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寒门青云 > 第1章 农家子

寒门青云 第1章 农家子

作者:晴天飞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14:20:50 来源:文学城

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将萧蓝蓝从混沌中拽了出来,喉咙里火烧火燎的痛。他费力地睁开沉重的眼皮,视线模糊了好一阵才逐渐清晰。映入眼帘的,是糊着厚厚一层、已经有些龟裂剥落的黄泥士墙,墙角挂着蛛网,几缕天光从屋顶朽黑的房梁缝隙间漏下,在空气中映出细小的光柱,尘埃在其中缓缓浮动。一股混杂着霉味、泥土味和淡淡草药味的气息钻入鼻腔。

他愣愣地躺了半晌,身下硬邦邦的木板床硌得他骨头生疼,身上盖着的粗布被子也又硬又重。一些不属于他的记忆碎片涌入脑海,如同破碎的镜片,慢慢拼凑出一个惊人的事实——他,萧蓝蓝,一个在高考前冲刺阶段累倒在三尺讲台上的高三班主任,如今竟然变成了一个名叫萧石头、年仅五岁的农家孩童,身处一个名为“大玄朝”的陌生时代。

“石头醒啦?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一个带着急切和欣慰的声音响起。门帘被掀开,一个妇人端着个粗陶碗快步走进来。她约莫三十上下年纪,但因常年劳作,面容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脸色蜡黄,眼角已有了细密的皱纹,一双粗糙的手上布满裂口和老茧。然而,她那看向萧石头的眼神却异常温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关切和怜爱。这就是他如今的母亲周秀英。“快,把这碗药喝了,喝了病就好了。” 碗里漆黑的药汁散发着浓烈的苦涩气味。

萧岚岚—-不,现在是萧石头了,没有像普通孩童那样哭闹抗拒。八年的教学生涯,早已让他学会了忍耐和克制各种不适。他顺从地就着妇人粗糙的手,小口小口地将那难以下咽的药汁喝尽。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却奇异地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眼下的处境。

“娘,弟弟好了吗?” 一个怯生生的小脑袋从门边探进来。是个十岁模样的女娃,头发枯黄,用根红绳扎着两个小揪揪,身上的粗布衣服打了好几个补丁,但洗得还算干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望向屋内。这是萧石头的大姐萧梅。

“刚好些,你别吵他,让他静静躺着。” 周秀英放下药碗,走过去慈爱地摸了摸女儿稀疏的发黄头发,“去,帮奶奶择菜去,晚上好吃。”

萧梅乖巧地“哎”了一声,又瞅了弟弟一眼,才转身跑开。

萧石头静静地躺在床上,默默梳理着脑海中关于这个新家的信息。萧家是清河村里再普通不过的一户农家,当家人是萧老汉,和妻子王氏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萧大勇,也就是萧石头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沉默寡言,只会埋头侍弄土地;二儿子萧大刚有些出息,在县里的酒楼做账房,是全家人的指望和谈资;小女儿萧红则嫁到了邻村。

萧大勇和周秀英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大姐萧梅,二哥萧木,然后就是他萧石头,下面还有个咿呀学语的小妹萧竹。二叔萧大刚在县里安了家,有个独子,一年也难得回村几次。

这个家很穷,家徒四壁,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衣服。但不知为何,萧石头心里反而生出一种奇异的平静。比起记忆里那些被试卷和分数压得喘不过气、眼中过早失去光彩的学生,眼前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虽然艰苦,却显得简单而纯粹。作为曾经的高三班主任,他太清楚那种令人窒息的压力是什么,而在这里,至少一个五岁的孩子,还不需要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焦虑。

“石头,能起来不?跟哥去河边转转,窝在屋里闷死了。” 人未到声先至,随着一阵噔噔的脚步声,一个黑瘦得像泥鳅一样的男娃冲了进来,正是八岁的二哥萧木。他赤着脚,裤腿卷到膝盖,脸上还沾着泥点子,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用不完的野劲儿,是典型的农家皮小子。

萧石头点点头,在母亲的帮助下,费力地套上那身同样是粗布缝制、手感粗糙但结实的衣裤。比起前世那些追求舒适和品牌的服装,这种手工纺织的衣物,自有一种贴近土地的质朴和生命力。

时值初夏,清河村依山傍水,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下来,将蜿蜒流过村边的小河照得波光粼粼。河岸边绿草如茵,几棵老柳树拖着长长的辫子,在水面上点出圈圈涟漪。萧木利索地甩掉破草鞋,卷高裤腿,赤着脚丫子小心翼翼地踩进清浅的河水中,专注地盯着水面,准备摸鱼。不远处,大姐萧梅和几个年纪相仿的村妇正在河边用木棒捶打衣服,溅起的水花和她们的说笑声混杂在一起,随风飘来,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萧石头找了块干净的大石头坐下,安静地看着这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田园景象。前世他生长在城市,对这种画面的了解仅限于诗词歌赋和影视作品。如今亲身体验,才真切感受到农家生活虽清苦,但置身于这山水之间,听着自然的声音,确有一种书本无法传递的安宁与乐趣。

“石头!快看!哥捞到一条鲫鱼!哈哈,今晚可以加餐啦!” 萧木突然兴奋地叫起来,手里高高举起一条还在拼命摆尾的、巴掌大的小鱼,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巨大的成就感。

萧石头不由得笑了。这种因为最微小的收获而迸发的快乐,是他那些被各种课外班和竞赛填满生活的学生们早已失去的。作为老师,他见过太多孩子脸上的疲惫和麻木,而在这里,一条小鱼就能让笑容如此灿烂。

“木头,石头,回家吃饭了!” 萧梅已经洗好了衣服,端着盛满湿衣的木盆,朝着兄弟俩高声招呼。

萧家的晚饭很简单:一锅能照见人影的糙米粥,一小碟黑乎乎的咸菜,再加上萧木摸回来的那条小鱼——被周秀英细心地在锅里分成五份,每人能尝到一小口带着腥味的肉。饭桌是张旧得看不出颜色的矮木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有滋有味。

晚饭后,暑气稍退,一家人将小板凳搬到院子里乘凉。夜空如洗,繁星满天,像无数颗碎钻石撒在黑丝绒上。萧石头靠坐在二哥萧木身边,仰头望着这在前世被光污染的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璀璨星河,思绪飘向了远方。前世他呕心沥血,致力于帮助学生们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去改变命运;没想到命运弄人,今生他自己竟也可能要走上一条形式相似、但内涵截然不同的“上升通道”,这其中的荒诞与奇妙,让他一时有些恍惚。

“石头,看星星看得这么认真,你认得北斗星不?” 萧木伸出黑乎乎的手指,指向北方那七颗排列成勺状的亮星。

萧石头下意识地点点头,轻声道:“认得。哥,你看那边最亮的是金星,还有那边,淡淡的一条光带,是银河……”

萧木猛地扭过头,惊讶地瞪大眼睛看着弟弟,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奇事物:“咦?你咋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萧石头心里一咯噔,暗叫不好,五岁的农家娃怎么会懂这些?他连忙装出懵懂的样子,含糊地搪塞道:“是……是东子哥以前带我们玩的时候告诉我的。” 东子是村里少数读过几年私塾的少年,如今在县里药铺当学徒,偶尔回村,是孩子们眼中的“百事通”。实际上,前世为了给学生们讲解古诗词中涉及的天文意象,他可是下功夫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星象知识,没想到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也差点露了馅。

夜里,萧石头躺在硬板床上,身下铺着干稻草,窸窣作响。屋外,田野里的蛙声和草丛中的虫鸣此起彼伏,奏响着夏夜的乐章。从前,他总觉得农家生活意味着落后与艰苦,如今亲身体验,却发现这种贴近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活,也别有一番韵味。不过,拥有现代人灵魂的他更清楚,历史的记载表明,古代的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灾**,这种看似平静的生活便脆弱得不堪一击。

几天后,萧石头身体完全康复,开始跟着参与家中的轻省活儿。他最喜欢的是跟着爷爷萧老汉去地里。老人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如同干涸的土地,话不多,但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抚摸庄稼时,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和笃定。

萧石头很快发现,爷爷耕种极有章法。他注意到去年种豆子的地块,今年被翻整后点上了粟米,而一旁原本种着粟米的地,则准备种下新的豆种。这熟悉的模式让他立刻联想到前世的农业知识——轮作,用以维持地力。

“爷爷,”萧石头指着正在播种豆种的地,用稚嫩的声音问道,“这块地,去年是不是让粟米娃住过了?今年请豆子娃来住,是为了让它歇歇脚,长得更壮实吗?”

萧老汉正准备弯腰撒种,闻言动作一顿,惊讶地低头看向还没锄头高的小孙子。他昏花的老眼里闪过一丝诧异,五岁的娃娃,竟能注意到田垄间的茬口变化。

老人放下豆种,抓了一把脚下的泥土,在粗粝的指间捻了捻,语气里带着一种讲述祖辈传承的庄重:“哟,咱石头眼睛真尖。是这么个理儿。这地啊,就跟人一样,不能老干一样的活儿。豆子娃仁义,在土里留了‘劲道’,明年粟米娃来住,就能吃得饱饱的。这叫‘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地才有良心,不亏待咱庄稼人。”

萧石头心中豁然开朗。爷爷不懂什么“固氮作用”,却用最朴素的共生哲学,道出了轮作的真谛。前世的科学理论在此刻与古老的农耕智慧完美契合,让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依靠它生存的人们,生出了更深的敬畏。

农闲时分,萧石头最喜欢搬个小木墩,悄悄溜到村里老秀才家那间低矮塾舍的窗外,听着里面传来的、参差不齐的稚嫩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 那朗朗的书声,常常让他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前世的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

“咦,你这小娃儿,怎么天天蹲在这儿?怎么,也想读书识字?” 一天,老秀才拄着拐杖出来透气,发现了这个雷打不动的小小“旁听生”。老秀才年纪约莫六十上下,头发胡须都已花白,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儒衫,虽然清瘦,眼神却颇为清亮。

萧石头吓了一跳,有些紧张地从木墩上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还是老实地点了点头。

老秀才捋着花白的胡须笑了,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你才丁点大,再过两年,让你爹娘送来开蒙吧。”

“先生,我……我能背《三字经》!” 萧石头也不知哪来的冲动,或许是那种对课堂的本能眷恋,或许是急于为自己争取机会,这句话脱口而出。前世作为语文老师,《三字经》《千字文》这类蒙学经典,他早已烂熟于心。

老秀才闻言,脸上笑容敛去,露出不信的神色:“哦?你这娃娃,莫要吹牛。背来老夫听听?”

萧石头深吸一口气,站直了小身子,用尚且稚嫩但异常清晰的童声,一字一句地背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他背得流畅自然,毫无滞涩,直到背了长长一大段才停下。

老秀才早已听得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惊讶地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补丁衣服、面黄肌瘦的五岁稚童,抚须沉吟道:“奇哉……谁教你的?”

“是……是趴在窗外,听里面的哥哥们念书,自己记住的。” 萧石头连忙解释,心里有些打鼓,生怕露出更多马脚。

老秀才盯着他看了良久,那双阅尽世事的眼睛里光芒闪烁,最终缓缓点头,语气郑重了许多:“过耳成诵,闻辄能记……你这娃娃,确实有些夙慧,是块读书的料子。罢了,老夫改日跟你爷爷说道说道,若家里愿意,明年开春,你就来上学吧,束脩……老夫可以酌情减免一些。”

萧石头心中顿时被巨大的喜悦填满。读书,在这个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是无比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农家子弟。他仰着头,感激地看着眼前这位清瘦的老人,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回去的路上,萧石头心里还雀跃着,正好碰见二哥萧木和几个光屁股小孩在村口的打谷场上追逐打闹,弄得浑身是土。萧木看见弟弟,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抹了把汗涔涔的脸:“石头!明天跟我们一起去林子边逮知了吧?可好玩了!”

萧石头笑着点头答应。他知道,在正式开始或许将影响一生的读书生涯之前,他还有一段时间,来尽情享受这具幼小身体所拥有的、前世错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傍晚时分,父亲萧大勇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古铜色的脸上满是汗水冲刷出的泥痕。听周秀英带着喜色说起老秀才对儿子的夸赞和承诺,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如同老黄牛一般的汉子,黝黑的脸上竟也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笑容,伸出粗糙的大手,笨拙地摸了摸萧石头的头顶。母亲周秀英更是搂着儿子,眼里闪烁着激动和期盼的泪花。

晚饭时,萧老汉借着豆大的油灯光,郑重宣布了让萧石头明年开蒙的决定。

奶奶王氏第一个反对,她放下粥碗,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爷,这不是瞎糟蹋钱吗?石头才多大?再说,木头是哥哥,要开蒙也该是先紧着木头来!哪有弟弟越过哥哥去的道理?”

这话戳中了现实的核心。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正在埋头呼噜喝粥的萧木。萧木抬起头,脸上糊着米粒,有些茫然地眨眨眼,似乎还没完全明白“开蒙”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弟弟越过哥哥”这话他听懂了,眼神里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和困惑。

萧老汉叹了口气,烟雾从鼻孔缓缓喷出:“木头是个好孩子,力气足,性子活泛,是块种地的好料,将来跟他爹一样,是顶门立户的汉子。”他先肯定了长孙的价值,然后话锋一转,“但老秀才亲口说了,石头这孩子有‘夙慧’,是读书的苗子。咱农家供一个读书人,就像赌命,得把全家最宝贵的本钱,押在最有希望的那颗种子上。”

这时,一直沉默的父亲萧大勇开了口,声音低沉却有力:“娘,木头有木头的路。等再大两岁,我送他去跟村头的张木匠学手艺,将来有门手艺傍身,饿不着。石头……既然先生说他行,咱就试试。”

萧木听到“学手艺”,眼睛一下子亮了。相比于枯坐教室,他对能打造出桌椅板凳的木匠活计向往已久。他脸上的那点失落瞬间烟消云散,反而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弟弟,带着点小得意地小声说:“听见没石头,你去念书,哥将来给你打张最好的书桌!”

周秀英看着两个儿子,眼圈微红,既是心酸又是欣慰。心酸的是家庭的拮据让选择变得如此残酷,欣慰的是兄弟俩并无芥蒂。她摸了摸萧木的头:“对,你是大哥,是咱家的梁柱,以后出力的事少不了你。”

在这个昏暗的农家堂屋里,一场关于家庭未来命运的朴素决策就这样完成了。资源像指头缝里的水,必须精准地滴灌在最有可能破土而出的那颗种子上。对于萧木,一条属于实干家的人生路径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同样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而所有的压力,则悄然转移到了被寄予厚望的萧石头肩上。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银般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来,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萧石头躺在坚硬的板床上,听着身边兄弟姐妹均匀的呼吸声,望着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前世,他名叫萧蓝蓝,是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摆渡人;今生,他成了萧石头,或许将亲自踏上一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去尝试寒门子弟的艰难上升之路。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两段交织着汗水与期盼的人生,在这一刻,因奇妙的命运而重合。

“既来之,则安之。” 萧石头望着窗外的明月,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自语,“这一世,就让我好好看看,一个农家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前世积累,究竟能走多远。”

清冷的月光下,五岁孩童那双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的,是与年龄截然不符的睿智、沉静和超越常人的坚定。属于萧石头的故事,才刚刚铺开第一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