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繁露春秋 > 第189章 初照

繁露春秋 第189章 初照

作者:Pythagozilla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9:31:22 来源:文学城

戚宴之到锦州的次日便直奔卫所,当面拜会李钧宁。

一见之下,果然是个杀伐果决、英气逼人的女将,束发佩刀,甲胄利落,不过十六七岁年纪,已有一股山岳般的沉稳气势。

然而她虽有一张清俊少年似的面孔,却一望便知是女儿身,只觉飒爽中仍存少女英姿,令人生出几分赏心悦目之意。

戚宴之不由得心想,果然是李桓山的女儿。

李钧宁也早听闻这位戚大人乃长公主旧部、陛下亲信,今番奉诏巡边,非寻常女官可比,便也不作虚礼,脱口笑道:“早听闻戚大人英名,今日一见,果然神光炯炯。不如咱们比划一场,试试戚大人的真本事!”

戚宴之没料到她开门见山便邀战,忍俊不禁:“那得先把正事说完,免得比不痛快。”

若祁韫在,说不得,连玦又要笑她不早点练练功夫,被这二位花木兰、秦良玉都比下去了。

李钧宁也笑了起来,只觉对她生出不少好感。

所谓“正事”,便是戚宴之此行最重要的任务:确认辽东尤其是锦州的防线布置,拟将李钧宁所述战略择要回奏。

此次大晟兵备调度,仍以李桓山为辽东总帅,坐镇辽阳大本营,执掌全局。他统领全境兵马满员时达八万,其中三万为常驻军,余者则为战事所调集,必要时可三日内召齐五万兵力。全境以“三线”布防,层层推进、以静制动。

北线为第一道防线,重点拦阻蒙古主力。战事预判认为,敌军南下意在西线突破甘肃、宁夏,东线自黑山、义州一线强行入境,形成东西合围、覆灭京师之势。

李桓山派长子李铖安为前敌大将,与心腹老将楚崧联合镇守北线,驻军二万,修筑壕堑、构设堡寨,力图将敌阻于关外。此线为坚壁死守之策,一旦被破,后线即暴露无遗。

中线则是锦州为核心的防御枢纽,由李钧宁统领,驻军一万二千,主要负责锦州、广宁、松山等要地,构成辽东门户的第二道屏障。

其防务策略并非单纯固守,而是结合李桓山义子高嵘所部轻骑,展开流动式布防。高嵘兵力仅三千,却以轻疾机动、行踪不定见长,专为游击袭扰、打乱敌军后续部署,制造神鬼莫测的威慑,使敌不敢贸然深入。

第三线即为大本营辽阳一带,由李桓山亲自坐镇,兵力约一万四千,平时分驻辽中、鞍山等要冲,战时则为战略机动力量,或为北线补位、或向中线增援,亦可伺机主动反击。

整套布防体系以北线为盾、中线为门、辽阳为枢,辅以灵活游军牵制调动,虽兵力不若敌众,但三线并重、虚实结合,旨在以地势与兵序拖慢敌军推进速度,为中央调兵与后方部署争取时间。

此番战略早已上奏兵部,戚宴之本对李钧宁年纪尚轻、威望未立略有担忧,怕她应对复杂局势难以服众。

然而亲眼所见,锦州城守军巡逻换防井然有序,街巷肃整,军容严整。清晨入城时,她远远便见一身甲衣的李钧宁正亲自巡城,沿途士卒见之肃然敬礼,军心气象一目了然,令她暗暗点头。

待到卫所当面听李钧宁将一应防务安排从容述来,布置条理分明,轻重缓急皆有章法,戚宴之心中喝彩不止,暗自打定主意,奏报中定为她向陛下多加美言。

两人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当晚便在卫所共进便饭。戚宴之索性留宿其中,接下来三日锦州之行,也成了她此番最为痛快的时光。

最后一晚,祁韫设宴送行,知二人投缘,明言“我付账你们吃饭”,略露个面便要走,被戚宴之叫住:“别捣鬼,坐下一起吃。”

流昭得信,自是不依了,她本就和李钧宁混得亲如姐妹,纵戚大人在座也不生分,立马拉着承淙赴席,又不好把晚意单独留下,反正晚意和戚宴之也是熟人。于是昭姑奶奶组大局,拉拉杂杂凑了一桌人。

晚意下午才从所谓“家”中回来,一路心绪沉沉,原不想出门。可念着戚宴之对她的恩情,不送一程终觉过意不去,便还是沐浴更衣,换上一身合宜的赴席衣裳,勉力收拾了妆发,随流昭一道前往醉英楼。

她北上入边一路衣着素淡、不事华饰,此番忽而盛装,惊艳全场。便是与她最相熟的流昭,也两眼放光、连声称奇:“你有多少年没这样陪大家吃酒,没这般打扮过了!”

戚宴之也有几分惊奇。即使是第一天独幽馆中相见,因晚意着的是出行装扮,也未现出如此艳色。

晚意含笑不语,心道并非今日格外用心,不过循这一行的惯例,遇宴即需整装,不可失了分寸与脸面罢了。

那一笑纯是自小训练后化入骨髓的模样,极淡极无意,却像冬末枝头一瓣未落的梅,不冷不艳,让人仿佛看见雪落江南,又如回到灯火阑珊处的一场旧梦。

她眼里藏着倦意,也藏着倔强,温柔得让人觉得这世上什么都会疼惜她,她也什么都能原谅,甚至让人忘了她来赴的是送别席。

在座都是久经风月之人,不过欣赏称赞而已。唯一没受过此等冲击的,只有李钧宁。

她自幼长在军伍,实与男孩无异,一身女孩家当翻来覆去也不过一柄小梳。何况自小接受的军规便是“女子不可入军营”,她身为将门千金方得特许,多数军属皆被安置于营外。

其余的军官之女,小时还能做朋友,到十岁以后,一个个都学起城中闺秀做派,绣花剪纸、谈婚论嫁,李钧宁哪耐烦这些?

她自小无亲生母亲教养,由嫡母邵氏看管,偏邵氏眼高心冷、嫌她顽劣粗野,故无女性可以亲近。流昭那般大方、聪慧,又自带一身豪气,自是她极为投缘之人,才一见如故。

再说,习武之人多半受过“英雄莫近女色”的教导,把疏远烟花女子当作洁身自好的标志。她自己虽未曾刻意认同这种观念,日常与一众男将厮混在一处,耳濡目染之下,也难免受些影响。晚意这等来自京城、头牌级别的花魁,别说亲眼见了,她压根没想过世上真有这等人存在,可以美得夺去你的呼吸,你的心神,你的一切。

虽她心里乱糟糟的,众人都顾着对晚意欣赏称赞,无暇发现她异状。她也强作出一副见惯了的模样,稳坐不动,还故意垂眸倒了杯茶喝,不再多看一眼。

晚意本就心绪不高,只一笑便往席间走去。按青楼女子的惯例,自是要坐在此宴主宾身边,故她在戚宴之身旁告个罪便从容坐下,与戚宴之另一旁的李钧宁刚好相对。而那原本是祁韫所坐,于是祁韫顺势向下挪了一位,用过的杯盏也一并撤下换了新的。

流昭早已笑嘻嘻扑过去扶着李钧宁的肩亲昵说话,在她身旁坐下。承淙于是自觉居最下首,和祁韫挨着,也方便聊两句。

这一顿饭,不知不觉把京城习气都搬了过来,虽无那些花样百出的行酒令,聊得也比边地风俗雅致许多。李钧宁本就心里烦躁像哪里漏风,又自觉插不上话,只能一杯接一杯喝酒。

好在有流昭话多,性子又跳脱,人家说京中哪位做了何事,她就一口一个“我们锦州的谁谁也如何”,真成了个地头蛇,李钧宁也就微笑附和几句。

但她再怎么聪慧,又怎敌得上一桌应酬海里泡老了的人精,故而一席吃下来,话没说几句,酒和闷气都在肚里攒了不少,回去倒头就睡。

次日清晨醒得比寻常还早半个时辰,她于是往院中多练了半个时辰的剑,出了一身透汗,才觉昨晚那莫名其妙的火气退尽。擦把脸,就如常上马巡城。

西线战事焦灼,四金帐中的大王、二王和白崇业在宁夏交手,三王弘勒坦和四王图穆尔却不见踪迹,辽东一派山雨欲来的压抑。

后勤最要当然是粮草和征兵,就连邵奕云本人都亲往锦州重地走了一趟,亲自督导运粮的邵家队伍,严厉训诫在军中任职的邵家子弟,若有违令误事,军法之外,邵氏家法也要罚。最终还给足了李钧宁面子,将一个最为倚重的亲弟留给她,言若在钱粮上有难解之事,随时打招呼。

如此百事匆匆,一晃又过了六七日,李钧宁早将那一顿不愉快的饭局抛诸脑后。这日她在城中巡视粮仓、顺道查看几处军屯修整,回来途中下马步行穿过北市巷口,却又猝不及防远远撞见了晚意。

她今日又是全然不同的模样,着淡青比甲、浅紫长裙,袖口绣了细细的竹叶纹,发髻松而不乱,完全是大户人家年轻夫人的清贵气韵,温柔、素净,却不寡淡。

只是身后跟着的那对母子,无论衣饰还是气度,都和她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女人瘦得像田里割过麦的秃杆,儿子却胖嘟嘟的,被个衣着考究、面貌俊朗的随从抱着。那随从神情中却压抑着嫌弃,当然是高福。

晚意这日又回“家”一趟,只因她那父母终究不肯放过她这摇钱树,胡乱扯个孙儿病了的理由骗她回来。说那胖小子牛宝这几日上吐下泻,吃不进饭,想请她带去城里寻个好大夫看看。

她虽有几分猜到他们是没事找事,却也无理由拒绝,只要求把嫂嫂带上。并非为了什么亲情,只因她实在瘦得可怜,脸色蜡黄,双颊凹陷,瞧着像是拖着一身隐疾。晚意想着,正好一并请大夫看看,若能抓几副好药,也算尽了做女儿的一点心意。

晚意步履轻柔匆匆而行,裙角翩翩闪过,便没入那回春堂医馆,随即高福抱着孩子、引着那女人也走了进去。

李钧宁说不上心中是怎样一种滋味,鬼使神差地走到那医馆正对面的茶棚坐下,借口歇息,给自己和随行军士都叫了大碗茶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