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凤栖梧 > 第31章 第 31 章

凤栖梧 第31章 第 31 章

作者:舒热麦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02:53:20 来源:文学城

第31章

近几日,张咏的表现诡异,常常坐立不安,东张西望,门外有个风吹草动就想往桌子底下钻,路上的狗朝他吠两声,他就觉得是不祥之兆,甚至交代妻子为自己安排后事,购置棺椁。

辛氏知他素来胆小,一开始以为他又在衙中说出了话,或是办错了事,得罪了上峰,并不当回事。待看到他连私房钱都主动上缴,便知此事非同小可,也跟着皱起了眉头。

“孩儿他爹,到底咋回事,你倒是说说啊。”

“唉,说了你也不懂。”

张咏边写遗书边叹气,烛火在他脸上投下大片阴影。

辛氏乡野出身,不通文理,不识政务,是实实在在的糟糠之妻。她生平最讨厌张咏说这句话,每次他说了,她就要拧着他耳朵吼:“我要是什么都懂要你何用?!”

但这次她只是温声劝道:“懂不懂的,你说了我才知道嘛。就算我不懂,你说出来,心里也好受些。”

张咏看她一眼,叹了又叹,将门窗一一关牢,才压低声音道:“陛下闭关修炼去了。”

这在盛京不是什么新闻。

一个多月前,顺仁祝祷三日后,从天师观内出来后即宣布要闭关清修百日。关于清修的缘由,一是为了酬谢天恩,二是在祝祷期间,他梦受神意,只要清修百日,即可修为大成,得享金身。

顺仁皇帝痴迷修道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这次闭关百日有些出格,但也算不上什么离经叛道,百官百姓茶余饭后议论两句也就罢了。

麻烦的是他闭关以后的事情。

闭关前他委任太子监国,并叮嘱左右平章政事即温蘅与穆斐,同领宰相职权,与六部共辅太子理政。

太子素无才名,胸无点墨,但若能按照顺仁的安排,按部就班,勉勉强强也能应付过去。

偏偏他坐上监国的位置以后,屁股上的自信直达脑袋,突然有了自己的主意,什么都要“他觉得”。

听到这里,辛氏仍旧未觉有何不妥。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提前练习一下让百官都听他的,也没什么不对啊。”

张咏摇头又摇头,眼里几乎滴下泪来。

太子第一件觉得的事,便是那些支持温蘅当宰相的文官武将都是乱臣贼子。

最近太子通过吏部频下诏令,处置了一大批官员。这些官员有的是因事贬黜,有的是京官外放,有的是明升暗降,朝堂上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现。

外的人只觉得太子初掌权柄,必得施展一二,所以于人事上有所动作也在所难免。但是张咏是翰林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条旨诏令多从其笔下出,又因生性唯诺,不善交际,多年淹留在这个文书岗位上,反而对笔下出现的人名了如指掌。

某日他突然发现,被处置的官员不是与温家有旧,就是曾为魏家门生,而被换上的新面孔,细究起来,则与韦后与太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其实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政治清洗运动。

辛氏听出些眉目,但仍然不解。

“我之前听你说过,被处置的都是至少三品以上的大官,你一个从七品的文吏,当初想攀两家的高门也没攀上,现在看来反倒是个好事,你还担心个啥劲呢?”

张咏泫然欲泣,也不计较她口中“从七品”、“文吏”这些字眼。只因他还发现,那些被罢黜的官员中,还有一些与温魏两家毫无干系的,只因在温蘅为相这件事上曾发言声援便前途尽毁。而他,一时不慎,在上峰发表议论时,也随口附和了两句。如今,上峰不知在岭南哪座山里赶猴子,叫他如何不心有戚戚焉。

他期期艾艾道:“覆巢之下无完卵。那些三品的大官,朝廷多少还顾及着体面,先提溜到无人处再慢慢折磨,可我一个从七品的文吏,杀我不过手起刀落的事,除了你,满盛京还有谁在意?就算你在意,也是求告无门,一点用没有。唉,干脆我写封和离书给你,你自带着孩子回娘家去,拉扯他们长大,也算保全我张家一点骨血。我嘛,与其天天担惊受怕地等死,不如自己给自己一个痛快了断……”

边说边取新纸来。

辛氏性子泼辣,最看不惯他的窝囊做派,跳起来一把扯过他手里的纸,连同桌上的遗书撕了个粉碎。

“着什么急啊你?!排你前头的四五六品官,都没杀干净呢!刀还没砍到你头上,你倒先把自己给吓死了!万一还没轮到你死,那个温家大姑娘,就是女宰相,赢了呢?那泼天的富贵,错过了岂不可惜?”

张咏泪眼朦胧地看着遍地纸片,又看看辛氏,“真的吗?你觉得温相能赢?”

辛氏心里也没底,但为了避免丈夫趁自己睡觉的时候跑出去上吊,硬着头皮也得胡诌两句。

“女人都能当宰相了,还有什么不可能的?而且女人当宰相比男人当宰相难吧?那这温家大姑娘能当上宰相,更说明她厉害啊,哪能那么容易说输就输呢?”

张咏向来耳根子软,听辛氏语气笃定,言之凿凿,也听出了几分道理。

一个百年清流,一个开国功臣,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呢?而且她还是陛下亲封的左相,就算太子看她不顺眼,等陛下出关了,不就拨乱反正了吗?所谓朝局,不过东风压倒西风,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自己还看得少吗?

他心念一转,收起笔墨,转对辛氏吩咐道:“明儿你替我裁两身新衣服来?”

“做什么?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

“哎,你果然不懂。”张咏埋怨地看了她一眼,“不到两个月陛下就出关了,到时候就是为夫升官加爵的日子了,还穿身上这麻布衣,成何体统嘛。”

辛氏大大地翻了个白眼,“等你真升了官再说吧。十几年了一点俸禄没加,就那么几个钢镚,扯块布都费劲,还裁两身衣服,装什么样啊。”

说完便骂骂咧咧哄着娃睡觉去了。

*

朝中如张咏般惴惴不安的人不在少数,像辛氏这般乐观的反而寥寥无几。

无数双眼睛都盯在温蘅身上,只因她的荣辱也关系着自身的荣华富贵。

反而是身处暴风眼的温蘅,仿佛对周围的狂风暴雨无知无觉,心里眼里都没有任何波澜。

正式上任后,她便搬回了温府居住。温泉喜极而泣,立刻将厨房扩建了一倍大。

温蘅每日天未亮便起身换上朝服,用点简单的早膳垫垫肚子,然后乘马车至午门入朝,散朝后于御前参预机务,事毕入文渊阁处理政务,直至酉时方才散衙。

这个作息,是温儒在世时数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的。

温儒每次站在府门口,看着温府的马车伴着太阳西沉的余晖渐渐驶近,总是忍不住擦眼睛。

泪眼朦胧间,好几次他都将温蘅下车的身影错看成温儒。

他全然忘了,温儒很少乘车,乘马居多,也很少老老实实呆到散衙才归府。

而且,他从未在御前挨过骂。

而温蘅,几乎次次不落。

每次御前议事,穆斌不是越过她,直接与六部长官对柄机要,就是故意挑些她不知道的庶务刁难她,然后阴阳怪气她忝居高位,名不副实,甚至直接当面叱骂。

就比如今日,穆斌以黄河匪患之事相问,温蘅对地方递上来的呈报,向来事无巨细必一一亲览,所以一开始应答得还比较顺利。黄河沿岸向来水患成灾,一到灾年,如果朝廷赈抚不到位,走投无路的灾民就极有可能由民变匪。

温蘅陈奏了几条赈灾措施,都是冲淡平和之举,并无半点差错,穆斌却冷笑着,将一本折子扔到她脚边。

“黄河边寇盗泛滥,侵略民居,甚至攻占了府衙,左相一味绥靖招安,是不知乱世必用重典的道理,还是只想成全自己爱民如子的名声?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是无才;爱匪甚过爱民,是无德,无德无才,沽名钓誉,这宰相之位,你如何坐得安心?!”

她捡起脚边的文本,粗粗浏览过去。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徐州城,七日前州府刚上报的情况里,还说情况可控,民情稳定,但这份呈报却说民情汹汹,难以抵挡,匪灾已成燎原之势,如不及时镇压,恐一路延烧至盛京。

落款时间是前日。

但这两日温蘅桌案上并未出现任何新的公文。

她心里微微一讪: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了。

有希望她赢的,就有希望她输的。有人为了讨太子欢心,故意略过通政司和六部凡上报必关白宰相的流程,将重要奏折直达御前,既让她无法及时掌握重要情况,也给了太子为难她的绝佳理由。

每次穆斌看到她眼中的茫然,心里总会涌起巨大的满足,因徐家倒台产生的落败感稍稍得到缓解。但再看到她脸上的波澜不惊,又被更大的愤怒所吞噬,于是下一次,他会寻一个更恶劣的罪名扣在温蘅头上,用更激烈的言辞攻击她。

穆斐呢?

他压根没有获得入阁议事的资格。

穆斌明面上让他主管京城防务,其实就是让他每天在城内四处奔波,完全无暇插手政务。他能做的,也不过是在温蘅散衙时,等在她回家路上,与她远远相视一笑,聊做宽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