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氍毹上两生花 > 第5章 赛后相遇-卸甲畅谈,知己初逢

红氍毹上两生花 第5章 赛后相遇-卸甲畅谈,知己初逢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8 10:20:53 来源:文学城

群英赛结束后,苏瑶和林悦约在戏楼附近的茶寮见面。苏瑶穿着素色旗袍,卸下了虞姬的浓妆,显得清秀内敛;林悦则梳着简单的发髻,褪去穆桂英的英气,多了几分温婉。两人从《霸王别姬》的唱腔处理聊到《穆桂英挂帅》的身段设计,苏瑶说自己总拿捏不好虞姬 “既想随霸王赴死,又舍不得天下” 的矛盾,林悦便分享自己演祝英台时 “女扮男装的羞涩与坚定” 的心得。不知不觉聊到黄昏,茶寮的灯笼亮了起来,林悦忽然说:“以前总听人说‘凤鸣班’有个唱功绝的苏瑶,今日一见,才知是棋逢对手。” 苏瑶低头笑了:“我也是。”

苏瑶低头笑时,耳尖悄悄泛起微红。她指尖捏着茶盏边缘,瓷杯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恰好压下心头的燥热:“以前听戏班的前辈说,玉茗班的林悦是‘武戏胚子’,翻跟头能比男角还稳,今日见你演穆桂英,才知你不仅身段利落,连文戏的细腻也藏在骨子里 ——‘我不挂帅谁挂帅’那句,尾音里的韧劲,把穆桂英的家国情怀都唱透了。”

林悦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茶盏发出清脆的声响:“你这话说得,倒让我想起上个月排《白蛇传》,我演小青,总把‘怒怼法海’的戏份演得太凶,师傅说我像‘要拆了金山寺’,还是你教我,在甩水袖时留三分软劲,手腕微颤,才让小青多了几分女儿家的娇俏,不是一味的泼辣。”

“那也是你悟性高,” 苏瑶抬眼,眼底映着灯笼的暖光,像盛着细碎的星辰,“换作别人,未必能那么快抓住‘软劲’的窍门 —— 很多人演武戏,总想着‘刚’,却忘了‘刚中带柔’才是真功夫。”

两人相视一笑,茶寮里的灯笼已完全亮起,暖黄的光透过窗棂,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老板端来一碟刚炸好的萝卜糕,外皮金黄酥脆,冒着热气,油香混着虾米的鲜气扑面而来:“两位姑娘聊得投缘,这碟萝卜糕算我的,配普洱茶正好解腻。”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萝卜糕里的虾米和腊肉香气十足,入口软糯,带着淡淡的胡椒味,苏瑶吃得眼睛都亮了:“这萝卜糕比我家楼下早点铺的还好吃!我妈总说,好的萝卜糕得用陈米磨浆,才能有这股韧劲。” 林悦笑着点头,夹起一块递到苏瑶碗里:“喜欢就多吃点,不够咱们再点。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也会做萝卜糕,不过她会加些花生碎,口感更丰富。”

吃着萝卜糕,两人又聊起全国巡演的筹备。林悦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她手绘的巡演路线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标注得格外详细:“我想着,咱们先去上海,那里的戏迷懂行,能帮咱们挑挑毛病;再去北京,让北方的观众也听听粤剧的韵味 —— 听说北京的戏楼讲究‘字正腔圆’,咱们的唱腔得再打磨打磨;最后去成都,听说那里的观众爱热闹,咱们可以在《穆桂英挂帅》里加段变脸,肯定受欢迎。”

苏瑶接过路线图,指尖轻轻拂过纸面,感受着铅笔留下的纹路:“上海和北京没问题,但成都的变脸得找专业的师傅教,咱们可不能瞎琢磨,坏了川剧的规矩。对了,我师傅认识一位川剧老艺人,姓刘,以前是‘三庆会’的台柱子,变脸的手艺一绝,咱们可以请他来指导,顺便学几句川剧的‘高腔’,融到《穆桂英挂帅》里,让戏更有新意 —— 比如‘猛听得金鼓响’那句,用高腔起调,肯定更有气势。”

“这个主意好!” 林悦眼睛一亮,差点打翻面前的茶盏,“咱们明天就去拜访你师傅,把这事定下来。对了,巡演的戏服也得准备,我那身穆桂英的靠旗有点旧了,袖口的刺绣都磨破了,得重新绣一遍;你的虞姬鱼鳞甲,甲片也松了,上次排练时还掉了一片,得找个好裁缝修一修。”

苏瑶点点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画着:“我知道西关有个老裁缝,姓王,专做戏服,手艺特别好。我师傅的虞姬戏服就是他做的,鱼鳞甲的甲片用的是真铜,穿了十年都没掉过。明天咱们看完师傅,就去他那里看看,顺便挑几块布料,给《荔枝颂》做新戏服 —— 我想着,《荔枝颂》要体现岭南风情,用天青色的软缎做上衣,配着粉色的罗裙,再绣上几朵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在灯光下肯定亮晶晶的,像真的荔枝挂在身上。”

林悦闻言,兴奋地拍了拍手,掌心都拍红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天青色软缎衬肤色,你皮肤白,穿肯定好看;我穿粉色罗裙,正好能衬出岭南女子的活泼。对了,咱们还得做几双绣花鞋,鞋底要软,方便咱们在台上走碎步 —— 上次演《梁祝》,我穿的鞋鞋底太硬,走‘十八相送’的碎步时,脚都磨破了。”

两人越聊越起劲,从戏服的颜色到绣花的图案,从道具的设计到灯光的安排,都一一讨论着。林悦说要给《霸王别姬》的双剑缠上红绸,“这样舞剑时,红绸飘起来,更有悲情的氛围”;苏瑶则建议给《荔枝颂》准备真实的荔枝枝当道具,“演出时能闻到荔枝的清香,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不知不觉间,茶寮里的客人渐渐散去,老板开始收拾桌椅,嘴里哼着粤剧的调子:“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苏瑶和林悦相视一笑,起身告辞。走出茶寮,巷子里的风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吹在脸上很舒服。林悦忽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是苏州老字号的胭脂,盒面上印着精致的苏绣:“这个给你,是我上次去苏州演出时买的,颜色很淡,像桃花刚开的样子,适合你演虞姬时用 —— 你之前用的胭脂太红,显得虞姬太艳,少了几分悲情。”

苏瑶接过盒子,打开一看,胭脂是淡粉色的,带着淡淡的花香,轻轻一捻,粉质细腻:“谢谢你,我正好缺一盒这样的胭脂。这个给你,是我师傅给我的护嗓含片,用胖大海和罗汉果做的,你演武戏费嗓子,每次上场前含一片,能让嗓子更清亮。”

林悦接过含片,放进布包里,指尖碰到布包里的戏词本,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咱们明天见面时,把《荔枝颂》的戏词带来,咱们一起改改 —— 有些句子太文雅,不够口语化,观众可能听不太懂,得改得通俗易懂些,又不失韵味。” 苏瑶点点头:“好,我今晚就把戏词抄一遍,标上要改的地方。”

两人在巷口告别,林悦走了几步,又回头喊道:“苏瑶,明天见!” 苏瑶挥了挥手,看着林悦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家。手里的胭脂盒子很轻,却让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有林悦这样的伙伴,这次全国巡演一定会很精彩。

第十章拜访师傅与挑布料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就来到了苏瑶师傅的家。师傅的家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榕树,枝叶繁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师傅是一位退休的粤剧演员,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见到她们来,连忙放下手里的紫砂壶,热情地把她们迎进屋里。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师傅年轻时的戏服照片,还有一些粤剧脸谱。桌子上放着一叠戏词本,封面都有些泛黄,是师傅年轻时用过的。“师傅,这是林悦,玉茗班的演员,” 苏瑶笑着介绍,“我们想请您帮忙联系川剧老艺人,教我们变脸,顺便学几句川剧唱腔,融到《穆桂英挂帅》里。”

师傅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通讯录,翻了几页,找到一个号码:“我认识一位川剧老艺人,姓刘,以前是‘三庆会’的台柱子,变脸的手艺一绝,还会唱川剧的‘高腔’。我这就给你们打电话,问问他有没有时间。”

电话接通后,师傅和刘老艺人聊了几句,挂了电话笑着说:“刘老艺人说没问题,明天上午你们去他家找他就行。他还说,要教你们‘三变脸’,再教你们几句川剧的‘高腔’,保证能让《穆桂英挂帅》更出彩。”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林悦笑着说:“谢谢师傅,有您帮忙,我们就放心了。对了,我们正准备去西关挑布料,做新戏服呢。苏瑶说您认识一位老裁缝,手艺特别好,想请您给我们推荐一下。”

师傅笑着说:“我认识一位老裁缝,姓王,在西关开了家裁缝铺,专做戏服,手艺特别好。我年轻时的虞姬戏服就是他做的,鱼鳞甲的甲片用的是真铜,穿了十年都没掉过。我这就给你们写个条子,你们拿着条子去,他会给你们打折的。”

说着,师傅拿出纸笔,写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 “王师傅,此二位是我的徒弟,麻烦多费心”,还盖了一个小小的印章。苏瑶接过条子,小心地放进包里:“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师傅家,两人朝着西关的方向走去。西关的巷子很窄,两旁是骑楼式的建筑,店铺的招牌挂在门口,很有老广州的韵味。巷子里很热闹,有卖早茶点心的,有卖水果的,还有卖戏服道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苏瑶和林悦沿着巷子慢慢走,很快就找到了王裁缝的铺子。铺子不大,门口挂着几件戏服,有红色的靠旗,有白色的水袖,还有粉色的罗裙,都绣着精美的图案。铺子门口摆着一个缝纫机,王裁缝正坐在缝纫机前,缝补一件戏服。

王裁缝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很灵活,穿针引线的动作一气呵成。见到她们来,王裁缝放下手里的活,笑着说:“你们是苏师傅介绍来的吧?快进来坐,想要做什么样的戏服?”

苏瑶和林悦走进铺子,看着墙上挂着的戏服,眼睛都亮了。墙上的戏服种类很多,有京剧的靠旗,有粤剧的水袖,还有昆曲的罗裙,每一件都绣得很精致。苏瑶笑着说:“我们想做《荔枝颂》的戏服,用天青色的软缎做上衣,配着粉色的罗裙,再绣上几朵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还有《穆桂英挂帅》的靠旗,得重新绣一遍,袖口的刺绣磨破了;《霸王别姬》的鱼鳞甲,甲片松了,得修一修。”

王裁缝点点头,从柜子里拿出几块布料,递给她们:“这是天青色的软缎,是杭州产的,质量很好,颜色也正,摸起来很光滑;这是粉色的罗裙,料子很软,是真丝的,垂感很好,适合走碎步;这是绣荔枝花的线,有红色、白色和银线,你们可以选一下。”

苏瑶和林悦接过布料,仔细看着。天青色的软缎很光滑,摸起来很舒服,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粉色的罗裙料子很软,垂感很好,轻轻一捏,就能感受到真丝的细腻;绣荔枝花的线很细,颜色很正,银线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林悦笑着说:“就选这些吧,天青色软缎做上衣,粉色罗裙配着,用红色和白色的线绣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肯定好看。”

王裁缝点点头,拿出纸笔,记下她们的要求:“你们放心,我肯定会把戏服做好。《荔枝颂》的戏服一周后取,我会用最好的绣工,保证荔枝花绣得栩栩如生;《穆桂英挂帅》的靠旗和《霸王别姬》的鱼鳞甲,三天后就能修好,靠旗的刺绣我会用最好的丝线,鱼鳞甲的甲片我会重新钉一遍,保证不会再掉。”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付了定金,走出了裁缝铺。巷子里的阳光很好,苏瑶忽然想起什么,笑着说:“前面有一家卖云吞面的铺子,味道特别好,是老字号了,咱们去尝尝吧?我小时候常来这里吃,老板的云吞里放的虾仁很大,汤也很鲜。”

林悦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我早就听说西关的云吞面好吃了,一直没机会尝。”

两人走进云吞面铺,点了两碗云吞面。云吞面很快就端上来了,碗里的云吞很大,一个个饱满圆润,面条很细,是竹升面,很有嚼劲。汤很鲜,是用猪骨和鸡骨熬的,还放了一些虾壳,鲜而不腥。

林悦拿起筷子,夹起一个云吞,咬了一口,虾仁的鲜味瞬间在嘴里散开,她吃得很开心,嘴里不停念叨:“太好吃了,比我家楼下的云吞面好吃多了。这虾仁好大,肉质也很 Q 弹。” 苏瑶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咱们排练完,常来这里吃。老板的云吞面每天都限量,来晚了就吃不到了。”

吃完云吞面,两人沿着巷子慢慢走,聊着巡演的细节。林悦忽然说:“咱们的巡演海报还没设计呢,得找个好设计师,把咱们的戏服和剧目都印上去,吸引更多观众。最好能把《霸王别姬》的虞姬、《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和《荔枝颂》的岭南女子都画上去,再加上一些粤剧的元素,比如水袖、脸谱什么的。”

苏瑶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手机:“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名叫小雅,以前给我们戏班设计过海报,手艺很好。她设计的海报很有特色,能把粤剧的韵味和现代的元素结合起来。我这就给她打电话,约个时间见面。”

说着,苏瑶给小雅打电话,聊了几句后,挂了电话笑着说:“小雅说后天有空,咱们后天去她的工作室,和她聊聊海报的设计。她说会提前准备一些草图,让咱们挑选。” 林悦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咱们得好好设计一下,让海报既好看又有特色,能吸引更多观众来看咱们的演出。”

两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巷口。林悦看了看时间,笑着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戏班排练了,下午还有《穆桂英挂帅》的身段练习。明天咱们再去刘老艺人家里学变脸吧?” 苏瑶点点头:“好,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在刘老艺人的家附近见面,一起过去。路上小心。”

看着林悦的身影消失在巷口,苏瑶才转身回家。她摸了摸包里师傅写的条子,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虽然巡演的筹备很辛苦,但有林悦这样的伙伴,一切都值得。

第十一章学变脸与打磨唱腔

第二天上午九点,苏瑶和林悦在刘老艺人的家附近见面。刘老艺人的家在一个老四合院里,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香气扑鼻。刘老艺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见到她们来,连忙热情地把她们迎进屋里。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些川剧的脸谱和戏服。桌子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变脸用的道具。“你们来了,快坐,” 刘老艺人笑着说,“我已经把变脸的道具准备好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学吧。”

刘老艺人先给她们演示了一遍 “三变脸”,只见他手一挥,脸上的脸谱就变成了红色;再一挥,又变成了黑色;最后一挥,变回了原本的脸色。动作行云流水,快得让人看不清。苏瑶和林悦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鼓起掌来。

“变脸的关键在于手法和速度,” 刘老艺人笑着说,“你们要先学会藏脸谱,把脸谱藏在袖子里,然后用手快速一挥,就能变脸了。来,你们试试。”

刘老艺人给她们每人准备了一套变脸的道具,教她们怎么藏脸谱,怎么挥手。苏瑶和林悦学得很认真,一开始总是出错,脸谱要么藏不住,要么挥不出来。刘老艺人耐心地指导她们,纠正她们的动作:“藏脸谱时,要把脸谱贴在手腕上,用袖子盖住;挥手时,要快、准、狠,不能犹豫。”

练了一个上午,两人终于学会了 “三变脸”,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已经能顺利地变脸了。刘老艺人笑着说:“不错不错,你们学得很快,再练几天,肯定能熟练掌握。下午咱们学川剧的‘高腔’“下午咱们学川剧的‘高腔’,这可是川剧的灵魂,” 刘老艺人端来两杯茶水,继续说道,“粤剧的唱腔偏婉转,川剧高腔则更激昂,讲究‘吼’得有力,又不失韵味。你们要把两种唱腔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让《穆桂英挂帅》既有粤剧的细腻,又有川剧的气势。”

下午,刘老艺人先示范了《穆桂英挂帅》中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的高腔唱法。他丹田发力,声音穿透屋顶,带着一股凛然的豪气,把穆桂英临危受命的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苏瑶和林悦听得心潮澎湃,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唱高腔时,要把气沉到丹田,喉咙打开,像喊山一样,” 刘老艺人指导道,“但不能瞎喊,要控制好力度,尾音可以稍微收一点,融入粤剧的婉转。林悦你先来试试,你演穆桂英,这几句得唱出她的英气。”

林悦深吸一口气,按照刘老艺人的指点,试着唱了起来。一开始,她的声音有些发紧,高腔的力度不够。刘老艺人耐心地纠正:“别怕,气再沉一点,想象自己站在城楼上,面对千军万马,把那种‘我不挂帅谁挂帅’的气势唱出来。”

苏瑶在一旁也跟着琢磨,她发现林悦的问题在于气息太浅,便轻声提醒:“你可以先练深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把气吐出来,这样气息就稳了。” 林悦按照苏瑶的建议,先练了几遍深呼吸,再重新唱时,声音果然洪亮了许多,高腔的气势也出来了。

轮到苏瑶练习时,她虽然唱腔婉转,但高腔的激昂感稍显不足。刘老艺人笑着说:“苏瑶你唱悲情戏是一绝,但唱武戏的高腔,得放开一点,别太拘谨。你可以想象虞姬要是有穆桂英的豪气,会怎么唱。”

林悦也在一旁补充:“你试试在唱到‘画角声震’时,手比划着挥旗的动作,身体稍微前倾,这样能帮你找到气势。” 苏瑶按照他们的建议,一边比划动作,一边唱,果然找到了感觉,高腔的激昂中带着一丝细腻,别有一番韵味。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两人终于把川剧高腔的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刘老艺人满意地说:“你们悟性很高,明天再练一天,就能熟练运用了。记住,不管是变脸还是高腔,都要融入角色,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离开刘老艺人的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投下长长的影子。林悦笑着说:“今天收获真大,不仅学会了变脸,还掌握了高腔技巧。明天咱们再练一天,就能把《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排出来了。”

苏瑶点点头:“是啊,刘老艺人的指导太有用了。对了,咱们明天练完,去取修好的戏服吧?王裁缝说三天就能修好,明天正好是第三天。” 林悦眼睛一亮:“好啊,我都等不及想看看修好的靠旗了。”

两人在巷口告别,约定好明天一早再见面。苏瑶回家的路上,心里满是喜悦,她知道,离全国巡演又近了一步。

第十二章取回戏服与排练新片段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按照约定,先去刘老艺人家里继续练习变脸和高腔。经过一上午的练习,两人的技巧越来越熟练,变脸的动作行云流水,高腔的唱腔也越来越有气势。

中午,两人告别刘老艺人,朝着西关的王裁缝铺走去。一路上,林悦不停地念叨:“不知道靠旗修得怎么样了,希望刺绣能和原来一样好看。” 苏瑶笑着说:“王裁缝的手艺那么好,肯定没问题,你就放心吧。”

来到王裁缝铺,王裁缝早已把修好的戏服放在了桌子上。林悦的穆桂英靠旗,袖口的刺绣重新绣了一遍,用的是最好的丝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苏瑶的虞姬鱼鳞甲,甲片重新钉了一遍,牢固又美观。

“太好了,和新的一样!” 林悦拿起靠旗,开心地说。苏瑶也拿起鱼鳞甲,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王裁缝,谢谢您,修得太完美了。”

王裁缝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的《荔枝颂》戏服,我已经开始做了,下周肯定能做好。”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付了修戏服的钱,拿着戏服离开了裁缝铺。

下午,两人来到排练场,穿上修好的戏服,开始排练《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林悦穿上靠旗,手持长枪,一个翻身,接着一个变脸,动作行云流水,再配上激昂的川剧高腔,把穆桂英的英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瑶在一旁看着,忍不住鼓掌:“太精彩了,变脸和高腔的结合太完美了,比之前更有气势了。” 林悦笑着说:“你也来试试,你演穆桂英的侍女,咱们配合一下。”

苏瑶点点头,穿上侍女的戏服,拿着道具,和林悦一起排练。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唱,一个伴,把《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演绎得十分精彩。排练结束后,两人都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满是笑容。

“明天咱们把《荔枝颂》的戏词改一下,再排排身段,就能开始准备巡演的其他事宜了,” 苏瑶擦了擦汗,说。林悦点点头:“好啊,我已经把要改的戏词标出来了,明天咱们一起讨论。”

两人收拾好戏服,离开排练场时,天色已经晚了。苏瑶说:“附近有一家糖水铺,味道特别好,咱们去尝尝吧?犒劳一下自己。” 林悦笑着说:“好啊,我正好有点饿了。”

来到糖水铺,两人点了两碗红豆沙。红豆沙香甜软糯,入口即化,驱散了一天的疲惫。林悦一边吃,一边说:“咱们的巡演越来越近了,我既紧张又期待。” 苏瑶笑着说:“别紧张,咱们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能成功。”

吃完糖水,两人告别,约定好明天一早再见面。苏瑶回家的路上,心里满是期待,她相信,只要她们一起努力,全国巡演一定会圆满成功。

第十三章修改戏词与设计海报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来到排练场,拿出《荔枝颂》的戏词本,开始讨论修改戏词。林悦指着戏词上的一句:“‘岭南佳果甲天下,荔枝鲜美冠群芳’,这句话太文雅了,观众可能听不太懂,咱们改成‘岭南荔枝顶呱呱,甜过蜜糖人人夸’怎么样?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

苏瑶接过戏词本,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主意好,既接地气,又能突出荔枝的甜美。还有这句‘纤手轻摘枝头上,欢声笑语满庭芳’,咱们可以改成‘双手摘下红荔枝,笑声传遍荔枝园’,更生动形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荔枝颂》的戏词修改好了。修改后的戏词通俗易懂,又不失粤剧的韵味,更能吸引观众。

下午,两人按照约定,来到设计师小雅的工作室。小雅已经准备好了几张海报草图,每张草图都有不同的风格。第一张草图上,虞姬和穆桂英分别站在两边,中间是岭南女子采摘荔枝的场景,背景是金山寺和西湖;第二张草图上,只有虞姬和穆桂英,两人手持道具,眼神坚定;第三张草图上,是《荔枝颂》的场景,岭南女子穿着天青色的软缎上衣和粉色的罗裙,站在荔枝树下。

“你们看看,喜欢哪张草图?” 小雅笑着问。苏瑶和林悦仔细看着,林悦指着第一张草图:“我喜欢这张,把咱们的四个剧目都融进去了,很有特色。” 苏瑶也点点头:“我也喜欢这张,背景的金山寺和西湖,能让观众一眼就知道是《双旦版白蛇传》。”

小雅笑着说:“那咱们就按照这张草图来设计,我会把颜色调得更鲜艳,再加上巡演的路线和时间,保证能吸引更多观众。”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约定好一周后取海报。

离开小雅的工作室,两人又去了排练场,开始排练《荔枝颂》的新戏词和身段。林悦设计的身段很生动,抬手摘荔枝、转身递荔枝的动作,都充满了岭南女子的温柔和勤劳。苏瑶的唱腔也很婉转,把修改后的戏词唱得十分动听。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排练结束后,两人都累得不行。林悦说:“明天咱们去看看巡演的戏楼吧?了解一下各地戏楼的情况,方便咱们调整舞台布景。” 苏瑶点点头:“好啊,我已经联系好了各地戏楼的负责人,明天咱们先去上海的戏楼看看。”

两人告别后,苏瑶回家整理了一下上海戏楼的资料,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全国巡演的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很快就能和观众见面了。

第十四章考察戏楼与最终筹备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乘坐高铁前往上海,考察上海的戏楼。上海的戏楼很大,舞台宽敞,灯光和音效设备都很先进。戏楼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带她们参观了舞台、后台和观众席。

“这个舞台很适合咱们的演出,” 林悦站在舞台上,笑着说,“灯光和音效设备也很好,能把咱们的戏演绎得更精彩。” 苏瑶点点头:“是啊,咱们可以在舞台上设置一些荔枝树的道具,再加上灯光的配合,让《荔枝颂》的场景更逼真。”

两人和戏楼的负责人讨论了舞台布景、灯光和音效的安排,确定了演出的时间和细节。离开上海的戏楼后,两人又前往北京、成都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戏楼,和负责人沟通了演出的事宜。

经过一周的考察,两人终于确定了全国巡演的所有细节。回到广州后,她们又去小雅的工作室取了海报。海报的设计非常精美,虞姬、穆桂英和岭南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背景的金山寺和西湖也很有特色,巡演的路线和时间印得很清楚。

“太好看了,” 林悦拿着海报,开心地说,“咱们把海报贴在各地的戏楼和街道上,肯定能吸引很多观众。” 苏瑶点点头:“好啊,明天咱们就开始张贴海报,同时在网上宣传咱们的巡演。”

第二天,两人和戏班的成员一起,在广州的戏楼、街道和学校张贴海报,还在网上发布了巡演的宣传视频。宣传视频里,有她们排练的片段、戏服的展示和各地戏楼的介绍,很快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与此同时,王裁缝也把《荔枝颂》的新戏服做好了。天青色的软缎上衣绣着红色和白色的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粉色的罗裙垂感很好,轻轻一摆,就像盛开的花朵。两人穿上新戏服,在排练场排练了一遍《荔枝颂》,效果非常好。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巡演开始了,” 林悦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着说。苏瑶点点头:“是啊,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上粤剧。”

第十五章全国巡演开启

全国巡演的第一天,上海的戏楼座无虚席。观众们早早地就来到了戏楼,手里拿着海报,期待着苏瑶和林悦的演出。后台里,苏瑶和林悦正在化妆,林悦穿着穆桂英的靠旗,苏瑶穿着虞姬的鱼鳞甲,两人互相帮助,调整着彼此的戏服和妆容。

“别紧张,咱们准备得很充分,” 苏瑶看着镜子里的林悦,笑着说。林悦点点头:“嗯,我不紧张,就是有点期待。”

演出开始了,首先上演的是《穆桂英挂帅》。林悦穿着靠旗,手持长枪,走上舞台,一个翻身,接着一个变脸,动作行云流水,再配上激昂的川剧高腔,把穆桂英的英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看得入了迷,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接着上演的是《霸王别姬》,苏瑶穿着鱼鳞甲,手持双剑,迈着碎步走上舞台。她的唱腔婉转,把虞姬的悲情和决绝演绎得十分精彩,最后剑指脖颈时,台下的观众都红了眼眶。

然后是《双旦版白蛇传》,苏瑶饰演的白素贞和林悦饰演的小青,配合默契,水袖翻飞,把白蛇和小青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水漫金山” 的片段,舞台上的灯光和音效配合得很好,仿佛真的有洪水漫过金山寺,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最后上演的是《荔枝颂》,苏瑶和林悦穿着天青色的软缎上衣和粉色的罗裙,站在荔枝树道具旁。她们的唱腔甜美,身段生动,把岭南女子采摘荔枝的场景演绎得十分精彩,台下的观众跟着唱腔轻轻哼唱,戏楼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演出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来,高喊着 “再来一个”。苏瑶和林悦多次鞠躬,才让观众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后台里,两人松了一口气,脸上满是笑容。“我们成功了,” 林悦激动地说。苏瑶点点头:“是啊,观众很喜欢咱们的演出,接下来的巡演,咱们要继续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瑶和林悦带着戏班,前往北京、成都、西安等地进行巡演。每到一个城市,戏楼都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她们的演出不仅让更多人喜欢上了粤剧,还让粤剧这门传统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广州,回到熟悉的地方,苏瑶和林悦既兴奋又感慨。演出结束后,台下的观众纷纷上台,给她们送花和礼物,感谢她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这次全国巡演圆满成功,” 苏瑶看着台下的观众,笑着说,“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更多精彩的粤剧带给大家。”

林悦也笑着说:“是啊,粤剧是咱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粤剧。”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戏楼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苏瑶和林悦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们会一起努力,让粤剧这颗明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绽放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