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负极材料 > 第16章 技术开放日

负极材料 第16章 技术开放日

作者:一只布丁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08:07:18 来源:文学城

第十六章 技术开放日

林沂自从有微信开始,一共才发了十几条朋友圈,还有一半是转发学院的公众号内容。真正自己写的内容也只有节日祝福和像今天一样的:教师节感谢。

朋友圈照片里是一束康乃馨,随意地插在一个不知哪捡来的空玻璃罐子里,背景就是他那张堆满书和论文的办公桌。照片没有调色。

就这样一条看似寡淡的朋友圈,林沂其实想了很久。

这花不是学生送的,而是学校统一发的,每位老师都有一束。他真正的礼物远不止于此:办公桌上堆着包装精致的巧克力、小蛋糕、毛绒玩偶,甚至有几封充满爱慕的信。

发这些必然会引来一些不咸不淡的评论:“林老师果然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是有多没见过世面,这点东西还发”,“这是晒给谁看的?”。林沂脑子没坏,不会去自找这些。

可他又觉得,学生们真挚又热烈的情感,若是完全不回应,也太冷淡了。——更何况,他和一些学生们最近几乎同吃同住,连深夜调数据时,学生们点夜宵,从来没忘记他那一份。

想来想去,他挑了那束最“中性”的花发出去。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点下“发表”后,他盯着手机屏幕几秒,心里依旧没有完全放松。

几乎是瞬间,屏幕上接连跳出几个红点。林沂点进去,看见了李□□和高欢的赞。

他听说这位少爷不能来技术开放日,是因为这两天在欧洲。心里下意识算了一下时差——那边现在是凌晨。

高少爷在欧洲废寝忘食,远程监督开放日?还是神夜无眠,闲来无事刷了刷朋友圈?

林沂盯着那个名字,指尖悬在屏幕上几秒,最终默默锁了屏。

?

九月十日,技术开放日。

国立大学旁边的国际酒店会议中心,大厅挑高,四周是落地窗,下午的光透进来,把悬挂的“新能源技术·产学研开放日”横幅照得格外显眼。

前排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话筒和印有校徽的文件夹,台下的宾客分成三拨:穿西装的企业代表、手里握着相机和录音笔的记者,还有几位本校和兄弟院校的教授同行。学生们坐在最后几排,神情兴奋又紧张。王源和李□□作为主要投资方,坐在第一排专席。王源面无表情,李□□脸上透着油光,七分紧绷,三分疲惫。

林沂站在讲台,背后大屏打出PPT第一页。他声音不高,却清晰稳重:

“我们实验室主要研究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这是我们最新合成的硅基化合物负极。在锂化/脱锂过程中,它可以通过可逆纳米相转变来缓解体积膨胀,使电极在三千次循环之后依旧保持 80% 以上的容量。”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外企研究员举手发问:“请问林博士,这种化合物负极在大规模合成上是否存在障碍?尤其是铁和磷的比例控制,是否会导致副相生成?”

这一问把不少听众的目光都引过去,空气里像有一道紧绷的弦。

林沂略一停顿,神情镇定:“您说的确实是个关键。我们在前期实验里也遇到过副相偏析的问题,后来通过双温区梯度热处理,控制反应路径,才得到相对稳定的晶体结构。”

林沂随即又展示了那三条不同干燥时间的样品曲线,他的声音不高,却沉稳压场:“工艺复杂度也是个挑战,七十二小时的干燥处理,是目前条件下得到稳定界面的关键。如果缩短周期,副相生成、界面裂纹都会急剧增加。我们现在正与产业方联合开发快速干燥工艺,目标是把时间压缩到二十四小时以内,但保持相同的稳定性。”

到了提问时间,台下一名企业代表先开口:“您提到干燥周期需要七十二小时。对工厂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生产成本。您如何回应?”

林沂手里握着激光笔,沉默片刻,才开口:“这是一个公平的疑问。我们不能否认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存在鸿沟。我们的思路是,先证明材料机理的可行性,再推动工艺路线的改进。如果没有前者,后者根本无从谈起。”

随后,一位兄弟院校的教授举手,话里带刺:“C组的数据波动很大,我怀疑体系本身不可控。为什么还要放在这里展示?”

这一问,把现场气氛压得更低。

林沂手心渗汗,脑子里闪过无数可能的回答:要解释实验条件?要承认结果有限?还是顺着投资人口径说漂亮话?

最终,他只是直起身,望向台下,声音冷硬却不失从容:“科学和速成是对立的。我们展示的,不是产品,而是问题逐一被解决的证据。”

就在空气将要凝固之时,企业席一位戴胸牌的代表笑着开口:“林教授说得好。科学积累需要时间,这正是我们愿意长期支持的原因。”

掌声响起,先是零星,然后渐渐连成片。

林沂注意到,那位支持他的代表在坐下时,眼神瞟向了投资方那一排。坐在那里的王源,指尖轻敲桌面,神情冷淡。李□□嘴角弯出职业化的微笑,还在不停鼓掌。

林沂心里明白,这些“支持的声音”,是有人预先安排的。场面冷太久,总要有人点火;烧得太旺,总要有人灭火。一切都能被操控,一切都有人买单。

主持人适时接过话:“透明的数据比空口许诺更可贵。感谢林教授!接下来请大家移步展板区,学生们准备了详细的实验记录,欢迎近距离交流。”

掌声再次响起,记者们往前涌,学生们带着紧张又自豪的笑迎上去。

林沂走下讲台,背脊笔直,脚步稳健,但心口凉透。

李□□迎上来,轻快得仿佛刚才的火药味只是幻觉:“林老师辛苦了!外界声音多,但大家都懂,这是科研常态。”

林沂点点头,淡淡答:“是啊。”

王源也走过来,表面只是一句“辛苦了”,神情却意味深长。

说罢,两人一前一后离开。

林沂站在原地,望着会场里人声鼎沸,心里却更像是孤身一人。落地窗外天色渐暗,灯火倒映在玻璃上,映出他一张白得近乎透明的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