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 第42章 第 42 章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第42章 第 42 章

作者:云卿uranus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9:45 来源:文学城

话说陶龙听赵匡胤说要把妹妹陶三春许配给郑恩做妻子,心里先犯了嘀咕——郑恩那模样粗憨,性子又直,妹妹三春可是文武双全的烈性女子,这俩人能合得来吗?可转念一想,赵匡胤说郑恩是柴王的患难兄弟,日后柴王要是得了天下,郑恩保准能封王,这富贵前程摆在眼前,又不由得动了心,便转身往后院去跟妹妹商量。

前院这边,郑恩坐在席上,听赵匡胤当众替自己说媒,脸一下子涨得跟熟透的柿子似的,又羞又怕,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他偷偷拿眼瞟赵匡胤,一个劲儿地摇头,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二哥,你可别坑我!”赵匡胤早看穿了他的心思,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不大却透着笃定:“三弟,你可别嫌三春姑娘性子烈、模样不够娇柔。你没瞧见她刚才在后院练剑的模样?剑光能绕着树干转三圈,说起兵书来更是头头是道,这等有丈夫胸襟的女子,世上难找。你俩要是成了亲,日后她定能帮你不少忙,愚兄这是为你好,绝无差错。”郑恩被说得没了脾气,只好耷拉着脑袋,嘴抿得紧紧的,一句话也不敢反驳。这情景,活脱脱是:

怕她年轻力壮性子刚,哪敢盼着妇随夫唱。

咱先不说前院的事,单说陶龙走进后院厢房。三春刚练完剑,正让丫鬟春桃帮着擦汗,见哥哥进来,忙放下手里的布巾迎上去,让座倒茶:“哥,你怎么从前院过来了?是不是客人们有什么事?”陶龙喝了口茶,定了定神,才开口:“妹妹,哥有件关乎你终身的大事,想跟你商量,就看你愿不愿意了。”三春听说是终身大事,也坐直了身子:“哥你尽管说,只要是该做的事,妹妹绝不含糊。”

陶龙叹了口气,慢慢说道:“你也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自从爹娘走后,我和你两个哥哥就想着给你找个好人家,可挑来挑去,不是家世不般配,就是人品不称心,一直没敢定下来。今天前院的赵公子——就是跟柴王交好的那位赵匡胤,他主动提出来要给你做媒。这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我不敢替你做主,所以来问问你的意思。”

三春心里一动,追问:“哥,他说的是哪家的公子?”陶龙有点犹豫,顿了顿才说:“你听了可别生气——他说的是他的兄弟,叫郑恩,就是上次在瓜园里跟你起过争执的那个壮汉。”要说这陶三春,生来就有王妃的福气,注定要跟郑恩成为夫妻,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牵线。她听了“郑恩”两个字,不但没发火,反而嘴角轻轻挑了一下——她想起瓜园里郑恩被自己打得抱头鼠窜,却没敢还手的模样,心里竟有几分异样。她看着陶龙,平静地说:“赵公子要把郑恩许配给我,哥你心里肯定早就有主意了,不妨直说。”

陶龙见妹妹不恼,松了口气:“实话说,我一开始也觉得这门亲事不妥。可赵公子说了不少好话,说郑恩是当世豪杰,在关西一带名声不小,又跟禅州的柴千岁是过命的兄弟。日后柴王要是登基,郑恩必定能封王。赵公子也是看在这层关系上,才来给你说媒。妹妹你好好想想,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回绝,定了主意,我好去回覆人家。”

三春低头琢磨了片刻,忽然轻笑一声:“哥,这都是前世定好的缘分,我也不想强拗。既然赵公子肯做媒,哥你又觉得可行,我哪能固执己见,耽误自己一辈子呢?不过我有个条件,哥你得跟赵公子说清楚,他要是答应,我就应下这门亲。”陶龙赶紧问:“妹妹你有啥条件?尽管说,我去跟赵公子谈。”三春眼神亮了亮,语气坚定:“你跟赵公子说,亲事我应了,但我陶三春就在家等着,只给郑恩三年时间。这三年里,他要是能挣下王位,就来娶我;要是没这个本事,就别再来找我。今天把话说明白,免得日后有闲话。”

陶龙赶紧应下来,转身回到前院,把三春的条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听完,忍不住拍手叫好:“好一个有志气的烈性女子!既有眼光又有见识,日后的福气定然不小!”说着,他从腰上解下一块碧玉鸳鸯佩,递给陶龙:“这是我兄弟郑恩的定礼,你先收下。日后我兄弟要是真能显贵,必定按三春姑娘的约定,来迎娶她,绝不耽误。”陶龙连忙道谢,收下玉佩。又让人重新整治了酒菜,宾主几人开怀畅饮,一直喝到天黑才散席。

赵匡胤起身告辞,陶龙兄弟俩再三挽留,见实在留不住,便让人牵来一匹壮马,送给郑恩当坐骑。四人谢过陶龙,下了厅堂,出了庄门,各自上马。陶龙站在庄门口,高声嘱咐:“赵公子,你们路上多保重!日后要是得了富贵,可别忘了今天的约定,别让我妹妹等得白头啊!”赵匡胤回头笑道:“你放心,婚姻大事关乎名节,我既然当了媒人,就绝不会失信。咱们就此别过,不用送了。”说罢,四人打马离去,陶龙目送他们走远,才转身回庄。有诗为证:

偶然寻水解渴浆,却因口腹起祸殃。

幸得老天来撮合,一句话定百年良。

再说赵匡胤、郑恩他们四人,打马往东走,约莫走了二十多里路,才到了军营。下了马进了营帐,一看时辰,已经是初更天了。赵匡义跟赵普早就等着他们,见四人回来,赶紧迎上去问长问短。赵匡胤把在陶家庄说媒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赵匡义一听,立马拉住郑恩的胳膊,笑着打趣:“恭喜三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不过我得提醒你,等日后成了亲,晚上上床可得小心点,三春嫂子的拳头可不轻,别再跟瓜园似的,又挨一顿揍!”

张光远在一旁帮腔:“嗨,你这话说的!三春嫂子看着烈性,其实心里有数。等她见了三哥这憨厚模样,又这么体贴人,疼还来不及呢,哪舍得动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郑恩的脸从脖子红到了耳根,他急得挠了挠头,嘟囔道:“都怪二哥!我根本没这心思,是他硬要给我说媒!”众人听了,笑得更欢了,一直闹到三更天,才各自回房歇息。这一夜无话,转眼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一早,柴娘娘的车驾就准备启程。柴荣领着士兵在前面开路,赵匡胤带着兄弟们,还有韩素梅母子跟在后面。一路上,要是有新鲜事就多说说,没新鲜事就长话短说。走了十几天,眼看离东京越来越近,先行的探马早就把消息传回了朝中。文武百官赶紧出城迎接,一个个跪在路边,齐声喊道:“娘娘千岁!臣等恭迎娘娘回朝!”

柴后坐在车里,听见外面的声音,轻声说道:“众卿平身吧。”文武百官谢过恩,站起身,分列在道路两旁。车驾进了城门,过了正阳门,到了五凤门外,早就等着的内侍们赶紧推来宫里的御辇。柴荣亲自扶着柴后下了车,陪着她坐上御辇,一起进宫。

引路的司礼监走在前面,穿过分宫楼,到了更衣殿。柴后下了御辇,早有掌印的李公公带着宫女迎上来。李公公手里捧着八套宫里的礼服,笑着说:“娘娘,这是陛下特意让人给您备的新礼服,您快换上吧。”宫女们忙上前伺候,不一会儿就给柴后换好了衣服。您瞧她这模样:

五凤珠冠上镶嵌着朵朵宝石云纹,戴在头上,尽显正宫娘娘的尊贵;身上穿的日月龙凤袄,绣得栩栩如生,仿佛龙凤要从衣服上飞出来;腰间系着山河社稷裙,裙摆垂到地上,走路时轻轻摇曳;束腰的玉带是用美玉雕琢的,玲珑剔透;脚上的宫鞋绣着珍珠,一步一闪光;手里拿着斩妃剑、昭阳印,还有象牙朝板,这模样,真是威严又端庄。

柴后换好衣服,重新坐上御辇,往寝宫去。一路上,她看着宫里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心里不禁感慨——这宫里的富贵,果然不是外面能比的。到了寝宫门口,柴后下了御辇,宫女们簇拥着她往里走,只见周主正坐在龙床上等着。柴后刚要跪下行礼,周主赶紧从龙床上下来,一把扶住她,声音温和:“御妻,你我夫妻一场,同甘共苦这么多年,不用行这么大的礼。”柴后谢过周主,挨着他坐在御榻上。柴荣走上前,给周主和柴后磕了头,请了安,周主笑着让他坐在旁边。

夫妻二人拉着手,说起了分别后的事。柴后叹了口气:“我在禅州的时候,常听说陛下打胜仗的消息,后来又听说陛下登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惜我后来得了场小病,多亏了侄儿柴荣日夜伺候,端汤送药,我才好起来。”周主听了,看着柴荣,满脸欣慰:“辛苦你了,孩子。”柴荣连忙说:“这是臣应该做的,不敢说辛苦。”

周主又转头对柴后说:“御妻,你我都老了,身边又没有孩子。我看柴荣这孩子,不仅模样周正,性子也稳重,是个能担大事的人。我想把他认作自己的儿子,以后把江山托付给他,你觉得怎么样?”柴后一听,眼睛亮了:“陛下的想法,跟我不谋而合!这可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啊!”说着,就把周主的意思告诉了柴荣。

柴荣赶紧站起身,推辞道:“臣无德无能,实在担不起这么重的担子,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柴后拉着他的手,劝道:“孩子,这是陛下的心意,你就别推辞了,快给陛下磕头谢恩吧。”柴荣不敢违抗,只好跪下给周主磕了头,正式认了周主和柴后做父母。周主心里大喜,立刻传旨,在宫里摆宴,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其乐融融。

喝到一半,柴荣站起身,对周主说:“父王,儿臣有件事想跟您说。”周主放下酒杯:“你说吧,什么事?”柴荣说道:“儿臣有个故友,名叫赵匡胤。他文武双全,又有谋略,是个能辅佐国家的栋梁之才。希望父王能重用他,这样国家就能更稳固,天下也能太平。”周主点点头:“既然是你推荐的人,想必是个贤才。明天早朝,我把他宣来,看看他的本事,再封他官职。”柴荣连忙谢恩,又坐回席上。三人又聊了些古今往事,一直到三更天,才各自歇息。正是:

宫里欢聚情意浓,天下百姓皆拥戴大周。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他们几个起来后,张光远和罗彦威就各自回家了。赵匡胤也想着回家看看父母,只有郑恩和赵普留在柴荣的王府里。赵匡胤骑着马,心里又激动又忐忑——离开家这么久,不知道爹娘身体怎么样了。到了家门口,他翻身下马,推开大门,一眼就看见爹娘正坐在院子里。

赵匡胤赶紧跑过去,跪在地上,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爹,娘,不孝儿回来了!当年我惹了大祸,四处逃难,没能在您二老身边尽孝,还让你们担惊受怕,求爹娘原谅我!”赵弘殷——也就是赵匡胤的父亲,当年因为赵匡胤杀了御乐,被汉主追责,只好辞了官回家,一家人差点性命不保。后来换了新朝,以前的罪才算免了,这才安稳下来。如今见赵匡胤回来,想起当年的事,心里还有气,忍不住骂道:“你这个逆子!我还以为你早就死在外面了,没想到你还敢回来!”

杜夫人——赵匡胤的母亲,赶紧拉着赵弘殷的胳膊劝道:“老爷,你别生气了。孩子既然回来了,就说明他知错了,以后肯定会改的。”又转头对赵匡胤说:“儿啊,你这些年在外面哪里落脚?娘天天盼着你回来,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今天总算把你盼回来了,快跟娘说说,你在外面都经历了些什么?”

赵匡胤擦干眼泪,跪着说道:“娘,当年我杀了御乐,只好往关西逃,本来想去找我舅舅。路上遇见了柴荣,就是现在新王的养子,我们俩拜了兄弟,后来我就跟着柴娘娘的车驾一起回了京。”杜夫人连忙问:“那你到了关西,见到你舅舅了吗?”赵匡胤叹了口气:“娘,别提了。我大舅舅早就去世了,后来我在千家店遇见了外婆和二舅舅,还跟他们一起住了些日子……”接着,他就把在外面的经历,从杀御乐到遇柴荣,再到陶家庄说媒,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杜夫人听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从屋里跑出来,一把拉住赵匡胤的手,小声说:“哥,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你在外面有没有挨饿受冻?”说着,还跑去给赵匡胤端了杯温水。赵弘殷看着小儿子跟赵匡胤亲近的模样,脸色稍微缓和了些。杜夫人趁机说:“老爷,你看匡胤在外面也没闯祸,还帮着柴娘娘,这也是立了功的。孩子知错了,你就别再骂他了。”赵弘殷哼了一声,对赵匡胤说:“如今新君在位,我已经不想当官了,就想在家安安稳稳过日子。你既然回来了,以后就别再惹事,跟你弟弟在家好好读书练功夫,别再让我担心。”赵匡胤连忙点头:“爹,我记住了,以后绝不再惹事。”当天一家人团聚,倒也安稳,这里就不多说了。

咱们再说说军师王朴。之前王朴因为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辞了官回家尽孝。没想到母亲年纪太大,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王朴悲痛万分,按照最隆重的礼节给母亲办了丧事,之后就留在家里守孝。周主听说王朴母亲去世的消息,特意派了官员带着御膳去祭奠,还赐了匾额表扬王朴的孝心,又下了诏书,召王朴回京城,辅佐朝政。

王朴本来不想回朝,可他这些天夜观星象,发现紫微星旁有煞星干扰,知道真主(指后来的赵匡胤)要有难,心想这正是回朝救人的好机会,于是就跟着来传旨的官员一起回了京。同行的还有他的门生吴敬,路上吴敬不解地问:“先生,您不是说想在家守孝吗?怎么又愿意回朝了?”王朴望着天上的星星,轻声说:“我观星象,见紫微星有难,真主恐遭不测。那赵匡胤虽是应劫之人,却也是能安定天下的人,我必须回朝,帮他渡过这一关。”吴敬听了,才明白老师的心思。

到了京城,王朴立刻进宫朝见周主。周主一见王朴,高兴得从龙床上站起来,亲自走下台阶,伸手扶起他,还让人搬来金墩子让他坐:“先生,自从你走后,我就像少了左右手一样,天天想你。今天终于把你盼回来了,我心里太高兴了!”当即下旨,封王朴为枢密使兼中书令。

王朴跪下谢恩,之后坐下说道:“陛下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有方,天下已经有了太平的样子。陛下还这么惦记臣,臣真是受宠若惊。臣本来只是个普通人,却得到陛下这么多恩惠,就算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陛下的恩情。如今臣的母亲已经去世,没有了牵挂,以后一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周主听了,心里更高兴,传旨摆宴,君臣二人边喝边聊,一直到天黑才散席。正是:

最难得君臣同心如鱼水,果然是彼此敬重似胶漆。

第二天一早,周主驾临早朝。文武百官行完礼后,周主传旨:“宣晋王柴荣上殿。”柴荣赶紧走到殿上,跪下磕头。周主说:“孩儿,昨天你推荐的赵匡胤,你让人把他宣来,我要亲自考考他的本事,再封他官职。”柴荣领了旨,立刻让宣召官去赵府传旨,召赵匡胤进宫见驾。

赵匡胤接到圣旨,心里又激动又紧张——他还不知道,一场大祸正等着他。跟着宣召官进了宫,到了金銮殿上,赵匡胤跪下磕头,高声说道:“臣赵匡胤,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周主低头往下一看,一下子就认出了他——这不就是当年在禅州城上射伤自己左眼的人吗?

周主顿时怒目圆睁,气得牙都快咬碎了,用手指着赵匡胤骂道:“好你个红脸贼!我跟你无冤无仇,你竟敢用箭射伤我的左眼!我还以为这辈子报不了这个仇,没想到你自己送上门来!来人啊!把这个红脸贼绑起来!再去查他的家人,一起抓来,等着朕发落,斩首示众!”

殿上的侍卫不敢怠慢,赶紧跑下殿,把赵匡胤捆了起来。赵匡胤被绑得结结实实,脑子一片空白,魂都快吓飞了——他根本没在禅州射过周主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心里又慌又乱,就像:

地上突然跳出金钱豹,天上骤然落下大鹏雕,让人措手不及。

侍卫把赵匡胤押出朝门,等着周主的旨意。柴荣见周主突然发火,要斩赵匡胤,心里又急又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赶紧跪在龙案前,磕头问道:“父王,您为什么一见到赵匡胤就生气,还要把他绑起来,抓他的家人?他到底犯了什么罪,惹您这么生气?”

周主怒气冲冲地说:“孩儿你不知道!前几天我在宫里没事,打了个盹,梦见自己去了禅州。没想到这个红脸贼在城上偷偷放箭,射伤了我的左眼,现在我的眼睛还疼,时不时流眼泪。今天总算见到他了,一定要杀了他,才能解我心头之恨!”

柴荣连忙劝道:“父王,那只是个梦啊,怎么能当真呢?再说赵匡胤文武双全,又有忠义之心,重用他对国家有好处,所以儿臣才敢推荐他。现在您因为梦里的事,就要杀一个无辜的人,赵匡胤就算死了,心里也不会服气的。求父王三思啊!”

周主哼了一声:“我明明看见他在城上射我,看得清清楚楚!这个仇我记了这么久,今天怎么可能放过他!”柴荣又磕了个头,急切地说:“父王,就算您现在很生气,非要杀赵匡胤,他也不敢反抗。可儿臣担心,您这么做会堵了贤才的路。天下的英雄要是听说您因为一个梦就杀无辜的人,肯定会害怕,不敢来京城求功名。到时候他们去了别的国家,帮着敌人对付咱们,天下就会动荡不安,这可怎么办啊?求父王以国家为重,忘了梦里的恩怨,饶了赵匡胤,重用他。这样天下的贤才都会来投奔您,帮您治理国家啊!”

周主脸色一沉:“你说梦里的事是假的,可我的眼睛现在还疼,这难道也是假的?你别的话我还能听,这件事你别再劝了!我已经决定了,谁也别想改变!侍卫,赶紧去查赵匡胤的家人,查清楚了立刻回奏!”

柴荣见周主不听劝,心里更急了,眼泪都快下来了,又连连磕头:“父王,赵匡胤绝对不能杀啊!禅州离京城有两千多里,您凭着一个梦,就杀一个无辜的人,天下人怎么会相信您?现在您刚登基不久,天下还没太平,外面的诸侯都在观望,有的还想着造反。南唐的李景不承认咱们大周,塞北的契丹经常来侵犯边境,晋阳的刘崇还自己称帝,招兵买马,说要给汉主报仇,时不时来骚扰咱们。现在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赵匡胤熟读兵书,精通谋略,能打仗会用兵,这样的人才,天下难找第二个。您怎么能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杀了他呢?

儿臣听说,当年齐桓公忘了管仲射他衣带钩的仇,把管仲从堂阜救回来,重用他当宰相,最后让齐国强大起来;雍齿多次欺负汉高祖,后来汉高祖还封他为侯,这样天下的贤才才都来投奔他。那些人是真的犯了错,还能被原谅,父王您为什么就不能原谅赵匡胤呢?求父王开恩,就算赵匡胤真的犯了错,看在国家的份上,饶他一命。他肯定会尽心竭力,报答您的恩情,就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啊!”

周主被柴荣说得心烦,脸色更难看了:“我跟你是父子,那个红脸贼射伤我,你应该帮我报仇才对,怎么反而帮他说话?你是不是胳膊肘往外拐,有什么别的心思?”柴荣连忙说:“父王,儿臣怎么会有外心呢?儿臣只是觉得赵匡胤是个难得的人才,想让他帮您保住江山,所以才敢不顾嫌疑,求您饶他一命。求父王就饶了他吧!”

周主不耐烦地说:“你别再劝了!我朝有很多良将,兵力也强,就算没有这个红脸贼,我也能坐稳江山,治理好天下!”柴荣见周主死活不松口,急得浑身冒汗,却想不出别的办法。

就在这时候,殿上突然走出一个大臣,跪在地上,高声说道:“陛下,臣有句话想说,求陛下听听。”周主抬头一看,原来是刚回朝的王朴,便问道:“先生,你有什么话要说?”

王朴从容地说:“陛下,赵匡胤犯的‘罪’,说到底是您梦里的事,没法当众说清楚。您现在在气头上,要是杀了赵匡胤,汴梁的百姓肯定会疑惑——赵匡胤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立刻处死?就连赵匡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臣觉得,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不能随便用刑。不如陛下就听晋王的话,把赵匡胤交给晋王,让晋王问清楚情况,录下口供,再告诉百姓。这样大家就知道赵匡胤是因为暗中行刺、射伤陛下才被定罪的,赵匡胤就算死了,也不会有怨言。这既能服众,又能遵守国法,是最妥当的办法。求陛下答应。”

周主听了王朴的话,低下头,皱着眉头琢磨起来——王朴说得有道理,要是就这么杀了赵匡胤,确实没法向百姓交代。可要是饶了他,自己心里的气又咽不下。这一来,周主心里就犯了难。

正是:

反复劝谏暂消心中恨,巧妙周旋化解眼前危。

到底周主会不会听王朴的话,饶了赵匡胤呢?咱们下回再接着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