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挑战赛进入了最紧张,也最充满变数的环节——评委品鉴与评分。
演播厅的灯光被精心调节,如同舞台追光般聚焦在并排陈列的几组作品上,空气中弥漫着由各种香料、酱汁、食材本身交织而成的复杂香气,但更浓烈的,是一种无声的、关乎荣誉与去留的硝烟味。
按照既定流程,四位评委——三位固定美食评论家与特邀评委陆延舟——将依次对每支队伍的三道菜品进行细致的品尝、专业的点评,并当场亮出代表各自评判的分数。
团队总分将直接决定本轮各队伍的排名,而这份团队成绩,将按照一套复杂的算法,折算成至关重要的个人积分,计入每位选手的累计总成绩之中,其影响可能直接关系到后续比赛的走向。
首先接受评审的是由周晨领衔的、阵容华丽的“晨曦队”。
他们的作品甫一呈上,便引发了一阵低低的惊叹,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
前菜是悬浮在透明如水晶的柠檬风味凝胶中的顶级鲟鱼子酱与可食用三色堇,如同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艺术品;
主菜是覆盖着晶莹剔透、敲击有声的金色焦糖脆壳的露杰鸭胸,旁边匠心独具地点缀着用分子球化技术制成的、如同清晨露珠般颤巍巍的波特酒酱汁球;
甜品则更为炫目,是用液氮瞬间冷冻制成的、外壳光滑如镜、内部流淌着熔岩心、并且不断冒着袅袅白色冷烟的“星空巧克力星球”,仿佛将一片微缩宇宙端上了餐桌。
几位固定评委显然对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烹饪风格颇为受用,不吝赞美之词。
“造型极具未来感和艺术性,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技术的运用非常大胆和前卫,充分展现了现代西餐,尤其是法餐的前沿理念与国际视野。”
“口感层次构建得相当丰富,焦糖的酥脆甜蜜与鸭胸的丰腴柔嫩形成了美妙而强烈的对比,味觉体验很刺激。”
轮到陆延舟点评时,他依旧是那套标准得如同机器设定的品尝流程——观察、取样、入口、在口中以特定方式感受质地与风味分布、记录。
每一个动作都精准、高效,不带丝毫多余的情感。
他放下手中的银质刀叉,用餐巾极快地擦拭了一下嘴角,然后平静地对着面前的麦克风开口,声音通过音响设备清晰地传遍全场:
“前菜:凝胶载体风味强度不足,未能有效支撑鱼子酱的咸鲜底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风味冲突,协调性评分71.5。
主菜:焦糖壳厚度呈现区域性不均,最厚处超过1.5毫米,导致该区域焦糖化反应过度,产生清晰可辨的焦苦味,影响整体风味平衡,美拉德反应控制精度评分78.2。
甜品:液氮超低温急速冷冻处理,导致可可脂晶体网络结构发生局部不可逆破坏,表现为入口融化速度异常加快,与内部熔岩质地形成不协调的对比,口感均一度与结构稳定性评分69.8。
综合技术实现度与稳定性评估:中等偏上。”
一番纯粹基于物理参数、化学反应和模型分析的、冰冷的数据化点评,如同精准投放的深水炸弹,又像一盆冰水当头泼下,让周晨脸上那经过精心训练的完美笑容,不受控制地微微僵硬了一瞬,嘴角的弧度甚至出现了零点几秒的塌陷。
但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赛场老手”,立刻强行调整过来,脸上迅速恢复了那种无可挑剔的谦逊表情,微微躬身点头:
“谢谢陆总非常专业、也非常犀利的指正,这些细节确实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在技术精控和细节打磨上,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向各位前辈和同行学习的地方。”
姿态低到了尘埃里,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接下来是其他几支队伍的评审过程,整体波澜不惊,评委们的点评也多以鼓励和建议为主。
终于,轮到了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的、由姜柠作为实际核心的第三组。
当那三盘在外观上显得异常“朴素”、甚至可以说有些“返璞归真”的菜品,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端上评委席时,几位固定评委下意识地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微妙和复杂。
与周晨队伍那如同现代艺术展品般炫目、充满了技术炫耀意味的作品相比,眼前这三道菜,无论是在色彩的丰富度、摆盘的复杂度,还是视觉的冲击力上,实在是……显得太过平淡,甚至有些“不起眼”了。
一位在美食评论圈内素以口味刁钻、点评犀利、不留情面而著称的评委,陈老师,在略作审视后,率先拿起了筷子。
他带着一种审视的姿态,尝了一口腐皮卷,细细咀嚼后,点了点头,语气平淡:
“嗯,腐皮炸得火候不错,酥脆度保持得很好,馅料调味也算平衡,香草油醋汁的酸度起到了很好的清新开胃作用。
作为前菜,完成度不错。” 评价算是中规中矩,尚可。
但当他将目光转向主菜,品尝那块经历了“汤锅隔水低温慢煮”奇迹的鸡胸肉时,他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细细品味之后,他缓缓放下筷子,拿起洁白的餐巾,姿态优雅地擦了擦嘴角,抬起眼,目光扫过展示台,
又状似无意地瞥了一眼不远处依旧维持着风度翩翩姿态的周晨,语气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客观”与“严谨”,缓缓开口:
“这块鸡胸肉,在处理上,确实……体现出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嫩度的控制,汁水的保留,都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我必须给予肯定。”
他先扬后抑,话锋随即一转,如同利刃出鞘,
“但是——”
这个“但是”一出,整个演播厅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紧绷。
“——在这样一个明确强调‘融合’与‘创新’作为核心评判标准的团队挑战环节中,这道作为团队核心的主菜……整体呈现出的风格和思路,是不是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传统’了?”
他刻意加重了“保守”和“传统”这两个词的发音,
“客家梅菜扣肉风味的酱汁,这个想法本身是好的,有其文化底蕴,但整体的风味架构和表达方式,
似乎并没有真正跳出中餐传统调味品系固有的框架,缺乏那种能让人真正眼前一亮、感到耳目一新的‘爆点’或者说‘记忆点’。”
他目光再次扫过那简洁到近乎单调的摆盘,语气中的挑剔更加明显,
“而且,从最终的视觉呈现来看,整体摆盘也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在视觉的冲击力、艺术的表达性上,相比其他队伍,尤其是刚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晨曦队的作品,确实……存在着肉眼可见的、不小的差距。”
他这番洋洋洒洒的点评,听起来似乎是基于比赛规则和烹饪美学的“合理”批评,言辞间也保持着评论家的“专业”外壳,
但其刻意反复强调的“保守”、“传统”、“缺乏爆点”、“视觉差距”,以及那隐含的、将第三组作品与周晨队伍进行直接对比的倾向性,其用意已然不言自明。
后台监控室内的赵思源看着实时传回的畫面,嘴角控制不住地露出一丝算计得逞的满意笑容。
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效果,通过这位“权威”评委的嘴,来巧妙地打压姜柠那种在他看来“不合时宜”、“曲高和寡”的烹饪风格,
既能制造话题冲突,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卖周晨背后那些有意向合作的资本方一个人情。
站在展示台后的张扬和李莉,听得脸色瞬间发白,紧张地攥紧了拳头。
连在后台休息室通过屏幕观看直播的林妙妙,都气得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忍不住低声骂道:
“这老家伙!绝对是收了黑钱了吧!眼睛是长在后脑勺上了吗?这么明显的好坏都分不清!”
姜柠站在原地,身姿依旧挺拔如竹,脸上的表情也依旧是那副惯常的平静无波,只是那双清澈的眼眸深处,不易察觉地掠过一丝冰冷的寒意。
她微微吸了一口气,正准备开口,用她自己的方式,冷静而有力地回应这番充满偏见的评价。
然而,一个冷静、平稳、不带任何情绪起伏,却仿佛带着某种无形力场、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的声音,先她一步,清晰地、有力地响彻了整个演播厅。
“我反对这个评价。”
“……”
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磁石吸引,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声音的来源——评委席的正中央,那个自开赛以来,始终以数据和理性示人的男人,陆延舟。
他缓缓放下手中那只印有节目LOGO的玻璃水杯,动作从容不迫。
金丝眼镜后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目光,此刻锐利如出鞘的手术刀,精准而毫无回避地,直射向那位刚刚发表完长篇大论的陈评委。
整个演播厅,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瞬间陷入了一种近乎真空的绝对安静,连摄像机轨道移动的微弱摩擦声、以及某些人因为震惊而倒吸冷气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闻。
“反……反对?”
陈评委显然没料到会遭遇如此直接的当众质疑,整个人愣了一下,脸上那副资深评论家的从容面具第一次出现了裂痕,有些挂不住了,语气带着强装出来的镇定,
“陆总,我想提醒您,评分……是个人主观审美与专业判断的结合,它本身就允许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
“主观判断,需要基于客观事实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陆延舟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却带着一种源于绝对认知优势的、不容置疑的天然权威感,
“而你刚才对第三组作品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数据支撑缺失和基础逻辑谬误。”
他没有给陈评委继续辩解的机会,直接拿起一直放在手边的、那台定制版的平板电脑——那是他全程用来记录各项观测数据、运行分析模型的专用工具
——修长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而精准地滑动了几下,调出相应的分析页面,然后将其屏幕朝向主持人的方向,做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示意进行现场投影。
导播反应极快,几乎在下一秒,演播厅主背景的大屏幕上,立刻同步出现了几组清晰无比的数据图表、曲线分析图,以及一些标注着复杂参数和百分比的专业界面。
“首先,关于你提到的‘创新’与‘保守’的界定问题。”
陆延舟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冷静地、条理分明地开始阐述,如同在做一个严谨的学术报告,
“在烹饪领域,创新度的评估,无法简单地以使用了多少种前沿技术、或者视觉呈现有多么复杂炫目来衡量。那只是表象,是手段,而非本质。”
他指向大屏幕上出现的一个关系图,
“第三组的主菜,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将现代精准温控技术(即低温慢煮)的物理优势,与传统经典风味元素(客家梅菜扣肉的风味精髓)进行了非表象的、深层次的结合。
这并非简单的复刻或拼接,而是通过精准的技术手段作为桥梁,实现了传统风味谱系在一种全新的、极致化的口感载体上的创造性表达与升华。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对食材特性和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融合创新’。
经过我的模型比对,其技术实现路径与最终风味组合,在当前全球米其林星级餐厅及知名创意菜数据库的现有案例中,相似度低于15%,按照创新性评估标准,可归类为‘高创新度’范畴。”
他话语微顿,目光再次转向脸色已经开始发青的陈评委,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更强的针对性:
“而反观你刚才高度评价的晨曦队主菜,其焦糖脆壳搭配低温烹饪鸭胸的核心组合,是近三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法餐体系米其林餐厅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经典搭配之一。
其技术实现路径、风味组合逻辑,在数据库中的相似案例匹配度高达68%。从纯粹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角度来看,究竟谁的思路更接近于行业内的‘常规操作’,或者说,更‘保守’?”
陈评委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但在那些冰冷的数据图表面前,任何基于“感觉”、“经验”的辩驳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又由红转白,精彩纷呈。
陆延舟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手指在平板上再次滑动,屏幕上的内容随之切换。
“其次,关于你着重强调的‘视觉冲击力’。”
屏幕上出现了两组菜品的色彩光谱分析图、构图元素复杂度指数对比,以及基于视觉认知心理学模型的注意力热力图,
“视觉评估,也并非完全不可量化的主观领域。第三组的菜品,色彩搭配严格遵循自然食材的本源色泽,整体饱和度处于对人体视觉神经最舒适的区间之内。
构图采用极简主义风格,主体突出,信息传递直接而高效,降低了认知负荷。而晨曦队的作品,”
他切换对比图,
“色彩饱和度多个区域超出舒适峰值,视觉元素过载,构图虽然复杂精巧,但核心焦点模糊,分散了观赏者的注意力。
从视觉信息处理的效率、舒适度以及记忆留存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第三组作品的得分,显著更高。”
“最后,也是作为食物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关于风味与口感的客观呈现。”
陆延舟调出了更为硬核的数据,包括后台环境传感器记录的操作区温度、湿度变化,以及他通过特殊设备(非味觉,而是物理参数测量)对菜品进行采样分析时记录下的质地、粘度等参数,
“第三组的主菜,鸡胸肉中心温度控制误差范围,经过我的设备复核,被严格控制在±0.3摄氏度以内,这是一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度。
汁水保留率,经过质地分析与流失模型测算,超过92%。
肉质纤维的剪切力值,处于理论上的最优嫩度区间。其搭配的酱汁,粘度、风味物质的析出浓度与扩散速率,均经过优化,与鸡肉的质地和温度达到了高度匹配,形成了协同效应。
这些客观的、可重复验证的物理数据,有力地支撑了其卓越的、趋于完美的口感体验。”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一张张写满震惊、难以置信、或是陷入深思的脸,最终再次定格在脸色已经难看到极点的陈评委身上,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如同法律条文般不容置疑地说道:
“我的评分体系,建立在我所能获取和验证的所有可量化的客观事实与严密的逻辑推导基础之上。
在剔除了无效的个人主观偏好、以及明显不符合数据支撑的片面化、倾向性评价之后,
第三组作品,在技术实现精度、创新思维维度、视觉信息传递效率、以及最核心的风味口感物理表现数据上,
其综合评估结果,均明确优于第一组。
因此,在我的评分体系内,第三组的最终得分,必然,也必须,高于第一组。”
他这番长篇大论,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情绪化的宣泄,没有任何针对个人的攻击,甚至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带有偏袒意味的词语。
他纯粹是动用了一套超越常规烹饪比赛认知维度的、基于数据、模型、逻辑和理性分析的强大武器,构建了一道坚固无比、无懈可击的防线,
将陈评委那番看似“专业”、实则充满倾向性和话语权霸凌的“主观评价”,彻底地、无情地驳斥得体无完肤!
整个演播厅,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死寂般的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陆延舟这番堪称“数据护短”的降维打击彻底震慑住了。
这哪里还是一场美食比赛的评委点评?
这根本就是一场学术辩论,一次用绝对理性的冰冷铁拳,碾压和粉碎一切试图用模糊话语权、行业潜规则来玩弄比赛公平性的行为!
周晨脸上那精心维持的、如同面具般的完美笑容,此刻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震惊、愤怒与一丝隐隐恐惧的阴沉。
他放在桌下的手,早已紧紧握成了拳,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色。
后台监控中心的赵思源,张大了嘴巴,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陆延舟那张毫无表情的俊脸,半天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他千算万算,机关算尽,却唯独没有算到,陆延舟这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变量”,会在这个关键时刻,以这样一种完全超出他理解范畴的方式,强势介入!
这完全打乱了他所有的布局和节奏!
而姜柠,依旧站在原地,清冷的目光穿过展示台与评委席之间的距离,落在那个刚刚为她(或者说,为数据和逻辑)仗义执言的男人身上。
她那颗常年沉浸在技艺与食材中、早已波澜不惊的心湖,此刻,第一次,清晰地掠过了一丝极淡的、名为“愕然”与“意外”的涟漪。
她想过很多种应对的方式,却唯独没有预料到,他会用这样一种……极其古怪,却又无比强大的方式,来打破这不公的僵局。
陆延舟说完这一切,便不再看任何人,仿佛刚才只是完成了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数据分析与陈述。
他低下头,在自己的电子评分板上,冷静地、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个给予第三组的分数
——一个在所有人预料之中、却又因为其背后支撑的庞大理性体系而显得格外有分量的、毫无悬念的高分。
他不需要偏袒任何人。
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尊重数据,遵循逻辑。
而这一次,数据和逻辑,以其不容置疑的冰冷姿态,坚定地站在了姜柠,以及她那追求极致与本源的理念这一边。
这场原本充满算计与不公的团队挑战,因陆延舟这突如其来的、石破天惊的“数据护短”,瞬间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也彻底改写了比赛的走向。
理性的偏袒,有时,比任何感性的支持,都更加不容置疑,也更加……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