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孤星伴月 > 第1章 第一章:成人的烦恼

孤星伴月 第1章 第一章:成人的烦恼

作者:尔山人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9 03:25:20 来源:文学城

2018年二月的秦安,春冬交替,夜风自北边吹来,时常夹杂着薄雾和霜冻。

一处高层公寓的民宅内,女主人从梦中惊醒,摸索过床头的手机。

时间刚过凌晨两点。

她翻了个身,准备继续入睡。四周静得出奇,只隐约传来几声低语。

女人屏息,静待片刻后,才确认那不是自己的幻听。她立即起身,踩着拖鞋,悄悄来到了走廊尽头,贴着门板细听。

那是女儿的房间。里面的声音时急时缓,若有似无,内容却始终无法辨认。

女人握紧门把,轻轻推开一条门缝。

屋内没有开灯,只摇曳着两盏昏黄的烛火。女儿光着身子,正襟危坐在书桌前,一边抚过自己的臂膀,一边对着梳妆镜喃喃自语。

“宝宝?”

女主人一阵心慌,疑心是女儿最近课业压力太大,犯了臆症,不敢贸然上前,只小声唤了几句。

半天不见回应,她才小心翼翼地靠近。可只一眼,就让她心脏骤停,汗毛倒竖——

女儿的皮肤上布满曲折的线条,借着烛光细看,她正用咬破的手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念念有词地在锁骨上缓缓描画着奇异的符号!

“上清无形……幽冥有引……以血为契……以心为界……”

烛光忽然剧烈跳动,随后,屋内陷入黑暗。

秦安城位于祖国版图的西北,背靠秦岭,面朝渭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古城墙巍然矗立,护佑着千年的汉唐余韵与坊巷烟火。无论是烽火连天的乱世,还是歌舞升平的盛世,春去秋来,世代更迭,数千年生生不息。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座人口逾千万的现代大都市。

四方天地间,街巷横平竖直,布局规整,放眼全国都独树一帜。

城中心伫立着秦安城的“心脏”——一座明代钟楼。自此而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笔直延伸,将整座城市划分为四个区域。

东城区是省政府与市政机关的驻地,门户森严,沉稳庄重;南城区集合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文旅产业并行,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型地带;西城区是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工业基石;北城区自古便是商贸集散与交通枢纽,往来商旅络绎不绝,是秦安面向外界的门户。

秦安城的冬天是灰色的。总有薄雾笼罩,寒风从秦岭山间穿城而过,割得人脸生疼。

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光秃秃地伸展枝丫,跟着路过的行人一起在风中瑟瑟发抖。融化的积雪裹着泥泞,铺满街道;行人们缩着脖子,裹紧衣帽,脚步匆匆。

偶尔,从远处传来一声骂骂咧咧的“额贼!”

那多半是某个倒霉蛋踩到了松动的地砖,被飞溅的泥浆弄脏了裤腿。

清晨的东城区笼罩在夜色中,街巷两边亮着昏黄的路灯。

烧饼铺的火炉里热气腾腾,金黄的烧饼香气四溢;包子铺的蒸笼一层层叠起,足有一层楼高。

几个身穿皮夹克的中年人蹲在摊旁,端着胡辣汤,一边吹着热气,一边沿着碗边咂着汤汁。

骑电瓶车的学生们陆续经过,没时间堂食,就买了烧饼,夹上配菜:干辣椒炝锅的土豆丝、干炒青辣椒碎、油炸花生米,再添个卤蛋或花干。嫌味不够的,还要让摊主多淋上一勺油泼辣子。

夹馍的大娘动作麻利,把撑得滚圆的烧饼装进袋子,配上塑封好的豆浆、小米粥或红豆稀饭,学生们接过后继续赶路。

雾色中,一个身影由远及近,逐渐清晰。

男青年身高一米八出头,一身深灰色运动装,外面套着黑色羽绒马甲。贴身的剪裁勾勒出结实的上臂线条,明显是常年锻炼的结果。头上戴着青色的护额,脸上细密的汗珠在街灯的微光中隐隐闪动。眉眼锋利,目光专注而明亮,举止间伴着干练与果决。挺拔的鼻梁下,鼻头和脸颊被晨风吹得泛红。双手戴着保暖的五指手套,随步伐自然摆动,看起来稳健有力。

青年名叫楚阳,是秦安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刑侦大队的一名警察。

东城区内设有十四个派出所。作为省府驻地和城市心脏区域,这里地理位置重要而敏感,辖区又毗邻火车站和多个大型客运站,日均流动人口超过三十万。相较于秦安城其他区域,东城区内的治安防控任务尤为繁重。

刑侦大队百余名干警每年需处理上千起刑事案件,案牍如山,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治安挑战,基于时代发展和现实因素考虑,2016年,刑侦大队成立了一个“年轻化、精干化、专业化”的机动小组。

小组编制五人,一位队长、四位队员,方便灵活调度,专门应对突发性强、跨区域的恶性案件。

虽然名号响亮,但警队内部的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楚阳正是这支“机动小组”的队长。土生土长的秦安人,本科毕业于政法大学,后凭优异成绩考入东城分局刑侦大队,至今已近六年。

他独居在城东的“和风苑”小区。虽然谈不上高端,但物业管理良好,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整体的居住环境还算宜居。

小区入口是一座简洁的铁艺大门,迎面是被绿植环绕的小广场,周围零星分布着几张长椅和健身器械,两侧整齐排列着数栋三十层楼高的住宅。

楚阳的公寓位于小区中部十五楼,视野开阔。天朗气清时,站在阳台上就能直接望见南边的天际线。

唯一的缺点是偶尔会停水停电,让他颇为恼火。尤其在忙碌一天后发现电梯停运、不得不一步步爬上十五楼时,或运动归来满身大汗却洗不上热水澡的时候。

不过,好在公寓离单位很近,早晨不用担心堵在通勤高峰的车流里,还能挤出时间晨跑。更重要的是,这里离父母家有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足够他享受独立生活,又能在父母需要时及时出现。

同时满足这两点需求,对他而言,已经达到了十分理想的平衡。

推开公寓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套九十平米的两室一厅。室内装修风格简约实用,墙壁刷成低调干净的米白色,地面铺着耐磨的木纹瓷砖。

客厅的布置简单明快。蓝色布艺沙发靠墙摆放,对面是一组开放式电视柜,白色铁艺框架搭配原木色隔板。除了那台纤薄的液晶电视,旁边几乎没有多余的摆设。

柜角放着两个相框:一个是他成年时的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另一个是他刚参加工作、身穿警服的照片。这两张照片,是整间屋子里为数不多带着“人情味”的存在。

今天是周六,楚阳难得休息。

他简单冲了个澡,舒坦地坐在餐桌前,一边剥着早餐店买来的茶叶蛋,一边盘算着今天的安排。

原本打算做些卫生工作,可环顾四周,似乎也无事可做——地板和桌椅被父母亲擦得锃亮;床单被罩刚换不久;衣服也被清洗、熨烫平整,每一件都一丝不苟地挂在衣柜里。

楚阳想起搬出父母家这一年多的点滴。

从北城区搬到东城区,他本以为终于可以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谁料空间的距离并没能阻隔父母的过度关心。

尽管他多次婉拒他们的“照顾”,父母仍会不定期上门“帮忙打扫”,顺便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

他起身打开冰箱,目光所及,全是细心准备好的食材——去皮切块的猕猴桃,分装在保鲜袋中;柚子也被细心去皮,只留饱满的果肉;整盒乳瓜掐头去蒂,洗得干干净净;还有母亲的拿手菜——肉丁臊子,被厚厚的红油封存在玻璃饭盒里,旁边还整齐码着分装好的新鲜面条。

父母早已为他安排好一切,连他忙得无暇顾及吃饭时,也能在十分钟内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臊子拌面。

楚阳怀着复杂的心情合上冰箱门。他走回客厅,重重地倒在沙发上。沙发柔软又略带弹性的触感包裹着他,身体逐渐放松。

他闭上眼,一种久违的松弛感涌上心头。

楚阳的家境普通。父亲楚和平年轻时从军,退伍后被分配到铁路系统的警务部门,常年在外奔波,鲜有时间在家。

母亲李凤贤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性格强势而固执。从他记事起,母亲李老师就将全部心思倾注在他身上——从课业安排到兴趣培养,从生活细节到未来规划,事无巨细,样样亲力亲为。

这样的家庭环境,他早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他习惯了点头、接受,默认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他的成长轨迹像一条笔直的铁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考公务员、当刑警,每一步都按部就班,走得稳稳当当。

一切看似井然有序,连他的情绪都被维持在一种长期的冷静与克制中。对规则与秩序的认同,早已深深刻进骨子里。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并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那样的框架之中。

极少数时候,会有一些跳脱常规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但这些念头从未真正成型——总会被他迅速掐灭,像熄灭刚冒头的火星一样简单。

只有一件事,在这些年被家人和朋友反复提起,并被冠以“叛逆”的名头。

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屏幕亮起。

“喂,妈。”

楚阳的声音带着倦意。

“阳阳,干嘛呢?吃早饭了吗?”

李老师的声音高亢清亮。

“吃过了。”

“吃的什么呀?”——对母亲来说,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巷口买的素包子……”

“哎呀,外面的东西不干净,尤其是肉包子,那馅儿都不一定是什么肉呢!”

不等他说完,李老师就笃定地打断了他。

“所以我吃的是素的。”

“你别总在外面买。冰箱里我给你准备的肉臊子,都是用最好的五花肉剁的,面条也分好了,随便热一下就能吃,又快又好,知道吗?”

“嗯,知道了,晚上就吃。”

电话那头稍微顿了一下,母亲装作随口问道:“对了,前阵子给你推的那个姑娘,联系了吗?”

楚阳不禁眉头一紧,嘟囔着敷衍:“最近太忙了,还没顾得上……”

“工作再忙,发个消息,打个电话的时间总有吧。”母亲急切地打断,“妈知道你现在以工作为重,但这事儿也不能不管啊。你都快三十了,你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嗯嗯,知道了,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

他照例打算应付了事。

“楚阳!你别给我不当回事!”

听到母亲直呼全名,他立刻意识到距离对方“情绪爆炸”不远了,赶忙补救道:“我今天就联系,行了吧?”

“哎呀,你就会这么说!”母亲依旧不依不饶,“我给你说,这姑娘真的不错,刚分到我们学校一年,教美术的,人也漂亮。我把你的照片给她看了,人家对你印象可好了。”

“你能不能别整天拿着我的照片到处给人看啊?你儿子是干刑侦的……”

楚阳忍不住抱怨起来。

“哎呀,我知道你们有纪律。”母亲忙着安抚,“我也不是随便给人看的,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妈妈也是为你好,你早点成家,爸妈也能放心了不是?”

楚阳叹了口气,无奈地回应:“知道了,妈,我会处理的。”

“怎么处理?今天周六,赶紧约人家吃个饭、看个电影,你得主动点啊。”

“知道了知道了,我这就联系,行吧?”

楚阳只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你可别光说啊,赶紧的!行了,我挂了啊,按时吃饭,有事打电话。”

这通电话终于在母亲的絮叨声中结束。

楚阳放下手机,长出了口气,顺手把它扔到沙发另一边,换了个姿势重新躺好,试图找回刚才那份难得的宁静。

然而,手机很快短促地震动了一下。

屏幕亮起,弹出一条新消息——

“联系上了吗?要不要妈帮你约?”

方才的安逸心境顿时荡然无存。

按照父母为他规划的人生路径,他本该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找到合适的伴侣,二十五岁成家,二十七岁儿女双全。

可如今,他就要二十八岁了,连对象都不愿意找。

事实上,楚阳并不抗拒恋爱,甚至真心认同“成家立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保守主义者——他的思想和行事全都坚定地拥护着世俗规则和秩序。

只是,他抵触“相亲”这种形式。

在他看来,相亲让一切看起来只剩“算计”。

对方是谁、做什么工作、收入几何、家境如何——这些客观要素被提前摆上台面,让人别扭。

当然,他也理解,相亲是当下最高效又稳妥的方式。

毕竟,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相亲能省去漫长的试探期,过滤掉不确定的风险。

但他无法接受——一开始就带着目的去认识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每一个简单的动作,每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都可能被暗中标记、被打分、被评估。

他脑海中浮现出种种相亲场景:两个陌生人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尴尬而礼貌地微笑,但言语间全是试探和审视。

因此,这些年,无论是单位同事还是家里亲戚安排的相亲,他都能躲则躲,能推就推。

有一阵子甚至惹得母亲又气又急,嘴上都生了好大一个疮,一边上药一边数落他——这么大的人了,竟然学起了“叛逆”!

不过,看母亲这次的态度,他恐怕再难轻易蒙混过关。

权衡再三,楚阳点开那位素未谋面的姑娘的对话框。

“周末好,我是楚阳。今晚有空吗?请你吃饭。”

消息发出的一刻,他莫名感到一阵烦闷。

作为刑警,他处理过各种复杂的案情和突发事件,甚至在枪口下都能保持镇静。

可在个人感情这件事上,他完全像个新兵——笨拙、生疏、毫无经验。

几分钟后,手机震了一下。

“周末好。今晚吗?”

“嗯,如果你有时间的话。”

“今晚恐怕不太方便。”

楚阳刚想松口气,对方却紧接着回复了:“不过,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几点?”

他苦笑着接受了现实。

“五点?”

“好呀。”

“你想吃什么?火锅怎么样?世纪广场那边。”

他记得同事们说过,第一次见面吃火锅最稳妥——口味大众,锅气还能掩护尴尬。

“我都可以,那下午见喽。”

“下午见。”

放下手机,楚阳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简单几句,竟让他觉得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