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鬼遇红桥 > 第9章 破庙险遇周明远

鬼遇红桥 第9章 破庙险遇周明远

作者:飞鸟游鱼FNYY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7 04:50:49 来源:文学城

昨天晚上,谢辞秋说他可以带三人去一个地方,或许对处理‘阴蛇堂’的事情有帮助。

四人说好了,次日早晨,就去他说的那里。

晨光透过薄雾漫进县城西巷,苏渊三人更着谢辞秋,站在“德顺书局”的木牌下。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

书局门面不大,门板上的木纹被岁月磨得发亮。门楣上“以文会友”的匾额积着薄尘,却透着几分安稳气息。

“谢弦师说的线索就在这里?”临川微微一笑,抬手拂去门环上的蛛网,铜环擦过指尖时带着凉意。

“嗯,应该就是这了。”谢辞秋点头,从袖中取出半张泛黄的纸:“这是从药铺掌柜床底木箱里找到的残页,背面印着书局的标记,还写着‘七月初七取货’。”

“那这个书局……走,进去看看。”临川小声对谢辞秋说。

四人推门而入时,一股旧墨混着樟木的味道扑面而来。

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线装书,阳光斜斜照在书架间,柜台后坐着个戴老花镜的老者,正低头用毛笔批注书卷。听到动静抬头看来,镜片后的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

“三位是来买书?”

“我们想找七月初七从贵店取走的货。”苏渊将残页放在柜台上,“是清河镇药铺掌柜订的。”

老者推了推眼镜,仔细打量残页上的标记,眉头渐渐皱起:“这位掌柜确实每月初七来取书,但上个月初七他来取的不是书,是个封着蜡的木盒。”

“老先生,木盒里是什么?”谢辞秋追问。

老者摇了摇头:“他从不让人碰,只说里面是‘记账用的要紧东西’。”

见几人不语,老者继续说:“不过那天他取货时很慌张,还掉了张纸条,我捡起来时瞥见上面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呃,像朵花,却长着尖刺。”

苏渊心中一动,将那符号暗暗记在心里:“可否借贵店的账本一看?我们想查药铺掌柜近半年来的取货记录。”

老者犹豫片刻,转身从柜台下取出一本厚厚的账册:“按理说客人事宜不便外泄,但这位掌柜上周突然没了,镇上都在传他牵扯命案,或许这账本真能帮上忙。”

“感谢。”苏渊翻开来看。账册纸页粗糙,墨迹却工整。

他翻到近半年的记录,发现刘掌柜每月初七取的书都很寻常,多是些《论语》《商道》之类的典籍,但从三月初七开始,备注栏里多了个小小的“蜡”字。

“蜡……”苏渊在心里默念。

“三月初七之后,他取的就不是书了。”苏渊指尖划过“三月初七”那行字,“那天他取走的木盒,会不会和槐林的旧事有关?”

老者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最上层取下一本封面残破的《青州风物志》:“说起来,药铺掌柜去年冬天常来查这本书,专看二十年前‘阮家班’的记载。”

“阮家班?”临川接过风物志,翻到标记的页面。

上面记载着二十年前一个在青州一带巡演的戏班,班主姓阮,旗下有十二名女伶。后来在一次演出后突然失踪,只留下空荡荡的戏班船。

书页边缘有淡淡的焦痕,像是被火燎过,旁边还夹着半张戏班的旧海报,上面画着十二个梳着戏装发髻的女子。

“难怪木牌上有‘阮清禾”二字。”谢辞秋恍然大悟。

“槐林里埋的,难道是当年失踪的阮家班女伶?”

老者叹了口气:“听说当年阮家班的女伶个个貌美,还会些杂耍绝技,可惜啊,就这么凭空消失了。那时镇上有人说她们被拐去了外地,也有人说她们得罪了权贵,被沉了江。”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书生匆匆进来,看到柜台上的《青州风物志》,突然停住脚步:“张老先生,我爹让我来取上次订的《算经》。”

他看到苏渊三人与手中账册时微微一怔,“你们在查清河镇药铺掌柜的事?”

“小兄弟认识他?”苏渊抬眼看来。

书生点头:“我爹是做绸缎生意的,常和那位掌柜打交道。”

他想了想,又说道:“不过上个月我撞见药铺掌柜在河边烧东西,火光里飘出半张纸,上面好像写着‘阮家班信物在书局’,当时我没在意,现在想来……”

“阮家班……”

“烧东西的地方在哪?”临川追问。

书生指向县城东边的护城河:“就在东门桥底下,那里僻静,平时少有人去。”

苏渊起身,端着木盒:“临公子,我们去看看。老先生,多谢您的帮忙,若有发现,还会再来叨扰。”

四人便匆匆出发了,彼时天色清朗,一只白鸽划过天空。

东门桥是座石拱桥,桥下河水浑浊,岸边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

苏渊蹲下身拨开草丛,发现泥土里果然有烧过的灰烬,还残留着几块未燃尽的布片,布片上绣着的花纹,竟与《青州风物志》里阮家班海报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这是戏服上的绸缎。”临川捡起一块布片,指尖抚过上面精致的缠枝纹。

“药铺掌柜在销毁阮家班的信物。”玦音在草丛里摸索片刻,找到一枚锈迹斑斑的银簪,簪头雕着朵小小的槐花,他把簪子递给临川。

“公子,这簪子样式很旧,像是二十年前的物件。”

“嗯,我看看。”临川观察着。谢辞秋正在研究那堆灰烬。

苏渊望着河水沉思:“药铺掌柜既在查阮家班,又在销毁她们的信物,他到底在怕什么?”

一阵风吹过,河面上飘来几片落叶,其中一片沾着些微亮的粉末,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

临川弯腰将落叶拾起,指尖轻捻粉末,他小声说:“你们看,这些银粉,和槐林尸骨上的粉末一样。”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取出那片沾着灰绿色粉末的衣角,将银粉撒在上面,两种粉末接触的瞬间,竟冒出淡淡的青烟。

“这两种粉末能相互消解。”苏渊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阮家班的人当年或许在反抗什么,她们身上带着银粉,是为了防备那灰绿色粉末。”

谢辞秋突然轻笑:“大家,我知道该去哪了。”

“嗯?”临川笑着看着他,“哪里?”

“县城北巷有个老银匠,他祖辈三代都在县城做银器,说不定认识这槐花簪的样式。”

三人顺着河岸往北门走去,阳光穿过桥洞落在水面上,碎成一片晃动的金斑。

“我们走快一点,我怕银铺关门早。”谢辞秋笑着走在前面。

“每次都是你带路。”临川笑着,“看来你对这一片很熟?”

“也没有,这附近我常来。嗯,前面就是,我们到了。”

北巷的青石板路被晨光浸得发潮,“老段银铺”的铜招牌挂的超级显眼。

铺子门半掩着,里面传来錾子敲银的清脆声,节奏稳得像陈年的钟摆。

推开门时,一股熔银的热气混着松香扑面而来。

柜台后,个穿藏青短打的老者正弓着背,年龄看着没有张老先生大。手里小锤在银片上敲得极轻,银屑落在铺着绒布的案上。

他头也没抬,声音裹着金属的冷意:“打簪子还是修锁?新样式得等三天。”

谢辞秋把槐花银簪递过去:“段师傅,我们不打新的,想问问您认不认得这簪子的样式。”

老者这才停了手,摘下沾着银粉的老花镜,指尖捏着簪子转了两圈。

他指腹磨过簪头的槐花,忽然“咦”了一声,皱纹里浮出些异样的神色:

“这是‘阮记’的活计,二十年前的老东西了。”

“阮记?”临川往前凑了半步,“是阮家班的人订做的?”

段师傅把簪子放在案上,转身从货架最下层拖出个铁盒,里面码着几本泛黄的账簿,纸页边缘都脆得发卷。

他翻到标着“壬午年”的那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停在某一行:

“你看,光绪二十八年三月,阮家班的班主阮玉娘,在我这订了十二支槐花簪,每支簪头都刻了个‘伶’字,只是这簪子上的字被人磨掉了。”

四人凑过去看,账簿上“阮玉娘”三个字写得娟秀,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槐花记号,和银簪上的花纹分毫不差。

临川小声询问:“段师傅,您还记得阮玉娘长什么样吗?她订这些簪子做什么?”

老者往灶里添了块炭,火苗窜起来,映得他脸上的沟壑更分明:“那阮班主是个美人,眼角有颗痣,笑起来像带了钩子。她来订簪子时,身后跟着十二个女伶,个个穿得水绿的戏服,说是要当‘班簪’,每次演出都得戴着。

“哎。”他叹了口气。

“只是没过半年,就听说阮家班凭空没了,连带着我送过去的最后一支簪子,也没了下落。”

“最后一支簪子?”谢辞秋抓住话头,“您是说,除了这十二支,还有第十三支?”

“是。”段师傅点头。

他的声音压得低了些,“那年七月初六,阮玉娘半夜来敲门,要加订一支簪子,说簪头要刻个带刺的花,还得嵌点银粉在里面。我问她为什么,她只说‘防身用’,给了双倍的钱,让我第二天一早送到德顺书局。可我去书局时,只看到个穿灰布衫的男人,说是替阮班主取货,我递给他时,隐约看到他袖口沾着血。”

苏渊心里猛地一沉:“那男人是不是左脸有块疤?”

老者愣了愣,随即拍了下大腿:“对!是有块疤!当时我还觉得晦气,现在想来,那男人说不定……”

话没说完,门外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像是有人撞翻了菜筐。

苏渊转身就追出去,只见个穿灰布衫的身影拐进巷尾,手里还攥着个油纸包。

跑起来时,包角漏出半张黄纸,上面画着个带刺的花,正是老者说的那符号。

“别跑!”三人拔腿跟上。临川取了几根银针,飞向那人。

那人却灵活得像只猫,猛地矮身躲过,油纸包掉在地上,里面滚出个蜡封的木盒,和德顺书局老者说的一模一样!

苏渊弯腰去捡,那人却突然回头,手里亮出把短刀,刀刃上沾着些灰绿色的粉末,和槐林尸骨上的一模一样。

他眼神像淬了毒:“再追,我就让你们和阮家班的人一个下场!”

临川默默从药箱里摸出个瓷瓶,对着那人泼过去。

银粉撒在他脸上,那人瞬间惨叫起来,脸上冒起青烟,短刀“当啷”掉在地上。苏渊趁机扑上去,按住他的胳膊,只听“咔嚓”一声,骨头的脆响混着他的痛呼,在巷子里撞得发响。

“说。你是谁?为什么要抢木盒?”苏渊按在他肩上的手又加了几分力。

那人痛得额头冒汗,却咬牙不肯开口。

临川捡起地上的木盒,指尖捏着蜡封看了看:“这蜡里掺了松香,是书局常用的封蜡。你是德顺书局的人?”

这话让他身子颤了颤,声音突然软下来:“我是张老先生的徒弟……药铺掌柜死前,把这木盒交给师父,说要是有人查阮家班的事,就把盒子烧了。可你们今天去书局,师父心善,把账本给你们看了,我只能偷偷跟着,想把盒子抢回来销毁。”

“盒子里是什么?”临川蹲下身,盯着他的眼睛。

那人咽了口唾沫,声音发颤:“是阮家班的‘绝命书’。当年阮班主发现县太爷要把她们卖给洋人,就写了十二封血书,藏在木盒里,想托刘掌柜交给知府。可药铺掌柜收了县太爷的钱,不仅没送,还帮着县太爷把阮家班的人骗到槐林,用掺了毒的茶水迷晕,再用带灰绿色粉末的刀杀了她们。”

他顿了顿,“那粉末是县太爷从洋人那弄来的,沾到血就会烂肉。”

苏渊的手攥得发紧,指节都泛了白:“这世道……县太爷是谁?现在在哪?”

“就是现在的知府周明远!”

那人突然拔高声音,“他当年杀了阮家班,抢了她们的戏服和首饰,买通了上面的人,一路升到知府。”

他越说越激动:“药铺掌柜这几年一直被他要挟,上个月终于受不了,想把木盒交出去,结果就在这几天,被周明远的人杀了!”

四人一惊,上次不知道他的那么多恶形,没杀他。现在他被周明远的人杀了。

谢辞秋把木盒放在案上,指尖敲了敲蜡封:“这么说,只要打开这盒子,就能定周明远的罪?”

“公子,是的!”那人点头。

他赶忙又激动地补了一句:“里面还有阮班主的玉佩,是周明远当年落下的,上面刻着他的字!”

苏渊刚要说话,巷口突然传来马蹄声,还有衙役的吆喝:“奉知府大人令,捉拿要犯!闲杂人等速速让开!”

段师傅从铺子里探出头,脸色煞白:“是周明远的人!他们怎么来得这么快?”

那男人消失在了他们的视线里。

谢辞秋把木盒塞进苏渊怀里,指向巷后的小胡同:“从这走,能通到城外的破庙!我和临川、玦音拖着他们,你先去把盒子藏好,咱们在破庙汇合!”

苏渊刚要推辞,临川已经摸出两把银针,往衙役来的方向跑去:“快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马蹄声越来越近,尘土在巷口扬起来,遮得晨光都发暗。苏渊攥紧木盒,转身钻进胡同,指尖能摸到蜡封的温度。胡同尽头,晨光漏下来。

他隐约看到破庙的飞檐,却也听到身后传来临川的痛呼,他因为身体修为不行,被衙役的马鞭扫中了胳膊。

“临川!”

苏渊回头,想往回跑,却被他的声音拦住。

“别回头!盒子比我们重要!记住,破庙的香炉下有暗格!”

苏渊咬牙,转身加快速度跑向破庙。

谢辞秋的琴不在身边,相当于武器没了。

他只好把折扇往地上一扔,扇子骨“啪”地断成两截,他捡起一截,对着冲过来的衙役刺过去。

临川也不含糊,银针往衙役的膝盖上扎,疼得那衙役直咧嘴。

木盒在苏渊手中硌着,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混着衙役的吆喝、谢辞秋平静的喝骂,还有风里飘来的、像是槐花落地的轻响——那是二十年前,阮家班的女伶们最后一次登台时,鬓边槐花掉落的声音。

跑到胡同口时,他回头看了一眼,只见谢辞秋被两个衙役按在地上,玦音撞倒在墙边,临川的药箱摔在一旁,银针撒了满地。

但谢辞秋却对着他的方向,比了个“藏好”的口型,嘴角还勾着点笑,像在说“放心”。

苏渊攥紧拳头,转身冲进城外的树林。

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槐林里那些没名字的墓碑。

他知道,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木盒里的绝命书,是给阮家班十二个人,也是给所有被周明远踩在脚下的人,唯一的交代。

破庙很快出现在眼前,屋顶塌了半边,香炉倒在地上,满是灰尘。

苏渊冲过去,砸开香炉下的砖,果然有个暗格,刚好能放下木盒。

他把盒子放进去,刚要盖砖,却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还有个熟悉的声音,裹着冷笑:“苏公子,别来无恙啊。”

苏渊猛地回头,只见周明远穿着藏青的官袍,手里握着把匕首,刀刃上的灰绿色粉末,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他身后跟着四个衙役,个个手里拿着铁链,眼神凶得像饿狼。

“周知府倒是消息灵通。”

苏渊慢慢站起来,手悄悄摸向腰间的短刀,那是临川之前给他的。

周明远往前走了两步,靴底碾过地上的落叶,声音刺耳:“药铺掌柜的账本,段银匠的话,还有那好样的通风报信,你以为你们能瞒得过我?”

他阴笑道:“我早就知道你们在查阮家班的事,只是没想到,你们能找到木盒。”

“你就不怕绝命书公之于众?”

周明远突然笑起来,声音像破了的锣:“苏公子,公之于众?谁会信一群戏子的话?再说……”

他很刻意地顿了一下:“只要你死了,木盒里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

说完,他挥了挥手,“把他抓起来,别伤了木盒。”

衙役们刚要上前,破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还有喊杀声:“奉按察使大人令,捉拿贪官周明远!放下武器!”

周明远脸色骤变,回头看向庙门。只见一群穿黑衣的捕快冲进来,为首的是按察使身边的李统领,手里拿着印信,亮得晃眼。

“周明远,你贪赃枉法,残杀阮家班十二人,证据确凿,跟我们走一趟吧!”

周明远还想反抗,却被李统领一脚踹在膝盖上,“扑通”跪倒在地。他看着苏渊,眼神里满是不甘。

“你早就通知了按察使?”

苏渊松了口气,摸了摸怀里的密信——那是从德顺书局出来后,他就让人快马送给按察使的,里面写了柳家班的线索,还有周明远的罪证。

他笑了笑:“不是早就,是刚好赶上。”

捕快们把周明远捆起来时,他突然发疯似的喊:“柳家班的人是我杀的!可那是为了升官!她们不过是群戏子,死了又怎么样!”

这话刚落,庙外传来一阵哭声。

苏渊回头,只见个穿蓝布衫的老妇人,手里捧着个槐花簪,正是段师傅说的、阮玉娘订的第一支簪子。

老妇人扑到周明远面前,哭着骂:“你这个畜生!我女儿是阮家班的青衣,她才十六岁!你怎么下得去手!”

周明远被拖走时,还在嘶吼,声音渐渐远了。

李统领走到苏渊身边,拱了拱手:“苏公子,多亏了你送来的密信,不然这贪官还得逍遥法外。对了,你的两位朋友已经被我们救了,正在城外的医馆里。”

苏渊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转身打开暗格,把木盒取出来。

阳光照在蜡封上,他突然想起阮家班海报上的十二个女伶,眉眼鲜活得像还在台上唱着戏。他轻轻握着木盒,声音轻得像对空气说:

“放心吧,你们的冤屈,终于能洗清了。”

风从破庙的窗棂吹进来,带着槐花的香气。

苏渊知道,这香气不是来自哪棵树,是来自二十年前那些没来得及绽放的生命,终于在今天,借着晨光,吐露出了迟到的芬芳。

而那半张残页、十二支槐花簪、还有带刺的花形符号,都成了时光里的印记,提醒着所有人。

有些真相,哪怕隔了二十年,也终究会浮出水面。

就是今天,我不是新晋了[爆哭]

所以今天两更 (⊙v⊙)字数也加长了

[奶茶]小剧场:破案后的茶话会

(小剧场的内容不是原文里的)

飞鸟(举着话本):“请问三位,破阮家班案时最惊险的瞬间是?”

谢辞秋刚要开口,玦音突然插嘴:“是苏公子抢木盒时,差点摔进泥坑!要不是我家公子眼疾手快……”

苏渊挑眉:“明明是临川用银粉救了我。”

临川耳尖微红,刚要接话,玦音又哼了声:“公子明明更担心苏公子摔着,我都看见您攥紧袖角了!”

飞鸟:(憋笑)玦音啊,您这关注点……”

谢辞秋折扇一合:“别问了,再问他要把苏公子的茶换成醋了!”

(谢幕)

谢谢大家,文笔不佳,尽可能多多包容(鞠躬)[害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破庙险遇周明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