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第1章 大西北,我来啦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第1章 大西北,我来啦

作者:张茉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5:00 来源:文学城

-----

1969年的初冬,北京城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火车站月台上,一群身着褪色绿军装、胸前佩戴红花的知青队伍整齐列队,背包上斑驳的补丁与崭新的“支援大西北”标语形成鲜明对比。张茉茉站在队伍最前列,军装袖口特意卷起一寸,露出纤细却结实的手腕。她攥着父亲赠予的钢笔和母亲塞给她的《农业技术手册》,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层层黄土,看见千里之外的西北大地。

-------

“茉茉,此去不是游历,是扎根。”母亲林婉清的声音仍萦绕在耳边。这位北大农学教授昨夜将手册塞进她背包时,眼镜片上蒙着薄雾,“你父亲说得对,你是军人的女儿,但别忘了,你也是知识的种子。到了那边,别急着证明自己,先学会倾听土地的声音。”张茉茉记得母亲转身时,鬓角的白发在煤油灯下格外刺眼——那是熬夜整理农业改良笔记留下的痕迹。

父亲张亚宏,这位常年驻守边疆的军区司令,此刻正站在月台尽头。他未着军装,只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双手背在身后,军姿般挺直的背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临行前,他罕见地未说教,只是将钢笔郑重交到她手中:“这钢笔跟了我二十年,写过作战命令,也签过军功状。如今交给你,记着——墨水能绘蓝图,也能写血书。若遇难关,莫忘军人血脉里的‘不退’二字。”

汽笛轰鸣声中,张茉茉登上列车,车厢里挤满了同样年轻的知青。有人低声啜泣,有人高唱革命歌曲,而她倚窗而坐,反复摩挲钢笔的金属纹路。窗外,父亲的身影渐缩成一个小点,母亲则站在月台另一侧,挥动的手帕被寒风撕扯成颤抖的旗帜。这一刻,她忽然明白,父母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放行——那是将毕生信念揉碎,托举她飞向未知的奉献。

------

列车驶出北京,窗外的景致由灰砖瓦房渐变为荒原戈壁。张茉茉翻开技术手册,扉页上母亲用钢笔写着:“农业之困,非天灾,乃人智未达。若欲破局,须以科学为犁,深耕人心。”她合上书,望向车厢内同样满怀憧憬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灼热:这趟旅程,注定要将自己化作那柄“犁”。

三日后,列车停靠在陇西县车站。张茉茉跳下车,扑面而来的黄沙裹挟着刺骨寒风,灌入衣领。她抬眼望去,黄土高原如巨浪般起伏,黄河在远处蜿蜒成一道浑浊的伤痕。公社来接站的干部老陈,皮肤黝黑如炭,皱纹里嵌着沙粒,他操着浓重的方言嚷道:“知青娃娃们,这儿没电灯,没自来水,吃的是黄米,喝的是黄河浑水。可要记住,这地儿虽苦,却是改天换命的好地方!”

分配名单张贴在公社土墙上,张茉茉被划入红旗公社第三生产队。她扛着背包走向驻地,脚下黄土松软如绵,每一步都陷进半寸。生产队队长王老汉领她到一处窑洞,洞内仅有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墙角堆着发霉的秸秆。“女娃娃,这窑洞原是牲口棚,凑合住吧。”王老汉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明儿个,跟俺们去开荒,保准让你尝够‘大有作为’的滋味!”

夜幕降临,张茉茉蜷在土炕上,煤油灯滋滋作响。她掏出钢笔,在手札上记下第一天的见闻:“黄土如沙,河浑如泪。村民面有菜色,田亩龟裂如甲。然此地贫瘠,恰是理想生根之处。”窗外忽传来一阵喧哗,她起身望去,只见几个青年正围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里传来激昂的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声音在窑洞间回荡,如战鼓擂动。

次日清晨,张茉茉随队伍走向田间。黄河沿岸的农田龟裂成蛛网,庄稼稀稀拉拉,仿佛被风沙啃噬过的残骸。王老汉指着一片荒地叹道:“这地儿十年九旱,老天爷不赏雨,庄稼便活不成。往年靠天吃饭,如今人口增了,粮却不够,只能啃树皮、挖草根。”话音未落,一阵旋风卷起黄沙,瞬间遮天蔽日。张茉茉抹去脸上的沙粒,心中默念母亲的话:科学为犁,深耕人心。

她蹲在田埂上,捏起一把黄土,指尖触感如粉末,毫无黏性。“王叔,这土保水性太差,若不改土质,灌溉也无用。”她掏出技术手册,翻到“土壤改良”章节。王老汉却嗤笑一声:“女娃娃,俺们祖辈都试过,往地里掺粪肥,撒草木灰,照样一场大雨就冲得干干净净!你要真有本事,先让黄河水乖乖流进咱田里再说!”

挑战如巨石压顶,但张茉茉并未退缩。她决定从水源入手。黄河近在咫尺,却因地势落差无法引水灌溉。她连续三日沿河岸勘测,脚掌磨出血泡,手札上绘满等高线与水流走向。第四日清晨,她带着手绘的图纸找到公社书记□□,图纸上清晰标注着一条蜿蜒的水渠,从黄河高处引水,绕开陡坡,直抵农田。

□□盯着图纸,眉头紧锁:“修渠?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且不说钱粮,单是这黄土坡,挖沟容易塌方,水一过就淤堵,根本行不通!”张茉茉却坚定道:“书记,若用夯土加固渠壁,分段筑坝控制流速,淤堵问题可解。我计算过,若能引水灌溉,亩产至少翻一倍!”□□沉吟片刻,最终拍板:“给你半个月,若真能说服村民,公社全力支持!”

说服村民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在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上,张茉茉将图纸摊在土桌上,详细讲解方案。老农赵大根却猛地一拍桌子,震得图纸簌簌发抖:“这女娃子满嘴胡话!修渠得挖断多少祖坟地?万一塌了,淹了庄稼,谁负责?”众人纷纷附和,窑洞里顿时吵作一团。

张茉茉深吸一口气,望向众人布满老茧的手与枯瘦的脸,缓缓道:“各位叔伯,我知道这地苦,你们苦了一辈子,也饿了一辈子。但若按老法子种地,明年春天,粮还是不够,孩子还是得饿肚子。我提议修渠,不是要断你们的根,是想让黄河水变成救命水。若渠修不成,我第一个扛责!”她解开衣襟,露出腰间系着的父亲赠予的钢笔,“这是我爹的笔,写过保家卫国的命令。今日,我拿它起誓:若渠不成,我绝不离陇西!”

此言一出,窑洞内陷入死寂。王老汉忽然起身,粗糙的手掌按住图纸:“女娃娃,俺信你!俺们祖辈等水,等了一百年,今日就搏这一回!”众人陆续点头,赵大根也闷声哼道:“成,但若渠塌了,你得跟俺们一起啃树皮!”

动工之日,黄河岸边集结了百余名村民。张茉茉站在高坡上,手持自制的木尺指挥:“第一组挖渠头,夯土务必压实!第二组运石料,按我画的尺寸砌坝!”烈日炙烤下,黄土飞扬,她与村民一同挥锄铲土,汗水浸透军装。劳作间隙,她发现村民挖土效率极低,便结合手册中的“分层夯土法”,教众人用木夯交替拍打土层,果然渠壁坚实许多。

正当工程如火如荼时,变故突生。一日暴雨骤降,新挖的渠段部分坍塌,浑浊的泥水冲毁了两亩刚播种的麦田。赵大根红着眼眶冲来找她:“女娃娃,你害俺们白忙一场!”张茉茉望着狼藉的渠段,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她连夜翻阅手册,结合暴雨后的地形变化,重新设计渠线,将主渠改道地势较高处,增设排水沟,并提议用麦秸与黏土混合夯筑渠壁。

“这次若再不成,我自请离队!”她再次立下军令状。王老汉却按住她的手:“茉茉,俺们信你!再试一次,老天爷总会睁眼!”村民纷纷响应,暴雨后的次日,工地再次热火朝天。这一次,张茉茉亲自下渠指挥夯土,烈日晒脱了她的皮,她咬牙坚持,直到新渠段竣工。

当第一股黄河水顺着新渠汩汩流入干裂的农田时,整个生产队沸腾了。赵大根跪在田边,捧起湿润的泥土嚎啕大哭:“水来了!水真来了!”张茉茉站在田埂上,望着麦苗在灌溉后舒展叶片,泪水亦悄然滑落。她掏出钢笔,在手札上写下:“科学非空中楼阁,须与泥土交融。此渠非一人之功,乃民心所铸。”

庆功宴当晚,窑洞内灯火通明。王老汉将自家珍藏的一坛黄酒搬出,众人举碗痛饮。□□醉眼朦胧地拍着张茉茉的肩膀:“女娃娃,你这脑瓜子里的学问,真比黄河水还管用!”张茉茉正欲回应,忽听窑洞外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门帘掀开,一位身着军装、身形挺拔的俊朗青年大步而入,肩章上的星徽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习京墨,军区工程处特派员,奉命支援陇西水利建设。”青年嗓音如铁,俊朗的脸庞上眉头一皱,目光却落在张茉茉摊开的图纸上,“这位同志,你的渠线设计……很有意思。”习京墨若有所思的表情,耐人寻味。

-------------

张茉茉抬头,与习京墨的目光相撞。那是一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却又透着军人特有的沉稳。她心跳莫名加快,却迅速镇定,指着图纸解释道:“渠段采用分段蓄水,既能防淤,又可调节流速。只是……”她停顿片刻,“若能有更精准的测绘工具和水泥材料,效果会更好。”

习京墨未言语,从背包中取出一卷军用测绘图纸,铺展在桌上。两幅图纸重叠,竟有七成吻合。“你的思路与军区规划不谋而合。”他抬眼望向张茉茉,眼中掠过一丝惊讶,“但有几处需改良——比如这段弯道,若改为直角转折,可节省三成工时。”他掏出一支军用铅笔,在图纸上快速勾画,笔尖如刀,线条利落如作战地图。

张茉茉凝视着图纸上新增的标注,心头一震:这青年不仅懂工程,更懂如何将资源效益最大化。她忽然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不仅是农业技术,更需要军事化的组织与执行力。而习京墨,正是那把能劈开困局的利刃。

---------

“明日,我带测绘队重新勘测。”习京墨收起图纸,嗓音依旧冷硬,却多了一丝温度,“你的水渠,将成为黄河沿岸水利网的第一环。”

窑洞外,黄河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正悄然苏醒。张茉茉望向习京墨离去的背影,握紧手中的钢笔——她明白,这场改天换地的战役,才真正拉开序幕。而并肩作战的那个人,已悄然站在了她的身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