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飞来双白鹭 > 第350章 吓破胆敕令禁谣诼

何处飞来双白鹭 第350章 吓破胆敕令禁谣诼

作者:韶华过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03:22 来源:文学城

丫鬟见赵夫人的脸色越发不好,连忙将剩下的话咽下了,没再多说。

本来她还想描述一下赵和康听了郦夫人的口信,看到了那对小厮的反应的……郦夫人借口不能打扰了赵大人当差,只将小厮领到了他们当差的衙署,没有进门,然后在门前喊话,请门子将赵和康叫了出来。他们供职的公廨,本就充斥着领着世袭武勋的关系户,多的是些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岂有见了热闹不去围观的道理?等赵和康匆匆忙忙跑到门口,周围已经挨挨挤挤围了一群人,但凡有人问起缘故,郦家的仆人都很乐意为他们解答,所以大半个衙署的同僚都已经知道了赵家与郦家之间发生的那点事。

等赵夫人蹙眉踱步,在家里想对策的功夫,消息早已在衙署里传扬开来,众人对此都是津津乐道。有称赞郦夫人是个巾帼的,居然如此聪慧狠辣,以牙还牙,让老赵下不来台;也有对郦轻裘充满同情的,纳个如夫人还要看夫人的脸色,好不容易和赵和康里应外合二仙传道,还没来得及消受美人恩,就被夫人以这样狠辣的招数破解了;当然也有人觉得郦夫人有失大家闺秀的风范,能想出给赵夫人送小厮,说明她私底下荤素不忌,指不定郦轻裘头上已经戴了层层叠叠的绿头巾了。

然而没等这群好事者下衙,将这颇具趣味的八卦分享到大街小巷,他们就收到了权威机构的封口令。

是锦衣卫。

众所周知,锦衣卫奉天子令,监视、震慑百官,其消息灵通程度,足以让文武百官不寒而栗。什么昨夜诗会、今朝新词,更别提更隐秘的阴谋和抱怨,只要皇帝愿意,甚至连大臣今天早餐吃了什么,说了几句梦话,他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虽然在宣武年间,宣武帝认为这种锦衣卫横行无忌,百官战战兢兢的风气太过压抑,已经逐步削弱了锦衣卫的权力,也不再频繁地滥用这一柄利剑,但皇室依然没有放弃对这柄利器的掌控。

而崇文帝自继位以来,也几乎从来没有公开动用过这一股力量。以至于当神秘的来者将锦衣卫的令牌丢到衙署的上官面前,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等他确认了令牌的真伪,几乎是屁滚尿流地从高踞的正位上下来,疾言厉色地约束自己的下属,绝对不可再议论“郦夫人给赵夫人送俊美小厮”之事。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样平常的八卦闲话,会惊动这一股隐藏在皇室背后的可怖力量,会因为这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张旗鼓地严令任何人不得议论。但这群被酒泡烂了皮囊,被肉塞满了肠肚,被色消磨了胆气的二世祖们,显然没有任何勇气质疑和违逆这样的禁令。

闲言碎语像扑火的飞蛾,才刚欢快地扑腾着翅膀飞向最火热的八卦中心,就已经吓破了胆子,耗尽了力气,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众人虽然口不敢言,却不妨碍道路以目,对于这样违反常理和常识的情况,自然也有自己的猜测和隐秘的交流方式。上头虽然不许众人议论“赵大人给郦大人送美人,郦夫人给赵夫人送小厮”这回事,但低调地研究研究为什么不许说,也不算违反了禁令么。

借由郦夫人的出身,众人似乎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显而易见又入情入理的解释:太后娘娘不允许任何人对她的侄女议论纷纷,更不允许众人非议她与郦夫人共同的母家宁国公府的教养,所以殷氏女的品格,必须是无可非议的。为此她不惜动用了锦衣卫,以近乎酷厉的方式震慑众人。

一直焦躁地在家里想着应对策略的赵夫人,发现丈夫下衙之后虽然脸色异乎寻常的阴沉,却并没有发作,并且禁止家中上下谈论此事,还忍气吞声地受了两个小厮,图个眼不见为净,只敢把他们远远打发到庄子上去,几乎是“供”了起来。

百思不得其解的赵夫人,思来想去,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不由地感慨: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殷太后没有那样灵通的消息渠道,今日一早娉姐儿才把人送过去,不到半日的功夫就给涉事者下封口的禁令。其次,殷太后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倘若她在慈宁宫安享天年之余,还能对锦衣卫这样一支有生力量如臂使指,并非她所生所养的崇文帝,安能容忍她在卧榻之侧高卧?

当年垂帘听政,乃是因为先帝托孤,新帝年幼,无可奈何只能临危受命。殷太后绝非恋栈权位之辈,恰恰相反,她总是竭力避免沾惹是非,并不想让她和崇文帝之间本就尴尬的母子关系更加形同春日薄冰。

至于锦衣卫为何会这样快刀斩乱麻地为娉姐儿“封口”?

说实话,关于这一点,娉姐儿本人也十分困惑。本来,她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预备迎接赵和康的大发雷霆、恼羞成怒,也已经准备好迎接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闲言碎语,以及孙妈妈又是心疼又是恨铁不成钢的唠叨。

谁料她等了大半日,等回来的是一个蔫头耷脑的郦轻裘,以及他格外心虚的微笑,格外夸张的讨好。无论娉姐儿是向郦轻裘旁敲侧击,还是打发下人上街探听风声,关于她和赵和康之间那点龃龉,仿佛从未存在一般,并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不,也并非全无波澜,就在当晚,赵家夫妻二人夤夜来访,带着满满六匣子的金玉珠宝前来赔不是。所谓前倨后恭,大抵也不过如此。赵和康昨夜有多嚣张傲慢、咄咄逼人,今夜就有多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他诚恳地为昨夜的行为赔了不是,又好声好气请求娉姐儿允许他带回沈氏,权当昨夜之事没有发生。

娉姐儿自然是一头雾水,可原因不明,她又岂能贸然收下赵家备的厚礼?

在她的再三盘问逼迫之下,赵和康终于含糊其辞地说出了他态度转变的原因,是整个“都尉办事处”都收到了来自锦衣卫的警告。而警告的内容,不过是禁止他们谈论、宣扬此事,赵和康等人却因为过度的脑补和联想,认定这是来自殷太后的警告,几乎吓破了胆子,深深痛悔招惹了娉姐儿这么个后台很硬的煞星。为今之计,也就只有低三下四地赔不是,争取和娉姐儿重归于好,以期没有在太后跟前挂了号,迎接更可怕的雷霆手段了。

娉姐儿虽然听得一团糊涂,也不认为仅仅是碧云寺重见太后金面,她就会这样怜惜和记挂自己,甚至动用锦衣卫这样的皇家势力暗自保护自己,但既然事态朝有利于她的方向发展,她当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自然,娉姐儿深谙“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所以并没有狐假虎威地对赵和康“赶尽杀绝”的打算,她婉谢了礼物,说了几句场面话将赵和康昨夜的行为推为酒后言行无忌,给他搭了个下场的台子。

至于沈氏,仅仅在怡然坊住了一夜,就又被吩咐着收拾了行李,即将“物归原主”了。

原本娉姐儿想着眼不见心不烦,连人带身契,直接着赵夫人领走完事,但负责传话的云澜又额外多说了一句:“夫人,泠泠姑娘想向您磕个头,当面谢过您这一日的照拂。”

娉姐儿见云澜眼中犹带不忍,不免有几分讶异,随即又明白过来:云澜性子很软,心也很软,又是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通房的,对于似沈氏这样的角色,总有几分同病相怜的同情。而沈氏在经历了这样的风波之后,再被带回赵家,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在等待着她。赵和康一见到她,就会想到今日的恐惧与屈辱,遑论宠幸了,善心一些的,便将她远远地打发了,眼不见为净;若再残忍一些,将她灭口图个眼前清净,一个小小艺伎的性命,没了也就没了,又有谁会为她追索凶手、怜她红颜薄命呢?

娉姐儿心中一软,就点头道:“让她进来罢。”

沈氏很快就进屋了,一进门就似小鸡啄米一般向娉姐儿磕头:“夫人善心,奴婢谢过夫人的照拂。”娉姐儿见她这样的磕法,只怕要将一张如花似玉的脸蛋给磕伤了,连忙制止她,却见她那双形状妩媚的丹凤眼中盈满了泪水,仿佛即将被送去肉铺的小动物,又无助,又恐惧,又可怜。

赵和康像是什么善心的人吗?显然不像。赵夫人虽然善心,但她胳膊拧不过大腿,是做不了赵和康的主张的。

沈氏在赵家当过一段时间的琵琶女,想来深谙这一点,所以尽管不明就里,但对于自己回到赵家之后的命运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了。

娉姐儿想到眼前的小女子也不过是个苦命人,虽然沉沦下僚,只能靠美色和才艺吃饭,却也没有百般谄媚,昨天到此刻的一日一夜,都算得上老实本分。又胆小的紧,连请求自己留下她都不敢开口,唯有磕头乞求垂怜而已,她的心便再度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