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皇祖父扶持我当女帝 > 第18章 太子命(八)

皇祖父扶持我当女帝 第18章 太子命(八)

作者:区区某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22:54:29 来源:文学城

问完,见自己最信赖的读书崽紧绷着小脸,崔瑚忍住抬手捏一把肉脸蛋的冲动,默默欣赏着思考的堂弟。

他堂弟崔琇,才五岁。

长得像他们崔家人,粉妆玉琢,贼好看!

更神奇的是崔琇是个除武学外,学啥都快的小天才!

贼像太有出息的崔镇在阎王殿率领百万阴兵威逼阎王爷,让阎王爷送给崔家的大宝贝——毕竟崔镇太出息了,崔家按着“历史典故”的经验来说,往后三代没死都是大周文武朝臣们有良心了。因此在崔家子孙碰不到兵权的情况下,就得有一个文曲星带领崔家改换门楣,书写新的崔家辉煌!

嗯,绝对是崔镇威逼阎王爷救崔家才导致崔琇是个天才的。

崔瑚在内心默默念叨了三四遍,才压下有关“托梦”的一点点阴影。与此同时,被注目的崔琇拽着世子爷大腿,话音带着些颤栗,“哥,快走,来者不善!”

别想着用麻袋赚点零花钱了,这对手有些能耐啊——要知道王咸举幡,太学请愿,学生皆向往,引为楷模!这是千百年来读书郎刻入骨子里的制度与热血!

若是一不小心没处理好,崔家没准被读书人追着骂,还写进书里遗臭万年。

崔瑚虽然不懂,但表示自己信赖小天才崔琇,立马丢下麻袋,扛着崔琇就往宴会厅跑。

反正他是世子爷,爵位继承不用才智,讲究一个血脉。

所以有事找爹啊。

尤其是干爹!

边跑,他边听崔琇介绍:

“汉哀帝时,丞相孔光纵容下属肆意妄为,行驶在帝王专用的驰道,还言行无忌,耀武扬威道……”

故意停顿了一下,崔琇略微用了些形容词,描绘着仗势欺人的奸佞,免得不好学的世子爷觉得史书记载苦涩难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当时负责监察京师的司隶校尉鲍宣不畏强权,制止孔光一行的违法行为。岂料孔光怀恨在心,禀告帝王,让鲍宣以“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之罪被下令逮捕,判死刑。如此颠倒黑白,枉顾律法,当时不过是博士弟子的王咸毫不犹豫在太学举起幡旗,高呼:“要救鲍司隶的在我这面幡旗下集合!你才怎么招——”

“怎么招?”崔瑚边问,边翘首看了眼宫门方向。

他都觉得自己听到了外头一声比一声高的呐喊。

崔琇也看向宫门方向。

再坤长脖颈眺望,以他的视角入目也是层层叠嶂的宫墙。巍峨的宫墙围攻之下,就连天都是四四方方的规正,狭窄。

让他无端的都产生压抑窒息感。

但偏偏此刻宫殿内的庆祝奏乐声,与不断传进宫墙的请愿声诡异的融合在一起,汇聚成咚咚作响的锤鼓声,一下子打破了氛围的凝滞气息。

感受着周遭氛围的变化,崔琇一字一字接着道:“话还没落下便集合了一千多名太学生。这些太学生们团结一心,一同拦下孔光上朝的去路,邀请他一起在宫门口,伏阙上书,上达天听,请帝王明辨是非。”

这至关重要的帝王与读书人对峙一环,无人提笔记载。

“最后哀帝下令免除鲍宣的死罪!”崔琇铿锵有力说完开了先河的伏阙上书算得上完美的结局后,一声比一声焦急:“从此之后,学生伏阙上书成为政治清明的象征。因为每逢黑暗时期,有宵小欺上瞒下时,便有学生勇敢的站出来,伸张正义,纠正冤假错案,逼迫奸佞权臣。正所谓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

崔瑚闻言恍惚,结巴着挑选重点:“政治黑暗,宵小作祟时才发生?”

崔琇郑重点头。

得到笃定的回应后,崔瑚都有些不敢找干爹了。但无奈自己这干儿子身份,本身就有些政治作用,这回又是帝王“丑话说前头”要引前朝余孽上钩。因此他还是硬着头皮,一步一挪进内殿。

偷瞄坐在上首,跟宗亲阁老们推杯换盏,似乎还挺开心的明德帝,他斟酌了一下词汇,焦虑着禀告:“皇帝爹,您要不去处理要紧事?伏阙上书是不是挺严重的?!”

朝臣恍惚。

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能向皇帝提问吧?

克制住把酒杯当做崔瑚脑子捏的冲动,明德帝不想收这么蠢的儿子,莫得感情的做着切割:“世子爷,瞧你这咋咋呼呼的,要知道老话说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你凭什么觉得伏阙上书严重啊?”

此话一出,除却离得远的舞乐,入座的朝臣们齐齐面色一僵,小心翼翼的转眸看向崔瑚。

秀才造反啊,这词用的,是那个微妙。

在场能入座的,哪一个没风闻过宣武围场的事?

被强调身份的世子爷感受着瞬间死寂,迎着明德帝慈爱的眼神,一字一字从喉咙憋出来:“我觉得伏阙上书就好像军队哗、变,琢磨着法不责众啊。”

崔琇眼睛都瞪圆,骇然的看着崔瑚,又大着胆子偷瞄文臣。

见阁老们表情都有些恍惚,他才微微吁口气。

毕竟不是他一个人觉得世子爷用词精确。

明德帝笑着催问:“还有呢?”

“还有?”崔瑚绞尽脑汁想了又想,垂首看看崔琇。

崔琇摇摇头,王咸举幡的典故他学过,可本朝的历史,他还没来得及学。

哪怕自家也是算历史的一篇章,但除却听大伯,现任荣国公讲过那些年开国荣国公就疼大胖孙子;那些年武帝就是偏疼大胖侄子;我当太子伴读的那些年;崔镇丢下老大疼老二,老大不依敲登闻鼓告状等等围绕“崔恩侯光辉前半生”的事迹外,就没听过有用的正经事。

就连神秘兮兮的宣武围场,崔恩侯翻来覆去还是说崔镇又把我丢下了,选择了他的好兄弟!还是皇帝叔叔待我好,撑着一口气爬起来保我一命。

因此明德帝跟崔家长房的恩怨情仇,他是有心无力,没法掺和!

见天才崽都想不出精确的形容词来,崔瑚眼神瞟过站在前排的文臣阁老们。

没错过崔瑚乱转的小眼神,阁老们各个心都提溜到嗓子眼,害怕自己冷不丁被崔瑚点明。

要知道明德帝登基至今,倒也是践行为民的仁政,对得起昔年在宣武围场对着崔镇发的誓——若登位后有违为民之德,必定五马分尸而亡!但是明德帝对崔家的恩怨吧,除却崔镇干的好事外,跟崔恩侯也有单纯的童年恩怨。

崔恩侯这兔崽子,仗着武帝疼爱,昔年当太子伴读的时候,没少逼着幼年的明德帝抄作业。据说还玩骑马打仗的游戏,崔恩侯骑马,那谁当马被骑。

观察到某些自以为是老狐狸自以为了然的眼神,明德帝嗤笑着开口:“崔瑚,你自己动脑子想想。”

听得这声催促,崔瑚破罐子破摔:“这还不严重吗?不就相当于侠以武犯禁吗?”

明德帝摩挲着酒杯,慢条斯理问:“那你觉得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要知道以史为鉴的话,伏阙上书,起码在大多数读书人心目中是正义的。”

文臣们心都提溜到嗓子眼了,齐齐神色带着些哀求望着崔瑚,希冀人能够谨慎再谨慎回话。

否则今日……今日恐怕也要见血。

要知道自古以来描写伏阙上书,的确为正向。

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对“举幡”对伏阙上书的行为,都是赞誉忠、义、勇,被赞为壮举。无数人歌颂,也有无数人继承这样的高贵气节。比如汉恒帝时,太学生刘陶率两千人集体伏阙上书,揭露宦官集团弄权,赞扬朱穆为国分忧,让汉桓帝不得不赦免了朱穆。比如汉朝末年,太学生八十人拿起武帝,助力大将军窦武陈蕃诛杀宦官,哪怕失败也壮志豪迈。

比如也见过血的。

宋朝名臣李纲在风雨飘零之计,苦苦支撑宋朝。却不料被高宗罢相。此事一出,陈东欧阳澈率太学生伏阙上书,要求高宗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留任李纲。高宗震怒,杀陈东欧阳澈,以儆效尤,彰皇权之威。

除此之外……

可不管如何举例,这些事情发生,哪怕的的确确是正义的事情,都有个前提——朝廷内忧外患,有奸佞当道。

但眼下可以说河清海晏,百姓丰衣足食。在京城的百姓甚至都有胆子来参加公审,看荣国公敲登闻鼓状告皇帝呢!

也没冒尖的权臣。

六个阁老们以及党羽是互相制衡,一个世家,一个寒门,一个皇后娘家,一个妃子娘家,一个武勋,一个宗亲外家。武勋也各家兵权均衡,没有像武帝时期的崔镇这样南来北往,掌权之久,掌兵百万,又功劳耀眼,是个拔尖的。

所以……所以伏阙上书就很莫名其妙!

登闻鼓不好敲吗?

有什么事别代表群体,先敲登闻鼓发表个人意见行不行?

且历史上也有学生被利用的事情啊!

就在文臣们以史为鉴,吓得满脑子冷汗时,崔瑚瞧着朝臣们欲言又止的微妙表情,努力斟酌着回答:“回……回父皇的话,这县试不考。二叔只教过我祖父那些年干的些大事件,只让我有个印象,并且教导我只要自己思考,自己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就行。并没有详细跟我分析。”

“这题我不会。”

“我一个靠血脉当世子爷,当皇帝干儿子的,我管文人告状干什么?”

猝不及防听到这回话,明德帝恨铁不成钢:“县试不考,崔千霆就不教你了?”

崔镇的次子崔千霆,能文能武,相比明面上继承荣国公爵位的崔恩侯而言,更像是崔家权势的领头羊。

这样的人物,竟然都不仔仔细细教导崔瑚知往事,明政治。

很显然就是狼子野心,欺负武师觊觎厚望的大胖孙子!!!

武师的大胖孙子迎着帝王的愠怒,一点没慌张,又强调一遍崔家不学史的缘由:“皇帝爹,我还小啊,眼见阅历都没有。学太多历史会以史为鉴的。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我要是知道那么多历史典故,我还敢喊您一声皇帝爹,问您要零花钱吗?早就吓忧郁了。他们就差说我祖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

舞乐们因此直白的话语,都吓得面色一变,失了分寸。甚至有琴弦应声而断,蹦得一声,突兀又响亮,响彻宴会大厅。

明德帝扫过匍匐跪地的舞乐宫侍们,挥挥手示意四喜带人下去。

与此同时文臣们齐齐双膝跪地:“皇上息怒。”

听着这瞬间响彻大殿的话,

武勋和宗亲们纷纷下跪。边跪,边眼神齐齐看向武勋目前第一人镇国侯。

“瞎嘀咕一句以史为鉴,狡兔死的,多挠心。”镇国侯眼见老仇敌留下的小崽子委屈巴巴的,没忍住一声叹息。尤其是外头那沸反盈天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连带他这个老到耳朵有些不灵光的都听见了。

因此他出面拦着明德帝想当年,提醒人专注眼下了:“皇上,末将借着酒壮胆说外戚专权,这种以史为鉴的话也闹心。我爹我儿子我孙子,我们牛家几代男人顶门立户,何须裙带?”

跪地的众人身形齐齐一僵,不敢信镇国侯不熄火,反而煽风点火。

要知道镇国侯一家严格来说还不算外戚呢。

大皇子只是个皇子而已!

“论着祖宗排辈,朕也得叫您一声叔。更别提眼下咱们还是儿女亲家。”明德帝端着酒杯对着镇国侯一敬,倒是自己出口结束黄袍加身的尴尬:“朕若是以史为鉴,今日也不会收瑚儿为义子。只是听着伏阙上书一事,朕忽然想起另一件好笑的事情来。有人在朕耳畔嘀咕柴荣,说朕这义子万一本事大,跟柴荣一样以义子身份登基称帝呢。”

镇国侯本起身回敬帝王的动作都僵了,脱口而出:“什……什么?柴荣?就崔瑚?谁在侮辱柴荣?这位马上打仗,治国有方,是能皇!”

日了仙人板板的,崔瑚就算被谣传成端慧太子的儿子,那也不能凭血脉就登基啊!

现在还养子登基?

显得崔瑚能耐比光会打仗的崔镇还厉害。

就算崔镇当年想登基,还得掂量掂量他们这些武勋的手里的兵!

听得响彻耳畔的回应,宗正寺寺卿福王直接推了一把镇国侯示意人跪老实了,边急急忙忙出列跪地,急得老脸都青了:“皇上息怒,此人定然心肠歹毒!”

现在的朝臣是不是读书读脑子进水了,需要把史书吃下去冷静冷静?

一个比一个的恶毒!

黄袍加身外戚专权就罢了,效仿柴荣养子登基是什么玩意?

柴荣是谁知道吗?

柴荣励精图治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抑制佛教,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这文治武功的能耐,崔镇也没有!

福王心里咆哮着,恨不得破口大骂。

他最讨厌这种以史为鉴瞎嘀咕的狗东西,自以为读了几天书就蹬鼻子上脸能耐了。

宗亲们也随之出列:“皇上严惩此贼,否则我司徒江山,我等宗亲,没准都成人眼里的死人!”

迎着齐刷刷跪地的宗亲们,镇国侯一个冷颤,彻底清醒过来了。他第一时间关注才华,忘记要命一件事——世人也是看血脉!

后怕着,镇国侯匍匐叩首,声若洪钟:“皇上,您必须严惩!”

另一边崔瑚一个趔趄,扭头看了眼拽自己的弟弟。

崔琇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低声:“哥,您好歹表个态啊。”

崔琇饶是压低了声音,在盼帝王严惩的声音中显得不那么高亢,但介于小孩声音特有的清亮穿透力,还是有不少朝臣关注到。

听得入耳的话语,朝臣们也忍不住瞄向神色从容的崔瑚。饶是官场沉浮多年,自问宠辱不惊,但他们也佩服崔瑚,佩服崔瑚这小小年纪竟然面对帝王“养子登基”的话语,面不改色。

哪怕和明德帝有言在前,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嫌疑,但……但崔瑚这表现的也太“违和”了,一点不像朝臣应有的素质。

面对质疑,率先应该有个惶然,有个害怕,有个自我的陈情!

被希冀的崔瑚横扫朝臣,理直气壮:“父皇,镇国侯不都说正常人,谁会信啊?就像没人信我是端慧太子遗腹子啊。像这种狗屁不通的谣言都传不到您耳朵里,这完全说明朝臣们都有脑子的。眼下这宴会厅,哪一个不是杀敌千千万的武将,历经各种考试考出来的文人。”

“大家都是有自己脑子的。”

文武大臣们:“…………”

宗亲们:“???”

我们没脑子吗?

就在宗亲们互相使小眼神打算彰显一下自己存在感时,便听得上方传来凉凉的一声:“还有谣言啊?你是端慧太子之子,正儿八经的嫡长一脉,这要是宗亲信了呢?”

此言不亚于晴天霹雳,惊的宗亲们脑中空白一片。所有宗亲都看向了福王。

福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让自己尽量先把呼吸喘均匀了。否则他……他跟不上现在小年轻的……小年轻盘算敲打出来的脑子。

皇帝眼下到底要敲谁啊?

被腹诽的明德帝慢慢捏紧酒杯,十分希冀的看向崔瑚。

见状,崔瑚按着额头突起的青筋,气得不行。但想想所有所谓的暗流涌动,他还是冷静下来诉说二叔说的办法反击——自己证明身世,在有心人眼里都能视作假证据!就好像当年崔镇被传欲黄袍加身,有鼻子有眼儿还有神迹显灵呢!倒不如扯所有人一起下水,一起被造谣。

想想,崔瑚愤怒的高声质问:“宗亲要是信了,他们难道豁出去九族陪我篡位吗?那还不如他们自己篡位!否则他们能升爵位能得权势吗?好好的安生日子不过?没屁点好处,他们有病吗?父皇,您这么吓唬我,好玩吗?”

“好玩。”明德帝笑笑,倏忽间话锋一转,拍案而起,俯瞰跪地的所有人:“崔瑚你倒是有脑子,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朕因此就想不明白此刻御街外那群口口声声自称的学生,基本应该有秀才功名的学生到底有没有脑子。”

“你一个被朕下令才开始苦学两年的纨绔,一个县试考两次,题目回答都普普通通的落榜考生,都能有自己的主见,都——”

若不是为杀鸡儆猴告诫众人,明德帝发誓自己真不想说接下来的一句话:“能经过脑子思考,有最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

崔瑚闻言一怔,有些搞不明白这话到底是夸他还是损他,总觉得帝王音调复杂的都能转九个弯,表达出九种意思。

其他人听得又被提及伏阙上书,直接抽口气。

而明德帝话语幽幽,接着道:“说起来今天是个喜庆日子,诸位爱卿都起来吧,为朕庆祝才重要。毕竟帝王收义子大周有史以来还是头一回,但伏阙上书不是。”

说完,明德帝话锋一转,笑盈盈:“是吧?文阁老?”

被点名的文阁老身形一僵,赶忙行了大礼,颤栗着开口:“回……回皇上的话,老臣……老臣惭愧。昔年臣幼弟受奸佞鼓舞以为和亲能够苟且偷生,是学那越王勾践忍辱复重。”

三十几年前北狄直接破北疆边防南下连夺三城,叫嚣荡平大周。

那时候有人妄图欺武帝年少,想要实现自己“文治国”的理念,彻底压开国武勋一筹,以海上有战为由,避免腹背受敌,勾结学生伏阙上书,要和亲换太平。

结果武帝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脑子里回想着那一日空气中都弥漫的血腥味,文阁老敛声屏息:“后经过帝王明鉴乃是被少年心性,便被开恩编入军户,驻守北疆。经过直面敌寇的贪婪杀戮,他倒是成长了不少,大彻大悟的,真正弃笔从戎。眼下为北疆昭武将军的记室参军,昔年还有幸被武帝赞本朝也出了个边塞诗人。”

一段话唯恐自己说慢了,没将文家的诉求表达清楚:文武都可以,大是大非文家是非常懂事的。因此文阁老连口气都没敢呼吸。直等说完才缓缓吸口气。

瞧着似乎还有些惊弓之鸟的文阁老,明德帝满意的点点头:“这话倒是不错,得经历些民生疾苦,才知道什么叫为民请命。否则啊,好的典故好的制度好的出发点也都是会被人利用的。就像现在,朕到不知在那群学生眼里,在座的哪位是奸佞官宦,要祸害大周江山!”

“亦或是他们信养子登基之说,盼着出个似柴荣的帝王?毕竟五代后周的朝号跟大周的周一样呢?”

全场落针可闻。

断章取义是这么用的?

后周跟大周的周一样,就继承方式一样了?

武勋被以史为鉴的标准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养子!

柴荣那是特例特例特例啊!

绝对不是读书人谏言的!

就在文臣们愤懑时,消息传到本次策划伏阙上书的主谋耳中,人气得脑子都空白了,愠怒咆哮:“以史为鉴,养子登基?”

“崔镇要登基,需要让孙子认贼作父吗?”

“司徒运史学夫子是谁?怎么教出这般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以史为鉴来?”

司徒运,明德帝的名字,但在武帝时期,光听人这名字,便知其不被重视。毕竟这名字,不过是礼部按着皇室排序取的而已。

下属们看着愤怒的主子,小心翼翼:“主子,您眼下为大业蛰伏,还需小心——”

“小心什么?崔镇毁我光复江山计划,结果让司徒运这跳梁小丑暗中捡漏!”主谋愤怒拍案:“传令下去,等那些刁民云集的时候直接丢几个病鼠作祟。”

“朕本想徐徐图之,可一想到司徒运如此粗鄙之人耀武扬威,便是一刻都等不得!”

伏阙上书和柴荣引用。

因剧情需要,跟《武勋子弟被皇帝命令科举出仕后》有重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太子命(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