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云天下赋 > 第7章 野有蔓草(七)

浮云天下赋 第7章 野有蔓草(七)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25 15:25:12 来源:文学城

她梦见叶青玄坐在银灯照亮的竹阁台阶上,仰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夏季的山谷夜晚,晴朗的夜空中横贯一道迎合,劈开一隙,照彻人间。

她朝那边走了一步,看见叶青玄转头望过来,冲她弯眼笑了笑。夜晚的小村落很安静,灯烛照得四下无人。叶青玄手里还捧着书,点灯在看。张秋凛走过去,想提醒她“仔细伤眼”,可话还没出口就被拉过去按在床框上亲。

“.......张大人总不来找我,我只好看书来玩......”

张秋凛顺势抱住怀中之人,几分茫然:“我落下你了?”

“哪敢。”叶青玄道,“你分一丝心思予我都足够了。”

她迟迟地没有言语,只将下巴抵在那人的肩上,越过远处的山崖,望尽那天尽头的远大河山。她意识到此人想要的其实一直都不多,她能给的很少,她却也未曾介意过。

突然,走在前方的叶青玄哀伤地回眸一笑,吐出了决绝的八个字:“我还是留不住你的。”

她扬了扬手:“玄儿——”

光景须臾一转,不见了旧时茅屋竹阁,绿芭入户,乌漆的波澜荡开一朵朵红莲,浮在瀚海似得夜空下,一望望不到边岸。她朝四处寻找,却是一片巨大的虚谷,空寂罩落。

她心底忽然一阵寒意腾起,四下张望,总却寻不到那一抹白衣人影。

一辑轻舟从水里荡漾而出,轻盈的像一片从月亮身上剥落的壳甲,光莹莹的半弧,盛着一个虚影似的背影。张秋凛眼睛猛然亮起,朝湖心走去,冰凉的水淹没过脚面,叫她心底一经。再抬头时,那弯月牙型的船儿沉进水底,好似月亮的倒影,再无半点可触痕迹。

“你就那么不愿意见我。”张秋凛哽咽道,“连梦里,都不肯来了吗。”

梦境突然颠倒,黑白粉碎,光影琉璃,天空跌转为大地,而她也好似落入了一片失重的深空,心底猛的一沉,然后慢慢地落下去。

张秋凛被一阵痛觉唤醒,发觉自己头晕眼胀地仰躺在地上,整个人带着被褥与床帏一起滚了下来,狼狈不堪地缠作一团乱麻。

这动静惊动了门外的侍女。“小姐,您怎么了——”

“别进来!”张秋凛沉下嗓音朝外喊,语气不经意间透着烦躁的凌厉。

屋外很快没了声息。如水的月色照进来,她忽然觉得好冷。

掀开里衣一看,膝盖上被磕青了几处,看上去格外的眨眼醒目。她自从回京已经过了娇生惯养的半年,早已对于疼痛的感受模糊了。此时她故意伸出食指按着轻痕。一阵尖锐的刺痛。好疼,果然在梦里受的伤也是会痛的。

再痛也是没人管的。

回京以来,一切照常运转。她反倒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从前,她流落蛮荒、四战奔走的时候,曾经无比怀念儿时安定稳妥的好生活。那时候的京城万家灯火,绵延百里,商铺林立,歌舞未尽。十里白河漾星辰,长亭绿柳吹清澜。千家万户的门前都有银烛高照,明灯千盏,而她怀着少年的好奇携同伴们四处遨游探索,时光仿佛不会流逝,回忆都是金色的。

而今再度归来,京城的颜色淡了。她开始觉得业州的乡音刺耳,乃至粗俗。晴天傍晚人们横在玉孤江前排着队登桥眺远,亦像是毫无意义的消遣。奔走在街巷间灰布衣衫的瘦弱青年显得那么暴躁,疲于奔命的劳碌。钟鸣鼎食的朱门前,富贵公子们闲聊的那些虚无哲理满是无知空言。

她不知是京城尚未从改朝换代的巨变中恢复过来,还是她长大后的视角变了。

无论如何,人世已再回不到从前。

张秋凛一向自认为是个控制力极高的人,想要的事定会拼命去做。但有生以来第一次,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或许是求不得。

天色朦胧一亮,张秋凛这段时日睡眠难安,早早地梳洗完毕,整装出户,正对上天色大晴。

翰林院先前被乱军放一把火烧了,这阵时日正在重建。她先过去监工,顺便倚立在梧桐树下看书。没一会儿,方循也来了,穿着一身淡黄色的衣裳,竖着一顶飘巾,于庭院中淡淡的一抹。

方循朝她拱手一礼。“你有段日子没去看老师了。”

张秋凛一直与温颂声有书信往来,但她暗中和温颂声较着劲儿,故而不曾登门拜访。再说了,现在温颂声家的门槛都要被踩秃了,她可不想去凑这个热闹。

因为朝廷新立,天下未稳,十四州通达不在一朝一夕,而武光需要再最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内政班子维护他的势力。温颂声作为业州世族在乱世中的大树、昔年“翰林双璧”中仅剩的一枚独璧,自成了武光最大的仰仗。都说独木难支,可他现在已是独木成林,门下弟子无数,庭中往来群贤。

这其中不乏旧朝遗老,攀结姻亲,世家之间枝理相连,生死依存。

张秋凛起初是不赞同此事的。留下旧朝遗老,而且是几乎全班人马,不就等同于无缝接过了一块刚烤焦的烫手山芋吗?

奈何她终究还是拗不过温颂声。争执到最后,她的诘问逐渐从剖析利害转为追究立场。

“我开始看不懂了,您究竟想要什么呢?”

“那鉴生你,想要什么呢?”

“我想名垂青史。”

“既如此,你的鞋底已经沾上墨了。可你想往什么方向去呢?这才是我想问的。”

张秋凛转头就走。她还太年轻,不够沉稳,不想承认自己心中的谬误和脆弱,只着急遮掩。她并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只是隐约感觉,方循正在走的那一条路,或许并不是她的路。

这不仅是因为方循那小子总想着与她争功实在无聊——平心而论,她有底气争得过。

此时此刻,站在方府门前,看媒婆领着轿子抬去一车联姻白家的聘礼,张秋凛心底的怀疑和抵触达到了顶峰。

方循扭头:“已经辰时了,我要去拜见老师,你可要同去?”

“我先不去了。”张秋凛道,“我那大伯又来京城了,得去应付一番。”

方循露出了一副理解并同情的神色。他们二人自从九岁以来同拜于温颂声门下,对彼此的家事背景十分熟悉。张秋凛家的这位伯父,可谓是家族中鼎鼎有名的人物,从前往京城来寻过一次亲,只不过那时候他正落寞,做生意赔光了本钱。这位伯父是个异类,从小不爱读书的,时来运转,天下大乱后带着那股商人的投机嗅觉,领着榆州张氏全族的人弃城而逃,辗转于各州充作幕僚,凡事跟随他一起逃走的族人,全都存活了下来。

反倒是张秋凛的父母,都饱读诗书、克己复礼,是最传统的读书人。可惜乱世里的局势千变万化,他们站错了队。当时张秋凛刚满十五岁,在老师温颂声的授意下离京游历,听到消息后不惜一切去寻家人,却在途中遭遇了四方军交战。

如今天下已定,朝局未稳。她这位大伯带着族人迁来京城,想在皇城脚下讨些生计。可惜生活一旦安稳下来,他不再是榆州张氏族人乐于追随的家主。

张秋凛如今借着治军辅佐之功,在新朝中挂名翰林学士。挂的什么官名位分倒不要紧,她的老师温颂声如今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堪比,如今武光凡事都要请教于他,而温颂声又经常找各种名义喊两位弟子过去相商。

老师有一句话说的对,她要选一条自己要走的路。

城西那座宽大的宅院是她父母留下的,榆州张氏族人迁来后,她马上将这处宅子收拾出来给他们居住。毕竟她手里拿着兄长传下来的家主令牌,理应挑起这份责任。她自己倒是住惯了乾坤街上学舍旁边租的小屋,门前卖烧饼的店主从刚结婚到如今孩子会背三字经了,她都看着呢。虽然中间少了三四年,好在如今万事吉祥,人兴如旧。

令她魂不守舍的,正是这种令方循等诸人感到安心的“人兴如旧”。

她把这些感受都藏在心底,也是因为她能看出来,方循很享受当下的生活,抑或是很享受繁华安逸、不用操心于生计的好日子。他现在依旧每日辰时三刻到太学去向温颂声请安,好像他们还是十几岁的学生,好像他的一部分还停留在少年时代。

但张秋凛觉得回不去了。

此刻,她正在院里与一位饱读诗书的堂姑商谈今春东方三郡的税余,门丁忽然来报说有个长衫公子来找。张秋凛挺无奈地,没准儿又是方循。

果真是。“老师刚把我赶回来了,他让我多去探望未婚妻子,不许再去找他了。”

“呵。”张秋凛冷丝丝一笑,“老师说得在理。改日我该去见一见白秀吟,跟她多说点你的坏处。”

“你可盼我点好吧。”方循道,“老师喊我一定把你请过去。”

张秋凛刚想让他死了这条心,忽然见门外站着一位石青色白云纹缎面直身、头上簪着一朵新开月季的少年。少年几步往这边跑着,边跑边挥手,喊道:“张姐姐!”

张秋凛叹了声气。

“柏寒,你今日不该在学堂吗?”

此人是温颂声的独子温柏寒,年十四,小时候很爱粘着方循,却有点怕张秋凛,因她总爱凶人。

温柏寒顿时耷拉下脸来。“我爹都默许的,张姐姐你就不能放过我一两日嘛。”

“老师只有你一个子嗣,难免溺爱了,但你身为他的儿子,哪怕不是为了家门的兴旺,也该为了全天下的兴衰成败,严守己志、匡正世律。新朝立国未久,万事都要开疆,你我生逢此时,恰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好时机。”

温柏寒神色陡暗,头上簪的花好似都枯了。方循赶紧护着:“他年纪还小,咱们像那么大的时候不也没想着干啥。”

张秋凛坦诚道:“我那时候就想着建功立业垂名青史啊。”

“......”

这时候她的堂姑见来了客人,端上来一盘切好的新鲜嫩瓜。她随手给温柏寒递了一个,让他把嘴闭上。方循四顾看了看宅院,问她道:“看起来你是以家主自居的模样了。”

“该做的我都做着,大伙儿心里自有决断。我那位大伯不正在城东开戏楼么,若要是成了,也是一份家业,若是不成,我也不会说什么。”

“你们就这样各干各的。”

“那又如何?生死线上跑过一场的人了,活下来就应该知足。”她起身将凌乱的桌面整了整,把散落的书本叠齐了放在墙边,“况且我纵有心志,终究是年轻力浅,离家求学这些年,跟亲戚们也不太熟了。”

“那你就尽快成家呗。”方循道,“否则他们一直还拿你当小孩儿。”

张秋凛没有直接回答。

“你该不会还没忘了那个孽——”

他话都没说完,张秋凛急得一拍桌,震得那一沓书册都颤了颤,掌心震得发麻。方循顿时不敢说话了。温柏寒却耳尖地听见:“什么孽缘?”

方循教训道:“你小子,好话听不见,坏话传千里。”

“没事。”张秋凛一瞬妥协了,“我随你去见你父亲吧。”

温颂声下午在茶室里办公,张秋凛前去拜访时,察觉到门口的案几上突兀地摆了一只蒸笼。温颂声见她来了,抬头问道:“吃过了吗?”

张秋凛以为只是寒暄,便答:“吃过了。”

温颂声点点头,指着桌脚一叠排列整齐的文书:“你看看那些。”

“是。”

张秋凛一件件拿起来看了,发现那其中一半是武光批复过的奏报,另一半直接是下发的诏令。这时候温颂声解释道:“冬至前武光要准备禅让仪式和登基大典,朝廷人手紧缺,武将军答应我可以指派几人前往。你从这里面挑一件你喜欢的,就去做吧。”

这消息来的多少有些突兀,张秋凛心里并不抵触,却还是有些诧异。

温颂声又道:“如今天下名士齐聚业州,你虽然随卫将军做过一些事,却还不足以让武光记住你。京城如你这般出身学识的青年数不胜数,甚至单论家世,你还比不过他们。我固然可以帮你在朝廷里安排一官半职,但多半是文吏,我想你大概志不在此。那还不如出去,做些实事。”

张秋凛拿着那堆诏令翻了翻,随口问:“方惠和怎么选的?”

“你们两个真是,怎么问的问题都一模一样。”温颂声叹息一声,“朝廷不比学堂,没必要争来争去,都是我的学生,我难道还会亏待了谁。”

张秋凛的目光扫过几页,落在了一行颇为熟悉的地址上:均州。寒径山脚下,新阳府。

旧朝计划修一座河堤,修道一半,朝廷垮了。如今这地方经过多年激战,又旱涝难测,民生凋敝,成了一处四不管的地方。

若要去这里,面临的挑战一定很大,但一旦做成,便为一州百姓之师,兼济苍生,又可积累声望。往后武光要走出业州连通地方,她便可为其中桥梁,一身学问计谋,方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她听闻战乱以来,科考废滞。而今在温颂声的推动下,天下十四州已有半数恢复乡试,其中就包括均州。她若能提拔后生,往后也算有了自己的心腹之人。

她没怎么犹豫就道:“学生请往均州。”

温颂声默然接过诏令,提笔便往上面落处的空白处落下张秋凛的大名,一边写着,一边像是忽然想起来:“你家里情况怎么样了?”

“伯父带着几人在城东开戏楼,跟我井水不犯河水。城西那座宅子腾出来给亲族居住,多加接触,熟起来就好了。”

温颂声听了点点头,似是想起什么,欣慰道:“有些时候,确实急不得。”

张秋凛拿过手里的诏令,看着温颂声刚写下自己的名字。那墨迹仍未干。她抱拳拜谢后退下:“学生谨遵教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