知。”

“论其资质,不过偏安一隅之庸主而已。”

说到这里,崔钧抬起眼帘,探究地盯着神色毫无波澜的虞临:“以子至鉴识之能,绝不难以分辨,却仍要投身其中。许另有远图?”

虞临答得不假思索:“自是因这荆地田土良沃,适宜耕种。”

对于刘表的资质,他的要求其实并不算高:只要能意识到劝农的重要性,再辅以及时择边站队一方、立下大功就好。

他毕竟没有亲眼见过刘表,并不似友人们悲观、一心认为对方无药可救。

虞临乐观地想:或许,刘表是内慧藏拙,以刘望之之事麻痹士林、也迷惑暗中窥探的敌人……实则的确自有打算,只是在等一个时机的到来呢?

他在荆州住了这么久,越是清楚这边的农耕条件很是优越,就越不舍得因刘表而放弃此地离开。

在开发度远远不足的情况下,荆襄已然喂饱了那么多人口:足见其大有可为。

而且近年来荆州避难的人多,劳动力可谓空前充足。

只要能顺利得到荆州牧的支持,虞临真心认为,这片沃野可谓潜力无限。

兵因食足而强。

只要利用好这里的自然条件,确保后方粮草充足,再招兵买马,便大有机会问鼎天下——再不济,也能靠输送粮草,支援官渡交战某方的方式,保下自己和荆州百姓。

诸葛亮与徐庶听得忍俊不禁,崔钧的眼则一下直了。

他面部表情的变化,堪称精彩纷呈,也不知信还是没信。

虞临并未多做解释,他也没有追问,只是叹了口气,忽然改了话锋:“有言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子至欲求眼见为实,亦是正理。”

崔钧多少摸索出了虞临在某些方面极其务实的性格特征,索性投其所好:“只是,诚如孔明先前所言,表好名轻才,子至固非恒人,表却无从得知。倘若贸然登门,难免受些怠慢,未免不美。”

他提议道:“不若,子至将名谒付我,再由我代呈于上?”

品味出向来怀闲云野鹤之志的崔钧的维护之意,诸葛亮与徐庶不由得对视一眼。

逢此四海分崩之时,多数世家子弟被迫远离故土,沦为天涯羁旅之士。

虞氏门庭似乎已然冷落,有颇具盛名的博陵崔氏之子崔钧亲自出面,代为转交木谒做保,总能叫刺史邸处的门客高看一分。

若是顺利,甚至可能寸步不出,只在家中高卧,也能得到礼辟。

虞临哪里知道,他们已经在背后给自己圆出了一个陈国或陈留虞氏子的背景,甚至已经对此深信不疑。

但他能清楚地感受到崔钧的善意。

“多谢州平美意。”认真地考虑过后,虞临还是谢绝了:“只是,若刘荆州连屈尊接见且不愿,日后岂会用我所谏?如此资质,岂配为我主。”

他口吻平淡,却无处不透着股浑然天成的傲气。

无论是这话语还是态度,都正中诸葛亮的喜好。

“正当如此!”

他看向虞临,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见崔钧还想再劝,虞临只好将新学的典拿了出来:“况我明知州平怀抱德肥遁之志,又怎好扰鼋鼍于深渊?”

崔钧这下便不好说什么了。

见虞临心意已定,诸葛亮三人遂不再多劝。

只是在临出发前,虞临的木谒还是被他们设法要去一观。

崔钧嘴角微抽,尽可能委婉地提醒道:“子至这名谒,似乎写得过于简略了。”

只有姓名表字和简略的“问起居”也就罢了,怎么连重要的籍贯都忘了写?

徐庶也是眉头抽动,表情略微扭曲:“恐难叫刘使君见纳。”

——除非虞临亲自上门,有那身见者即知非凡的仪容做保,否则这名谒连幕府大门的仆役那关都难过去,更别说呈于刘表面前。

诸葛亮则道:“此书雄逸绝伦,足以应付刘表。”

徐庶的脸色有点发苦。

字的确写得好,可关键是,整份名谒上,也就剩这手字是出彩的了。

“唔?”

徐庶一怔。

由于虞临写于名谒上的字数实在少得可怜,他粗粗一扫,只觉得这手八分隶方笔峻整,颇有凝重严正的风骨。

现得孔明的高度评价,他再仔细端详品评,便察觉出了之前忽略了的一点。

他于书法一道虽不过粗通,却也得见过好些名家之作。

他凝神细看一阵,难掩惊艳道:“我观子至书之笔触,颇具师宣官之流韵。”

诸葛亮欣然纠正:“非也,依我看,更类梁尚书之玲珑。”

梁鹄之书源自当世一绝之师宣官,其八分隶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已自成一家,堪称辉玉绝伦。

崔钧也登时被提起了兴致,拿起来仔细端详,同二人就梁鹄与师宣官所书之异同热烈探讨起来。

虞临:“……”

字体不过是他当时想着入乡随俗,特意仿着书肆里正热售的某幅字帖写的。

具体是师宣官还是梁鹄,他完全没有留意。

三人并未讨论太久,就将注意力放回了重点上。

——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这份严重不合格的名谒本身。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诸葛亮已经了解以虞临的性格,是绝不会在意直言直语的。

遂在他与二人对视一眼后,主动提出:“倘蒙子至不鄙,不妨由我等代润一二,修葺此谒?”

虞临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譬如他那根本不存在的籍贯地,变成了三人不知为何坚持的陈国武平;又由出生世家大族的崔钧指点,将木谒上的问候语做了些许改良;再是徐庶对木谒的材质不甚满意,跟诸葛亮一同重新挑选了一块上好的木料,由徐庶亲手打磨得无可挑剔;最后则是虞临在三人的催促下、伏案重新写了一遍谒上的文字,再由三者兴高采烈地重新进行一番品评。

折腾许久,才终于达成一致。

等虞临在诸葛亮的目送下、由反正要一道返回住所的崔钧和徐庶的陪同着到襄阳城时,怀中的木谒已经脱胎换骨,为集三家之大成的升级版了。

徐庶原想着和崔钧一起陪虞临到刘表的幕府处,不曾想才到襄阳城中,就接到友人口信,道娘亲身体小恙。

“失礼,今日难再相陪。”徐庶一向事母至孝,当即只好向虞崔二人道别,还不忘向虞临索要了个承诺:“无论稍后如何,还请子至行前,同我等再当一聚。”

虞临颔首应下。

他想,现在只剩崔钧与自己同行了:双方毕竟不够相熟,对方性格上又像是比较腼腆,应能少说些话。

为此,他不免感到几分轻松。

却不想崔钧虽无官职在身,于士林中仍颇有名望,一路行来,不乏遇见或熟稔、或不过有一面之缘的士人主动问候。

几句寒暄过后,就很自然地认识了与崔钧同行的虞临,又是一番“幸会幸会”的问候……这简简单单的一段路走下来,虞临就已经结识了十二位士人。

等终于来到州牧宅邸附近时,他的面色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光是记人名籍贯和长相,都已经有些麻木了。

崔钧敏锐地察觉出了他隐隐流露出的疲倦,顿时忍俊不禁:“今日有幸与子至同行,方知何为无众星之辉,假曒日之明。”

他人缘固然不错,但平日里主动向他打招呼的,可远远不及今日之多,更遑论大多还与他交情不深。

那些人现却一改矜持冷淡,主动向他攀谈,其真正目的可谓不言而喻。

知道他大概是在隐喻什么,虞临投去疑惑的一眼。

崔钧兀自笑了几声,却未解释,而是慢悠悠地打起了哑谜:“就如羲和不见阴翳,朱阳不识玄阴……”

虞临耐心听了几句,仍觉云里雾里。

但这不妨碍他觉察到崔钧是在有意逗趣,便不再凝神细听,径直打量起了街道上的情景。

不等得出什么初步结论,源自州牧邸所坐落的街道处传来的骚动,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崔钧皱起眉头,到底是长期在外游学、见惯动乱的人,对此的第一反应便是一手按住腰间佩剑,紧接着带着虞临先躲进一边的商铺,确保自身的安全后,再让随从前去探听情况。

杂乱的动静越来越大,随从很快就打听好消息回来了:“回郎君,前方登门闹事者,为南阳刘氏之门客。”

崔钧微愕,神色旋即流露出一抹了然:“定是为了望之。”

素叫南阳刘氏引以为傲的嗣子刘望之遭刘表派兵拘捕、身陷囹圄之事于荆州士林可谓人尽皆知,皆感震怖,他亦不例外。

眼看着主君分明燕居在家,却无罪受拘,身恐有被枭悬之诛,其座下门客必然无法袖手旁观。

崔钧叹了口气,对官场愈发厌恶。

——只是如此一来,更将触怒心胸狭隘的刘表,于刘望之自身的处境非但无异于抱薪救火,其家族恐也难逃牵连。

不论是他或是诸葛亮、徐庶二人,都与刘廙交情不错,曾为其兄长刘望之受拘之事频频奔走。

见士人纷纷请愿,反而叫刘表愈发忌讳,更不愿放人了。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先行散去,只留刘廙自行疏通上下,设法求情。

崔钧知晓刘廙向来谨慎虑深,今日应是刘望之门客自发之举。

但在本就猜忌心重的刘表眼中,恐怕都要成刘廙的有意驱使,再转为刘望之的又一则罪状了。

“还请子至在此处稍待片刻。”

心绪挣扎一阵后,崔钧还是决定在事态进一步恶化前出面制止,至少有他出面,能将这些进一步将主人往死路上推的忠仆劝回。

只是刘表倘若事后有意清算,恐难免凶险,他不愿将友人牵扯其中,便轻描淡写道:“子至不必担心,某去去便回。”

虞临却微微摇头。

他漫不经心地抚了抚悬于腰间那朴实无华的长剑剑柄,神色泰定,语调轻缓道:“还是由我代州平去罢。”

注释:

我会尽量注意不用一些东汉时期还没有出现过的成语和典故,尤其是比较知名的那种,以免出戏,但由于我才疏学浅,有时候会不经意或者不得不用到,也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这里将所用的典故列出一些。

1.一些不算太常见的名词,给需要的姐妹:

恒人=常人

羲和=给太阳驾车的神,指代太阳

朱阳=夏天,玄阴=冬天

2.灰灭之咎,身[首]被枭悬之戮出自陈琳骂曹操的檄文,《三国志·魏志·董二袁刘传第六》裴注《魏氏春秋》载绍檄州郡文: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3.厝火积薪,燕雀处堂

典出汉代贾谊的《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孔丛子·论势》:

"燕雀处堂,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4. 鼋鼍于深渊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曰: “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列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

5. 无众星之辉,假曒日之明

化用自曹丕《与吴质书》,可以在《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注《魏略》里找到,现摘录一段原文

“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邪?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

6.梁鹄和师宣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卫恒《四体书势序》曰: “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好书,世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甚矜其能,每书,辄削焚其札。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札。鹄卒以攻书至选部尚书。于是公欲为洛阳令,鹄以为北部尉。鹄后依刘表。及荆州平,公募求鹄;鹄惧,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公常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谓胜宜官。鹄字孟黄,安定人。魏宫殿题署,皆鹄书也。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 7 章 (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