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飞来双白鹭 > 第306章 添油加醋如沸如羹

何处飞来双白鹭 第306章 添油加醋如沸如羹

作者:韶华过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03:22 来源:文学城

当怨言传到宋管事的耳朵里的时候,宋管事就意识到,机会也许到了。

但仅仅是怨言,是成不了气候的。此时将这一锅大杂烩放上台面,让夫人知道,不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夫人意识到自己的苛刻,些许给下人们一点甜头,譬如加一点月银,多裁两身新衣,将一日一登册改为三日一登册。这些眼皮子浅的东西,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抱怨,自然也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甜头感到心满意足,停止抱怨甚至歌功颂德。

另一种结果是夫人对怨言感到不满,决定强力镇压,杀鸡儆猴惩罚几个抱怨得最凶的角色,禁止众人嚼舌根,一样也能止息抱怨。当然,这样做会导致道路以目的效果,长此以往累积的更大不满,迟早有爆发的一天。

对宋管事来说,后者或许是更令人满意的情况,但累积仍旧需要水磨工夫,并且没有一个准确的爆发时间点。相当于一切回到原点,仍旧是漫长的、剑拔弩张的等待,而前者更是于己不利。

所以他干脆对上瞒了下来,不打算让这些怨言传到夫人的耳朵里,他要把这锅大杂烩酿成更可怕的东西,让它从人心深处粉碎夫人的尊严和威望,让它变成无可镇压的东西,如此方能彻底打垮仁管事统领的派系,重新回到他宋管事说一不二的日子。

想来夫人能在郦府横行霸道,有一个最最强大的靠山,就是她的娘家宁国公府。

宁国公府是何等的威严荣耀?世袭五代的一等公,昭懿皇太后的母家。因为太后娘娘垂帘听政,等幼帝长成之后急流勇退,维持朝代平稳过渡的功劳,推恩及娘家。放眼盟朝历代的外戚,唯有景元皇后因为救驾之功,其母家黔国公府能与之相提并论。即使在郦家最昌盛的时候,昌其侯府也不足以与之相较。所以追本溯源,宁国公府的荣耀来自太后一人,而夫人的荣耀来自宁国公府。

但宋管事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夫人和太后之间,虽然夫人常常拉大旗扯虎皮,三句话不离太后来给自己脸上增光添彩,但实际上太后娘娘与夫人之间的关系却并不热络。

逢年过节,宫里当然也有赏赐送来,但送礼的都是些身份低微的小黄门,很少有得脸的大太监或者女官上门走动,也没有额外带话。礼物也都是些寻常的节令赏赐,没有什么贴心着意的物事。

再稍一打听,就知道太后娘娘母家有四个侄女,抛开一个庶出未嫁的女儿不提,已经出阁了的三个侄女,待遇也有所不同。

殷家大姑娘自不必多说,她原是太后娘娘唯一嫡女安成公主的伴读,小时候时常在宫里走动的,与太后娘娘的情分不比寻常。太后娘娘也对她关爱有加,时常关心她的起居。命妇朝拜的日子,这位吕家的少夫人也常常到慈宁宫走动。

殷家三姑娘的姻缘本就是太后娘娘做主指婚,体面更不一般。虽然她的夫婿年纪尚轻,官位并不显赫,但因为三姑娘得太后垂爱,并且这一份垂爱在日常的往来和赏赐中有所体现,甘夫人也很器重这个次子媳妇。

如此相较之下,就很容易看出来殷二姑娘并不得太后的欢心了。非但婚姻远远不如姐姐妹妹如意,太后娘娘对她的态度也堪称漠不关心,只维持着最表面的礼节罢了。

那么夫人种种狐假虎威的举动就显得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可笑了。

底下人对夫人的敬畏,多半来自对天威的敬畏,如果让他们意识到夫人不过是个被太后娘娘忽视的侄女,即使对夫人有所冒犯,也不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那么很多事情从此就不一样了。

宋管事就这样将自己精心搜罗来的“作料”添加到这锅大杂烩里,将下人们对夫人的抱怨稍加引导,怨言就变成了质疑:“夫人这样厉害,到底是哪来的底气?明明都不受太后娘娘的看重,还成天拿太后说事,来威吓我们。”

质疑再几经辗转,就成功炮制出流言:“听说夫人在娘家并不受宠,否则为何殷家别的娘子都嫁得极好,她却嫁到我们家做了续弦?”“太后娘娘并不看重夫人,年节送礼都并不上心。”“据说夫人想请太后娘娘出面帮着请宫里的女官,谁料面子太薄请不动太后这尊大佛,没奈何才把大姑娘送回娘家教导,又请了娘家的妈妈过来教规矩。”

观其端倪,后面添加上去的流言蜚语,指不定还有红姐儿和贺氏的手笔,至于个中还有多少人推波助澜,暗中加料,就不得而知了。

这流言传扬开来的时机很巧妙,正是严妈妈这个宁国公府之人回去的时候。流传的途径也很精细,小心地避开了陪嫁集团以及他们的亲善者,让他们一时没有察觉。流言爆发的力度也很强,传到娉姐儿耳朵里的时候,许多仆役的态度,已经从原本的战战兢兢演变为松弛怠慢了。

宋管事这一招确实使得很妙,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对娉姐儿来说,影响不算太大。所谓的一点流言蜚语,对于她饱经风霜的心灵来说早已习惯了,况且比起从前真正带给她巨大打击、对她的名声带来切实影响的流言,家里这一点闲话实在是不痛不痒。

况且认真论道起来,他们说得也不错。想必自选秀之事后,殷太后就认定了娉姐儿是个糊涂人,对她早已失望透顶,不愿多有联系。之所以在娉姐儿成婚的时候派了女官过来撑场面,也只是对她的一点怜悯,以及对她牺牲自己维护家族声誉的一点褒奖罢了。

更重要的是,娉姐儿自从嫁入郦府,就将身边的人聚拢得很紧,她的衣食住行,都有值得信任的人一手把控,因此郦府的下人再怎么疏忽怠慢,实际上对她的生活品质并不能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娉姐儿察觉端倪,分析事态后,还是不禁有些后悔。当初出嫁之前尽管余氏谆谆教导,殷殷劝告,但娉姐儿认为隐忍不是自己的行事风格,也不希望一味的隐忍助长本就嚣张的下人们的气焰,所以另辟蹊径,决定一开始就扬威来立身。

当然,她也参考了余氏的建议,行事和缓了一些,大棒之余还给了一些甜枣。原本以为这样的恩威并施,就能实现权力的平顺过渡,谁料人心里的念想犹如一颗颗种子,一旦埋下,即使一时半刻没有动静,将来只要时机合适,再得到一点点阳光雨露,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去年娉姐儿在郦府仆人们心底埋下的不满的种子,历经一年,再得一些怨言与恶意的催化,如今终于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如果当时自己听从了余氏的提议,办事再和缓一些,态度再圆融一些,将雷霆手段藏在糖衣之下,一切是否就不再是今日的局面了?

娉姐儿情不自禁地如此想着,但很快,她想起自己对自己三令五申的话:不要过度美化当时未被选择的道路。郦家与余氏刚嫁过来时的殷家毕竟不同。郦家是日薄西山的老牌贵族,殷家却是旭日朝阳的新贵;郦家对自己的到来各怀心思,未必欢迎,殷家阖家上下却都满心欢喜盼着余氏嫁进来。两家可谓天差地别,余氏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在自己身上未必行得通。或许自己全盘照搬了余氏的提议之后,郦府的下人会被纵容得更加无法无天,家里更为乌烟瘴气呢?

眼下回首过去,道一万句“早知道”也没有用了,要紧的还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向娘家求助,太后娘娘虽然未必喜欢自己这个“糊涂”的侄女,但在宁国公府里的几位女主人,却都是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姚氏自不必说,花老太太和余氏都是心肠很软的人,知道自己受苦必然不会坐视不管,更何况当年自己主动许嫁,解决了两人的为难,还有这一份情谊在。

只要说动余氏或者花老太太出面,表现出对自己的看重,即使没有太后娘娘背书,也能让郦府这群拜高踩低的人知道,宁国公府出身的嫡女,并不是他们这样的破落户可以轻视践踏的!

但娉姐儿思量片刻,还是不打算就这样向娘家求助。一来离秋闱只有一两个月了,好哥儿是否能够考中举人,关系着西府的境况和未来,显然是家庭中最首要的任务。自己在这个时候请求娘家的援助,无疑要暴露自己的无能和窘迫,引得姚氏和殷萓沅忧心不说,好哥儿也会分心。

二来娉姐儿生性傲气,最不愿示人以弱。前些时候郦府面临经济危机,婷姐儿向她伸出援手的时候,她都出于自尊断然拒绝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从前种下的善意的种子还是结出了善果,在金桔的牵线搭桥之下,娉姐儿陪嫁铺子的生意还是有了起色。她相信这一次也是一样,未必要向娘家示弱,兴许还有别的解决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