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94章 季汉流萤微(1)

汉魏风骨 第94章 季汉流萤微(1)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9 05:09:28 来源:文学城

建安十三年六月。

曹操在许都进封丞相,天下震动,百官朝贺。

曹操当丞相后,崔琰迁为丞相东曹掾,为曹操征辟了大批士族子弟入丞相幕府为官,例如杨修,晋升丞相府主簿,随侍曹操身侧;例如陈群,参丞相军事,亦随侍身侧。

不仅如此,曹操还提拔了不少寒门子弟以及谯沛子弟,其中便有昔日好友之子丁仪丁廙。曹操特别点名,拔升丁仪为西曹掾,丁廙为黄门侍郎,刘桢、应玚为丞相掾属,陈琳为理曹掾属并丞相门下督,阮瑀、路粹为丞相仓曹掾属,徐幹仍为军谋祭酒掾属。

丁仪,正是昔日曹银的婚配人选。

酒兴之余,曹操亲自接见丁仪丁廙两兄弟。他当众考问了丁仪数件刑狱之事,丁仪无不应答如流,曹操开怀大笑,醉醺醺地举着酒杯说道:

“丁掾,当世妙士也,纵使其两目皆盲,孤亦当配爱女与此君,何况但眇?是吾儿子桓误我。”

丁仪闻言,略略变色,旋即满脸堆笑,这才知道,当年自己差些成为当朝丞相的女婿。

曹丕在席下坐立难安,有些尴尬。

崔缨一时不知该笑还是忧虑。

历史上,丁仪正因此忌恨曹丕,后来又与丁廙将曹植推入储君之争。

那日宴席暗流涌动,气氛极其怪异。

崔缨宁愿自己真能做到高高挂起。

可是不。

……

夏天很快就过去,曹操预备了数月,终于在七月,开启南征荆州之旅。

此次行军,曹操只带了曹彰、曹植二子,连卞夫人都没让跟去,至于令曹丕留守许都,用意与当年邺城安排如出一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此征,不单图谋荆州,更意在江东。只要江南一统,这天下,从此便当姓曹了。

崔缨在烈日下长跪,请求了数日,曹操才应允她随军。

“你想随孤一同南征,终须有个缘由。”

“缨确有机密要事禀明,而今不说,只是时机未至。丞相不过随携一侍从罢,又有何难?”

曹操想起了郭嘉,他将信将疑。

为了行军方便,崔缨本不欲带侍婢,文兰却执意要与同行,于是只好如此。

曹丕送行南征军,抵至颍阴曲蠡,那日,荀彧也恰好奉朝令前来犒军。

尚书令是近帝之职,崔缨心想,荀彧此行并非曹操安排,而是汉献帝的独特“用心”。

宴会上,曹操难得询问荀彧:

“今当伐刘,孤固知刘表守成之君耳,不知为虑,然荆襄粮备民广,若欲急下,策将安出?”

荀彧再拜:“今华夏已平,南土诸侯自知窘困矣。明公成竹在胸,何须问彧?不过显出宛、叶,迷惑敌哨,而轻装道行罢了,暗度陈仓之策,用者虽频,贵在良机。刘表帐下,多为荆州士族,保全之心已非朝夕,更不论有御敌心者,彼时闻得明公率军南下,定然慌乱无策,但图全己,何虞公当掩其不意,兵临城下呢?”

曹操拍掌笑道:“妙哉,兵贵神速,文若深知孤意!若奉孝犹在,亦当有此论断!”

酒过三巡,众宾其乐融融。

曹操谦逊地说着不胜酒力,自引几个武官出帐巡营,留下曹丕招待余臣。曹丕虽较以往收敛不少,但仍意气风发,寿祝众臣开怀畅饮,数樽罢,滔滔不绝,开始趁机向他们请教治国用兵,也谈陷阵武技。

当年那个骄傲自信的曹子桓,仿佛从未隐去。

崔缨仍是像往常一样,以男性装扮坐在末席后座打盹,自觉无趣,正想悄然离席,忽而听见素来沉默的荀彧开口道:

“听闻公子极善左右射,此诚难得。”

曹丕显然十分意外,连忙恭敬起身,走到荀彧席前敬酒,笑道:

“君不见,余于马上射,满弓长挽,跃如欲发,自颈口而纵矢,俯则中左靶马蹄二枚,仰则中右靶月支三枚。”

荀彧莞尔:“诚如是,还请公子细谈,彧洗耳恭听。”

曹丕神秘一笑,面朝众人,轻掩袖口,作拉弓状:

“诸君皆知,靶场有界,靶桩更是死物,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乎平原,奔赴茂林,追兔逐鹿,张掩鸟兽,捕獐猎豹,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

军祭酒张京在侧座闻得此言,忍俊不禁,回头看向荀彧后,拊手笑着连连称“善”。

荀彧亦点头浅笑。

得到当朝尚书荀令君的赞誉,曹丕相当惊喜,他得意洋洋,仍旧回归旧座,开怀宴饮。

崔缨同样为曹丕感到高兴。

自从曹冲离世后,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笑得如此开心了。于是及至散宴,崔缨有意亲近上前,伺机向前攀谈。不曾想,曹丕正眼都不瞧她一下,只自顾自与曹真、曹休等人交谈,把她晾在原地,无比尴尬。

崔缨长叹一息,笑容渐渐褪去,转身黯然离去。

此一别,只怕要赤壁战后才能再见了。

那时,他曹丕还会忌恨着当日仇怨吗?

崔缨不愿再去想,只得弃了酒樽,好没意思地走出营帐。

在军营里晃悠了一会儿,崔缨便回了己帐,却听帐外有一小厮悄声来报:

“女公子,我家先生有请。”

“你家先生是谁?”

“荀令君。”

崔缨一听是荀彧,瞬间提起了精神。

自从诏狱事情败露之后,她再没有跟荀彧说过话,崔缨更是心虚,后悔没有听他的话,早日将杨夙送走。这会犒军的间隙,怎么偏偏找上她了呢?

崔缨鼓足勇气,躲开巡逻的曹兵,前后观察,跟那小厮来到许都汉使主帐。

荀彧早已从筵席中退下,端坐在案前,焚香沏茶,不知喜怒。他屏退左右,招呼崔缨安坐。

崔缨后退一步,并不敢落席,扬起袖子拱手再拜:

“崔氏小女,见过尚书令。”

“不必多礼,起来吧。”

崔缨揣手入袖,立在台侧,不敢直视荀彧,只遥遥地瞥见他手中似有竹简一二。

“你名唤——崔缨,是吧?”

“是。”

“好名字,”荀彧捋须,“是奉孝给你取的么?”

“是我阿翁取的。”崔缨泰然答道。

荀彧点头,从席座中起身,在帐中踱步,喃喃自语道:

“诗礼簪缨之家,清河崔琰,久负盛名。然在下观姑娘行止,却并不像清河崔氏贵女。”

崔缨汗颜,掩袖拜道:

“士庶有别,英雄却不问出处。郭祭酒寒族出身,承蒙荀先生当年慧眼识才,得以效力于曹公帐前。缨虽不敏,性顽且劣,倒也有一身浩然正气,乐学好问,欲展巾帼之志以扶危拯溺,‘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下多谢令君褒赞名姓。”

荀彧莞尔:“不愧是奉孝的徒弟。”

崔缨微笑。

“可是‘扶危拯溺’,未免口气太大了些。这天下,不知要动乱多少百年。小姑娘,当你落水遇难时,可自救否?”

“不能,此次出狱,还不曾谢过令君。请您受崔缨三拜。”

“孩子,你太客气了。”荀彧负手站立,目光投向帐外。“这段时间,为了杨叔夜的事,你受苦了。”

“……”

“你既拜了奉孝学艺,学了不少军政律法。若是今后在邺城难以立足,可来许都,尚书台书阁大门,永远为姑娘敞开。”

崔缨抬头,凝望着那个如孤松般挺拔傲岸的长衫背影,不禁有些感动。

崔缨明白荀彧的意思,也猜出来他想试探自己,究竟向曹,还是向汉?崔缨并不想过早表态,跟许都的宫廷,许都的尚书台扯上太多关系,对她这个特殊身份而言,实在关乎人生命运。历史上曹植对汉室的态度尚且暧昧,她怎么能不跟荀彧保持距离呢?

“多谢令君。缨儿年纪尚幼,学识浅薄,不比才女蔡琰蔡夫人,尚书台任职,还须从长计议。”

“去把案上的文书读一读。”荀彧忽然说道。

崔缨愣住,不解他何意,但还是照做了。只见那卷被荀彧读过的书简,上书:

“……罪状二: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宁,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言‘我大圣之后也,而灭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罪状四: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与白衣祢衡言论放荡,衡与融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也。’融答曰:‘颜渊复生。'……”

崔缨读完,起了一身冷汗,她认得出来,这些都是新上任的丞相仓曹掾属路粹的字迹。路粹其人颇具才华,擅写章表,言辞尖锐,攻击性很强,很受曹操青睐,相府上下没有不听过这个书生名字的。崔缨当初在建章台上写的“赋”就被他奚落过。

可是现在,路粹句句都把孔融往死里参奏。

荀彧转身,叹息道:“当初姑娘身陷牢狱,是孔融与我一同向丞相劝谏,重查当年杨叔夜一案。他确实与杨夙私交不错,孔融、路粹、杨夙、阮瑀、王粲,乃至曹丞相,都曾是蔡中郎的门生。而今因朝议政见不同,孔融与丞相常多龃龉,路粹便搜罗了不少孔融的罪状,欲置其于死地。”

崔缨埋头沉默良久。

“我明白的,荀先生。可是缨儿只是一介女流,并不能为孔少府做些什么。”

崔缨知道,荀彧并不需要她做出什么,荀彧也心知肚明,路粹背后的指使人是谁,让她亲眼看看她的救命恩人,转眼要被曹操处决,崔缨忽而觉得,荀彧是个外热内冷之人。他和郭嘉不同,对崔缨没有多深厚的怜悯,他的心都在汉室。

数月以来,崔缨的叔父崔琰一直在许都。崔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跟像荀彧那样心倾汉室的重臣交往。联想到崔琰最终被曹□□死的结局,崔缨闭上了双眼,实在害怕,害怕一眨眼,就到了那个可怕的将来。

历史不可逆,清河崔氏也是荀彧拉拢对象,可她崔缨只是一个弱女子,到底要怎样平衡在崔曹两家?好苦,真的好苦啊……

几滴眼泪落在了她的手背上,崔缨伏地,再拜荀彧。

“荀先生,人生在世,自当知恩图报。请让缨儿最后尽一点绵薄之力。”

“嗯?”

“缨愿为令君代笔,作一表文,呈给丞相。”

“表为何名?”

“《代荀令为孔融陈情与曹公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