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逢春山 > 第23章 第23章-01

逢春山 第23章 第23章-01

作者:青玖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18:36:26 来源:文学城

“星图”正式版的全球发布,在科技界与文化界同时掀起了滔天巨浪。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种理念的胜利——技术并非只能服务于效率与冰冷的数据,同样可以承载人类最深邃的情感与最浪漫的幻想。

林知砚站在发布会舞台的中央,聚光灯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清辉。她选择了一套月白色的女士西装,面料带着细微的珠光,线条利落而优雅。没有多余的配饰,唯有耳畔点缀着两粒切割完美的月光石,随着她的动作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投资人、同行,目光或审视,或好奇,或期待。曾经那个在讲台前会因为沈凇一瞥而心跳加速的女孩,如今面对这数百甚至上千人的注视,心中却是一片澄澈的平静。

林知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不高亢,却极具穿透力,清澈而坚定地流入每个人耳中。她阐述着“星图”的核心理念——“自由不是无序的放纵,而是在无限可能中,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共振频率。”

记者的问题接连不断,从最尖锐的技术壁垒到最感性的用户体验,她应答从容,逻辑缜密,偶尔引用的诗句或哲学典故,恰如其分地化解了技术的冰冷,却不显得矫饰。

她不需要刻意营造清冷疏离来树立权威,也无需放低姿态去刻意逢迎。她的一言一行,带着一种内敛的、由内而外散发的从容与笃定。

发布会后的庆功宴觥筹交错,林知砚被簇拥在中心,她微笑着与各方人士交谈,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而不可逾越的距离感。

巨大的成功将林知砚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不久后,一场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科技巨头与前瞻投资者的“未来人文科技论坛”在北京举行。林知砚作为“星图”的灵魂人物,收到了最核心分论坛的演讲邀请。

论坛主会场设在国家会议中心最大的会议厅。

当林知砚在助理苏瑾言的陪同下步入会场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太年轻,成就又太过炫目,加之周身那种融合了作为技术领袖的理性,与人文主义者温和的独特气质,让她成为全场无法忽视的焦点。她微笑着与相熟的企业家、学者点头致意,步伐从容。

在穿过连接不同展区的走廊时,林知砚的目光无意间掠见前方一处被人群隐约环绕的位置。

沈凇。

她站在一幅巨大的数字显示屏前,屏幕上流动着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图像。她穿着一身铅灰色的双排扣女士西装,面料挺括,线条极其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衬衫是比西装更浅一度的灰色,扣子系得一丝不苟。

她的站姿依旧挺拔,岁月似乎并未在她容颜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将那份与生俱来的清冷,淬炼得更加醇厚。那是一种居于学术金字塔顶端、经年累月与最前沿思想和最顶尖头脑碰撞后,自然形成的、带着无形疏离感的气场。她微微侧头,听着身旁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说话,眼神专注,偶尔颔首,下颌线绷出冷静的弧度。

林知砚的心脏,在那一瞬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

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瞬间涌上心头的滞涩感。

过往的记忆碎片——图书馆安静的侧影,实验室清冽的嗓音,路灯下平静的拒绝,离别时车窗内模糊的轮廓——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在脑海中飞速闪过。一种混合着遥远崇拜、深切爱慕、以及被理性拒绝后残留的、微小的刺痛感,在心底无声地爆炸,掀起汹涌的暗流。

自卑吗?或许,在爱慕的人面前,这种情绪总难以彻底根除。林知砚觉得,三十岁的沈凇,像一座被冰雪覆盖的山峰,散发着令人敬畏又向往的寒光。而这座冰山,大概永远也不会为她而融化。

这股情绪的浪潮来得迅猛,退去得也很迅速。她不允许自己沉溺。

如今的林知砚,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仰望他人光芒来确认自身价值的女孩。她是“星图”的缔造者,是数百人团队的领袖,是无数用户精神世界的架构师。她自身,已是一片浩瀚的星海。

她几乎是立刻便调控好了呼吸,面上波澜不惊,极其自然地将目光从沈凇身上移开,仿佛只是随意扫过会场的一处布景。只有微微蜷缩在身侧、指尖陷入掌心的细微痛感,提醒着她刚才那一瞬的失态。林知砚侧过头,对身旁的助理苏瑾言低声交代了几句关于稍后演讲设备确认的琐事,语气平稳如常。

圆桌论坛上,林知砚与沈凇分别坐在长桌的不同段落。林知砚的发言,从“星图”用户自发形成的诗意社区谈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技术如何成为情感共鸣的放大器,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轮到沈凇时,她则用纯粹的逻辑与数据,条分缕析地解构着神经渲染领域的最新突破,语言精准,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气场强大而冷峻。

她们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延伸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截然不同却同样耀眼的光芒。林知砚能感觉到,在沈凇发言时,有几次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她所在的方向,但她没有看她,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笔。她不敢回望,怕那看似平静的目光,会再次搅乱她好不容易维持的镇定。

茶歇时间,林知砚正与一位风险投资人交谈,对方对“星图”在心理疗愈领域的潜在应用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时,论坛的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亲自领着一个人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林总,请允许我为您介绍一位我们国内学术界的骄傲,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沈凇教授,她在感知计算与神经渲染领域的研究,是世界级的。”老先生又转向沈凇,“沈教授,这位就是创造了‘星图’奇迹的林知砚女士,你们两位,真是为我们当代科技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空气仿佛有了一刹那的凝滞。会场背景的轻音乐似乎也模糊了些。

林知砚缓缓抬起眼,对上了那双藏在无框眼镜后的眼眸。距离很近,她能看清沈凇眼中一如既往的平静,但在那平静之下,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审视,或许,还有一丝被她完美克制住的、更复杂的意味。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发生了叠影。林知砚的心中莫名地火辣辣的,难言。

“沈教授,久仰大名。”林知砚率先伸出手,唇角扬起恰到好处的弧度,温和、得体,是标准的社交礼仪,也是无可挑剔的职业距离。

沈凇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大约一秒。她也伸出手,与林知砚轻轻一握。她的指尖微凉,力道很轻,一触即分,克制而疏离。“林总,”她的声音清冽如初,“恭喜。‘星图’的成就,远超预期。”

这句称赞,听起来是一个顶尖同行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谢谢。”林知砚微笑颔首,不动声色地收回了手。只有她自己知道,在指尖接触的刹那,那种熟悉的、因靠近而产生的微电流,依然能穿透多年的时光与理智的壁垒,精准地击中她。无论过去了多久,无论她成长为何种模样,面对沈凇,那种深植于骨髓的心动,依然无法泯灭。

但她已经习惯了在惊涛骇浪中维持表面的平静。

“沈教授过誉了。”林知砚语气自然地接过话题,将对话引向安全的公事领域,“您早期关于非刚性变换下ATW算法局限性的研究,为我们‘星图’引擎解决高动态场景的渲染稳定性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是团队必读的文献。”

她提及的,是许多年前,那封改变了她轨迹的邮件里,沈凇随手为她指明方向的论文。那是她们之间,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连接点。

沈凇似乎微微怔了一下。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是很早期的探索了。”她语气平淡,

“‘星图’能走到今天的规模与高度,依靠的是林总你自身的战略眼光,和……独特的路径选择。”

“独特的路径选择”。这个词,她当年也说过。她再次用了"独特"这个词,语气比当年多了几分正式的认可,少了那丝难以捉摸的审视。这算是一种进步吗?林知砚心底泛起一阵有些苦涩的涟漪。

对话在一种看似融洽的氛围中继续了几句。她们谈论着渲染技术的前沿趋势,讨论着高质量数据获取的挑战,语气客观,内容专业。林知砚始终对答如流,姿态从容。她能感觉到周围若有若无投来的目光。

短暂的茶歇时间即将结束。沈凇看了一眼腕表,“下一场报告要开始了。”她说道,语气依旧平稳。

“期待沈教授接下来的分享。”林知砚微笑着说道。

沈凇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步履沉稳地消失在逐渐汇聚的人流中。她的背影挺拔,铅灰色的西装在明亮的会场里,划出一道冷峻而孤独的线条。

直到那身影完全看不见,林知砚才几不可闻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胸腔里,那颗沉稳跳动的心脏,终于允许那一丝被完美压抑的、混合着微酸、释然、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的复杂情绪,缓缓地弥漫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