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寒门青云 > 第7章 新师初考

寒门青云 第7章 新师初考

作者:晴天飞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02:41:27 来源:文学城

姐姐萧梅出嫁的热闹喧嚣,随着送亲队伍的远去和宾客的陆续散去,如潮水般退却。萧家小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却似乎空落了许多。母亲周秀英默默收拾着碗筷,眼角还残留着不舍的红晕。父亲萧大勇蹲在院角,闷头收拾着借来的桌椅板凳,古铜色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动作比往常更显沉默迟缓。爷爷奶奶这五年来岁数愈发大了,身子骨还算硬朗单精力不似重新,早早回屋歇着了。萧岚帮着母亲收拾停当,便回到了自己那间小屋。油灯下,他并没有立刻翻开书卷,而是静静坐着,心中五味杂陈。姐姐的出嫁,像是一个鲜明的印记,提醒着他这个家的变化,也愈发凸显出他肩头的责任——光耀门楣,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几日后,一个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薄雾尚未散尽。萧岚早已起身,换上了一身最整洁的靛蓝粗布长衫,这是母亲连夜浆洗熨烫过的。他将自己抄写的最工整的一部《论语》手稿和那封陈夫子亲笔的荐书小心地用布包好。父亲萧大勇也早早收拾利落,依旧是那身半旧的短打,沉默地检查着背篓里的东西——一篮新摘的、带着露水的春笋,一罐自家蜂巢里取出的、澄澈清亮的土蜂蜜,还有一小包用干净粗纸包好的、今年新采的野山茶。这些,是萧家能拿出的、最朴实却也透着心意的见面礼了,束脩之事,需待先生点头后,再按规矩备办。萧老汉拄着拐杖送到院门口,浑浊的眼睛看着儿子和孙子,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沙哑的嘱咐:“路上当心……见了先生,好生说话。” 奶奶周氏颤巍巍地往萧岚怀里塞了个还温热的煮鸡蛋,“路上垫垫肚子。” 周秀英则替儿子理了理本就很平整的衣领,眼神里满是期盼与担忧。

父子二人踏着露水,踏上了通往邻村东柳村的路。萧大勇在前头走着,脊背微驼,脚步沉稳有力,常年劳作的宽厚肩膀仿佛能扛起一切风雨。萧岚紧随其后,看着父亲沉默的背影,心中暖流涌动,又夹杂着几分酸楚。“岚儿,渴不渴?水葫芦里有水。” 看着儿子清瘦的身板,萧大勇道:“走累没?要不……爹背你一段?”萧岚总是摇摇头,轻声道:“爹,我不渴,也不累。” 萧岚心中为父亲朴素的关怀而酸软。

路途不算近,父子俩走了近两个时辰,日头渐渐升高。临近中午,他们终于看到前方一片翠竹掩映中,露出一角青砖灰瓦的建筑,隐隐有朗朗的读书声随风传来。那便是宋运嘉宋秀才开设的“竹山书院”了。书院环境清幽,门前溪水潺潺,与村塾的简陋截然不同。

走近书院,读书声愈发清晰,是少年学子们在诵读《诗经》,声音稚嫩却充满朝气。萧大勇在书院门口停下脚步,有些局促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对萧岚低声道:“岚儿,你先进去,爹在这儿等你。” 他一个庄稼汉,自觉一身尘土,不便踏入这清雅之地。

萧岚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迈步走进书院。院内以青石板铺地,扫得干干净净,几丛翠竹疏落有致,随风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香。他循着读书声走到一间敞开着雕花木门的讲堂外,并未贸然进入,而是静静立于廊下阴影处,侧耳倾听。讲堂内,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身着半旧青色直裰的先生,正手持书卷,在学子座位间缓缓踱步,讲解着《关雎》的比兴之义。他语调平缓,却引经据典,剖析深入,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耳中。讲堂内坐着约二十余名学子,年岁在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大多穿着细布或绸缎长衫,面色红润,神情专注。其中有一位少年,约莫十三四岁年纪,坐在前排,身着月白色细布长衫,腰系丝绦,面容俊秀,眉眼间与讲台上的宋秀才有几分相似,气质尤为沉静出众。他听讲时背脊挺直,目光始终追随先生,偶尔提笔在书页旁注记一二,姿态从容优雅,在这群学子中宛如芝兰玉树,卓尔不群。萧岚心想,这大概就是之前听说的,宋秀才的独子宋宜了。

直到下课钟声清脆敲响,学子们才纷纷合上书卷,收拾笔墨,鱼贯而出。他们经过廊下,不少人都好奇地打量了一眼衣着朴素的萧岚,目光中有探究,有淡然,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那名叫宋宜的少年走过时,目光与萧岚有一瞬的交汇,他微微颔首,嘴角似有一丝极淡的、礼貌的笑意,随即与同伴低声交谈着离去,举止间自有分寸。 又过了一会儿,待学子散尽,宋秀才才手持书卷,缓步从讲堂内走出。

宋秀才闻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萧岚身上,带着审视。他接过信,并未立即拆看,而是先打量了萧岚一番。见这少年虽衣着朴素,但身姿挺拔,举止沉稳,眼神清澈明亮,不卑不亢,心下先有了两分好感。他略一颔首,道:“随我来书房说话。” 说罢,转身走向一旁一间更为安静雅致的书房。

书房内,三面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整齐码放着各类线装典籍,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锭、宣纸和淡淡樟木混合的独特气息,静谧而庄严。宋秀才在临窗的紫檀木书案后坐下,就着透窗而入的明亮天光,缓缓拆开信,仔细阅读起来。信不长,但宋秀才看了良久,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指尖偶尔轻轻敲击桌面。萧岚垂手静立一旁,屏息凝神,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只能听到自己清晰的心跳声。良久,宋秀才将信轻轻放在案上,目光重新回到萧岚身上,声音平和却带着洞察人心的力量,考教开始了:“陈守拙在信中对你推许甚高。然,学问之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且说说,于《孟子》‘知言养气’一章,有何见解?”

萧岚收敛心神,将日前与陈夫子讨论过的思考,结合刚才听讲的心得,清晰答道:“回先生。学生以为,孟子论‘知言养气’,‘知言’是明辨是非邪正之功,乃‘养气’之基;‘养气’是培养浩然正气之实,乃‘知言’之果。此‘气’非气血之气,乃集义所生之正义凛然之气。养此气,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即要在具体行事上合乎道义,持之以恒,既不怠忘,亦不揠苗助长。”

宋秀才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问道:“《论语》云‘君子不器’,然朱子注《大学》,极重‘格物致知’,乃至一事一物之理。既求‘不器’,又何须深究‘器物’之理?二者岂非相悖?”

这个问题更为深入,直指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辨。萧岚沉思片刻,方谨慎答道:“学生浅见。‘君子不器’,是言君子之心体、器识不当为某一特定才能、职位所拘束,当通达无滞。然‘格物致知’,正是使此心体明澈通达之途径。格一物之理,可悟万物共通之理。由‘格物’之渐修,方能臻于‘不器’之顿悟。故‘格物’是功夫,‘不器’是境界,并非相悖。”

宋秀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追问道:“若依你所说,格一草木之理,如何能悟君臣父子之道?”

萧岚答:“草木虽微,亦有生长收藏之序,此便是‘理’。由此可推及天地万物,莫不有理。明乎此理,则知人伦日用之间,亦各有其当然之则。格物非徒然记忆形貌,乃是穷究其所以然之理。理一通,则百理通,故能由草木之序,悟人伦之序。”

宋秀才听完,默然片刻,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道:“尚可。虽未臻圆融,倒也知些门径。” 他话锋一转,“我观你言语之间,对朱注颇为熟稔。然学问之道,岂可尽信一家之言?若朱注有未安处,又当如何?”

萧岚心中一凛,知道考较到了关键处,他恭敬答道:“先生明鉴。朱子集注,乃先贤心血,为后学津梁,自当潜心研习。然先贤亦云‘学贵心悟’,若于义理有疑,当博采众说,以经解经,反求诸心,以求至当。不可盲从,亦不可轻疑。”

听到此处,宋秀才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他微微颔首:“不固守,不轻狂,懂得尊师重道,亦知学贵有疑。陈守拙将你教得不错。”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窗外天色,以及院门外那个不时向内张望、面带焦虑的汉子,对萧岚道:“今日便到此,你带的《论语》手稿字迹还算工整,但距离下场还需下些功夫。回去告知你父亲,三日后辰时,可送你过来。束脩按旧例,需《礼记》一部,另,每月需协助洒扫书院,抄录书稿,你可能做到?”

萧岚心中狂喜,强自镇定,再次深深一揖:“学生能做到!谢先生收录!”

“嗯。”宋秀才挥了挥手,“去吧。”

萧岚强压着激动的心情,退出书房,快步走向院门。萧大勇早已等得心急如焚,见儿子出来,脸上虽尽力保持平静,但眼神里的期盼和紧张却藏不住,急忙迎上前,压低声音问:“岚儿,咋样?先生……先生怎么说?”

萧岚看着父亲紧张的神情,用力点了点头,脸上绽放出笑容:“爹,先生答应收下我了!让准备《礼记》做束脩,三日后辰时过来!”

萧大勇闻言,古铜色的脸上瞬间焕发出光彩,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一连声地道:“好!好!太好了!《礼记》……爹给你想办法!” 他搓着粗糙的大手,眼眶竟有些微微发红,连忙背过身去,深吸了几口气,才转回来,重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我儿……好!好!走,咱回家!告诉你娘和你爷奶这个好消息!”

夕阳将父子二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回程的路上,萧大勇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话也多了几句,虽仍是些“要听先生话”、“用心学”的朴素叮嘱,但那眉宇间的舒展和眼底的笑意,是萧岚许久未见的。走到村口,远远便看见奶奶周氏和小妹萧竹正倚在柴门边翘首以盼。看到他们回来,萧竹立刻像只小雀儿般飞奔过来。

萧岚跟在父亲身后,望着家人期盼的身影和天边绚烂的晚霞,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