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十七年闰十一月十七日,正德帝薨于集英殿,静玄就地伏诛,当日,缉妖司朝中同党及裕王以篡逆之名被悉数缉拿,裕王三日后被押入京,投进诏狱,巨变传出,朝野之内无不震惊。
京城一夜变了天,大寿变大丧,百官吊唁痛哭之余,却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不得不考虑。
皇帝殡天,皇位空悬,宗室中该由何人继任?
为此,朝中人心浮动,大周朝开朝至今,几载浮沉,宗室业已凋零,剩些上不了台面的稚子藩王,百官议论纷纷,竟是谁也不提让这几个旁枝的稚子继位。
此事一拖再拖,已然成为风口浪尖。
而此时,诏狱。
沉重冰冷的枷锁打开时,裕王已惨不忍睹,当胸的那一箭精准地夺了他半条命,即使戍边多年,军营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身体,也如枯灯再难翻天。
牢房屋顶滴下来的水让他浑噩的头脑倏地清醒,裕王极缓抬头,盯着牢门外,虚浮的眼睛渐渐聚起神采。
他强忍住喉间咳嗽,幽幽说道:“长公主,别来无恙啊。 ”
“二叔,别来无恙。”黢黑中,钰娘悠悠走出来,“京中一别,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
裕王勾起冷笑,说:“成王败寇,五年前拜我所赐,你像丧家之犬一样躲入僻壤穷乡,五年后拜你所赐,我又成了这副模样,一报还一报,今我引颈待戮,是命!你又有什么可得意的?”
“哦,二叔如此看得开吗?”钰娘冷嗤道,“那我又怎会安心,你就不想知道擒你的人是谁?”
裕王面上闪过一丝破绽,没逃过钰娘的眼,钰娘好整以暇道:“你派人虐杀卫迟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日?”
“他是谁?”裕王狠声问道,“你从谁手里得到的兵?”
那一箭之精狠凶猛,力破万军,破甲穿胄,令他现在想起伤口都在剧烈作痛。
五万边军啊!能在五万边军中直取他命门,甚至故意留他半条性命苟延残喘,叫他怎么甘心?他就是死也想知道那个人是谁!
钰娘终于冷下眼神:“卫迟能统领神机营,他的弟弟又岂是凡庸,你能死在他手里,不冤。”
牢房里响起裕王沉闷的咳声,裕王绑坐在椅子上,半响,他了然地抬首望着钰娘,眼里透着冷静,不像个败家之犬,反而笑道:“哦?原是这样,那看来我是死得其所了?”
钰娘戏谑地看着他这副将死之态,她泄出声笑,没人比她更知道怎么让眼前的人痛苦。
钰娘走上前,睥睨道:“当然,你不死怎告慰卫海在天之灵;你不死怎泄我心头之愤;你不死又怎让我儿即位。”
裕王陡然一僵,旋即大笑,道:“赵唅钰,你做梦做疯了吧,你一个嫡女和一个都尉的野种,连我赵家一半的正统血脉都没有,也敢称帝?”
钰娘就是想看他这副模样,她势在必得,却不急着言明,只是抬眼环望这阴黑的诏狱,缓声道:“时势造英雄,亦是英雄造时势。”
低下头看向裕王,她继道:“可惜二叔看不到了,你汲汲营营半生的皇位,尽在我儿手中。”
“而你,”钰娘忽拽住他衣襟,狠道,“便是死也背着你的谋逆之名下阿鼻地狱!”
“不可能……回来!”裕王猛地挣动,摔下椅子,脸贴在阴湿的地面,两眼赤红,语无伦次,“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你背后有谁?不可能的,你堵得住悠悠众口吗?!”
钰娘的身影越来越远,裕王疯了一般向前挣扎,眼前出现的却是一双黑色靴子,他陡然一僵,奋力抬眸,一点寒芒刺入眼帘。
泛着冷光的锋刀正立在他头顶。
裕王一眼就认出,那是卫迟的破虏刀!
诏狱外,太阳像纸糊的白灯笼一样挂在半空,钰娘放眼望着狭长甬道,任由白雪刺眼,直到身后一道人影印在雪地上,钰娘渐收了目光,转身看向卫海,轻问:“了结了?”
“嗯。”卫海略一颔首。
钰娘缄默半响,似是要说什么,最后却只是转身走下台阶,道了句:“走吧。”
“长嫂!”卫海突然叫住她,钰娘一滞,回身望了过来,却见卫海掀袍跪地,朝她拱手。
冥冥之中,钰娘似乎知道他要说什么,想开口阻拦时,卫海已先一步张口。
“长嫂,我想去塞北。”
钰娘心陡然一沉,她料到卫海迟早有一天要走,却没想过这一天来得这么早。
“神机营……是你哥的心血。”钰娘嗓子有些低哑。
卫海抬起头,话中的挽留之意他听得出来,可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长嫂,夭九不行了。”
卫海说这句话时没料到有这般苦涩,他说:“你把我封去塞北吧,我去塞北替他寻一线生机,也为你守一辈子匈奴。”
钰娘或许想说一句塞北苦寒,可望着卫海的眼睛,她说不出来。
有时候,她会想卫海是否也怨过她,像幼衿一样到死都怨着她太冷酷无情。如果不是她,卫迟不会被牵连,万箭穿心而死,对卫海,她有太多亏欠,不知道怎样弥补,一厢情愿地认为封侯拜相就是对卫海最好的补偿。
可到头来,她错了。
她能给的,卫海不想要,她能教给卫海的也只有她的冷酷无情。
所以,她又有什么资格劝卫海留下?
钰娘心潮几番翻涌,最后复归平静,回望向卫海,她道:“你哥的仇已报了,想去哪儿是你的选择,我不会阻你。”
她转身走向狭长的甬道,身后,卫海遥遥一拜,放声道:“长嫂,你教的事在人为,我永远记得,卫海叩谢长嫂。”
远处,钰娘的背影一停,然后越走越走。
严府。
看门小厮来报时,严伯承有些吃惊,他换完衣服便来到正堂,时璟正负手站在抱厦下观望着庭中一缸枯莲。
“师兄。”转过身,两厢对望间,时璟先开口叫住了他。
严伯承大病之后难见往日神采,眼下多了几道褶皱,一举一动中都透着饱经沧桑后的老沉,闻言,也只对时璟展手道:“里面坐。”
时璟跟着他进去,下人进来沏了热茶,严伯承欲为时璟添茶,时璟却先一步提壶,往他杯中倒了清茶。
严伯承一愣,也不多怪,端起茶盏拨开浮沫抿了抿,才慢慢问道:“不知师弟来找我所为何事?”
“来劝师兄罢了归隐的念头。”时璟单刀直入。
严伯承动作一停,看着时璟慢慢把茶盏搁了,半响,他轻道:“师弟,我已无心朝堂。”
入仕以来,严伯承自觉一心为民,问心无愧,可此番被自己的门生堵在门口大骂,如何对得起他严氏一族五代清名?又想到弟弟严仲景是个不上进的,偌大严氏,族望竟全系他一人身上,严伯承只觉一片心力交瘁,倒不如就此休仕,归隐田园。
时璟不徐不疾道:“所以我来劝你,解你的心结。”
严伯承一惑,时璟也搁了杯,庭外,檐上积雪簌簌散落些许,堂内,时璟声音低缓,他道:“师兄,老师曾说过,治天下说到底就是治民心,当年他病重之时,单独叫我,其实,不是问我愿不愿意接掌清流一派,而是问我愿不愿意辅佐你统领众臣,因他知道,治民心一道唯有你青出于蓝。”
檐上积雪倏地滑落大片,严伯承怔然地望向时璟,轻吐着“师弟”两个字。诚然,很多事是经不起比较的,于严伯承而言,老师眼中先有时璟再有他,而众臣眼里又总现有老师再有他。虽谈不上愤恨,只是总会有心乏的一天。
时璟看着他,道:“所以师兄,这朝堂可以没有我时怀瑜,但不能没有你严受之。朝中正值动荡,新帝即位之事,没有你的首肯,他们定然不敢擅专。你我想法皆相同,我已把事推到这一步,后面的只能师兄出面,安定此局。”
严伯承心里五味杂陈,力推长公主之子即位确实是他们一致的想法,可绝不是以这样的方式。
严伯承想的是等先帝自然驾崩,再推长公主之子即位,绝非时璟这般气死先帝,嫁祸缉妖司,血洗半数朝臣。
“可师弟,你何必瞒着我。”他长叹一口气。
“师兄,我要除缉妖司,需要一个由头。”时璟道,“这个由头只能是弑君,如果跟你说了,你会同意吗?”
“不会。”严伯承没有犹豫地回答道。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让时璟许下不再入朝的死誓。
太恣意妄为了。
不管是老师当年受罪乞骸骨,他一纸诏书堂而皇之把人召回来,还是现在为个彻底清除缉妖司的名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时璟都太恣意妄为了。
任缉妖司是祖宗成法,还是铁打的营盘,也背不起弑君的名头,静玄会败,是因为谁也不会想到,时璟突然杀出来,竟敢轻易把皇帝的命当做一环算进去。连裕王之死也不过过桥铺石。
若不是时璟事先传信,让他继续称病,别去那场大宴,严伯承想象不到,若他在殿内,又将是个怎样的下场。
时璟并不意外他的回答。事实上,瞒着严伯承一是为了让他不受牵连,二是因为严伯承是他为赵璋明选的帝师!
“师兄,幼帝登基,长公主势必临朝,亲政之前,朝中需要你与她抗衡。废除缉妖司不是一日之功,你当他的帝师,顾命执政,可先撤贡天令,安稳东南一方,至于城外难民……”时璟说到这儿不由轻笑了笑。置城外难民于不顾的骂名自然是他要背走的,之后幼帝登基趁势安抚难民才能稳固根基,只是,他容得,南月却容不得,硬生生让地下的静玄一并背了去。
“至于城外难民,你自然比我更会安抚。”时璟续道,“如此有了根基,你又教他君王之道,等他长大后,定然是个不差的皇帝,再辅佐他改制,徐徐图之,也算圆了老师生前遗憾。”
严氏五代清名绝非虚名,有仁义的老师,又不乏钰娘果断雷厉的影响,这个未来的帝王不会差。天下之功可以冠于一人,却绝不会成于一人,他拨动了棋盘,如何走棋得靠后代人,而赵璋明就是那个他选下的将来掌控全局的人。
严伯承久久无言,原来时璟早已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那你呢?”严伯承轻问。
时璟一默,答:“守着发过的誓,带一只妖回去了却一生。”
严伯承心中几番澎湃汹涌,他就是再傻,也猜到了那个少年的身份。望着时璟坦然的侧颜,他胸中壅滞的情绪像团缠线,难以言说,难以平静。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他冷心的师弟,从来不为外物所动,有一天竟也会如此坦然平静地说出和一只妖了却一生的话。
严伯承茫然地盯着堂外空庭,嘴里低语喃喃着:“你就为了他吗?”
他眼中一切皆空,唯有那个少年是真的。
时璟听见他的低语,心中并无波澜。
人与妖之间到底有一道鸿沟,将来南月还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他所做的不过因为他教了南月什么,就该让南月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