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112章 参政新手村

汉魏风骨 第112章 参政新手村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9 05:09:28 来源:文学城

府中上下不少人都察觉到了崔缨的变化,只是碍于卞夫人的神色,并未就此多么高看于她,反而议论纷纷,都不知为何曹操至今都没有处置她。但有人却是例外,在曹操将回许都之际,敏锐嗅出了先机。

这个人既不是曹植,也不是曹丕。

那天,阳光正好,崔缨没有取出匣中蒙尘已久的宝刀去院中练剑,而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石案前,一针一线绣新衣。卞夫人对她态度不似赤壁战前那般温和,她是心知肚明的,可崔缨要想和曹植在一起,曹植的生身母亲无疑是道难关。

崔缨回忆,史书上的卞夫人,对甄氏那种贤良淑德的儿媳最是满意,以崔缨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消除卞夫人对她战乱流离蒙耻的戒心。崔缨心想:何不精益女工,为卞夫人亲手缝制一件过冬的寒衣?奈何绣衣手艺实在拙劣,心性过急,三番两次刺破手皮,她暗暗下定决心,计划回到邺城就去拜任霜为师。

另外,崔缨很久没有见到留在邺城的其他姊妹兄弟们了,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正思忖间,听到院外传来熟悉的阵阵“阿姊”。

崔缨以为,是自己在太阳底下坐久了,头昏耳鸣了,可那唤声一声比一声清晰,崔缨又惊又喜,一回头,便见胞弟崔铖出现在了院门口。

“铖儿!——”

崔缨忙不迭的起身,牵着崔铖的双手,左看看右看看,摸摸头拍拍肩,反复确认后,才肯热泪盈眶地相信,眼前这个与她比肩的穿甲戴盔的十四岁少年,正是她两年多未见的亲弟崔铖。

短暂叙话毕,等崔缨回过神来,才发觉院外早站着一人。崔缨心下一沉,不好的预感窜上心头。

自从上次一别,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个人。今日,居然与铖儿一同出现在许都,莫非……

“阿姊,是夏侯将军派人将我接来许都的,早上入的城,上午已经拜见过叔父了。婶婶和弟弟们在邺城一切都安好,倒是阿姊你,这两年怎么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听人说阿姊你生病了……”

“……”

想起在外郊营帐那夜与夏侯尚的对话,崔缨哆嗦不已,并不敢直视他,也没有丝毫的好感可言。

“阿姊?阿姊?你在想什么呢?”

“噢……铖儿,可曾谢过夏侯将军?阿姊无恙,病早好的差不多了——哎?你这一身打扮是?”

“哈哈!阿姊,帅气吧?铖儿投军了哦!是夏侯将军亲笔写的荐书呢!”

崔缨倒吸一口冷气,与夏侯尚对视,敢怒不敢言,铖儿见崔缨变色也很懂事,小声询问她道:

“怎么了,阿姊?你不是一直鼓励铖儿去投军锻炼吗?”

崔缨抚平心绪,也握紧崔铖的手掌,悦色道:“铖儿能参军,阿姊自然欢喜,只是你年纪尚小,都未及束发之年,还是在阿姊身边多待几年罢?好么?”

“不用担心我的,阿姊,目前只是夏侯将军身边,跟着习武的小小近卫,将军说了,等我再长高些,再过几年,再让我入虎豹骑宿卫队。”

“可是铖儿,虎豹骑虽勇猛闻名,却是冲锋陷阵的精锐——”

“真的没事的,阿姊!男儿居世,不就是要习武傍身,保家卫国么?何况叔父已经同意了!”

“可是——”

“对了,阿姊,夏侯尚将军还给我取了个表字,叫‘仲琏’。”

见崔铖参军意决,热情似火,崔缨便不好泼冷水,只能勉强接受,顺着他的话说道:

“哪个‘琏’?清廉的‘廉’么?那挺好的,君子入仕,廉政为上,亦可扬我清河崔氏——”

“瑚、琏,皆宗庙礼器也,”夏侯尚上前插话道,“缨妹妹,君子不器,必怀机变之巧心,若论治国之才,‘仲廉’二字可不如‘仲琏’呢。”

崔缨冷冷回道:“我不求铖儿有子贡治国之才,只要他一生无忧,有颜子那般不屈不折之心志即可。”

“妹妹这话我就听不懂了,”夏侯尚蔑笑,一边在院内转悠,一边高傲地扬起头,“颜回可有一生贫穷之忧,依我看,仲琏弟弟还是比你更有机巧之心才好。”

“错的人是你,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能通,此为‘穷’;衣弊履穿,方乃为‘贫’也。”

“不与你们这些书生争辩,人我是送到了,也算有功一件,妹妹准备如何报答我呢?”

还报答,我还真想暴打你夏侯尚一顿,虽然可能打不过。崔缨心想。

话未毕,气未消,夏侯尚也似乎还有话说,可铖儿在场崔缨也不好多与夏侯尚斗辩,便让崔铖先去府门口等待,还让人去安排一辆马车,预备等下就跟崔铖一同去拜谒叔父崔琰。铖儿欣然允诺,神气地拍拍盔甲,提剑出院了。

夏侯尚朝崔缨使了个眼色,崔缨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拂袖招呼思蕙和锦儿她们先退下。等所有人都走远了,崔缨立马拉下脸来,质问夏侯尚道:

“好个居子不器,好个机巧之心!夏侯伯仁,你是要把我阿弟锻造成曹氏之利剑么?”

夏侯尚倒仍是一副军痞德行,抬腿便单脚踩在适才崔缨刺绣过的石案上,慢悠悠系完松懈的靴带,抖抖袖口,而后莞尔笑道:

“许久未见,妹妹最近美丽许多,料想病已好全了。”

“彼此彼此,伯仁哥最近眉目黯然,有不惑年之相,料想应是上回营中犯的阴谋病尚未全愈呢!”

夏侯尚听了,不仅不生气,反倒兴致盎然,主动接近,逼得崔缨后退数步,险些跌倒在石阶前。

“嫁给我。”

“……”崔缨什么都没有反应过来。

“崔妹妹,嫁给我,做我夏侯尚的夫人。”

“啊?”崔缨大惊失色。

“改变这些人的看法,你做不到的。”

“你在说什么?”

“我喜欢你。”

“……”

一直想对曹植说的话不敢说,没想到反被旁人抢了先。崔缨一时只觉得又好笑又好玩,戏谑他道:

“伯仁哥要是闲来无聊,自可去后园坪地,节儿和淳儿都在那边放风筝,出门右转,慢走不送。”

“那晚——”夏侯尚在身后叫住了崔缨,目不转睛,盯得崔缨脊背发凉。

“什么那晚?”

“你亲口说的。如何不作数了呢?”

大脑飞速运转,崔缨实在想不起自己何时何地,跟夏侯尚说过什么暧昧的话。

“就是将方巾给我的时候,你说你‘很想我’。”夏侯尚含笑走近,将她落下的绣盘双手奉上。

“你误会了,”崔缨脸一红,“我不记得我当时说过什么。”

夏侯尚不买她的账,非拦着她不让走,崔缨只好从头到尾跟他解释那句暧昧不清的话,完全是个替他妹妹传话造成的误会,可夏侯尚依旧坚持着说道:

“不管怎样,嫁给我,我会对你好的。”

当意识到夏侯尚并非玩笑时,崔缨才敛色开始不镇静起来。

不是大哥,你喜欢我什么啊?我自己都性命都朝不保夕,还要把你牵扯进来,我是闲的吗?崔缨暗暗切齿腹诽,急得直跺脚,却在夏侯尚的拦路下,直视那双多情含波的眼睛,冷静下来分析现状:

武将出身之人,谈何感情?无非是为了利益。

就比如夏侯尚的上司曹纯,并不是个简单的角色,他曾与杨夙极为要好,而后来反对杨夙要求诛杀的声音最大。曹纯又与夏侯尚形影不离,形同兄弟。更何况,夏侯尚将来会是曹丕夺储时最锋利的爪牙。他极擅长伪装,纵有真情,亦是虚伪,而绝情之人也绝不会折在情爱之上。

就因为替他抿了口蛇毒就对她有好感,从此灰姑娘遇上了深爱着自己的骑士?那还是让这可笑的童话故事骗鬼去吧!

此时此刻,与夏侯尚面对面,崔缨尴尬不已,更害怕得不行,她开始后悔相信史书里那个故事了。崔缨宁愿相信,他后来是因为失去了君心,忐忑不安,才郁郁而终,也不愿相信他是个专情不一的正人君子。

正左右为难之时,院墙外传来呼声:“崔姑娘,在否——”

“谁啊?”听声音是个陌生男声,因有不得轻易见外男的规矩,崔缨便只能隔墙询问。

“在下荀恽,今日来赴四公子之邀约,听下人言,公子常在此偏院,便冒昧前来寻他。”

崔缨松了口气,看了眼夏侯尚,即刻借此机会应答道:

“四公子在后园跟家中姊妹一处,荀兄稍安勿躁,我这就领你去寻他。”

说着崔缨便快步从夏侯尚身侧经过,匆忙出院,将他单独撇下。

出院后,总算心情平复,与院外那青衫书生对揖后,崔缨立刻加紧脚步,跟他一同往后园方向走去。

心有戚戚,崔缨略略转头,本想用余光察看夏侯尚是否跟来,却没想到,遥遥望见秦淳独自一人,手持木风筝,就赫然立在院门口。恰巧此时,夏侯尚从院中走出。他俩也未曾对话,就这样,三人分道扬镳。

刚放松的心很快又不平静起来,崔缨紧张不已,心知今日夏侯尚之话语,已悉数被秦淳听见。可眼下急着带荀恽去找曹植,而铖儿又在府外等着她,她还能怎么跟秦淳解释呢?只得暂时作罢。

…… ……

翌日,正堂阶前,府中上下皆在跪听曹操刚回许都就发布的手令。

“传丞相口谕:清河崔氏女缨,年十八,从师先军师祭酒郭嘉。卓特出而无匹,呈才好其莫当。性通畅以聪惠,行孊密而妍详。去岁末冬,临战数谏言有功,女子怀才良为难得,况有卓识远见者乎?今天下扰攘,夫选能唯才是举,毋讳男女之别。故除补相府门下书佐,隶属文学掾,掌书翰,参相府文书缮写,并参学校、教授弟子、郡内教化、礼仪等事。奉侍左右,可自由出入军旅,以慰孤故臣之思。”

令初下,相府上下莫不震愕,崔缨更是虚惊一场出了一身冷汗,根本不敢相信,曹操竟然破格提拔她参政!奉侍左右,自由出入军旅,这是嫡公子才有的待遇,哪怕是曹操的亲生女儿曹节,也未曾获此殊荣。

惶恐接令,崔缨不知祸福,只能腼腆地站在阶上。环顾四周,仆婢们莫不缩首畏怯,连给崔缨递送职牌的小厮也是抖动着手。

曹丕当时也在场,他拉过传令官到一旁,反复询问令书真假,得到都是肯定答案时,终于怔在原地,双唇紧闭,说不出话来。

崔缨与曹植相视而笑后,惊喜到底胜过内心忧虑,病愈后,她脑筋转得并不笨,仔细揣摩了两遍曹操辟令,除了郭嘉荫庇的缘故,崔缨突然发现,这是曹操首次在令书中提及“唯才是举”政策。

史载,曹操赤壁战败后,于是多次下达《求贤令》,不论私德好坏,只要有真才实干都会任用,打破了有汉以来“举孝廉”“察举制”的择才标准。值此时代关键转折点,三家都在以荆州为中心,争夺土地和人力,曹操更是迫切需要招贤纳才来巩固势力,所以,她可否为理解为:

这次提拔我去任女官,其实是个试探士族口风的信号?

祸福相依,这次劫后余生,她因郭嘉而获宠,地位不降反升。可曹操自欺欺人,宁愿相信她是郭嘉遗计劝阻的一环,遂于府堂宴飨宾客,与文武署官共商接下来的政务。

那日宴会,是赤壁败战后曹操首次宴请群臣,故而堂内气氛未免有些压抑,但也仅仅如此而已。赤壁之战已经拉下帷幕,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华容道捉放曹,没有兵败如山倒的颓丧之气,反而不乏献筹碰杯之声。

在他们眼里,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想到,自此,曹操再无力南下,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然而史书上此不刊之论仅仅限于崔缨一人知晓,曹操、曹丕,曹植,包括荀攸张辽等一众文武百官,都觉得赤壁之战不过小小挫折罢了,南郡等地皆在曹操手中,北方大势已定,而孙刘必败。

曹操喝着闷酒,无人敢上前谏言,主动分析战争得失原因。其实对于今后的路,曹操心中自有谋算,他只是很需要有人站出来肯定他,鼓励他,可惜荀彧在尚书台忙碌,一心投给了汉室,荀攸又是个朴衲的闷葫芦,而贾诩生性薄凉,程昱性情刚戾,刘晔太过谄媚利己——皆不及寒庶出身的郭嘉无牵无挂,可得擅宠恣肆,以情理和言柔顺曹操之耳。

郭嘉也许不是曹操智囊集团最功劳最大的一员,但敢于力谏,这是其他智囊力所不及的。高处不胜寒,王朝当权者往往最缺的,不是谋谟献良策的贤臣,而是与自己知心交底,懂得照顾自己变化多端情绪,愿与自己共进退的密友。

于是曹操感慨罢赤壁战争败事,叹息道:

“若得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转战辽东江南,不过一年之隔,变故竟如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天妒我曹孟德,天妒我鬼才郭奉孝!”

新的一轮风暴,正在平静的晴日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