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宫灯辞:侯门雪 > 第1章 雁归

宫灯辞:侯门雪 第1章 雁归

作者:沁颜言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7:06:11 来源:文学城

江南的雨,总是缠绵不绝,淅淅沥沥地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也打湿了轩窗外那株老芭蕉的叶子,绿得愈发深沉。

沈清辞坐在窗前,指尖轻捻着一枚温润的羊脂玉簪,簪头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寒梅。

那是她五岁生辰时,母亲亲手为她戴上的,只是母亲走得早,在她六岁那年,一场急病,便永远地离开了她。

自那以后,这枚玉簪便成了她最珍贵的念想,陪着她在这江南外祖家,一待便是九年。

“小姐,外面雨停了,江先生派人来说,今日的兵法课照旧。”贴身侍女晚晴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声音柔和,生怕打扰了窗前静坐的少女。

沈清辞抬眸,眼底的那一丝缱绻与怅然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她将玉簪小心地插回发髻,起身整理了一下素色的衣裙,动作优雅而利落,

“知道了,备好笔墨,我这就过去。”

她的声音清悦,像山涧的泉水,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却又隐隐透着几分坚定。

晚晴应了声,目光落在自家小姐身上,眼底满是赞叹与心疼。

小姐今年十五岁,正是豆蔻年华,容貌清丽绝伦,性子却沉静得不像个少女。

在江南这几年,小姐从未像其他世家贵女那般流连于亭台楼阁,吟风弄月,而是每日跟着江先生苦读诗书,研习兵法,甚至还跟着外祖家的护院学习武艺,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小姐的才学,便是许多世家公子也望尘莫及,只是晚晴知道,小姐心中藏着事。

每当夜深人静,小姐总会对着那枚玉簪发呆,眼底的思念与迷茫,让人心疼。

她也知道,小姐并非甘愿困在这江南水乡,她的心,始终牵挂着千里之外的长安,那个生她养她,却又让她不得不远离的地方。

江先生的书房在别院的西侧,一座雅致的小楼,四周种满了翠竹,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草木的芬芳。

沈清辞走进书房时,江先生正坐在案前,翻看一卷兵书,花白的胡须垂在胸前,神情专注。“先生。”

沈清辞微微躬身,行了一礼。

江先生抬眸,目光落在眼前的少女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清辞来了,坐吧。”

沈清辞在案前坐下,晚晴为她研好墨,便悄然退了出去,顺手带上了房门。

“昨日教你的《孙子兵法》,可有心得?”江先生开口问道,声音苍老却有力。

“回先生,弟子以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适用于战场,更适用于人心。所谓兵法,究其根本,不过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藏拙,何时亮剑。”

沈清辞从容应答,语气不卑不亢,条理清晰,江先生点点头,眼中的欣慰更甚,“不错,你能领悟到这一层,实属难得。世人皆以为兵法是克敌制胜之术,却不知,最高明的兵法,是懂得如何保全自身,如何在乱世之中,守住初心,静待时机。”他顿了顿,话锋一转,“长安那边,可有消息了?”

沈清辞握着笔的手微微一顿,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搁下笔这才开口道:“前日收到父亲的家书,说……陛下已下旨,召我回京。”

江先生沉默了片刻,缓缓道:“该来的,终究是来了。江南虽好,终究不是你的归宿。长安是你的根,也是你必须回去的地方。”

“弟子知道。”沈清辞的声音低了些,“只是,长安水深,十五年前的事,至今不明不白,弟子此去,怕是凶多吉少。”

十五年前,她不过是个懵懂的幼童,只记得那一夜,宫廷之中火光冲天,父亲浑身是血地冲进府中,将她抱在怀里,声音嘶哑地说:“清辞,听爹的话,去江南外祖家,待风头过去,爹再接你回来。”

那一夜之后,她便离开了长安,离开了父亲,来到了江南。

这些年,父亲偶尔会派人送来家书,却绝口不提当年的事,只是反复叮嘱她,安心待在江南,切勿回京。

可她心中清楚,当年的事,绝非简单的宫廷争斗,否则,父亲不会如此忌惮,更不会狠心将她送走这么多年。

江先生看着她,语重心长地说:“清辞,你自幼聪慧,这些年我教你的东西,足够你在长安立足。记住,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轻信他人。长安的朝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棋局,每个人都是棋子,却也都想成为执棋之人。你要做的,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牢牢握住自己的命运。”

“弟子谨记先生教诲。”沈清辞重重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她知道,此次回京,便是她直面过往、查明真相的开始,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都不能退缩。

“还有,”江先生从案头拿起一个锦盒,递给她,“这里面是一枚令牌,危急时刻,可凭此令牌联系江南的暗卫,他们会护你周全。”

沈清辞接过锦盒,入手微凉,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黑色的令牌,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江”字。

她心中一暖,对着江先生深深一揖:“多谢先生。”

江先生摆摆手:“你是个好孩子,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守住本心,切勿被权力迷失了双眼。”

沈清辞应下,心中却已是波澜起伏。

她知道,江南的宁静岁月即将结束,等待她的将是长安的风雨飘摇,是朝堂的尔虞我诈,是深宅的步步惊心,可她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三日后,江南的天空终于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沈清辞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外祖一家,告别了江先生,登上了前往长安的画舫。

站在船头,沈清辞望着渐渐远去的江南水乡,心中百感交集。这里是她避世九年的港湾,有她最美好的回忆,也有她最敬重的人。如今,她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安,去面对那些未知的危险与挑战。

晚晴站在她身后,轻声道:“小姐,别难过,等查明了真相,我们还可以回江南来。”

沈清辞回过头,对着晚晴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释然,“是啊,这里永远是我的退路。但现在,我必须去长安。”

她抬手,抚摸着发髻上的羊脂玉簪,“娘,爹,清辞要回京了,这一次,我一定会查明当年的真相,保护好我们的家。”

画舫缓缓驶离港口,顺着江水,一路向北,两岸的风景不断变换,从江南的温婉秀丽,渐渐变得雄浑开阔,卷着滚滚浪莎击打着画舫。

沈清辞每日在船上依旧坚持读书、练字、研习兵法,她知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长安的漩涡中站稳脚跟。

途中,她收到了父亲派人送来的第二封家书,信中除了叮嘱她一路小心,还提及了一件事——昭元帝已下旨,将她指婚给永宁侯萧彻,待她回京后,便择日完婚。

“永宁侯萧彻……”沈清辞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眼底闪过一丝疑惑。

她在江南也曾听闻过这位永宁侯的大名,据说他是开国功臣萧氏后人,少年成名,十五岁便随军出征,战功赫赫,年纪轻轻便封侯掌兵,手握京畿兵权,是昭元帝最为信任的武将。

只是,这位永宁侯的名声,却并不怎么好,传闻他性情冷冽,行事狠绝,在军中说一不二,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京中之人都称他为“冷面阎罗”。更有传闻说,他的家族曾遭外戚韦氏陷害,亲人惨死,因此与韦氏势不两立,是朝堂上制衡韦氏的重要力量。

父亲为何会同意这门婚事?陛下又为何要将她指婚给萧彻?沈清辞心中充满了疑问。

她隐约觉得,这门婚事绝非偶然,背后定然牵扯着朝堂的权力制衡,牵扯着各方势力的博弈。而她,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晚晴也有些担忧:“小姐,听说那位永宁侯脾气古怪,手段狠辣,您嫁过去,会不会受委屈?”

沈清辞摇摇头,目光望向北方,眼神坚定,“委屈与否,并非取决于他人,而是取决于自己。既然陛下下了旨,父亲也同意了,这门婚事,我推脱不得。至于那位永宁侯,是好是坏,总要见过才知道。”

她心中清楚,这场婚事,对她而言,或许是危机,亦可能是个转机。

萧彻手握兵权,与韦氏势不两立,而韦氏,很可能就是当年陷害沈家的幕后黑手之一,若是能与萧彻达成联盟,或许能更快地查明真相,报仇雪恨。

只是……那位“冷面阎罗”,是否会愿意与她这个刚回京的、毫无根基的镇国公府嫡女合作?却还是个未知数。

望着滚滚江河,沈清辞也在此刻陷入了沉思之中。

画舫行驶了二十余日,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的灞桥,远远望去,长安城墙高大雄伟,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气势恢宏,不愧是大胤王朝的都城,繁华而庄严。

沈清辞站在船头,望着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千。

九年了,她终于回来了。

长安,我沈清辞,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