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 第7章 济州司仓王维(四)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第7章 济州司仓王维(四)

作者:江觅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2:07:42 来源:文学城

韩愈重返长安,见到故友,他们都不经意间提起刘禹锡的大名——

玉台体的大诗人权德舆夸他卓尔不群、天纵奇才,远在吴越的诗僧皎然、灵澈说他小时候就孺子可教、一点就通。

同辈人想求他应试的诗赋当范文,他的座主顾少连称刘禹锡谦虚低调不肯同意,更何况他这样独特的风格模仿不来。

韩愈身边那么多人,也就柳宗元能举几个刘禹锡真才实学的事例。

就说顾少连和裴延龄相争,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认为是朋党冲突,然而曲江宴之后的四月,裴延龄便升为户部侍郎。

谁的判断更准一些呢?

韩愈笑不出来。

如今考试散场,大家对刘禹锡的答题速度纷纷称赞,成群结队从韩愈身旁穿游而过。

他在那些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人群中,偏要找出证据实例的样子,就像是个怪物。

如果能涸鱼得水就好了。

若有了水,他就能变化风雨,上下于天。若没有水,什么烂鱼烂虾都敢来嘲笑他。

摇尾乞怜,韩愈不屑一顾。难得有人心有同感,对方却也无能为力。

若比才能,韩愈无法断言。

若论运气,他和柳宗元都比不上刘禹锡。

刘禹锡的运气有多好呢?

韩愈与他见面一问,刘禹锡就能脱口而出:“我之前爱看神话,后来出去钓鱼,一下就钓到了王馀鱼。”

“此话当真?”

“当然不假。初看那条鱼,还以为是鲤鱼,”刘禹锡回忆道,“那是一天傍晚,行船之时,我忽然听到水里有怪叫,姑且追上一看。鱼上钩的时候格外吃力,岸上的人都劝我和朋友放弃。但把鱼钓上来之后,一点儿也不后悔,果然是传说中的神兽啊。”

“王馀鱼会叫唤吗?水里的怪兽若是不叫,没人能注意吧?”韩愈的心思却在别处。

柳宗元附和道:“就当是寻常鲤鱼咯。”

“是我没说清楚,其实和鲤鱼不一样,左思的《吴都赋》里提到过王馀鱼的样子……”刘禹锡旁征博引给他们讲解一番。

龙穴内蒸,**所储。陵鲤若兽,浮石若桴。双则比目,片则王馀……真可谓是博览群书,过目不忘。

韩愈对他们关于神话的探讨,插不上话。

“幸好这次没考妖魔精怪。”刘禹锡话锋一转,看向韩愈,“制科真的太难了,每一题我都写不出来几句,但方才见韩兄行文洋洋洒洒……”

“平日里废话就多,考场上离题万里。”韩愈很是苦恼。

三人见面,却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一直在喋喋不休。

刘禹锡忽然一愣。

柳宗元曾说韩愈能说会道,对他赞口不绝,而今天的韩愈,阴沉寡言。

哎呀,该不是自己话太多了吧。

刘禹锡开始自我反省。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王维正少年,他初至京城之时,唐朝正逢盛世,疆域极为辽阔。】

【唐太宗李世民向北击溃突厥的传说,他自小就曾听说。和新交故友闲谈时,西域往来的商人从他身边过,他们聊起唐高宗李治,昔日他出兵征伐,将高句丽纳入领土,于南方开发百越。】

【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大唐如日中天。王维和其他的京城少年,理所当然地想要封侯赐爵,把出将入相视作人生正途。】

现在就不是了吗?

柳宗元默默想。

幸好考试的时候,天声没突然冒出来干扰。

他在心里数了五个数,天声没有继续,那说明可以安心一阵儿了。

这个新发现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刘禹锡。

眼下,时机绝对不合适。

韩愈似乎正在怒火中烧。

啊!刚才说到哪儿了?

博学鸿词科太难了……然后韩兄回答什么来着?

完全想不起来。

柳宗元朝着韩愈尴尬一笑。

“你们两个倒是说句话呀?”韩愈一头雾水。

考试后的闲谈,不就是一同抱怨太难,谦称自己不擅长,夸耀对方有才华吗?

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两个人,为何不按套路来安慰他呢?

韩愈决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我之前以为参加礼部考试,能中进士心满意足,但后来意识到很多状元,一生默默无闻,只能谋个小差事。前一段日子,听说博学宏词科,若能以此被选拔上,官职会更好。于是,我特地向别人求来应试文章一看……”

和礼部考试的那三篇一样,依然是诗、赋、对策。

——韩愈的弱项。

要不是因为制科举办不定期,他才不想受这种折磨。

迫于无奈,韩愈抓紧机会求人举荐,但是考过之后,照旧心里没底。

“别气馁嘛,”刘禹锡宽慰他,“我还想向你们多学一学再接再厉的勇气呢。进士科,我侥幸通过,这次制科,我真的心里没底。”

柳宗元借着天声刚才提到的由头,赶忙鼓励韩愈:“韩兄,当今天子的名将你都快每一个都拜访了,你的志向不言自明,他们当中有人认可你。若是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难过的是你啊。”

此话不假。

韩愈心里却气不过。

如今的科举,就靠满是雕虫小技的诗赋来判断才学,胜负与否都取决于考官一人之目。

若是以前的名人大家,比如说司马相如、司马迁等人,他们若是听到当下科举考这些,估计都不屑于来参加。

怨言再多,韩愈却没有别的选择。

他叹了口气:“今天考试你们都写了什么?”

柳宗元可不愿说。

刘禹锡见状,打算搪塞过去,拿出今年进士科的答卷给他一看。

“别人可都没看过呢,”刘禹锡很是无奈,“近来我经常听到有人夸我的文采,但却没人敢向我要应试的杂文,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的语气听不出傲慢。

难不成杂文没能流传是因为……算了,赖不得今科的主考官顾少连。

韩愈收到刘禹锡的诗赋,他认真拜读一番。

以前韩愈常常深感羞愧,他的诗文韵脚矫揉造作,行文条理混乱,但他读过刘禹锡的文章,发现两人水平彼此彼此。

作为交换,刘禹锡收到了韩愈博学宏词科的策论。

过了几日,他叫上柳宗元一起。

两个人好好称赞了一番韩愈的答卷。

真心不是恭维。

如今的“博学”,做到这样已经出类拔萃了。

若要说“宏词”,他们可分辨不出谁高谁下。

“我就说嘛,如今的科举实在不合理。”韩愈评价道。

【在《少年行》当中,王维便塑造了出征边塞、矫勇杀敌的少年形象。】

【这些长安少年,一斗酒要一万钱,平民辛苦几个月才有。出自世家大族的他们,想要当兵入伍,立马就成为常人担任不了的禁卫。没有从军经验,也可以跟着大将军出征去渔阳,挑战最难对付的敌人。】

【他们能一下拉开两张弓,不把敌人的千军万马放在眼里。但若仔细看他们战场上的样子,一个个坐在黄金制成的马鞍之上,调着漂亮昂贵的白羽箭。】

【若向他们问起来,就回答是在瞄准敌方的首领。】

【《少年行》最后四句描写,少年归来之后,对功名的充满期待。朝廷论功行赏,气氛隆重热闹。接着,王维笔锋一转,写少年亲眼所见——】

【率兵出征的大将军从皇帝那里印绶,大步昂扬地离开大殿。】

【骁勇奋战的少年,两手空空。王维用冷静的笔法,讽刺世道不公,为少年鸣不平。】

【……他们什么都没干啊!大将军收了咸阳少年多少钱?带上他们出征不就是添乱吗?然而真正奋战和牺牲的人,一个字都没提。】

【……算了,算了。王维的意思是,将军和少年,他都看不上。】

【从早年科举时受的委屈,到贬谪时不甘的经历,王维心意已转。这样的朝堂,回去就是同流合污。隐居江湖之上,山林千古不变,看不出任何盛世繁华,听不懂任何民生疾苦。】

刘禹锡和柳宗元,默不作声。

又是这样?

韩愈无言以对。

去年见柳宗元,他活泼风趣,怎么今年进士及第之后,就变了个人似的。

柳宗元有些意外。

为何这会儿天声分析起《少年行》了?

更奇怪的是,天声响起之前,刘禹锡给了他暗示。

刘禹锡实在忍不下去,打破了僵局:“科举不合理啊……”

一次登科的人,也这么想吗?

柳宗元把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倾泻而出:“是啊,科举只能选拔出最下等的人才。”

韩愈颔首认同。

最厉害的人独有见解,伺机而动,把握时机得到君主赏识,不论出处,直接登上将相之位,大刀阔斧,推行他自己的主张。

次一等的,是文章四海扬名,皇帝久仰大名,得以跻身于显赫官位。

再不济的,就是他们这样,为了登朝入仕而来的学子。

“还有更差的,”韩愈补充道,“这种人他自己没什么主意,就是看到别人都去参加科举,他搞不清官职,分不清出路,反正听说科举好,就先跟着一起去考。”

“考中了,能被身边人羡慕,他也就满意了。”柳宗元附和道。

刘禹锡一怔:“你们俩说谁呢?”

“我是说我自己。”韩愈垂头丧气。

【可是几年下来,王维生活难以为继,他尚且有心为民生,便重新回到京城。这一次,他结识了孟浩然。】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在太学赋诗,以求赏识,当时便惊艳四座,众人佩服。王维对他格外欣赏,他们诗风相近,都长于山水诗,自此交谊深厚。】

【后来有一次,王维私自邀请孟浩然出入内署,恰好碰到唐玄宗李隆基造访。】

【仓皇之间,孟浩然躲到床下。】

【李隆基发现异样,王维只好如实相告。听说不速之客是孟浩然,李隆基立马大喜。】

【他之前就听说过孟浩然的大名,却不知此日,为何孟浩然会惧怕。】

【李隆基便请孟浩然出来。他对孟浩然的诗很有兴趣,就让他当场朗诵几篇。孟浩然从命,他悠悠念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李隆基一听觉得不对劲。孟浩然从未如入仕,谈何被抛弃。】

【这岂不是污蔑?李隆基立马遣孟浩然返回襄阳。】

什么人算是会写诗呢?

李白自不用说。王维能让岐王和薛王喜欢,孟浩然的大名能传到玄宗那里。

白居易回想了一下。

他之前得到过顾况的赏识。

顾况……官至几品来着?

白居易搞不清楚,隐隐记得那时躲避战乱,他随家人一路南下到苏州。

那时候的苏州刺史韦应物爱诗,并且喜欢宴请众人。白居易久闻盛名,想去参加,他费了好大功夫,却被拒之门外。

原因?

年纪小?家里穷?

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声名远扬,十五岁的白居易身在苏杭,吃尽闭门羹。

唯独顾况看过他的诗,并且大加赞赏。

是真的写得好呢?还是看他看融不进去的样子可怜呢?

白居易怎敢断言。

曾经以为“不屑于科举”,是某门荫入仕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翻看过很多文集之后,竟然是“普世价值观”。至少打开韩柳二人的文集,两人对科场怨气冲天。

这一章韩愈和柳宗元的观点,出自他们本人文集。刘禹锡中进士是因为高官吹捧,也是他亲笔写的。

有关博学宏词科的内容,摘自李商隐的文集。他考着考着就躺平了,文章也不写,天天混日子,进士及第全靠朝中的好友拿他的旧作,不厌其烦,年复一年推荐他。

李商隐参加制科,自称是被人拽着去的。考试之后,他内心紧张焦虑,等听到登科名单呈到中书省,他自己惨遭除名,最终落选,反而心情大好,“乃大快乐”。

……然后换一科接着考。

唐朝科举考试之后,流言蜚语,造谣重伤,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进士科策问的考题,就考过科举改革——

朝廷需要人才,学子求取功名,我们向来是同一条心。但进士科录取率不到4%,你们也不是没听说过,自当心里有数。报考时,一个个自称才华横溢品行端正,落榜后,长安城中谣言四起,你们当中不少人心生忮忌,恶意诋毁他人,是我们朝廷的选拔制度有问题,还是你们这些考生素质太差积习难改?在这里问这个,绝对不是刻意刁难,而是让你们设身处地考虑(老实交代清楚)!

——权德舆《贞元十九年礼部策问进士五道》

考卷上的题目而已,并没有改革的意思()

【本章注释】

玉台体,又称徐陵体,得名于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中唐时期,权德舆又作《玉台体十二首》,“隐映罗衫薄,轻盈玉腕圆”这种闺情艳歌再度复兴。

元稹:这我学过。

白居易:我也写过。

刘禹锡:我和柳宗元是权德舆的门客。

柳宗元:想知道我为何爱写文,不爱写诗吗?

杜牧:写完之后,先撕后烧。

李商隐:写都写了,能留则留。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韩愈《答崔立之书》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刘禹锡《刘氏集略说》

刘禹锡《献权舍人书》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序》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

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

柳宗元《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

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

白居易《吴郡诗石记》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王溥(pǔ)《唐会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济州司仓王维(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