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92章 兔笼定死罪

汉魏风骨 第92章 兔笼定死罪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7 11:03:06 来源:文学城

乌云阴聚,风沙漫天,湮没了许都城门牌匾,尘土呛得崔缨直咳嗽。

执戟卫士傍列,诸公子策马在前,她独徒步于后。

虽是日暮,到底夏日昼长难捱。俯首默然,裙摆与绣鞋沾尽污泥,她心如死灰,眼皮沉重得再难睁开,行路也左摇右晃,了无生气。

城内早有卫兵驱清街道,围观的百姓不多不少,他们伫立道旁远远遥望着,令崔缨如芒在背。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指指点点,摇头叹息;或神情麻木,见了曹操的车驾便误以为皇帝,只知高呼万岁。

杨夙说的不错,许都有场腥风血雨,已经拉开序幕了。

这场腥风血雨,隐藏在无人得知的暗处,必然是从今日开始,可到底有没有结束,她也不知道。然而此时此刻的煎熬,确是她与命运抗衡、违逆历史的代价,更是背叛曹氏亲友的惩罚。

往日从城门口至大理狱所,不过短短数百步,可今日一行,崔缨却觉得,走尽了一生的骄傲与自尊。

她永远不能遗忘的某年月日,贴满耻辱字条的傍晚,以罪人身份,穿着血色罗裙,身负枷锁,低头失意,徒步走过许都街头。

……

昔日常来公务之地,今日再入,她竟已成阶下囚。那时,崔缨还可惜自己只能留在阁间抄写文书而无机探监,此番倒是极妙,可亲身体验了。她自嘲般暗想道。

三两狱卒引她来到一处单间后,随手推搡着,叫她跌了个踉跄,直扑在干草堆上,随即身后便传来上锁的声响。

崔缨疲惫地睁眼张望,发现这是一间寻常的牢房,可狱卒脚步声渐远,她才发觉这儿无比幽暗与寂寥。

曹丕说的不错的,昏暗的狱火是在远处高墙悬挂,囚徒是触碰不得的。

这间牢房,三面是泥墙,邻处皆是空牢,只有身后小木窗的缝隙间,还透出几缕亮光。

崔缨忽然觉得震怖异常。

她这才真正感受到杨夙当年幽禁的绝望。

心在乱撞,崔缨扶墙而起,在黑暗里张皇失措,四处摸索,却一手摸到墙面一个光滑的会移动的物体,吓得她浑身战栗,慌忙后退,却一脚踩到干草下细长的尾巴样的东西。

刹那间,如触电般,她退到了牢栏前。还没等她反应过来,窗外便射入几道白光,在闪电霹雳声里,映照着房梁上一只八脚大蛛的模样。

崔缨终于忍不住掩面失声。

她从小天不怕地不怕,只怕三样:虫、蛇、鬼。

不论前世还是今生,她都不曾畏惧过所谓的雷鸣。可她怎么也想不到,那夜过后,将落下一生的雷雨阴影。

这个地方哪里只是监狱,明明是地狱。

彻夜雷鸣轰隆,彻夜瑟瑟发抖,彻夜不眠不休,她的恐惧被拉扯到了极致。

……

一大早狱卒就来查岗,还用刀柄敲了敲狱栏。崔缨睁开眼,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紧紧拽住他们的衣袖不放,嘶哑着声音道:

“狱吏大哥!狱吏大哥!快代我通传,我要见司空!我要见司空!”

“司空?”他们轻蔑地笑了,一把将崔缨推回牢里,“曹司空是你爹还是你爷爷呀?想见就见?”

“不是的,从前我就住司空府,我是曹司空的义女!”

“呵,还司空义女,做什么大梦呢!管你是谁,进了我们兄弟管的这块监牢,向来只有等死的份儿!上头有令,不能给你一滴水一粒米,好自为之吧。”

什么!曹操已经定我死罪了??——瞳孔放大,崔缨双手抓住狱栏,滑落在地。

狱吏已经笑着走远了,她却还自顾自发愣。

不可能!不可能!曹操怎么可能会杀我?——她喃喃自语。

怎么不可能?历史上他不就这样干了吗?——脑中忽然飘出一个声音。

不会的,不会的,他只是一时生气。

可是,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

完了,完了,曹操不肯见我,一切都完了。

当初意图跟杨夙远走他乡时,口口声声不承认自己是曹家人,如今求生的时候,倒想起自己是曹操义女了?崔缨啊崔缨,你可真是厚颜无耻呢!

她蜷缩成一团,把头埋进臂弯里,绝望得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果真,一连两日,不论崔缨怎样恳求,曹操就是不愿见她,甚至连个解释的机会也不给。崔缨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深渊,独对冰冷的墙壁,顾影自怜起来。

白日监牢潮湿闷热,还有蚊虫叮咬。夜里则是无尽的寒冷与孤独,还有远处哭声萦绕梁间。两日未进水米,口焦唇裂。夜间睡不着,白天只能全身乏力瘫在干草上。头发凌乱,人模鬼样,前所未有的狼狈,让她不得不怀疑——这场汉末重生游戏,她是否真的走到了临界点?

叩紧手腕,虎口那道杨夙划伤的刀疤还在隐隐作痛,可更大的刀伤在心头。

她可以忍受再多的刑罚责骂,却最不能忍受昔日亲朋冷眼,更承受不住从期望的天堂跌落遗弃的地狱。司空府义女不知何罪披锁游街,不知道此事该怎样轰动全城?不知司空府众妻妾,又当如何看她?不知叔母深夜,可会反侧不寐,偷偷抹眼泪?

委屈、羞恶、恐惧、不甘、哀伤、愤怒、恨意……百感交集,生不如死。

奉孝,奉孝……对不起,对不起,我不能完成你的遗愿了,我真的好没用啊……怎么会这样,怎么会变成这样……我还有那些话没跟曹操讲呢,我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牢里啊……

到了第三日,监牢外又出现了狱吏的身影。

崔缨双眼迷离,却分明看见他们面面相觑,端进一盘胡饼,还有一大碗清水。食物的气息,瞬间吊起她支撑着爬过去的力气,经过艰难的探取,终于抓住一张胡饼。崔缨喜出望外,顿时打起精神劲,先一口灌下清水,然后又大口啃咽着胡饼,一直吃到呛。

一双朝履悠悠然靠近,两名狱吏也随之闪开了身影。

她猛然一抬头,果见曹操叉腰站在狱外。

是啊,狱吏焉敢私自给食于死囚?她怎么忘了呢。

崔缨再不能咽下一口胡饼,只能不停地抹泪。

再次见到曹操,她再不能忍受住,直俯身哭着叩头。

“崔缨知错了,求司空留我一条性命!求司空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

曹操默然,不知喜怒,但他随即挥手,教狱吏将崔缨带到了审讯间。

他自安坐于榻上,崔缨伏跪于地,收敛了眼泪。

“缨儿——”曹操声音略显疲惫。

“在。”崔缨竖起耳朵仔细听。

“孤只问你,汝何以识得杨夙?可是奉孝教汝这般行径?”

崔缨慌忙摆手:“与郭祭酒无关,都是缨儿一人所为,万望司空明鉴!”

曹操眯眼,全然不信她的说辞,于是她继续辩解道:

“缨儿自入大理文职以来,每日所对,不过文书而已,苦于无入监亲身探查之机。年前,我途经诏狱门口,偶遇一洁狱车吏,他的老母身患重疾需要有人侍奉榻前。我见其家境困难,寻不得其他人手,便生怜悯之心,更存探监私心。这才与杨夙有所交集。

“清扫那日,我为杨夙胁迫,不得已告知其身份。杨夙却同我讲,他是郭祭酒的故人,他曾从学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与家叔也是同门挚友,此番陷狱,更有莫大冤屈。那个时候,叔父尚在邺城,缨儿便自作主张,尽依其言行事,助其越狱。然杀人替身事,确非缨儿所为。”

“一派胡言!他杨夙何曾拜郑康成为师!”曹操皱眉,击案而起。

崔缨惶恐不已,却面不改色地继续说道:

“这些都是杨夙说的,缨儿愚钝,一时竟错信贼人,缨儿知错了!”

“真是糊涂!孤之义女,竟为人利用!”

曹操恼羞成怒,却将信将疑。

救杨夙一事,郭嘉提点过崔缨,荀彧也提点过,可绝不曾教她杀人放火。他们都嘱咐过她,要护住曹操的颜面才有生机,此番闹成这般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崔缨将过多的肮脏置于明面。

但经过方才这一番“肺腑”陈词,曹操念及她出自善心,且误闯诏狱情有可原,加之年纪尚幼,不免被人欺诈,竟就此了结此案,只教狱吏鞭杖各二十加身,以示有刑惩戒,便遣人送崔缨回了曹府。

虽是区区鞭杖,平日倒还受得,只是近三日少进水米,早虚弱不堪,于是处刑完毕不多时,崔缨便径直疼晕过去。

……

在榻上趴了三日,崔缨才得下床,好在诸事已定,不必再有性命之忧。

劫后重生,心有余悸,虽有曹操严禁,然众口悠悠,她私藏罪臣之事早传遍了许都城。失却曹操宠信,大理文书公务之事,自然再轮不到她参与,禁足在司空府里,见不得崔家人,崔缨也不知这几日朝中言语,如今,不过曹家圈养的宠物而已。

三日里,只有淳儿和节儿两人敢悄悄探望,且偷偷垂泪,其余诸姊妹兄弟唯恐避之不及,于是崔缨拖着病躯,倚在门口怅惘不已。

心下挂记曹丕伤势,跟卞夫人求请后,她决心徒步前往他府中谒见,然而还未登上府门口台阶,就被守卫一番驱逐。

“二位兄弟不记得我了吗?平素我常来的。”

守卫面面相觑,冷漠作揖:

“缨姑娘哪里的话,卑职们身份低贱,岂敢与缨姑娘以兄妹相称。”

“我要见子桓哥,你们拦我作甚?”

守卫冷冷笑,一个说着“公子有令,缨姑娘就别为难卑职们了”,一个说着“还未祝贺缨姑娘免罪出狱,卑职失礼失礼”……

曹丕不愿见她,就连守卫也陌生无礼。

崔缨心想,应是当日之事他们都知道了。

昔日随侍曹丕左右的七名武士,一朝出城,无一生还。想来从此世子府上下,都不愿再像从前那般与她亲近了。一想到那日卫大哥惨状,崔缨心惊肉跳,愧疚不堪,也不肯悻悻离去,只眼巴巴望着紧闭的大门,自责不已。

“缨妹妹几日前的事迹,确实辉煌,子桓不愿见你也是应理。”

崔缨泪眼婆娑回头,却见夏侯尚冰冷着张脸,挽臂站在身后。

“伯仁哥,你的伤……好些了吗?”

夏侯尚鼻哼一息,将目光投向了别处,只微微点头。

让此人说句“谢谢”已比登天还难,崔缨并不奢望他会帮自己在曹丕跟前求情。于是崔缨低下头,正预备离开。

他突然问道:

“那七人中,有一人与你极要好的吧?”

崔缨站住,哽咽不言。

“就这么死在你眼前,你不心痛?”

“我会尽我所能弥补的!我会好好赡养他们的家人……”崔缨红着眼看他,声音渐渐小下去。

“呵,都是一等一的死士,哪里还有什么亲眷呢?”

闻言窒息,崔缨强忍住心中悲痛,缓缓问道:

“卫大哥……他叫什么名字?认识这么久,我竟从未问过他。”

夏侯尚抱臂冷笑:“燕代多名马,燕赵更多慷慨悲歌之士。他原是易县人氏,自幼失了双亲,去年北征乌桓,他与子桓讲,想归乡祭奠,到底因为战事耽搁下来。如今人已入土,何须再问名姓?”

今后数年,曹操都不会对冀地用兵,想来她也绝无机会再回易地,更不能亲自给卫大哥祭奠双亲了。又想起临渝城郊,还葬着另一座孤坟,崔缨一时悲慨不能自持,站不住脚跟,泪珠啪嗒啪嗒摔在地面上。

夏侯尚笑了笑,思忖半晌,忽而踱步走近,俯身轻问:

“先别急着悔恨,我且问你:兔子呢?”

“什么……兔子?”

“那日猎场的兔子。”

崔缨难为情地转过头去,犹犹豫豫:“被我放了。”

“放了?”夏侯尚又气又想笑,“那是我猎得的,你预备怎么赔我呢?”

“……”崔缨一时语塞,没想到夏侯如此小心眼,气得只别过脸去,他却故意转到她面前。

“兔子放了可以再抓,人放了可就抓不回来了。缨妹妹欠子桓的,又预备怎么赔呢?”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还在装疯卖傻呢?”

夏侯尚冰冷地看着她的眼睛。

“诏狱一事,分明是你与郭祭酒、荀令君串通好的。”

“你胡说!”

夏侯尚步步逼近。

“郭祭酒、荀令君与杨叔夜本就有故,若无荀令君暗中相助,你以为,你们当真能顺利出狱么?世人总不会过分苛责一个逝者,郭嘉,不过代司空做了司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而杨夙此人,素以心狠手辣慑敌闻名,他在子桓面前如此待你,不过是让你拥有洗白的机会,让你在曹家尚有立足之地。子桓也许将信将疑,可司空不同,司空最不缺乏的就是猜忌,他也最熟悉杨夙之为人。所以你们瞒得过子桓,绝对瞒不过曹司空。”

崔缨沉默良久,面不改色地与夏侯尚对视道: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伯仁哥下次记得,打蛇要打七寸,徒手抓蛇,更需扼住其颈部,否则,必为其反啮。”

夏侯尚不觉间瞟了眼自己手上未愈合的伤,冷笑道:

“你胆子不小,从未有女人敢碰我,上回碰我手臂的女人,是名舞姬,在一次军宴上。”

“哦,后来呢?”

“后来她死了。”

崔缨惊出一身冷汗。

“你杀的?为什么?”

夏侯尚不答,只嗤笑着抱臂踱步一旁。

“缨妹妹终生都须铭记,你的命是子桓救的,武艺是子桓教的,这些年,子桓没少替你操心。吃里扒外的事儿,但愿不要有下次。我和子桓一同长大,从未见他这般伤痛,究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一连数日都闭门谢客。然而论及愤怒,子丹较我更甚,他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这几天,最好别让他瞧见你。”

崔缨喉咙堵得难受,只敢颤声问:“子桓哥,他……他的剑伤如何了?”

“好多了。”

“医官怎么说?会留疤吗?”

“会。”

夏侯尚回过头来盯着她,补充道:“医官说,幸而有人及时包扎止血,若再晚些,性命便堪忧了。缨妹妹,错既酿成,唯弥补而已,你,好自为之。”

说着,夏侯尚便扬鞭上马离去了。

留她久久停驻原地,回望公子府紧闭的朱门,怅惘失神良久。

她一面羞愧自责,一面恐惧忧虑。

曹丕……应该对她挺失望的吧?可是错已酿成,将来她,又该怎么偿还呢?罢罢罢,说不清,理还乱,大不了,这条命还与他便是!

回府后,崔缨头晕脑胀,因背伤尚未痊愈,困倦得不行,她自扯下青帘帐,趴在榻上,正要入睡,谁知忽又传来敲门声。

“谁?”

“我。”

“你是谁?”

“是我啊,还没听出么?”

听出是曹植的声音,崔缨拉过被子蒙上,故意跟他怄起气来。

“管你是谁,司空交代了谁都不让见的,请回吧!”

只听见门外一声笑,随即“吱呀”一声,曹植推门进来,站在门边。

他隔着翠屏与青帐,侧对着崔缨说道:

“缨妹妹好精神,一能下床便出府去触霉头,当我不知呢。”

“哼,你可真爱偷听人讲话,都说一母同胞,子桓哥就从不像你这样。前几日都不见你来,今儿个倒殷勤,想是还记恨着那日之事又来取笑我呢!”

听着曹植的脚步渐渐近了,崔缨却藏在被窝里一声不吭。

“那日?那日是哪日?我不记得了,兴许阿缨说的,是猎场那日罢……”曹植莫名憨笑,“哦哦,是那日,那日幸有缨妹妹不顾男女大防,才救得伯仁哥一命呢。不过,适才在二哥府前,为何还对着他哭鼻子呢?”

“曹子建!你若再取笑,我就将你打出去了!”

想起猎场场景被他看见,崔缨的脸就阵阵煞青煞白,好在有被子遮挡。

曹植就榻沿坐下,撩开帘帐,凑前轻拉薄被,柔声道:

“阿缨,素昔恩怨都一笔勾销吧,我……还是挺怀念与妹妹畅谈文史的日子的。”

崔缨心下一动。仅仅只是怀念么?在你心里,我究竟又算什么?

曹植见她不理会,便佯怒道:

“嘿,我可是好心给你带好消息来了,你反倒拒人门外,可忒无礼了。”

闻此言,崔缨小心翼翼地从被子里探出脑袋,瞄见那双宛若秋波的晶眸后,她小声问道:

“我如今是过街老鼠,能有什么好消息呢?”

“好消息就是,父亲今日改主意了,已下令为杨叔夜平反。”

“什么!?”

崔缨惊坐而起,无意触及腰背鞭伤,疼得直皱眉。

“其实,这几日,都是冲儿与周不疑反复调查当年卷宗,在父亲面前说了许多利弊,不然,缨妹妹以为,就凭你那几句话,能将父亲哄了过去?你崔缨是怎样的人,我何尝不知?唯有杨夙一案上,我实在迷惑,百思不得其解。他杨夙究竟是你何人?值得你如此?”

“……”

“怎么,对我也不坦诚么?”

崔缨惭愧不已,又趴回了榻上,将头埋进了臂弯里。

“真的只是朋友,真的只是同情,真的只是一时冲动看错人而已……四哥,你信吗?”

“信,自然信!可你说你不曾对此人用情,谁信呢?”

“太荒谬了,外间已传成这样了吗?”

曹植顿了顿,缓缓说道:

“其实,那日清晨,我见着你出去了,可我看皎皎从你房中跳出,追着你跑,我就把它抱起了。那时我便晓得,连皎皎你都没带走,想来是绝不会离开的。”

“那,是你跟二哥报信的吗?”

“子建之为人,阿缨又何尝不知?”

崔缨被他一本正经的样逗笑了,却又想到这几日的伤心事,于是伏在榻沿仍作愁容。

“可是,我到底丢尽了司空府的颜面,司空再不会信任我,再不会喜欢我了,郭祭酒的遗愿,兴许我永远也做不到了……”

曹植掩嘴笑,忙推了她一把:“父亲不过想磨磨你的锐气,教你吃点罪,长些记性,省的下回又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可说起郭祭酒,他的遗愿不是希望你开心吗?”

崔缨沉默不语,心下暗想:

真的只是想磨磨我的锐气么?还是真的生气,放走了他爱而不得的良臣呢?

曹植起身离榻,悠悠然在堂下踱起步来。

“阿缨在牢里那几日,倒是错过了朝堂好一出戏!”

崔缨忙竖起耳朵仔细听。

“杨夙未死一事,为天下尽知,朝中大臣对此褒贬不一,昔日与杨夙兄弟二人交好的少府孔融更是施压,当廷与父亲抗礼。不知为何,听闻后来,荀令君亦卷入此事,更为杨夙求情。父亲为了秉持公道,不单听了冲儿之言重查当年杨夙谋逆之事,更下自省令,希冀杨夙重回许都,君臣尽释前嫌。”

“孔少府?他曾是杨夙祖父杨赐的门生,对吧?”

“嗯,不然,他何以再敢触怒父亲?前月他上书反对禁酒令,早惹了父亲一身不快呢。哎,你说,要是上回我偷喝酒的事儿被发现了,父亲可也会赏我四十鞭杖呢?哈哈哈,到时只怕二哥也会被我牵连!”

看着曹植天真地谈笑,崔缨不禁叹了叹气,暗自庆幸,他不曾将田猎那日杨夙欲行刺曹操之事抖出。

她自以为,是她凭一己之力掀起了许都风浪,原来不过充当了曹操与士族相争的一枚棋子:

杨夙出身弘农杨氏,其父杨彪曾是汉廷太尉,如今虽已退居不问世事,也仍在朝中颇有声望,且其弟杨修更是朝中新秀。杨夙当年因亲汉而卷入衣带诏事件,与世家向来交好。如此一来,便演化成杨、崔、孔、荀四大世家与曹氏的博弈,崔缨劫囚藏匿之罪反而变轻。

孔融如此张扬地涉足这场血雨腥风,想来已为己埋下祸端。至于所谓的“自省令”,不过曹操顾忌杨夙当年在曹营中的影响力,用以收服人心的手段罢了。杨夙并不会为此感激,更不会回来。

那个人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而眼前之人,数日前还与她吵得面红耳赤,如今竟似个没事儿人一般与她说笑,可见他确非狭隘之人,然而崔缨自己到底对当初在邺城之事耿耿于怀,于是问他:

“子建,那你如何看待杨夙此人呢?你相信他曾是极好的吗?”

“杨叔夜啊——”曹植坏笑道,“常听二哥讲,此人最擅花言巧语,就这以点还真与缨妹妹你极像!”

“谁与你玩笑呢!快说说罢。”

曹植即刻重新坐回榻沿,严肃起来:

“当年,我年纪虽幼,却十分仰慕此君,荀令君风雅自持,郭祭酒放浪形骸,杨叔夜者,可谓兼之矣。从京洛少年,到汝颍游侠;从当世俊公子,到明君良佐。入则与父亲相议军国大事,运筹帷幄之中;出则持节掣剑,应对诸侯。如此少年英杰,真不愧父亲帐下第一儒将!

“后来谋逆事发,我心里也替他抱屈的。再过几年,再听军中老兵们谈起此人时,又多是夸誉之词。况我从未见父亲对臣子这般矛盾,又知以你之性,断不会轻信外人,可见杨夙确有过人之处。若这杨叔夜晚生十年,兴许真能与我共结友生之义罢。

“然而时过境迁,人心总会变。我不知你与他究竟有何恩怨,但他既出言伤害于你,可见此人与你并不相和,他都不顾及你的感受,不单说绝伤人的话,还利用你逃脱法网,你为何还要怕伤害他呢?好妹妹,毋复犯痴,自己的快乐最重要哦。

“你口口声声,说他是你朋友,究竟该清醒些的,你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而不是他杨叔夜。你最好的生活就在当下,而非与其不可能的将来。”

“谁与他杨夙有将来啦?”

崔缨觉得好气又好笑,便把头蒙进了被子里,侧身对着曹植,小声嘀咕了一句:

“我跟他只有过去,而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我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