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光绪中华 > 第13章 寇连材(历史上)

光绪中华 第13章 寇连材(历史上)

作者:刘羽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14:35:20 来源:文学城

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光绪22年(1896)2月17日,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

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为田界,与财主打官司,结果丢了家里赖以糊口的土地。父亲悲愤难言,含恨死去。寇连材接连遭祸,无法维持生计,只好跑到北京去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的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竟然下命让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来供个人享乐,置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慈禧的嘴脸,忧患着民族的危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下定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

光绪22年(1896)2月初十的早上,他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着美梦的西太后,被哭声惊醒,怒容满面,厉颜喝问:“哭的是哪门子的丧?”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 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一顿臭骂,将他赶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5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部分给了小太监们。在2月15日,他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之情,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慈禧看过奏折,暴跳如雷,一连声地呼叫着,把寇连材抓来审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慈禧还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连材开口直言,果然从头至尾地说得一字不差。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

2月17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他神色镇静,整好衣冠,朝宫殿拜了9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就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

寇连材为生活所迫,净身进宫,成为世人瞧不起的“阉竖”。他位卑不敢忘国忧,以坚不可摧的爱国忧民的意志 ,去抗争腐朽的封建势力,闪现出热爱家国的人生亮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