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皇室嫡幼子 > 第9章 青史评说:明睿大帝萧承的功过与孤独[番外]

(摘自后世史学家论述)

一、庙堂之高:励精图治的“昭雪之君”

在官方正史《昭雪实录》中,明睿大帝萧承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君主。他勤政爱民,宵衣旰食,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拓漕运,使得在其治下二十五年,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昭雪之治”。他重视文教,开设弘文馆,搜集整理前朝典籍,并大力发展“杂学”,鼓励农工技艺革新,其眼界之开阔,超越时代。

尤其为史家称道的是,他顶住压力,为蒙冤的兄长昭明太子及其母族彻底平反,廓清了政治迷雾,被视为秉持公义、笃重亲情的典范。后世儒臣在评价他时,常以“聪慧仁明,沉毅果决”定论,将其视为中兴之主。

二、江湖之远:身世成谜的“复仇之帝”

然而,在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中,萧承的形象则复杂、神秘得多。其离奇的身世,登基前深宫之中波谲云诡的经历,以及登基后对前朝势力冷酷无情的清洗,都为人所津津乐道。

流传最广的秘闻,便是关于其真实身份的猜测。有说法称,他并非普通孩童,而是昭明太子萧玦的转世,带着前世的记忆与仇恨归来,其一生都在为向弑兄杀母的仇人(暗指其父太祖)复仇而活。这种说法虽荒诞不经,却因其能完美解释萧承对兄长超乎寻常的追念、对母族定国公府的复杂态度,以及其近乎冷酷的政治手腕而广为流传,被称为“转世复仇说”。

另一种较为理性的推测是“隐忍谋略说”。此说认为,萧承自幼深知宫廷险恶与自身处境,因此以超凡的智慧和忍耐力伪装自己,利用父兄之间的矛盾,步步为营,最终登上皇位。其开设“济幼堂”被解读为培植私人势力,结交边将杨峥被视为暗中布局军权。在这种叙事下,他是一位天生的权谋家,其“仁孝”只是通往权力巅峰的面具。

三、历史之谜:终身不娶的“孤独帝王”

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绕开萧承身上最引人瞩目的谜团:他为何终身不立后、不纳妃、不留子嗣?

正史对此讳莫如深,仅以“帝心系社稷,无意后宫”一笔带过。但这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后世对此猜测纷纷:

·情深说:认为他深受其母后与“兄长”悲剧影响,对宫廷情爱彻底失望,或心有所属(甚至有野史附会其与某位早夭的贵女),故而不再他娶。

·赎罪说:结合“转世复仇说”,认为他内心深处无法摆脱间接导致母后死亡的负罪感,或无法面对流淌着仇人(太祖)血液的自己延续后代,故以绝嗣自我惩罚。

·政治说:认为他目睹了前朝因外戚、皇子争位带来的祸乱,为避免重蹈覆辙,干脆从根本上杜绝了后妃与外戚干政、诸子夺嫡的可能性,以确保政权平稳。

四、盖棺定论:功过谁人评说

纵观明睿大帝一生,其文治武功,堪称一代明君。他结束了太祖晚年的朝局动荡,开创了稳定的盛世,其政治遗产影响深远。然而,其登基过程的隐秘、手段的酷烈,以及个人生活的极端异常,又为他蒙上了一层难以穿透的迷雾。

后世评价往往两极:推崇者,赞其雄才大略,涤荡污浊,重还天下清明;批判者,斥其心机深沉,刻薄寡恩,视人伦亲情如无物,虽得江山,却失人情,终是孤家寡人。

或许,其寝宫中那无字的灵位和褪色的旧画,才是他内心世界唯一的注解。他一生都在追念着什么,也在对抗着什么。他以山河为祭,奠奠了至亲,也献祭了自己身为“人”的寻常悲喜。

他是一位用仇恨与孤独铸就的明君,一个在权力之巅徘徊的复杂灵魂。其功过是非,正如他留给自己的无字碑,任由后人揣测、评说,却永远无法触及那深藏于历史尘埃之下的真相与悲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