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年底,结合“珍宝岛”自卫战的经验,原有的我军反坦克武器无法面对新的威胁!
在新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新反坦克导弹装备之前,炮兵部队的122和 130加农炮必须承担更重的反坦克任务,特别是抗击敌方大规模集群坦克密集突击的任务非常艰巨。
炮兵部队经过多次射击试验,研究出了“间接瞄准打击敌集群坦克”的有效战法。
1969年秋天,在三北地区开阔平坦地形上,122加农炮营利用飞机观测、敌后观察、雷达侦察、照明,弹等观测手段,对远距离运动中的模拟敌坦克纵队、呈临战队形和进攻队形的运动目标射击,取得良好效果。
上述战法研究的成果,以及60年代后期装备的反坦克新弹种、新观瞄器材等,大大提高了我军反坦克能力。
因此,基层部队在战备训练中增加了反坦克训练,并将其列为重点项目。
现在的连队,已从之前的骑兵部队彻底转型为炮兵部队。
拥有四零火箭筒、八二无后座力火炮,同时装备了手雷和反坦克地雷。
进行反坦克训练之前,要先进行火箭筒手的训练。
每个连队都派出1-2名人员参加师里的强化训练,回来之后再对连队的其他成员进行半个月的训练。
当时,全营的四零火箭筒手都集中到五号山西侧的一个无人山涧实弹演习,演习成功后再进行反坦克的训练。
师部为了提高大家对坦克的真实感觉,特地从坦克部队调来了一辆报废的“斯大林2号”中型坦克,放在五号山西侧的坡地上,作为各种武器训练的靶子!
这片坡地下面是一条季节性沙河,每年春天山上雪水融化后从这里流过,秋天以后没有降水便自然干涸!面积很大,河床很宽,是个训练的好地方!
在之后真正的演习里,组织了各种火炮进行反坦克的实战效果的观摩。
沈阳军区还调来了“珍宝岛”反击战中缴获的苏氏T62坦克让大家观摩。
T-62主战坦克,是(前)苏联继T-54/55坦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的新一代主战坦克,1961年量产并装备部队。
T-62主战坦克采用传统布局,发动机传动室在尾部,指挥室在前部,战斗室在中部,乘员由驾驶员、车长、装填手、炮长4人组成。
T-62使用轧钢和均质装甲板双重防弹装甲,主要武器是115毫米滑膛炮、7.62和12.7毫米机枪。
最大速度50公里/小时,公路行程约500公里,越野行程400公里,越野性能达到了研制时期的最高标准,能够跨越宽2.85米、深0.8米的堑壕,以及水深1.4米的浅滩。
是60年代比较先进的坦克类型,缴获后的坦克也给了我国武器制造不少的参考!
演习的时候,大家与坦克部队的战友交流,不时流露出对坦克兵的羡慕。
但没想到对方却说:坦克驾驶室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训练的时候非常的憋闷!而且冬天冷,夏天闷热,视线窄,颠簸的人都要吐了。。。。
哎!看来哪个兵种都不容易啊!
都是一肚子苦水!
多次反坦克演习,战士们也总结出不少经验!
比如:“响声大,便于察;体积大,便于打;死角大,便于接近打;车身两侧装甲薄,便于击穿它;动力部分薄又大,便于炸坏它;行动靠履带,便于炸断它;指挥协同差,各个击破它!”
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好战士们手里的常规武器击败现代化装备的坦克,是当时全军的重要事项!
注意: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部队为了适应战备形势的需要,从1971年开始,全军都展开了了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1972年下半年,全军举办了反坦克训练班。
其后,又有9个军区举办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反坦克集训,培养勒大批训练骨干和示范分队。
1973年,北京、济南、武汉、南京、广州5个军区组织的6次较大规模的演习,都突出了打坦克内容。
全军打坦克训练,从单兵打坦克到小组打坦克,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反坦克技术、战术。
各部队相继组织打敌集群坦克训练,把“三打”训练推向了**。
在全军各部队普遍开展“三打”训练的同时,还对民兵和青年人普遍进行了“三防”知识教育,开展群众性“三防”训练。
(在中苏交恶期间,我们曾掀起过一阵全民学习打坦克的风潮,年轻男女都以能参加民兵为荣。
当时为了鼓舞士气,提高大家打坦克的勇气,往往把坦克说的轻而易举就能击毁,现在看来虽有愚民之嫌,但在那个充满危机与艰难的时代背景之下,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其他办法可用!
说到底,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