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10章 第 10 章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第10章 第 10 章

作者:向学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00:17:31 来源:文学城

【下面是明朝。众所周知,得国之正莫过于朱元璋,又众所周知,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太祖就是那一个碗。】

[可是他文化低,所以被骗了]

[闲着没事认什么朱熹当祖宗?]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面露苦色,谣言误人,天幕嘲讽他令人郁闷,学问被人曲解更令人痛苦,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后代的读书人误人啊,他真的没有针对天下女子,他的思想没那么不堪。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满头问号,一个碗他知道,他老朱当过乞丐,最后当上了开国皇帝,他也总是拿这个经历说事儿。但那结局一根绳是怎么回事?

还有他没有认朱熹当祖宗!他虽然动摇过,但他最后不是没有认吗?

天幕就这点不好,总是擦着边边角角透露一些东西,如果能和它交流就好了。

【辟一下谣,朱元璋没认朱熹当祖先。他在皇室的牒谱中,将祖上情况写得很清楚,就是几代贫农。就像宝贝们说的那样,朱元璋起步太低,他建立的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极为落后和匪夷所思的。也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在朱元璋建制之初就埋下祸根了。不过我们今天只看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在这一点体现得不是那么深。】

[我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这一点了。]

[(芜湖跳跃)(快乐鼓掌)(撕心裂肺地呐喊)(老朱老朱你真棒)]

[明朝的监察制度?锦衣卫?!]

[锦衣卫×太监,相当好磕呢。]

[绿江著名人设了。]

明,洪武十四年(1381)。

被辟谣的朱元璋依旧高兴不起来,他不明白他文化低怎么了,他有那么多能干的文臣,他还努力学习,又有优秀的太子,怎么就在建制之初就埋下祸根了。

朱元璋很着急,既然监察制度在这一点体现得不是那么深就不要讲了,讲一讲到底怎么埋下祸根行不行?而且锦衣卫和监察制度有什么关系?那不是为皇帝出行充面子的仪仗队吗?

【按例,看监察制度要先看行政制度。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不大准确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写卷子的时候只能写汉承秦制啊,别被我带偏了。明初和元一样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重点重点啊,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废了哦,废完后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再下面是府县,有的地方名字叫直隶县和属州,长官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知府知州知县。哦,不要忘记南北直隶,它们和布政司同级,二直隶下直接设府,府内事务直达六部。明朝两京制,通俗来讲,就各找各妈,北直隶找北京六部,南直隶找南京六部。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叫什么名字呢?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套路,承宣布政使对不对?老朱有想法,他设了两个长官,叫左右布政使,主管省内民政和财政。老朱是懂权力分治的,民政和财政有左右布政使,那么自然有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军政的设都指挥使司。】

[小辰说了好长一大段话啊。]

[什么?小辰说话了?]

[草,你们学历史的都记这么多吗?凑个热闹把自己看晕了。]

汉,高祖九年(前198)。

刘邦打了个哈欠,这明朝制度也挺繁琐的,明明一个人能做的事,让两个人去做,没必要吧?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有些骄傲,官制是由臣子拟定,但他也参与了不少,最后决定不还得听他的?比如这个权利分治,想当初他在庙里当和尚时,管钱的和管饭的是同一个大和尚,于是大和尚吃的肥头大脑,他们这些小沙弥饿得皮包骨头。事情不一样,但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不能又管钥匙又看锁,总之一个人只能干一样活。

【怎么说呢?这种意识很好,但这些机构的名字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确实很熟悉]

[好像是宋朝的诶]

汉,高祖九年(前198)。

刘邦点头,确实有一种宋朝既视感,果然是“日月重开大宋天”啊,这大明开国皇帝眼光不好,那宋朝都弱成什么样子了,还不如学学大汉,他被匈奴搞得窘迫,也没让匈奴与大汉平分半壁江山啊。

对宋朝,刘邦就三个字,看不上。

【是吧是吧?宋朝的!学谁不好学宋朝,尽管不可否认分权的进步意义,但是吧,我这心里就不是很得劲。】

[我也不是很得劲。]

[我很喜欢宋朝,但喜欢的是繁华汴京风貌,政治上吧,还是算了。]

被内涵的宋朝人:看得出后世人很不待见他们大宋了。

宋,嘉佑元年(1056)。

包拯皱眉思索,大宋在未来似乎已经成了弱的代名词,作为大宋人,他很想有凭有据地反驳天幕大宋很好,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差,但没有找到沟通的途径,只能一遍一遍的思索大宋的求变之路。庆历新政失败,当时新政改革的负责人纷纷被排斥出朝廷,可见保守党势力重大。穷则思变,被天幕说多了,包拯莫名多了一种紧迫感,大宋要变强!

【就刚刚说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合称“三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这名字起的又臭又长,就不能通俗一些?不仅得记名字,还得记简称,烦死了。】东方辰难得抱怨了一句。

[真的很烦]

[佩服你们这些学历史的]

[感觉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三司会审?]

[不是吧?应该不是这三司吧?]

[肯定不是啊。]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有些骄傲,他们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怂一样呢。无论是官员名称还是行政区划名称,都非常简单易懂,不罗里吧嗦让人望而生畏。

【三司会审当然不是这三司啦,我们待会儿会讲到。我们先把这三司搞完——有点儿饶舌啊——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分权鼎立,看看,我们很早就搞三权分立了,嗯,布政使有两个,分管民政和财政,四权分立。三司只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连线游戏。布政司与六部和都察院;按察司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府,和我们现在很像啊。宋朝好像有个职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计的最高负责人。那三司是度支司、盐铁转运司、户部司,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三权分立,不不不,严谨些,三司分权鼎立的优缺点有哪些?】

[真的很像诶]

[这不就是那啥啥议会的雏形吗?]

[小辰真严谨]

[呱唧呱唧]

[海底小纵队?]

[草,早就忘了。]

[优点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缺点是行政效率低下。]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觉得他们大唐的三省也算是三权分立,只不过是程序上的分立,不像明代是职责上的分立。

李世民稍稍一琢磨,就琢磨出来按职责分立的好处,不过天幕说的简略,感觉轻飘飘的虚浮,李世民只是略微在脑中过了一下,没想着付诸实践。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不理解,三权分立多好啊,怎么就造成效率低下了?肯定是他们偷懒,懒驴上磨屎尿多,但凡他们努力一点,工作效率怎么会低呢?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觉得天幕说的太对了,效率低下,用词相当精准,他早想稍微动一动这块儿了,但他老爹设计的挺好的,一改就失去了原有的相互制衡的作用,朱棣觉得他还应付得来,也就暂时搁置在一旁了。

【哇!好棒!我看到有宝贝答出来了。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了解决由于明初设置三司之后分权过度而造成事无统属、运转不灵的问题,明中期以后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抚。同时,在边镇出于集中边镇力量抵挡外族人侵的需要,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形成了明朝的督抚制度,但是这些总督、巡抚并不是官名,只是一种差遣。但到了清朝,总督、巡抚都成了官名哦。】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巡抚和总督两个官可有那种王霸之气的感觉了。]

[那肯定有啊,地方大员,都是朝廷重臣。]

[而且还有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巡抚和总督比他们官儿都高,不知道一年能捞多少。]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打出一个问号,三权分立就是为了搞制衡,在三司上面设个巡抚可真是个大聪明,哪个龟孙儿干的?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和他亲爹的思路一模一样,他会想想不到设立一个官职统领三司的办法吗?那还不是因为舍不得三司的制衡效果才不设的吗?所以后面几代三司效率得低下成什么样子才必须有个巡抚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微微颔首,汉人的朝廷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了,他们只要在上面进行些许修改填补就可以让朝廷顺利运转起来。

【梳理完行政机构,就可以看监察制度啦。刚刚说到布政司、按察司都与都察院有联系,这个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监察机关啦。其实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名字也是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和都察院有关的也有一个三司,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这三司共同审理官司才叫做三司会审。只有遇到大狱要犯才能达成三司会审的条件哦。】

[原来三司是这三司啊!恍然大悟。]

[感觉自己好没学问,什么都不知道。]

[高中是人生知识的巅峰,我们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好惨呀,嘤嘤嘤。]

[咦惹,恶心心。]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失笑,照现下的标准来看,这天幕背后的后世之人们简直无知得可爱。邱濬又叹息,看来后世已经没有三司了,相同职能的机构应当也与三司大不相关,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都察院之外,明朝还有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名字叫给事中制度。洪武六年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了六科,六科各置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点对点监督了属于是。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以上都是比较正常的朝廷监察机关,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老朱的控制欲了吧?猜到我要讲什么了吗?】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眉心一跳,他怎么就控制欲强了?不知道天幕要说什么,但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锦衣卫!]

[锦衣卫]

[锦衣卫帅哥]

……

【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对,大明怎么能少得了锦衣卫呢?飞鱼服是大明不可缺少的色彩啊!提起锦衣卫就不得不提起和锦衣卫配套的东西厂,二者合称厂卫制度】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有点不理解,飞鱼服难道是锦衣卫的标志吗?为什么把飞鱼服和锦衣卫紧密联系在一起?

【锦衣卫是洪武十五年设置的,这一年御使台改名为都察院。这一年朱元璋受的刺激大了,五月爱孙朱雄英薨逝,八月发妻马皇后病逝,要不是好大儿还在,朱元璋怕是会当场发疯。】

[可惜好大儿在洪武二十五年也没了]

[好惨一孤寡老人。]

【是啊,所以朱元璋变成了朱疯子,为了给孙子铺路,开启了发猪瘟一般的洪武大屠杀。】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都顾不上天幕说他发猪瘟了,他现在就想发疯,他的秀英,他的雄英,他的标儿。

朱元璋一口气没喘上来晕倒了。

早在天幕出现的时候,为了以防万一,马秀英就叫了太医,朱元璋还笑她多事,这不,还真用上了。

年迈的老太医很怵朱元璋这个皇帝,本想辞官回乡,但朱元璋就是不放人,可见老太医的医术之高。老太医取出银针,轻轻扎了朱元璋几个穴位,朱元璋就醒了。

悠悠转醒的朱元璋已经顾不得这个不痛不痒的回旋标,他只想知道他的雄英他的秀英是怎么没的,该怎么救!洪武十五年,还剩下一年,说不定还不到一年,该如何是好?!还有标儿,他怎么舍得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

朱元璋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年迈而孤独的自己坐在御案后写下一个个斩首的朱批,许许多多人为此丧命,发猪瘟!呵!后世人说的倒是不错,无妻无子无孙,他就是一个没有理智的疯子!

“妹子,你可不能有事啊!”朱元璋握紧听到消息后赶来的马秀英的手,双眼通红泪流不止。他的心又酸又疼,仿佛真的已经经历了那晚年孤寂的痛楚。

神隐的系统:那是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构建的平行时空啊~

大臣很焦虑,上一个发猪瘟的是晚年的汉武帝啊,他们可不想体验一遍“丞相消消乐”“九族连连看”“洪武大屠杀”。

【孙子不争气,朱八八牟足了劲给子孙后代谋福利,用国库养猪,孙子一上位就削藩,削藩就削藩吧,人汉武帝都知道搞个推恩令慢慢削,朱允炆真的,嗯,可能被宠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上去就搞死了几个叔叔,哇塞,你说其他叔叔坐不坐得住。不仅家业没了,命也要没了,搁我我也造反啊。】

[我也]

[赞同]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回忆起往事只觉隔着千山万水,以前觉得耿耿于怀的事,现在也没那么在乎,毕竟现在在皇位上的是他,而不是那个侄子。不过总有一些事不是那么完美,那就是至今为止他依旧没有找到朱允炆,那小毛贼太难抓,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1]史实参考《中国古代史》、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地方监察制度·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