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50章 十五及笄礼

汉魏风骨 第50章 十五及笄礼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4 19:27:57 来源:文学城

五月廿一,千呼万唤的十五岁笄礼,终于到来。

是日清晨,鸡鸣报晓,盥漱毕,兰汤沐浴,崔缨着采衣采履,安坐于东厢。

铜熏炉中燃着丁香,烟雾缭绕,东厢毗邻正堂,夹道里琴师正弹着《猗兰操》。

此次笄礼,由卞夫人作主,曹丕作赞礼,蔡琰任正宾,曹宪作赞者,有司一人,执事、摈者若干。

卯时末,迎宾就位,邺城各望族女眷皆至,主宾各自落座。

辰时整,卞夫人起身致辞开礼,朗声长吟:

“曹缨,入席行笄礼——”

朱门张,玉帘开,晨曦入。

曹宪先出,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崔缨则以笄者身份出屋,轻盈步履,行至中庭。先面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后入竹席,西向跪坐。曹宪持桃木梳为她梳头罢,将木梳置于席南。

南向坐的蔡琰起身,东向坐的卞夫人起身相陪。蔡琰于东阶下盥洗双手,以洁帕拭干,与卞夫人相互揖让后,各自归席。

崔缨小心起身,转身向东正坐。旁有执事三人,各持一托盘,分别奉上发笄、发簪、钗冠。蔡琰起身来到她的跟前,高声吟颂祝辞曰: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她跪坐于席,为崔缨绾发加笄,然后便起身回了原位。曹宪象征性地正笄罢,崔缨直起身子,面向诸宾。

此刻,一支碧绿的青莲玉簪,正在晨光下熠熠生辉。

宾者莫不作揖祝贺。

崔缨回到东厢,曹宪从有司手中取过旧衣,为她换上与发笄相配的素衣襦裙。崔缨着此裙出房,向西席的卞夫人行正规拜礼。

“一拜,谢阿母阿翁养育之德——”

崔缨东向正坐,蔡琰再洗手,从执事手中接过发钗,来到她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曹宪为她卸去发笄,蔡琰跪坐,为她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曹宪帮她象征性地正发钗,宾者向她作揖。崔缨再次折返东厢,曹宪取衣协助,为她换上与发钗相配的曲裾深衣。

崔缨着深衣而出,向来宾展示。然后向北席的蔡琰,行正规拜礼。

“二拜,谢蔡夫人教导女学之恩——”

崔缨东向正坐,蔡琰再洗手,从执事手中接过钗冠,来到她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曹宪为她卸去发钗,蔡琰跪坐,为她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曹宪帮她象征性地正冠,宾者向我作揖。崔缨再复折返东厢,曹宪取衣协助,为我换上与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终于,崔缨着大袖礼服、头戴钗冠出房,向来宾展示。面向南面诸宾,行正规拜礼。

“三拜,敬诸莅临来宾,蒙此荣光,小子之幸——”。

诸宾齐齐拂袖还礼。

摈者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之位摆好醴酒之席。蔡琰揖礼,请崔缨入席,崔缨站到席的西侧,面南而立。

蔡琰面西,曹宪奉上酒,崔缨转身向北,蔡琰接过醴酒,行至她席前,念祝辞曰:

“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崔缨行拜礼,接过醴酒。蔡琰回拜。崔缨入席跪坐,将酒撒些在地上作祭,然后持酒樽,象征性沾唇,再将其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她双手接过,象征性地吃了些。她对着正宾再拜,蔡琰答拜。

起身离席,立于西阶东面,崔缨面朝南。

蔡琰起身,向东而立。卞夫人起身,向西而立。蔡琰为她取字,念祝辞曰: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子嘤。”

崔缨即刻答曰:“子嘤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

崔缨再向正宾行揖礼,蔡琰回礼复位。

崔缨跪于卞夫人面前,卞夫人深情教诲道:“汝少孤流离,幸赖神佑,还归士门,后转宗曹氏,祗若期年。今汝年已十五,谨当从容,行依妇则,待字闺中,毋忘府训。”

崔缨伏首静心聆听,对卞夫人行拜礼,答话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最后,崔缨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她立于礼台中央,依次对正宾、观客、乐师、有司、赞者、卞夫人作揖行礼,众人微微点头作礼。

三拜三加,饮酒聆训,乐毕礼成。

众人皆贺,卞夫人携崔缨手,复行揖礼,致谢来宾。

我崔缨,在这个世界,自今日起,正式成年了。

待字闺中?走汉代女子旧路?不可能的。

崔缨望向府墙外的万里晴空,眼中愈发增添坚定之色。

仲夏的日光十分刺眼,然而司空府东院却很是热闹。府中侍婢早将最北端的两个相邻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或修整草木,或张挂席幔。这是因为崔缨与曹植皆年过十五,故而分出小院让他们两个各自别居。

崔缨的小院,是她特意挑选的:临着东面的广德门大街,登上阁楼便可望见街巷民风,登上西楼,还有西园的北林片片,足以极目远眺;院外种着一棵石榴树,院内前庭,左端是一块田圃,右端挖了一处沚地,中间高地种了一株桃树,水很清,没有一条小鱼,只有些许浮萍;中庭凿了一口井,井边栽着一棵年代久远的枣树,枣树后面紧跟着一棵略矮的梅子树,梅子树下又有一张灰蓝色的石案,石案上落了几片树叶,有枣树的,也有梅子树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像几块玉片;后院荒芜,却种着十分雅致的玉兰。

其实,院落多年前的主人,本是袁家女眷。后来袁绍败亡,庭院荒草萋萋,曹家人就预备拆了重建,可崔缨偏偏觉着,只有这样的地方幽静,最适合自己。于是,她向卞夫人求情,要了这座旧院。

其他公子小姐的院子呢,都在南端安置了,唯独曹植挑了个和她相邻的院子。后来,崔缨常见他从北门偷溜出府去,方知他选院落,是为了更方便与朋友玩乐。内院与外宅间有隔墙,更有府兵把守,崔缨不明白,曹植何时与北门的守卫交情甚好的。

笄礼过去并无几个时辰。

崔缨却毫不顾忌地穿着曲裾,抓着铁锄与小铲,和思蕙有说有笑,一同在前庭花圃翻土,她觉得衣服麻烦极了,便撸起袖子卷了个结。正当她蹲下,精心思量着种些什么花草时,忽然有人从背后拍了她一下。

曹植见着了崔缨的脸,噗嗤笑出声:“好妹妹,笄礼方毕,你便玩泥巴为乐,也不怕阿母责罚你!瞧瞧你这脸!”

崔缨双手都是泥巴,自然知晓脸上何状,笑道:“这黄土的颜色,不正与我肤色相配?要不,你也来点?”

“快别闹了,走,我带你去看一处极美的景致!”曹植抓起她的手臂就往院外跑。

“慢点走,你要带我去哪儿呀?”

“到了就晓得呗!”

曹植鲁莽地冲撞了好几个府侍,拉着崔缨跑进他的院子,崔缨喊道:“院里还有事儿呢,若是搬书要我帮忙,可真是寻错人啦!”

曹植停了下来,眼前浮现的景观,让崔缨再说不出一句抱怨的话。

那是一处,在假山堆叠环绕下新掘的池沼,高低曲屈的石岸,杂草繁密,水面深浅不一,大片的荷叶与莲花覆于其上,错落有致。午后的骄阳,正热烈地与泛着涟漪的池水共舞,将闪耀的光芒折入人眼,愈发衬得绿叶亭亭、莲朵袅娜,连带着无名的水草也闪着金光,实在绚烂夺目。至于碧荷间开着的红莲,则更是鲜妍了,莲下荫庇着空游无所依的小鱼苗。夏风微微,送来缕缕荷花清香,令人神清气爽。

目光所及,尽是清丽之景。

崔缨沉浸在这片盛夏旖旎风光中,忽然觉着,这份美丽,才是曹植赠给她,最好的成人之礼。

“以此景作题,你能背出几章《诗经》?”曹植不怀好意地笑道。

“简单啊,”崔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曹植笑得前俯后仰:“怎么,笄礼刚过,妹妹便有心上人了?”

崔缨闻言一激灵,反应过来后,立刻反唇相讥:

“那便换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崔缨边说边笑,用手指着曹植:“啊,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清美的荷花。我不曾见到美男子子都啊,偏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咳咳——”曹植作假咳状,话锋一转,“还是《楚辞》之花更雅,我先来,‘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烂熟于心的高中课文,崔缨张口便来。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

“慢着——”崔缨觉得此句有些耳熟,打断道,“《楚辞》里有这句么?曹子建,我读书少,你莫要唬我。”

曹植抱臂,得意洋洋:“你当然不曾听过,因为这句是我现作的。”

崔缨哭笑不得,明白他曹植将来作《芙蓉赋》时会将此句加入。

“曹四公子才思敏捷,行诗作赋,如有神助,天赋非凡,今日见识,佩服佩服。”

曹植听她拍马屁还挺高兴,甚至双手叉腰,非要她再背出几句别的荷花相关的诗。

崔缨故作思量,摇头晃脑笑道:“并非我打击你,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这儿啊,还真认识一位姓周的名士,他写了篇极好的文章,名曰《爱莲说》,比你刚才几句还惊艳呢……”

“周姓?”曹植敏锐地问道,“庐江人士?”

难道他怀疑我想说周瑜吗?崔缨暗笑。

“不是啦……相传,春秋有一宋人,咳咳,尝与二友共游楚地,见水中芙蕖,心有恋然,故作辞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不对不对,三国呢姐妹哪来的晋?崔缨自觉失言,佯装淡定,接着念: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曹植频频点头,收敛起一开始的轻狂之色,认真细品起来,严肃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于是崔缨便静静观望着他,心想道:这篇来自八百多年后的《爱莲说》,能给你曹植带来文学创作上的灵感么?若将来真有,也算是反向文学接受了。

曹植反复咀嚼着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最后,慨然叹道:

“写得真好啊,莲花,百卉中之君子也。这世上,竟能有如此奇人奇语,可恨不能即刻相见。”

曹植突然疑惑:“可是,喜欢菊花的‘隐逸者’陶渊明,他是哪国的先生?我怎的从未在典籍中听过这个名字?是巢父许由那时的贤士吗?”

崔缨哈哈地假笑着,连忙掩饰道:“这……晋陶渊明嘛,他可能是春秋时代个晋国一隐士,效仿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吧?哦,我也记不太清了……碑石之迹,年久漫灭都是常有的事;何况是卷帙浩繁的古籍呢?”

曹植沉默了,若有所思。

然而很快,他便信心十足地说道:“此文之意,吾已尽得,君子如玉如莲,吾今后,定也要作此绝妙之文。”

崔缨憋笑憋红了脸:“曹子建,你别太有意思,你那么自信,倒令我又想起一人。他好像还挺佩服你来着,但他也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不论什么时候,都对自己有着绝对的信念。”

“哦?”

“据说此人来自蜀地,姓李名白,字太白。”

“太白?白帝子?”曹植眼睛一眯,嘴角轻扬,“我也认识一位汉人,姓刘名黄,字荧惑。”

刘氏炎汉,尚土德,火生土,尚黄色,火星古名“荧惑”,金星古名“太白”。

看着他澄亮的眼睛,崔缨又恼又觉得好笑:“哎呀,我并非与你耍笑,果真有此人啦!不过山川阻远,音讯难传罢了。你若不信,他有一句极好的写莲的诗,你姑且听着——”

“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曹植眼珠一转,抿嘴一笑,微微颔首,并不言语。

“嘿!你难道不相信吗?”崔缨起了兴致,故意激他道,“他确是这天底下了不得的人才!世人称他为‘谪仙’,说他妙笔生花,是天上下来的文曲星呢!”

曹植依旧笑而不语,还低头悠闲地拾了几颗碎石往池中掷去。

“喂!我与你说话呢,”崔缨凑了前去,嘿嘿笑着,继续试探他道,“我晓得,平空说出一位才子,又不是杨修那种所有人都听过的,你是断然不会相信的——”

“即便信了,又能如何?”曹植打断她的话,认真问道,“阿缨说这李太白,人称‘诗仙’,可我更喜欢作赋,我为何要与旁人比,庸人自扰呢?”

“那你……想当‘赋仙’?”

“神仙事,欺人耳,我曹子建何图此虚名?”曹植甩袖朗笑,悠然自得地坐在池沼岸边的草坪上。

崔缨咬唇轻笑,在他身侧坐下:“其实吧,这李白也跟你一样喜欢莲花,他给自个儿取了名号,叫作‘青莲居士’。”

“嗯,取的好。”

崔缨四处张望,打量了一番曹植的新居,忽而笑道:“君子房舍,必有雅名,依我的意思,你新院栽种了诸多荷花,莫若取名便唤‘青莲院’,怎么样?”

曹植白了她一眼:“我自有名,何必沾他人光彩?”继而以手托腮,骄傲道,“莫若‘朱华’二字,深得我心。”

“哈哈哈,也好,‘朱花院’也好听!”

……

畅聊了半天,崔缨起身,预备回自己的小院。

“前庭植柳,屋傍栽花,你这儿可真够别致的……诶??那个那个,是叫什么来着。”

“迷迭香么?二哥的院庭不遍地都是,你尽管向他要花种去。”

崔缨眼睛又一亮,她瞥见墙根一丛兰草,惊呼道:“这种蕙兰更罕见了,你又是从哪得来的呢?”

曹植笑道:“那是去年写了好文章,父亲赏我的蕙兰花苗,羡慕吧。”

“当然!可以送我一些吗?”

“不行。”

“就两株!真的,我真的很喜欢!我院里才只有萱草而已……”

在崔缨软磨硬泡下,曹植终于松了口,把稀有品种的蕙兰分了她两株。

“多谢四哥慷慨赠苗!”

双手合十感谢曹植罢,崔缨转身便徒手刨土,挖了两株蕙兰出来,连泥带土塞了一株到曹植手上,要他一块帮忙带回院中去。

“你——”曹植被她的野蛮行径气笑了:“好妹妹,你可真是个机灵鬼,你这一挖,真将我院里长势最佳的两株绿植挑走了。”

“怎的,你想反悔?莲花君子一言,可是驷马难追哦。”

曹植露出了无奈的笑,仍挽袖帮我,跟着她回到了隔壁小院。

“□□有玉兰,前庭有蕙兰。哈哈,你有你清水芙蓉的朱华馆,我崔缨今后也有香溢满园的‘蕙兰院’喽!”

“蕙兰不是你贴身女侍的名号吗?你取这名不平白落人口舌?依我看,不若‘纫秋兰为佩’之‘秋兰院’。”

崔缨不以为然,也学着他傲娇的姿态道:“不,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偏要叫它‘蕙兰院!”

两人在前庭移种兰草十分顺利,泥土被他们翻得松软,崔缨时不时抹了些泥巴在曹植脸上,恼得曹植也放下贵公子的架子,只管揪她小辫,还抓泥里的小虫来唬她,气氛颇为愉快。

“哼,拿虫子吓人,某人简直就是属峨眉山猴子的!”

“初平三年,是属猴儿呀,你不也是吗?”曹植一本正经地说。

崔缨真想拧一拧那张故作纯真无邪的笑脸!

玩笑了许久,玩累了,蕙兰也移植好了。崔缨拈了一根树枝,在泥地里一笔一画,写下端正的四个隶体字:

“滋兰树蕙——”曹植逐字念。

“其实,子建,你知道吗,我最爱读屈子《离骚》那句‘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了,每当读起这句话时,我都会想起《孟子˙尽心上》的‘三乐’说。”

“君子三乐?”

“没错!”崔缨眼中盈满了希望,“‘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自幼失了双亲,一乐已残,二乐贯之终生,三乐,乃吾夙愿矣!”

曹植笑:“听你这话,莫不是有从业教书之心?”

“正是如此了!”崔缨愈发肯定自己心中所想,激动地跟曹植分享道,“岂不闻‘孔子杏坛,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乎?我虽不才,却比寻常女子多认得几个字,我可不愿庸庸碌碌,虚度此生!”

崔缨前世时学的便是师范专业,在古代运用后世系统的教学理论,听起来,真是又刺激又蛮有意义。倘若她并不能改变什么历史命运,就此好好修习学问,将来,在这个世界从事教书育人之业,也不枉重生一场,也算了却前世未尽之愿了。

崔缨越想越兴奋,仿佛立刻就能当上这时代的女夫子。

“可是啊,傻妹妹,哪有女儿家做教书先生的?”

“从前没有,自我伊始,有之。”崔缨斩钉截铁地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教无类,我崔缨日后,不单想教‘英才’,更要教资质平常者……远不止这些,我还要在邺城办一书馆,专教城中贫苦人家的孩童!这个世界,有多少至孝至良的小孩儿,他们没有你我一般的好运,生在富贵人家,他们不能读孔孟圣贤之书,不能一览古今诗词歌赋。”

霎时,似有一幅恬静的田园草堂授业图,就在崔缨面前徐徐展开。

曹植缄默不语,只向她投来复杂的眼神。崔缨也看着曹植,心里感慨万分:

眼前此人,名中有一“植”字,固有培育教化之意,他将来成为了千古流芳的大诗人,也确实筑起了一座‘杏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百年来,曹植其人其文,给予了多少文人墨客惠风春雨。而今,我向他索取此蕙兰之苗,此诚感念其前世予我教化之恩,欲广植智根慧苗,往人间播撒雨露,为贫苦求学之子,撑起一棵遮蔽风雨之树,呵护庭前花圃中幼兰也。

封土后,崔缨提着瓮罐,给新苗浇水,忽而忆起昨日闺中,蔡琰教她女子之志。久蹲于地,又顶着灼灼日光,有她些精神恍惚,思绪翻飞。

抬头望,院外那棵新植的石榴树,庭庭如盖,日光自枝叶缝隙穿过,越过高墙,洒落在前庭。在斑驳的树影下,四个端正的“君子三乐”隶体字,仿佛也随风摇曳起来。

“起风了?会下雨吗?”

“不会,夏日北风起即雨,西南风则晴,云向西南浮动则将雨。”

“没想到,二哥还懂天象呢。”

笄礼后数个时辰,崔缨此刻,始觉悲凉之感,怅然若失。

年逾十五,禄心重重而一事无成,前世自毁中学学业,今者又惫于人事交际,日日溺于旧书旖旎风光,夜夜耽于世间绮丽声色,学既无成,聩聩而见欺神仙,不亦悲夫?

成人在即,不知将为人师,不知将为人妻,不知将为人母,不知韶华易逝、老冉冉之将至,抱病空余叹息音,殆矣。

念及生平所遇之男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巾帼,诚不若彼须眉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孟轲云,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细忖度之,予竟无一乐,究何以厚颜苟活于世?盖名利为累,亲友羁绊,心存不甘,如背负泰山耳。

世其美丽,美则美矣,未尽善也,美乐令我耳聋,美色令我目盲,美人令我心发狂。爱恨教我心悴,责担教我心焦。思嗣宗之穷哭,惧亲朋之我笑。日日饫甘餍肥,入此自暴自弃者流,万般挣扎求生而不得。若呕心痛血以死,则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此亦今生之大罪矣。

崔缨郑重其事地看着曹植,对他说道:

“我生来便是高山,我非人间蠹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