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生若梦 > 第1章 李后主

浮生若梦 第1章 李后主

作者:青湘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27 15:42:46 来源:文学城

一九六八年,香港。

任剑辉与白雪仙拍摄的粤剧电影《李后主》公映。影片历时三年,动用演员逾千,花费达一百二十万之巨(注1),一经上映,盛况空前,场场爆满,刷新香港票房记录。

公映首日,陈云笙便去看了电影。

虽然电影放映过程中,坐在她身旁的几个观众不时议论:这么悲伤的故事,怎么挑在年初一上映?又或者说任姐终归是有些老态了。不过陈云笙一点不在意。

令她介意的,始终是屏幕上那一场场悲欢离合。

“祝君皇,和乐寿而康,江山固金汤……”

曾经,自己也有这样一位君皇。她愿为她粉墨登场,也愿为她隐姓埋名,洗手做羹汤。

大约是年岁渐长,反而看不得最后的悲伤结局。片子才演到去国归降,陈云笙就起身离开。

这一场是电影的重头戏。很少有人会在电影演最重要的情节时离场,而且她的离去不免打扰其他观众欣赏影片,因此经过一位戴眼镜的男士面前时,那人轻轻“咦”了一声。

“对不起。”陈云笙轻声表示歉意,匆忙从他身前的缝隙穿过。

走出放映厅,正要通过走道,她却被人叫住:“请问是陈云笙女士吗?”

陈云笙转回头,依稀是刚才那位戴眼镜的男士,年纪约在五十岁上下,考究西装下的身材微微发福,不过气质儒雅,年轻时应该是个颇有风度的男子。

“是我,”陈云笙有些疑惑,“先生是?”

那人笑了,拿出一张名片:“我叫王绍杰,以前在上海当记者,二十多年前采访过您和虞女士。”

陈云笙恍然大悟:“我记起来了。那时你还为我们拍过一张照片。梅姐很喜欢,一直在家里挂着呢。”

王绍杰笑道:“您二位四八年来香港后就断了消息,没想到今天竟然有缘碰上。原来陈女士来港以后爱看粤剧?”

陈云笙摇头:“其实我到现在都还听不大懂粤语。不过梅姐喜欢,以前陪她看过。”

虞孟梅来港后偶尔也会去看戏,京剧、粤剧、黄梅戏不拘。她最爱看的一出是《帝女花》,打麻将时还会用不标准的粤音哼唱几句滚花:“蔺相如能保连城璧,周驸马能保帝花香。拼教颈血溅龙庭,冲冠壮志凌霄汉……”

“虞女士没来?”王绍杰微觉奇怪。这两位当年可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怎么今天倒只有陈云笙一个人?

陈云笙说:“梅姐去年仙逝了。”

“抱歉,我不知道……”王绍杰有些尴尬。

“没有关系,”陈云笙摇头,“她走的时候很安详。”

弥留之际,虞孟梅还微笑着摸陈云笙的脸:“看来梁山伯要先飞走了。”

王绍杰试探着说:“当年二位突然隐退,音信全无,不少戏迷至今念念不忘,对二位退出舞台后的生活也十分好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请陈女士喝杯咖啡,一叙别情。”

陈云笙笑了:“王先生还在当记者?”

“来香港后就转行了,不过还有一点职业病,”王绍杰笑道,“而且我是二位多年的戏迷。”

陈云笙想想,说:“当年梅姐和王先生言谈甚欢。我能在香港碰上先生也是缘份。这样吧,先生改日有空,来我家坐坐。我把这些年的经历都告诉你。”

***

十多日后,王绍杰依约来陈云笙家中拜访。

陈云笙住在九龙塘。二层白色洋楼,门口有大片草坪。初见这间房子,王绍杰略微惊讶,随即想到虞孟梅和陈云笙在上海时都是名角,虞孟梅又以善于理财著称,生活富足也不奇怪。

被佣人请进客厅时,陈云笙背对着他,正和人通电话:“嗯,好,晓得了。”仍是一口江南乡音。

王绍杰不便打扰,自己环顾四下。茶几上放着一叠照片,应该是陈云笙为了他的到访特意找出来的。最上面的一张正是当年他为虞孟梅和陈云笙拍摄的。

黑白照片上,两个美丽的女人并肩而坐。年纪较长的那位脸型微长,剪着俐落的短发,身上是深色旗袍。她身边的年轻女子鹅蛋脸,烫着卷发,一身棉布格子旗袍,正微微侧头,专注地凝望着短发女子。两个人脸上都有灿烂的笑容绽放。

照片被保存得很好,只有相纸在岁月流逝下微微泛黄。翻过照片,背面有一行黑色小字: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字写得不算好,可是一笔一划都很认真。从墨迹颜色看,这几个字的时间不会很久远。王绍杰从字面意思推测,应该是虞孟梅过世后才写上去的。

这八个字出自《诗经》。如果可以换来你的复生,我愿意死上一百次,可见题字人的确是深切思念着亡者。对着这张自己多年前拍摄的照片,王绍杰心头蓦地浮起前几日观影时记下的一句唱词:怕神仙眷属,也要历兴亡。

两个人感情再好,终究也敌不过生离死别。

除了茶几,客厅的白墙上也错落有致地陈列着虞孟梅和陈云笙的照片,多是两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右上角的地方有一处空白,一颗钉子孤零零支着。王绍杰想起之前陈云笙说虞孟梅一直把他拍的照片挂在家里,猜测那里应该就是挂他那张照片的地方了。照片下面的角落里放着留声机,旁边架子上则是一叠黑胶唱片。

王绍杰将唱片一张张拿起来端详。

“不好意思,让王先生久等了。”陈云笙打完了电话,向他走过来。

王绍杰一边笑着说“没关系”,一边打量陈云笙。

头发齐整盘在脑后,一身黑丝绒旗袍,襟口处别一枚带流苏的素银胸针。因为春寒,她肩上还搭了一条白色开司米披肩。

陈云笙看到王绍杰手里的唱片,浅浅一笑:“四三年在大中华,梅姐带我录的第一张唱片。那时唱的还是四工调呢。”

佣人适时送上咖啡。纯银杯盏和杯托上分别錾刻着精巧而雅致的花鸟图纹,典型沪上名楼的风格。

陈云笙从王绍杰手里接过唱片,放在唱机上,咿咿呀呀的越调便响了起来:“先生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上面穿去又穿来(注2)……”

“我记得陈女士是新昌人?”乐声中,王绍杰打开了话匣子。

“是的,不过我九岁就去嵊县的科班学戏了。”

“学了多久?”

“三年满师,之后在附近的乡下演出。”

“没记错的话,您是四十年代初到的上海?”

陈云笙点头:“民国二十九年,在宁波上的船。”

“那时年纪还很小吧?”

“十五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丫头。”

“和虞女士是哪一年认识的?”

陈云笙笑了:“王先生,这些问题你以前都问过。”

王绍杰赧然。实在是有太多问题,却不知从何问起,便下意识重复着当年的采访。他在心里算了算,现在的陈云笙还不到四十五岁,正该是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

“来香港后,两位还登台唱过越剧吗?”他继续问。

陈云笙摇头,又说:“八年前上海越剧院来香港演出,也有昔日的姐妹与我们联系过,希望我们能回去。不过那时梅姐身体并不是很好,我没有答应。听说内地现在乱得很,大概是回不去了。”

“在香港的上海人、浙江人并不少,前几年长城拍摄的几部越剧电影(注3)反响也不错,我想越剧在香港也有市场。就是不知道陈女士有没有再踏台板的意愿?”

听了他的建议,陈云笙的神色略微复杂。她认真考虑许久,最终还是摇头:“她不在,舞台没有颜色。”

(本文作者有话说会有注解和一些重要内容,推荐大家看下)

注1:据白雪仙本人的访谈,香港当时拍摄一部电影,平均成本约六、七万元。《李后主》的制作费用达一百二十万,在当时可说是空前的。

注2:这几句词来自四工调时期的《十八相送》。

注3: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曾经拍摄过几部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三看御妹》,《金枝玉叶》等,均由夏梦出演。

这个故事的最初灵感来自于任剑辉和白雪仙,所以序幕从香港的任白开始。不过经过我的加工,这个故事与任白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其实就是完全OOC了),也就是本故事纯属虚构,而且移花接木,被我改换了地点和剧种,主角也成了原创人物。

即使改换了很多,但是由于来源是任白,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基调相对还是温和的,含糖量高,也没有太多国仇家恨(我看过有限的数篇民国戏曲文几乎都很虐),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听说百合很冷,这题材又是冷门中的冷门。我其实做好了扑街的准备。不过大家如果觉得故事还不错,就请给些鼓励吧。毕竟光靠作者个人的爱发电很可能会电力不足:)

----------

来自2021年2月15日的售后:之前有人求过任白全本的《李后主》。当时我很遗憾地回答,《李后主》没有出碟,目前没有全本。2月12日有人在小破站发了《李后主》全本,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刷一下。

sbilibili/video/BV1By4y1E7Vr

------------

2021年2月16日售后:看完《李后主》全本,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电影版本是没有《去国归降》这场的。但是出于对《去国归降》的喜爱,正文还是不作修改了,特此说明。PS. 小破站应该是翻录的版本,画质高糊,但无论如何,有全本都是值得感恩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李后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