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荷碾 > 第31章 冬雪又至,岁月续温情

荷碾 第31章 冬雪又至,岁月续温情

作者:不爱吃月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5:13:05 来源:文学城

荷碾

第五十二章冬雪又至,岁月续温情

腊月的枫桥镇,又下起了大雪。一夜之间,整个镇子都被白雪覆盖,屋檐上、树枝上、青石板上,到处都是厚厚的一层,像铺了一张白色的毯子。陆昭裹紧棉袄,背着竹篓,手里提着一盏红灯笼,又一次来到了宋茜他们的小院——今天是腊月廿八,该贴春联了。

推开院门,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泛着淡淡的金光。院里的梨树被雪压弯了枝丫,像披着一件白色的棉袄,廊下的石阶上积了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响。陆昭放下竹篓,先把红灯笼挂在门楣上,红灯笼映着白雪,格外喜庆,像极了当年宋茜他们过年时的样子。

接着,他拿出春联——是镇上的老先生写的,红纸崭新,墨汁还带着淡淡的香,上联“春回大地千山秀”,下联“福降人间万户欢”,横批“万事如意”,跟当年沈清辞提议的那副一模一样。他站在院门前,仔细地把春联对齐,一点一点地贴在门框上,动作缓慢却认真,像是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贴到横批时,他特意退后两步,眯着眼打量,确认没有歪才满意地笑了笑——当年苏砚贴春联时也是这样,总怕贴歪了扫了年意,如今他倒成了那个“较真”的人。

贴好春联,他从竹篓里拿出一把扫帚,开始扫廊下的雪。雪很厚,扫起来有些费力,没扫几下,额角就渗出了细汗,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继续弯腰清扫。“你们要是回来,看到这么干净的院子,肯定会开心的,”他对着空院子说,声音在雪地里散得慢,像是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当年你们总说,过年就要干干净净的,这样新的一年才能顺顺利利。静怡还说,雪扫干净了,踩在石板上才不会滑倒,宋茜你那时候总爱跑,每次都要静怡在后面叮嘱。”

扫到廊柱旁时,他发现雪堆里埋着一片干枯的芍药花瓣——是去年秋天落下的,被雪冻了一冬,竟还保持着淡淡的粉色。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捡起来,拂去上面的雪,放进怀里的布兜里——这是他特意准备的小布兜,里面装着这些年在小院里捡到的细碎物件:梨花花瓣、牡丹枯叶、甚至还有当年宋茜不小心掉落的一根红头绳。

扫完雪,他走到梨树下,抬头望着枝头的白雪。去年秋天埋在树下的芍药球根,如今已经被雪覆盖,再也看不出痕迹。他蹲下来,用手轻轻拂去树下的积雪,露出一小片松软的泥土。“今年的雪下得大,雪水渗进土里,明年芍药肯定能长得更旺,”他对着泥土轻声说,“你们要是想回来看看,就回来吧,我给你们煮了红豆汤,还热着。”

他从竹篓里拿出一个保温桶,打开盖子,一股甜甜的红豆香立刻在雪地里散开。这红豆是他前几天特意去镇上粮店买的,颗粒饱满,煮了整整一个上午,按照当年沈清辞说的方法,加了冰糖和一小块陈皮,稠得能挂住勺。他把保温桶放在廊下的石桌上,又拿出两个粗瓷碗——这是当年宋茜和李静怡常用的碗,碗沿有些小缺口,却洗得锃亮。他盛了两碗红豆汤,一碗放在石桌左侧,碗底还压了一张小小的红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写的“茜”字;一碗放在右侧,压着写有“怡”字的红纸。

“快尝尝,”他坐在石凳上,拿起自己的碗喝了一口,红豆的甜混着陈皮的清香,暖得从喉咙一直热到心口,“还是当年的味道,我煮的时候特意多焖了半个时辰,红豆都煮烂了,你们肯定喜欢。”他边喝边说,眼神落在空碗上,仿佛能看到宋茜捧着碗小口喝着,李静怡笑着帮她擦去嘴角沾上的红豆粒。

喝完红豆汤,他把碗收进保温桶,又从竹篓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裹着两双虎头鞋。这是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做的,针脚虽然不如柳如眉的细密,可虎眼绣得炯炯有神,虎纹用的是红色的丝线,在雪光下格外鲜亮。“今年我学着做了虎头鞋,比去年做得好一些了,”他把虎头鞋放在石桌上,轻轻摆弄着,“当年如眉姐做虎头鞋的时候,总说要给孩子们做一双,保平安。现在我每年都做两双,放在这里,就当是替如眉姐完成心愿了。”

太阳渐渐西斜,阳光落在雪地上,把小院染成了暖黄色。陆昭收拾好竹篓,准备离开。他走到院门前,回头望了一眼小院——红灯笼挂在门楣上,春联贴在门框上,石桌上放着虎头鞋,保温桶里还留着红豆汤的香,整个小院都满是过年的气息,像极了当年宋茜她们在的时候。

“我明年再来,”他对着小院说,“明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我来给你们放纸鸢;明年夏天,芍药开的时候,我来给你们采花瓣;明年秋天,梨熟的时候,我来给你们摘梨吃;明年冬天,下雪的时候,我来给你们贴春联、煮红豆汤。”

推开院门,走在巷子里,雪地上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很快又被新落的雪覆盖。陆昭走得很慢,怀里揣着那个装着细碎物件的布兜,暖融融的。路过张叔的家门口时,张叔正站在门口扫雪,看见他,笑着喊道:“陆昭,明年清明咱们一起去后山看看她们吧?我也想跟她们说说镇上的新鲜事。”

陆昭停下脚步,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咱们一起去,给她们带些青团和纸鸢。”

张叔笑着应下,又低头扫雪。陆昭继续往前走,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记得宋茜和李静怡的人,不止他一个,张叔、王奶奶、还有镇上的很多人,都还记着她们,记着那个满是烟火气的小院。

回到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把竹篓放在门口,又把那盏红灯笼挂在自己的门楣上——这是他从小院拿回来的,他想让这盏灯笼,也照亮自己的家,像照亮小院那样,照亮每一个寒冷的冬夜。

夜里,他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雪。雪又开始下了,细小的雪粒落在窗纸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拿出那个装着细碎物件的布兜,把里面的东西一一倒在桌上:梨花花瓣、牡丹枯叶、红头绳、芍药花瓣……每一件都带着一段回忆,每一件都能让他想起宋茜和李静怡的笑容。

他拿起那根红头绳,这是当年宋茜扎头发用的,不小心掉在小院的石板缝里,他找了很久才找到。红头绳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柔软。他把红头绳轻轻缠在手指上,仿佛能感受到宋茜当年扎头发时的温柔。

“明年春天,我把这根红头绳系在梨树枝上,”他对着红头绳轻声说,“梨花白,红头绳红,肯定好看。你们看到了,肯定会开心的。”

说着,他把桌上的物件一一放回布兜,小心地收好。然后拿出那本旧诗集,翻开夹着沈清辞纸条的那一页,轻轻抚摸着纸条上的字迹。他想起沈清辞在信里说,今年冬天会回枫桥镇过年,到时候要一起去小院看看,一起去后山给宋茜和李静怡送些年货。

“等清辞回来,咱们就能一起在小院里过年了,”他对着诗集轻声说,“清辞肯定有很多话想跟你们说,到时候咱们就坐在廊下,听她说城里的事,听她说这些年的变化,跟当年一样热闹。”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整个枫桥镇都裹进了一片白色的温柔里。陆昭坐在窗前,手里捧着旧诗集,渐渐睡着了。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热闹的小院,宋茜和李静怡坐在廊下喝着红豆汤,柳如眉在绣虎头鞋,沈清辞靠在梨树下看书,苏砚在院里劈柴,雪落在院门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整个小院都满是温暖的气息,让他不想醒来。

第五十三章故人归乡,小院话旧年

正月初十那天,枫桥镇的雪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泛着耀眼的光。陆昭正在院里扫雪,忽然听到巷口传来熟悉的喊声:“陆昭哥!我回来了!”

他抬头望去,只见沈清辞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站在巷口,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头发比去年寄照片时短了些,脸上带着笑容,还是当年的样子。陆昭放下扫帚,快步走过去,笑着说:“清辞,你可算回来了!路上冷不冷?”

“不冷,火车上暖气很足,”沈清辞笑着说,把行李箱递给陆昭,“我给你带了些城里的点心,还有给宋茜和静怡的东西。”

陆昭接过行李箱,领着沈清辞往家走。巷子里的雪已经被扫开了一条小路,两边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还留着过年的气息。“镇上这几年变化不大,就是多了几家新铺子,”陆昭一边走一边说,“你当年常去的那家书店还在,老板还记得你,总跟我打听你的消息。”

“是吗?那我明天一定要去看看,”沈清辞笑着说,眼神里满是期待,“小院怎么样了?梨树和牡丹还好吗?”

“都好,梨树每年都开花,牡丹今年春天肯定能开得很好,”陆昭说,“我昨天还去小院贴了春联,挂了灯笼,跟当年一样。”

回到家,陆昭给沈清辞倒了杯热茶。沈清辞捧着茶杯,看着屋里的摆设,笑着说:“陆昭哥,你这屋里还是老样子,连这张桌子都还在。”

“都是老物件了,用习惯了,不想换,”陆昭笑着说,“你这次回来打算住多久?”

“我请了三个月的假,想多陪陪你,也多看看宋茜和静怡,”沈清辞说,眼神里泛起一丝伤感,“这些年在城里,总想起当年在小院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吃青团、放纸鸢、贴春联的样子,总觉得像昨天一样。”

陆昭看着沈清辞,心里也泛起一阵伤感:“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过还好,小院还在,我们还能回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沈清辞就拉着陆昭去了小院。推开院门,沈清辞站在门口,久久没有说话。院里的梨树被雪压弯了枝丫,廊下挂着红灯笼,门框上贴着春联,石桌上还放着陆昭昨天留下的虎头鞋,一切都跟当年一样,却又少了些什么。

“我好像还能听到宋茜的笑声,看到静怡端着青团从厨房出来的样子,”沈清辞轻声说,声音有些哽咽,“如眉姐坐在廊下绣花,苏砚在院里劈柴,我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一起聊天,那些日子真的太好了。”

陆昭拍了拍沈清辞的肩膀,轻声说:“她们一直都在,在这个小院里,在我们的心里。”

沈清辞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是啊,她们一直都在。陆昭哥,我们去厨房看看吧,我想看看当年静怡做糖画的地方。”

两人走进厨房,灶台上的糖画工具还摆在原地,铜勺擦得干干净净,石板上还留着当年画糖画的痕迹。沈清辞拿起铜勺,放在手里掂了掂,轻声说:“当年静怡总用这个铜勺画蝴蝶,画得可好看了,镇上的孩子都抢着要。我还跟她学过,可总是画不好,她还笑我手笨。”

“你现在要是想学,我可以教你,”陆昭笑着说,“我这几年也学着画了几笔,虽然不如静怡画得好,可也能看。”

沈清辞笑着点头:“好啊,等天气暖和了,我们一起画糖画,给镇上的孩子吃,就像当年静怡那样。”

从厨房出来,沈清辞走到梨树下,抬头望着枝头的白雪,轻声说:“陆昭哥,我们明天去后山看看宋茜和静怡吧,我给她们带了些城里的点心,还有我写的书。”

“好,”陆昭说,“我明天去买些青团和二月兰,咱们一起去。”

第三天一早,陆昭和沈清辞提着竹篮,往后山走去。竹篮里放着青团、点心、二月兰,还有沈清辞写的书——书的封面是枫桥镇的小院,上面写着《枫桥镇的时光》。

走到墓碑前,沈清辞蹲下来,轻轻拂去碑面上的雪,看着上面的字,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宋茜,静怡,我回来了。这些年我在城里很想你们,总想起我们一起在小院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节日。”

她把点心和书放在碑台上,又把二月兰插在碑旁的泥土里,轻声说:“这是我写的书,里面写了我们在小院的故事,写了我们的友情和爱情,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两个很温柔的姑娘,她们曾经在枫桥镇留下了最美好的时光。”

陆昭站在一旁,看着沈清辞,心里也泛起一阵伤感。他蹲下来,把青团放在碑台上,轻声说:“宋茜,静怡,清辞回来了,我们以后可以常来看你们了。今年春天,我们还会来放纸鸢,夏天来采牡丹花瓣,秋天来摘梨,冬天来贴春联、煮红豆汤,跟当年一样。”

风从山间吹过来,带着二月兰的清香,仿佛在回应他们的话。沈清辞靠在陆昭的肩膀上,轻声说:“陆昭哥,以后我们每年都一起来看她们好不好?我不想让她们觉得孤单。”

陆昭点头:“好,我们每年都来,永远都不忘记她们。”

从后山回来,沈清辞拉着陆昭去了小院。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看着院里的梨树,轻声说:“陆昭哥,我们把小院收拾一下吧,以后我每年都回来住一段时间,就像当年一样。”

“好啊,”陆昭笑着说,“我们可以把厨房修一修,把廊下的窗纱换一换,再种些新的花草,让小院更热闹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陆昭和沈清辞一起收拾小院。他们把厨房的灶台修好了,换了新的铁锅;把廊下的窗纱换了,是淡绿色的,上面印着梨花图案;还在梨树下种了些新的花草,有月季、有茉莉、有薄荷,整个小院都变得生机勃勃。

沈清辞每天都会坐在廊下看书,或者跟陆昭一起去镇上买东西,去溪边散步,就像当年一样。有时候,她会坐在石凳上,对着空院子说话,跟宋茜和李静怡分享城里的新鲜事,分享她写的书,分享她这些年的经历。

有一天,沈清辞和陆昭一起去溪边采菱角。溪边的柳树已经冒出了新芽,绿得发亮,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沈清辞蹲在溪边,采着菱角,笑着说:“陆昭哥,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起来采菱角,静怡总采得最快,宋茜总爱跟她比,结果每次都输,还不服气。”

陆昭笑着点头:“当然记得,那时候你还在旁边看热闹,笑得最开心。”

“是啊,那时候多开心啊,”沈清辞说,眼神里满是怀念,“要是她们还在,我们肯定还能一起采菱角、吃菱角,一起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日子。”

陆昭看着沈清辞,轻声说:“她们虽然不在了,可我们还在,我们可以替她们好好活着,替她们看遍这世间的美好,替她们记住那些温暖的日子。”

沈清辞点头,眼里泛起泪光:“嗯,我们要好好活着,带着她们的念想,好好活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过去了,沈清辞要回城里了。离开的前一天,她和陆昭一起去了小院,坐在廊下的石凳上,看着院里的梨树,聊了很久。

“陆昭哥,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沈清辞说,“小院有什么事,记得给我打电话,我会尽快回来的。”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小院,”陆昭说,“你在城里也要好好的,记得常给我打电话,常回来看看。”

第二天一早,陆昭送沈清辞去车站。火车开动的时候,沈清辞从车窗里探出头,对着陆昭喊道:“陆昭哥,我秋天还会回来的!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小院摘梨,一起去后山看宋茜和静怡!”

陆昭挥着手,笑着说:“好!我等你回来!”

火车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里。陆昭站在车站,心里满是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