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会场内因苏青的惊雷发言而陷入震撼与激烈讨论的同时,会场外的世界,已然因为宋薇薇那篇《情怀向左,市场向右:警惕“旧衣改造”的审美陷阱与社会价值泡沫》的快评而掀起了舆论漩涡。
这篇文笔犀利、看似“专业理性”的评论,精准地迎合了部分人对“情怀营销”的警惕心理和对“主流审美”的固有认知。文章将旧物改造(特别是强调个人叙事的)描绘成脱离大众、孤芳自赏的“审美倒退”,质疑其工艺粗糙(暗指向欣然的社区工坊背景),甚至暗示其打着环保旗号实则制造另一种“视觉垃圾”和文化泡沫。
在卢鹏授意的流量推送下,这篇文章迅速登上本地热搜榜前列,评论区和相关话题下,迅速聚集了大量质疑和嘲讽的声音:
“说得对!旧衣服就是旧衣服,再怎么改也是垃圾!”
“所谓的‘故事’不就是卖惨博同情?设计圈也沦落到靠这个了?”
“这种破烂拼接也能叫艺术?评委收了多少钱?”
“呵呵,‘城市新生’?扶持这种项目,纳税人的钱真好骗!”
“看到那个礼服了,像乞丐装,恶心!”
“支持宋薇薇!别让伪情怀毁了真正的设计!”
刺眼的标签如#警惕审美陷阱#、#旧衣破烂秀#、#扶持计划内幕#等开始蔓延。卢鹏的水军混迹其中,疯狂带节奏,试图将向欣然和她的项目彻底钉死在“哗众取宠”、“浪费资源”的耻辱柱上。
然而,就在这片汹涌的负面声浪中,另一股力量,正如同星星之火,开始顽强地燃烧起来。
艺术中心的会场内,许多被向欣然作品打动、被她的答辩震撼、特别是被苏青发言点燃激情的观众,早已自发地将现场的照片、视频片段(尤其是向欣然的完整答辩和苏青的惊雷发言)上传到了社交平台。
一个由现场观众拍摄的、角度并不完美但录音清晰的视频开始疯传——标题是:《评审现场:是谁在定义美?独立设计师苏青怒斥评审傲慢,为“凤凰”正名!》。
紧接着,向欣然社区工坊的学员们、夜市摊位上那些得到过她暖心改造的老顾客们、甚至一些认同可持续理念的路人网友,纷纷站了出来!
“我就是欣然工坊的学员!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缝补,是变废为宝的本事和尊严!”
“我在夜市买过欣然改的裙子,独一无二,质量好又有故事,绝不是破烂!”
“那个凤凰礼服现场看美得震撼!破碎重生,懂不懂艺术?”
“苏青老师说得太好了!设计就该百花齐放,凭什么由资本定义什么是美?”
“宋薇薇那篇文章避重就轻,故意抹黑!她敢不敢回应苏青老师的质问?”
“#破茧新生才是真设计# #致敬手艺人向欣然# #支持有温度的可持续#”
真实的体验、亲眼所见的震撼、对资本操控舆论的反感、对独立创作的支持、对环保理念的认同……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暖流,开始冲击、消解、甚至逆转那片由金钱和恶意堆砌的舆论寒冰。
网络世界,冰火两重天。
一方是资本操控的冰冷绞索,意图将新生的凤凰扼杀在巢中;
另一方是自发汇聚的民众星火,试图点燃属于真实与信念的燎原烈焰。
而在风暴眼的中心,遴选展示会的最终结果尚未宣布。评委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苏青的惊天发言和会场外冰火交织的舆论战,让这场评选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扶持一个设计师的范畴,变成了一场关于设计本质、审美话语权、资本边界与社会价值的公开论战。
向欣然静静地站在舞台边缘,看着争论不休的评委席,看着手中那件浴火凤凰礼服在灯光下无声地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她知道,无论最终评审席给出什么结果,她和她的“旧衣新生”,都已经在这场风暴中,完成了属于她的、无比艰难的第一次展翅。真正的涅槃,才刚刚开始。
评审席的争论如同沸水翻滚。以李教授和商业顾问为首的“现实派”,死死咬住“市场风险”、“规模化难题”和“主流审美接受度”不放,试图将苏青的发言定性为“理想主义的煽情”。而以苏青为首的另一派评委(包括一位专注可持续设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和一位本埠文化推广部门的负责人)则据理力争,强调“创新项目的孵化价值”、“社会责任的权重”以及作品本身展现出的“独特工艺价值与精神内核”。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赞助商席位上,艾米莉和王总夹在中间,脸色变幻不定。网络舆论的冰火两重天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耳语不断传递进来,更让气氛焦灼。支持向欣然的声浪在社交平台上声势渐隆,#破茧新生才是真设计#的话题热度甚至隐隐压过了宋薇薇引发的负面标签,这无疑给评审团中支持向欣然的评委注入了底气。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遴选流程被迫中断。后台的林浩心急如焚,反复拨打评委中“自己人”的手机,得到的却是或敷衍或干脆无法接通的回应。卢鹏在云端办公室里,如同困兽般踱步,昂贵的真皮座椅扶手被他捏得咯吱作响。苏青的搅局和失控的舆论,完全超出了他的算计。他从未想过,一只他视为蝼蚁的存在,竟能掀起如此波澜!
“联系宋薇薇!加大力度!把水搅得更浑!重点攻击那个工坊,质疑学员资质和改造品的安全性!还有那个苏青,挖她的黑料!快!”卢鹏对着电话咆哮,声音因愤怒而嘶哑。他必须把这股反扑的火苗彻底踩灭。
就在评审僵持不下、卢鹏狗急跳墙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
会场入口处,一阵小小的骚动传来。一位身着简约深灰色西装、气质沉稳干练的中年女子,在几名扛着专业摄像设备的工作人员簇拥下,快步走了进来。她的胸前挂着显眼的媒体证件——她是《城市深度》的首席记者,陈岚。这份以深度调查和人文关怀著称的媒体,影响力远非“深蓝观察”之类的时尚快评可比。
陈岚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混乱的评审席,最终落在了舞台边缘那个安静而坚韧的身影——向欣然身上。她没有走向评审席,也没有要求采访评委,而是做了一个果断的手势。
她的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一台摄像机直接转向了评审席,记录下这场争论的现场画面。另一台摄像机则精准地对准了向欣然和她展位上那些沉默的作品,尤其是那件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的凤凰礼服。
“各位评委老师,打扰了。”陈岚的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通过便携麦克风响彻会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城市深度》正在进行‘城市新生’扶持计划的专题报道。我们有幸通过网络直播片段,目睹了刚才评审席上关于设计本质、市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精彩探讨,以及场外关于舆论操控与真实民意的激烈碰撞。”
她的目光扫过脸色难看的李教授等人,然后定格在苏青身上:“苏青女士提出的尖锐质问,振聋发聩。而向欣然设计师的作品和她所阐述的理念,以及她背后那个赋予普通人尊严与技能的社区工坊,正是我们这座城市在转型升级中,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新生’样本之一。”
陈岚转向前方的摄像机镜头,仿佛在对着屏幕前成千上万的观众说话:
“设计,是否只能服务于资本定义的‘主流’?‘价值’是否仅仅等同于眼前的商业利润?‘环保’是否只是漂亮的宣言口号?而舆论场,又该被谁的声音所主导?”
“今天这场遴选,结果固然重要。但这场由一件件承载着记忆与温度的旧衣所引发的、关于城市灵魂、产业未来和生活哲学的公共讨论,其价值早已超越了评选本身!《城市深度》将全程记录,并将在今晚的专题节目中,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新生’?”
陈岚的出现和发言,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她将这场局限于评审席和网络论战的冲突,直接提升到了主流媒体深度关注的公共议题层面!这意味着卢鹏试图操控舆论、掩盖真相的空间被急剧压缩。她的摄像机,既是记录的眼睛,也是监督的利剑。
评审席上的争论骤然停止。李教授等人脸色煞白,他们深知《城市深度》的影响力,在这种级别的媒体镜头前搞小动作,风险极大。艾米莉和王总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摇和重新评估的迫切——继续站在卢鹏一边与民意和深度媒体对抗,绝非明智之举。
而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朴素、神色紧张的中年妇女,在两名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挤到了陈岚的团队旁边。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她是向欣然社区工坊的第一期学员,张姐,一个下岗多年的单亲妈妈。
“记者同志!记者同志!”张姐鼓起勇气,声音带着哽咽,“我……我是欣然的学员!网上那些人说的都是瞎话!欣然教我们手艺,一分钱不收!我……我用她教的法子,把我儿子穿小的校服和不要的窗帘布,改成了这个……”她颤抖着从布包里拿出一件做工不算完美但充满童趣和爱意的儿童小马甲,“我儿子可喜欢了!省了买新衣服的钱,还能让孩子穿上妈妈亲手做的衣裳!这咋就是垃圾了?这咋就没价值了?!”她粗糙的手指抚摸着马甲上的针脚,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欣然她……她是给了我们这些没本事的人一条活路啊!你们不能昧着良心说她不好!” 张姐朴素而真挚的哭诉,通过陈岚团队的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了会场内外。
这来自最底层的、带着体温和泪水的证言,比任何华丽的辩词都更有力量!它像一把重锤,砸碎了“伪情怀”、“社会价值泡沫”的污蔑,将“旧衣新生”最核心的温度和价值,**裸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